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寒山子庞居士诗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寒山子庞居士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泠印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黄庭坚
  • 宋代书法
  • 历代书法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西泠印社
  • 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1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01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他的诗与苏轼的诗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他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又一同拜学在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主张拾取古人的陈言入诗,号称“点铁成金”。他做过秘书省的校书郎(校对书籍的官吏),后被贬官,流放西南荒僻地区,死在贬所。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寒山子庞居士诗》为黄庭坚晚年佳作,用笔老辣,时以逆笔侧险取势,结字修长挺拔,充分体现了黄庭坚书法的特色。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书法史纲要:从篆隶到行草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全面、深入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图景。它并非仅仅罗列名家作品,而是着重于探讨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审美取向以及技法革新。全书以时间为序,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力求展现书法如何从实用性文字工具,逐步升华为独立的、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精英艺术门类。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篆隶的古朴之美(先秦至汉代)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书法的早期形态。首先从甲骨文的卜辞特征与契刻风格入手,阐述其作为商代统治阶层权力载体的原始力量感。随后转向金文(钟鼎文),探讨周代礼制对书风的影响,分析不同时期金文的规范化与装饰性变化,特别是西周晚期向春秋战国时期过渡中,字体日渐舒展的趋势。 重点章节聚焦于秦朝的“书同文”政策。详细解读了由李斯主导的小篆的规范化过程,阐明其在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本书着力辨析了隶书的诞生与成熟。从秦代的遽然便捷的“隶变”过程,深入分析了隶书在汉代取代篆书成为主流书体的社会与行政需求。汉代隶书的波磔、蚕头燕尾等典型笔法被细致地拆解,并结合出土的简牍、碑刻实例,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书手所呈现出的古拙雄强、平正肃穆的独特风貌,如《乙瑛碑》、《曹全碑》所代表的“八分书”的成熟魅力。 第二部分:转折与定型——楷书的规范与实用(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至关重要的转型期。本部分首先论述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内在驱动力——书写效率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转变。 详尽梳理了钟繇在楷书初创阶段的贡献,以及他如何将隶书的笔势融汇于方正之中,形成了早期楷书的雏形。随后,全书将笔墨集中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时代。王羲之如何集魏晋之大成,创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妍美流便”的书风,并将其与魏晋文人的玄学思想、自然哲学相结合,探究其作品中“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本书细致区分了王羲之楷书的“今体”特征与他早年继承的古朴遗风。同时,对比分析了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南派书风的细腻与内敛。 在北方,本书也系统介绍了北魏至北周的碑刻书法。这些书迹(如《始平公造像记》)保留了浓厚的隶意和北方的雄健之气,它们是隶楷交替时期留下的珍贵“化石”,对后世颜体、柳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气韵生动——行书的巅峰与草书的解放(盛唐至宋代)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全面鼎盛的时期,书风呈现出多元化、气象万千的特点。 唐初,楷书的典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各自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本书将从结构、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确立了唐楷的“法度森严”之美。随后,重点剖析了颜真卿和柳公权。颜体的浑厚博大、气势磅礴,被视为“忠义之书”,体现了盛唐开阔的胸襟;柳体的遒劲瘦硬、法度谨严,则代表了晚唐对法度的回归与极致追求。 与此同时,本书深入探讨了草书在唐代的飞跃。从张旭的“狂草”到怀素的“今草”,分析了他们如何将书写过程中的情感波动、音乐节奏融入笔端,使笔画的提按顿挫、连绵回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奔放,真正实现了书法的“抒情化”。 进入宋代,审美风向发生重大转变。宋代书家不再满足于唐人的法度,转而追求“意趣”与“性情”。本书详细论述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艺术思想。苏轼倡导的“我书意造我”,打破了墨守成规的束缚;黄庭坚(需在此处明确其风格与唐代法度派的差异)则以其独特的长枪大戟、左顾右盼的结体,探索了笔势的内在逻辑与空间布局的趣味。米芾的“刷字”,则将行草书的速度感和笔墨的丰富性推向了极致。 第四部分:探索与回归——元明清的书法流变(元代至今) 元代,书家开始有意识地“复古”,特别是对晋人与唐代早期的法度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继承。赵孟頫以其圆润秀美的书风,强调“学古”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代书法呈现出“帖学”(以临摹范本为中心)与“碑学”(受碑刻金石学兴起影响)的两大并行趋势。王铎、傅山等人的出现,标志着书家开始更加张扬地展现个体的“性灵”,笔墨愈发奔放、恣肆,为清代碑学的勃兴埋下了伏笔。 清代,随着金石学的成熟,碑学地位显著提高,书家开始从汉魏碑刻中汲取力量,力求在笔法中融入金石的苍劲与拙朴,以对抗帖学日益趋向柔弱的倾向。 结语: 全书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自萌芽至成熟、鼎盛、再到转折的完整历史进程,分析了政治、哲学、文学思潮对书风的塑造作用,揭示了每一时期书法的时代精神与审美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的艺术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值其实是相当高的,毕竟“西泠印社”这四个字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我最欣赏的是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自然是重头戏,那份大气磅礴中又不失文人雅士的细腻情感,总能在我心绪不宁时带来一种沉静的力量。不过,更让我惊喜的是收录了“寒山子庞居士诗”。这两位在文学史上本就别具一格,他们的诗作充满了禅意和生活哲理,与黄庭坚那种磅礴的书法气韵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这让我感觉,这套碑帖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教程,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我喜欢那种在临帖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古人低语,感悟他们笔下字与诗意完美融合的体验。每一次展开书册,都像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门。

