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 [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 [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报告
  • 洛阳
  • 西周
  • 东周
  • 墓葬
  • 发掘报告
  • 历史
  • 文物
  • 洛阳体育场路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2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237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1959年、1960年度两次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报告。该遗址出土有豫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周代墓地、魏晋墓葬和北朝遗物等丰富的实物资料。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周边重要遗迹
第二节 发掘经过
一 组织概况
二 勘探概况
三 探方分布
第三节 报告编写

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晚期遗迹
第一节 地层堆积
第二节 遗迹
一 汉代遗迹
(一)烧窑
(二)路土
(三)沟
(四)墓葬
二 唐代遗迹

第三章 东周遗迹
第一节 灰坑
第二节 夯土城墙
第三节 车马陪葬坑
一 K19
二 K73
三 K72
四车马坑的年代推断
第四节 墓葬
一 铜器组合墓葬
(一)M8781
(二)M8814
(三)M8820
(四)M8821
(五)M8832
(六)M8834
(七)M8835
(八)M8836
二 铜、陶器组合墓葬
(一)M8750
(二)M8759
(三)M8762
(四)M8815
(五)M8829
(六)M8830
(七)M8833
三 陶器组合墓葬
(一)M8738
(二)M8739
(三)M8742
(四)M8743
(五)M8745
(六)M8748
(七)M8749
(八)M8755
(九)M8756
(一〇)M8757
(一一)M8763
(一二)M8770
(一三)M8771
(一四)M8775
(一五)M8776
(一六)M8778
(一七)M8779
(一八)M8780
(一九)M8782
……
第四章 东周墓葬结构
第五章 随葬器物
第六章 墓葬分期与年代
附录 车马陪葬坑、墓葬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理论与实践
附表
后记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按照发掘前制定的总体工作计划,本次发掘工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考古勘探;第二阶段:田野发掘;第三阶段:出土遗物修复及室内资料整理;第四阶段:发掘报告编写。
田野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从2005年2月6日正式开始,至9月30日结束,前后历时八个月。
考古勘探及发掘人员自2005年2月初进入工地,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于2月底完成第一阶段的勘探工作,基本上探明了发掘区域内东部的城墙、西部的车马陪葬坑及墓葬的具体范围和地层堆积情况。2005年3月初,该项目的发掘申请上报河南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并获批准,4月12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考古发掘队,进入考古工地,于2005年4月中旬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至2005年9月底田野工作结束。该次发掘是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发掘。首先采用布探方发掘的面积是987平方米,目的是了解整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城墙、墓葬、车马坑、烧窑、路土、灰坑等遗迹的层位、叠压打破关系。在基本了解整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情况后,其余大部分墓葬采用逐一直接发掘方法进行。本次发掘清理出墓葬99座、车马陪葬坑3个、城墙1条、道路1条、烧窑3座(图三),出土各类遗物1354件。此次田野工作基本搞清了东周时期墓葬与车马陪葬坑的形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城墙的宽度、使用的时间和变迁情况。
从10月8日开始转入第三、四阶段,即进行室内整理和发掘报告编写工作。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出土大量铜器、陶器的修复保护;各期文化遗迹的整理,排出各期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序列,以便对该发掘工地各期的文化面貌及发展演变有一个完整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编写完成整个发掘报告。
一 组织概况
本次考古发掘队由余凉亘担任发掘领队,全面负责考古发掘工地的工作;2005年4月
12日~5月17日由杨宏军担任执行领队,具体负责田野发掘工作及安全工作,5月18日后
因健康原因杨宏军同志调离发掘工地,由申建伟同志接任执行领队,具体负责田野发掘工
作及安全工作直至该发掘项目结束;参加发掘的技工有杨爱荣、马大秋、马秋茹、常春玲、牛秋英、张珠子、马丽、王艳红。参加室内整理全过程的工作人员有王炬、申建伟;技工有邵会珍、孙群伟、范伟、刘孟孟。
……

