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亓兴隆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法帖
  • 中国书法
  • 古代书法
  • 大观太清楼帖
  • 历代法帖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579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83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主要内容包括:桓江州帖、消息帖、疾不退帖、集聚帖、与铁石帖、知铁石帖、玄度何为迟帖、忽动帖、委曲帖、阿姨帖、豹奴帖、江柬帖、鄱阳帖、患脓帖、嫂疾帖、西问帖、月终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桓江州帖
消息帖
疾不退帖
集聚帖
与铁石帖
知铁石帖
玄度何为迟帖
忽动帖
委曲帖
阿姨帖
豹奴帖
江柬帖
鄱阳帖
患脓帖
嫂疾帖
极热帖
服油帖
阿姑帖
舍内帖
复面帖
还此帖
西问帖
月终帖
参军帖
昨日诸愿帖
不审尊体帖
嫂等帖
鄱阳归乡帖
敬祖帖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无关。 --- 书名:《翰墨流芳:宋代文人书风的演变与审美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翰墨流芳:宋代文人书风的演变与审美研究》是一部深度探讨宋代(960年—1279年)书法艺术发展脉络、风格流变及其内在审美思想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对宋代书法“尚意”的笼统概括,深入剖析宋代文人阶层在社会转型期,如何通过笔墨实践,构建起一种区别于唐代的、更注重个体精神表达与性情流露的书写范式。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理学兴起,士大夫阶层地位空前提高,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取向。书法不再仅仅是“写字”的技艺,而是成为文人修身养性、抒发胸臆、彰显个体人格的重要途径。本书正是立足于这一历史背景,对宋代书法史进行了一次系统而精微的梳理。 全书共分为六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第一章:宋代书学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石 本章首先回顾了北宋初年“尚法”的残余影响,并着重阐述了“尚意”理论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苏轼、欧阳修等人的重要文献进行考证,揭示了他们如何批判唐代楷书的程式化和雕琢感,转而倡导“意在笔先”的书写原则。重点分析了“自然天成”和“不激不厉”的美学思想在书法领域的投射,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北宋前期:从过渡到定型的“尚意”书风 本章聚焦于宋初至苏轼崛起的这段关键时期。详细考察了以蔡襄、欧阳修、苏辙等为代表的书法实践。蔡襄的楷书在结构上仍存唐韵,但用笔已见洒脱;欧阳修则以其端庄中见疏朗的行书奠定了文人书风的基调。苏轼的出现是里程碑式的,他的楷书如《黄州寒食帖》(部分收录分析)所展现的,突破了传统法度的束缚,开创了以“意”驾驭“形”的新局面。本章运用了大量的墨迹文本对比分析,展示了风格如何从模仿走向自觉的创造。 第三章:苏轼与“尚意”书风的确立与深化 本章将苏轼置于核心地位,深入剖析其书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研究指出,苏轼的书法并非完全放弃法度,而是在精研古人(尤其王羲之、颜真卿)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哲学的思考。他的笔画变化多端,结构欹侧多姿,体现了一种“拙朴而有气”的审美取向。特别分析了苏轼晚年书作中流露出的沉郁顿挫的情感张力,阐释了“尚意”背后的哲学意涵。 第四章:米芾的“尚态”与颠覆性实践 与苏轼的沉稳内敛不同,米芾的书法代表了宋代文人书风的另一个极端——“尚态”。本章详尽论述了米芾“刷字”风格的形成,其对晋人笔法的极端推崇,以及在行草书中展现出的惊人速度感和线条的跳跃性。米芾对古人的取法并非全面继承,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化提炼,他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节奏感的“形体美”。通过对《蜀素帖》等代表作的笔势分析,本书论证了米芾如何通过夸张的线条和奇特的结构,实现了对传统书法的颠覆与重塑。 第五章:南宋书坛的多元化与回溯倾向 南宋时期,随着政权的南迁,书风出现分化。一方面,以赵孟坚、文天祥为代表的书家,在动荡中更倾向于回归晋唐的“法度”,尤其推崇王羲之的平和冲和之美,体现了一种怀古和坚守的文化情怀。另一方面,以吴说等为代表的书家,则在继承苏、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身的个性化书写。本章探讨了这种“回溯”现象背后的历史心理动因,分析了南宋书家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审美张力中寻求平衡。 第六章:宋代文人书法的审美价值与历史地位 总结部分将宋代书法置于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定位。本书认为,宋代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书法的审美重心从外在的“形”转移到内在的“神”与“性”。它成功地将“书写”行为与文人的“生命体验”深度融合,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领域,为元、明、清三代书家的个性化探索铺平了道路。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文人书法在构建中国审美传统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特点: 1. 史料扎实: 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尺牍、题跋、墨迹拓本等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史料进行交叉印证。 2. 理论创新: 不满足于概念的重复,尝试对“尚意”背后的哲学基础进行深入挖掘。 3. 图文并茂: 书中精选了数十件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墨迹,配有高清细节图和详尽的笔法解析,便于读者直观理解风格的演变。 4. 系统性强: 脉络清晰地梳理了从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的书风流变,逻辑严密,论证层层递进。 《翰墨流芳》不仅是书法专业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也是中国美术史、中国古典文学及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读物,对于理解宋代士人精神风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鉴赏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上,看得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不像有些法帖选集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名作,而是似乎在尝试构建一种内在的脉络和对话关系。比如,在某一单元中,相邻的两件作品在笔法上的差异和传承关系,被巧妙地通过版面的设计引导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视觉上捕捉到“师承”的痕迹。这种无声的教学引导,远比冗长的文字说明来得有效。我感觉作者或编者在选材和排版上,是在引导我们去“看”书法,而不是仅仅“读”书法。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展示,又避免了拥挤感,使得观者的视线能够稳定地聚焦于点画结构之上,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和专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收录了哪些“名家名作”这个层面。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所建立的“文化坐标系”。它仿佛是在为我们打开一个时间隧道,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达成的审美高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书家进行的心灵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每卷开头或结尾对该时期书风背景的简要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要害,能迅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该帖在历史长河中地位的认识。这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图像欣赏,而变成了一场有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帖学”精神内核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学术参考性上的卓越表现。对于需要进行严谨考据或者准备专业展览的同行而言,它提供的图版清晰度与忠实度,是衡量一本法帖集是否合格的关键标准。我对比了几次不同出版社的同类选本,这本在墨色还原的层次感和线条的锐利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这表明在制版过程中,对原件的数字信息采集和后期处理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技术。因此,它不仅仅是面向大众的书法普及读物,更是一部能够经受住专业研究者审视的工具书。它让那些原本只能在博物馆或特定研究资料中才能接触到的珍贵拓片,以一种近乎原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书桌上,这种便利性和可靠性,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传统书法的学习者,我深知“得其神韵”的重要性。这本书在摹写指导上的细节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仅仅展示了精美的全貌,更在局部放大和关键节点上做了细致的导引。我注意到,有些篇幅对于特定字的点画起收、提按的力度变化,提供了多角度的图示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普通影印本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那些传世稀有的、拓本质量本身就不甚完美的法帖中,这本书似乎动用了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去“修复”和“还原”了原作的笔意,这对于我们试图在当代模仿古人神韵的学习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信心,避免了被残损的拓片误导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光滑而不失厚重,使得每一幅法帖的拓片都能清晰地呈现出墨色的深浅和笔触的微妙变化。装订工艺也十分精湛,无论是书脊的平整度还是内页的展开顺畅度,都体现了高水准的印刷技术。我尤其欣赏它对古代帖学精髓的尊重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对于任何一位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从触摸纸张的触感中,体会到古人对书法的敬畏与痴迷,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沉浸式体验。它让冰冷的文字和图像,拥有了温度和呼吸感,这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第五卷:题为“历代诸家占法帖”,收入从仓颉、夏禹至无名氏“古法帖”共16人的作品,性质相当于前四卷的附录。