评分

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碑帖的系统性和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把字放在那里让你抄写,而是将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尽管是同一位大家的作品,但不同诗稿风格也会有细微差异)的精品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以参照和对比的研究样本。我尝试将松风阁的沉稳和寒山子诗中的那种略带拙朴的意趣进行融合,看看能否在我的行书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对于一个痴迷于碑帖研究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套权威且高质量的选本,是提升自己眼力和鉴赏力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参照系,让我明白,好的书法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原作最精微之处的理解之上。

评分

我最近的状态有些浮躁,总觉得笔下的字写不出那种“韵味”。后来换了这套碑帖来练习,才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我之前的注意力太集中在结构上,而忽略了气韵的连贯性。黄庭坚的字,最讲究的是“一笔书”的概念,笔势连绵,气脉贯通。这套书选取的字帖,很好地展现了这种连带感。每一次提笔落墨,都需要我调动全身的气力,去完成一个字,而不是简单地描摹笔画。特别是那些长线条和回锋处,处理得极其讲究。读着里面的诗句,再提笔去写,文字的内容与书法的形态达到了高度统一,不再是僵硬的结构堆砌,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一点,让我的练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评分

这套精选的碑帖,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艺术气息充满了向往。我一直觉得,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能,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是古人情怀和智慧的流淌。拿到实物后,那种纸张的触感、墨色的厚重感,都让人沉醉其中。特别是对于学习行书的朋友来说,黄庭坚的作品无疑是绕不过去的高峰。他的笔法雄健开阔,结构险中求稳,有一种独特的“欹侧”之美。初看可能觉得有些奇异,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洒脱不羁的个性。光是临摹其中几字,就能感受到那种气势的流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揣摩他用笔的提按顿挫,体会那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这本书的装帧和影印质量,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幸好这套书的影印清晰度极高,每一个细微的笔触变化都能被准确捕捉,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电脑屏幕前学习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帖的精髓。

评分

说实话,我收藏了不少碑帖,但真正能让我反复摩挲、舍不得“弄脏”的并不多。这套书的影印质量,真的做到了极致。我特别注意了那些细微的枯笔飞白和墨痕的渗化,这在很多粗制滥造的影印本中是完全失真的。在学习黄庭坚时,这些细节是理解他用墨习惯的关键。比如,他有些字的转折处,墨色浓淡变化非常微妙,正是这种变化,赋予了线条生命力。我常常会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比不同版本的差异,这套书给出的样本,无疑是最接近原作神韵的。它不仅仅是一个临摹的对象,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墨迹报告”。对于那些追求高标准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种还原度是无法妥协的。

评分

黄庭坚的书风别具一格

评分

黄庭坚的书风别具一格

评分

艾弗森和萨多雷空房间杀了扩多富军撒旦看家乐福

评分

还可以的 只是大概阅下 具体还没看

评分

黄庭坚的书风别具一格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可以的 只是大概阅下 具体还没看

评分

质量不错,可内容一定不是我要的内容。

评分

西泠的书印刷质量不怎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