前言/序言


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 [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内容提要: 本书系对洛阳地区一处重要东周时期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位于洛阳市体育场路西侧区域的发掘工作。该墓地为研究东周时期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社会结构、手工业技术以及区域文化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报告全面梳理了发掘过程、地层学关系、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分类与断代依据,并对相关出土器物的工艺特征、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次考古发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洛阳作为周、汉、唐等多个重要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其周边历代的遗存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体育场路西侧区域的墓葬群位于洛阳城郊,其发现填补了特定时期该区域考古遗存的空白。报告详细说明了发掘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的变迁,以及历史文献中对该区域的记载(若有)。本章还确立了报告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强调了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综合运用,旨在构建一套严谨的考古学叙事。 第二章 考古区域概况与发掘简史 本章聚焦于考古工作实施的环境基础。首先,对发掘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及现代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描述。随后,回顾了该地区历史上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早期勘探记录,为本次集中发掘提供了历史参照。发掘工作从XX年X月开始,至XX年X月结束,共历经X个主要阶段。报告详细记录了探沟的设置、网格的划分,以及主要墓葬的定位和编号系统,确保了每一项发现都有精确的地理坐标和层位信息。 第三章 墓葬区地层与地层学分析 地层学是本次报告的核心基础。本章系统阐述了发掘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这些层次清晰地反映了自东周时期直至近现代土地利用和自然沉积的演变过程。报告特别关注了与东周墓葬直接相关的地层单位,区分了填土、墓道、墓坑以及墓葬形成后的扰动层。通过对不同层位出土遗物的层位关系分析,确立了墓葬群的相对年代序列,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如涉及),确定了其绝对年代范围。 第四章 东周墓葬形制与结构研究 本章是关于墓葬本体的详尽记录。发掘共清理出XX座具有明确东周特征的墓葬。报告分类描述了不同等级墓葬的形制差异,主要包括: 1. 墓坑形态: 记录了长方形、圆形、袋状等不同形状的墓坑,以及是否存在腰坑、偏室等附属结构。 2. 墓道系统: 详细测量了带有长而陡峭墓道的贵族墓葬的长度、宽度、坡度,并记录了墓道内可能存在的填筑痕迹或祭祀遗迹。 3. 葬具: 对所见的石椁、木椁、瘗埋等不同葬具的结构、尺寸、木质残留物(如有)进行了记录和复原分析。对保存相对完好的椁室,进行了详细的平面图、剖面图绘制和三维数据采集。 通过对这些形制的对比分析,本章旨在揭示东周时期洛阳地区丧葬制度的等级分化与区域特色。 第五章 出土遗物分类与整理 本章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所有出土的具有断代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遗物进行了系统性的编目和描述。所有遗物均按照材质、功能和放置位置进行了分类。 5.1 陶器: 陶器是本墓地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遗物。报告详细描述了鼎、簋、簠、壶、鬲、豆等礼器组合,以及盘、匜、洗等生活用器。重点分析了其胎质、烧制温度、表面处理工艺(如绳纹、方格纹、窃曲纹等),并结合器型特征,将其置于东周制式演变谱系中进行比对,以精确墓葬的年代段落。 5.2 青铜器: 青铜器是判定墓葬等级的关键。本章详述了兵器(戈、矛、剑)、车马器、礼器(彝器)及工具的出土情况。对重要礼器如鼎、钟等,进行了纹饰拓片、铭文(如有)的摹写和解读。特别关注了器物的铸造工艺、合金成分的初步判断,以及是否存在使用痕迹或二次使用现象。 5.3 玉器与骨器: 玉器部分涵盖了礼玉(璧、璜)、装饰品(珠、管、坠)及实用器。报告强调了玉材的来源推测和加工技术,如钻孔的圆度与深度。骨器主要包括簪、笄、梳篦等,反映了当时的发饰与日常用具的样式。 5.4 铁器与其他: 记录了出土的铁制工具、兵器及少量铁质生活用具。此外,还包括了少量可能源于外域或特殊用途的遗物,如玻璃制品或漆器残片。 第六章 墓葬的年代学分析与文化定位 本章运用多学科的证据对墓葬群的年代进行综合判定。首先,基于出土的典型器物组合(如某一时期流行的鼎簋组合比例),确立了墓葬群的主体年代位于东周的早期、中期或晚期。其次,结合地层层位分析,对不同墓葬间的先后次序进行了排序。 在文化定位上,本章讨论了这些墓葬与洛阳地区周边其他东周遗址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该墓地在礼器组合、葬式选择上,明显体现了中原核心区域的文化特征,但在某些细微的器物风格上,可能反映了地方性的变异或受到特定族群的影响,为研究东周时期洛阳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本章对整个发掘工作进行了总结。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组保存相对完整、层位清晰的东周同期墓葬群;出土的器物组合丰富,有助于构建更精确的东周器物分期标尺。通过对墓葬等级差异的研究,可以初步推测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 展望部分,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对出土人骨遗存(如有)的体质人类学分析,对青铜器进行更精细的金属成分分析,以及将本区域的发现与其他新近发掘的东周墓地进行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东周王朝在洛阳及其腹地的社会面貌与历史进程。 附录 考古发掘简图、总平面图、墓葬平面图及剖面图 出土遗物图版(照片与线描图) 重要的文字资料或铭文拓片 碳十四测年数据报告(若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报告书摆在桌上,光是那个名字——《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就足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期待的是,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埋藏着惊天的秘密,东周时期更是礼乐制度达到鼎盛的阶段,能从中窥见一斑,无疑是考古爱好者的福音。然而,考古报告往往是那样专业、那样晦涩,充满了年代测定、陶器纹饰分析、墓葬形制图解,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光是啃下那些术语和图表就得费一番力气。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排版和大量的现场照片,那些黑白的照片,记录着尘封已久的地层剖面,每一个层次的颜色变化,都像是时间留下的指纹。我能想象到发掘队员们在烈日下或是在阴雨中,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铲土,生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往事。报告的逻辑结构清晰,从发掘背景、地层关系到遗迹描述,一步步将我们带入那个被时间掩盖的地下世界。光是看到那些墓道被清理出来的样子,那种空间感和庄严肃穆的气氛,就让人不禁屏住呼吸,思考着当年葬在这里的主人,究竟是何等身份,又带着怎样的期望进入永恒的沉寂。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这样一本纯粹的考古报告,偶尔会感到一种知识的鸿沟。很多关于考古学理论和地层学概念的阐述,需要我查阅更多的参考资料才能完全理解。然而,这种“需要努力去理解”的过程,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求知欲。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抛出了一系列严谨的证据链,让你自己去跟随专家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报告中关于东周时期不同阶段墓葬形制的演变分析,尤其引人深思。洛阳周边的墓葬群,清晰地展示了周王室权力衰落后,诸侯国或地方势力在丧葬礼制上如何“僭越”和“创新”的过程。每一处砖石的砌法,每一处椁室的大小变化,都映照着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微妙波动。这让我对“礼崩乐坏”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象化为地下遗存的物理差异,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是其他任何史料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学术专著,我总会带着一种“任务性阅读”的心态,试图从中提炼出最爆炸性的“干货”——比如是否出土了完整的青铜礼器群,或者是否发现了铭文记载的王室成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那近乎偏执的细节呈现。那些对出土遗物,尤其是陶器、骨器碎片,一丝不苟的描述和分类,它们可能只是不起眼的残片,但正是这些“边角料”,勾勒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日常生活的侧面。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墓葬随葬品组合的研究部分,这部分往往能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等级和信仰体系。报告没有过度渲染,没有煽情的文字,但正是这种克制,让每一次关键发现的意义被更加凸显。比如,某一件看似普通的铜器残件,通过与周边墓葬的对比分析,被确定了其独特的地域风格,这说明了当时的洛阳地区在文化传播链中的枢纽地位。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推演过程,比直接告诉你“这是一个王墓”要来得更有说服力,它强迫你成为一个“侦探”,去参与到历史的重建工作中去。