评分

质量很好啊!

评分

拓本又分北宋拓与南宋拓。[北宋本

评分

和文物版的黑白版和孙宝文的放大版相比较 这个是彩印的 清晰度也可以 贴边加了释文 收录全部题跋(题跋也基本加了释文) 有目录查阅比较方便 如果是原大的话就更完美了 硬伤是释文部分错误不少 编辑质量有待加强

评分

这一册不错的!《大观帖》仍如《阁帖》分为十卷。

评分

第二册为卷八(存十四开)和卷六(存三开半);

评分

工艺:拓工精良。

评分

每卷的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年)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1]每块帖版前小字上记卷数,中记版数,下记刻工姓名。帖版较《阁帖》高些,视觉效果更为舒服。

评分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为简牍。造纸术发明后,纸与丝织品并用于书札,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都称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阁帖》,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为简牍。造纸术发明后,纸与丝织品并用于书札,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都称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阁帖》,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淳化阁帖》10卷,原无帖名。因刻于淳化年间,并藏于秘阁,故名。每卷首分别标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书”、“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书”等。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历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余家、 400余种。此帖在采择上虽有缺点并杂有伪迹,标名亦有错误,但古人书法因此得以流传。《淳化阁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为翻刻。《绛帖》 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重为增删刻成,共计20卷。因刻于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故名。当时以为《淳化阁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见,因而以《绛帖》为最佳。相传潘氏死后,其两子各分得10卷。长子因负欠官钱,所得前10卷,被没收入公库,绛州官署补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上、登、封、书” 20字,以识其第次,名为公库本。次子补刻前10卷,名为私家本。 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元、明间又有伪刻12卷行世。《绛帖》原石拓本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冯铨凑集的20卷本,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新绛本2卷。《潭帖》亦称《长沙帖》,庆历间刘沅帅潭州(今长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颜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与《绛帖》齐名,原石毁于建炎年间,伪刻很多。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加厘订,重为摹勒上石,亦为10卷,标题皆为蔡京手书。因刻于大观年间而名。《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此帖不仅纠正了《淳化阁帖》在编次、标题中的许多错误,而且摹勒精细准确,刻工精良,为历来书法家所重视。但刻成后不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帖石流入金国,原石拓本极少,现已无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学藏第6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汝帖》 王□辑,大观三年刻于汝州,故名,共 12卷。因编辑谬陋,内容庞杂,而多伪迹,后世多不重视。《宝晋斋法帖》 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晋、宋各家书迹,共10卷,末刻“右曹氏家藏真迹”正书 7字。宝晋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谢安的墨迹及顾恺之画多种,名其居为宝晋斋。崇宁三年(1104),米芾任无为军时,将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摹刻上石,名为《宝晋斋法帖》,后毁于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