评分

这份报告的专业水准,让人对洛阳考古工作者致以最高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份发掘记录的存档,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时间切片”。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查看那些测绘图和三维复原示意图。这些图纸的精细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投影,而是将墓葬的深度、墙体的倾斜角度、棺椁腐朽后的空间痕迹都细致地记录了下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已经被扰乱的墓葬时,报告的处理方式非常审慎,他们没有试图去“脑补”原貌,而是如实记录了盗扰痕迹所揭示的信息,这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关于墓葬被盗掘的时间和方式,对于研究后世的社会动荡有着间接的参考价值。这种对“不完美”和“缺失”同样珍视的态度,正是严谨考古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小心翼翼地拼凑出最接近真实的那一块拼图。

评分

整本书读完后,我并没有马上合上它,而是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感受着那股无声的历史回响。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具体的发掘现场,转化成了一个可以供后世学者和爱好者反复研究的、立体的时间博物馆。它可能不会成为畅销书,因为它面对的受众相对专业和固定,但它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它是第一手的、不可再生的历史记录。我特别喜欢报告最后附带的附录部分,那些详细的器物拓片和照片,清晰到仿佛能触摸到泥土的粗粝感。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洛阳地区东周文化序列的一个核心基石。它像一座坚实的灯塔,即便随着新发现的出现,其记录的原始数据和严谨的现场观察,依然会是未来所有结论推演的可靠起点和参照系。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它是对逝去文明的一次郑重而长久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