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介绍
作为治疗师如何获得信心
准备接诊来访者
认知一行为整合:超越“黑匣子”
第二章 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
初次接触
在等候室中
与来访者在咨询室中
个案概念化(迄今为止)
案例
第三章 评估过程
留意你的反应
评估目标
达到评估目标的工具
新手治疗师常有的担心
迈克尔的评估会谈
第四章 个案概念化和制订治疗计划
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如何指导治疗计划
制订治疗计划的最后两个要点
第五章 向来访者提供反馈与撰写评估报告
回顾来访者的优势
回顾问题清单和诊断
分享个案概念化
回顾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迈克尔的反馈会谈
强调有关认知行为疗法的常见问题
撰写报告
第六章 开始认知行为治疗过程
设置治疗议程的重要性
首次治疗性会谈
再次回顾迈克尔的个案
在继续之前:关于认知行为疗法中
家庭作业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七章 应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初始挑战
来访者接触认知行为疗法时的挑战
对同时服药的来访者的特殊考虑
特殊挑战:与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评估自杀风险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
影响治疗的与治疗师相关的妨碍
认知行为治疗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治疗关系中的人际困境
第八章 接下来的会谈: 教授核心技术
第三次治疗性会谈:介绍认知重建技术
……
第九章 处理治疗中的不合作
第十章 结束治疗
第十一章 督导过程
结语 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的继续成长
附录一 认知行为治疗推荐阅读材料
附录二 期刊、网站及其他资源
参考文献
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质是它的“赋权”哲学。很多心理疗愈的描述听起来总是很“被动”,仿佛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治疗师的引导或者某种奇妙的“顿悟”。然而,《万千心理:认知行为疗法》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读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它将你从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塑造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观察者”和“实验设计者”。它没有神化任何理论,而是将CBT视为一套清晰的、可学习的技能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情绪的价值”的讨论,它没有一味地要求我们去“消灭”负面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去“解读”它们发出的信号。例如,愤怒可能是在提醒我边界被侵犯了,而恐惧则可能是在预警我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种对情绪的“去妖魔化”处理,极大地减轻了我的“情绪负担”。我不再因为自己感到焦虑而自责,反而会把它当成一个需要被分析的数据点。这种成熟、理性的视角,让我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我必须一直保持积极”的伪装和压力。这本书的最终成果,不是让我变得“完美”,而是让我变得更加“真实”且“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不完美。
评分这本《万千心理:认知行为疗法》简直是为我这种“思想上的游牧民族”量身打造的指南。我常常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个失控的游乐园,各种念头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让人晕头转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它会像其他心理学书籍一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像啃干面包。没想到,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仿佛不是在给我上课,而是在和我这位老朋友坐在咖啡馆里聊心事。他们没有急于给我贴上任何“病患”的标签,而是耐心地引导我,去观察那些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溜进脑海的“自动思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灾难化思维”的解析,它清晰地展示了我是如何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成世界末日。书里提供的那套“思维记录表”,操作起来简直像解谜游戏,每填完一次,我的内心世界就清晰一分。一开始我还是硬着头皮写,生怕写错,后来发现,越是混乱的记录,越能暴露出我思维模式的漏洞。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让你去“感觉”好起来,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得更有效率,将那些负面情绪的温床——扭曲的认知,一根一根拔除。那种掌控感,不是外界给予的安慰,而是从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踏实又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易操作性。我是一个偏爱逻辑架构和系统性学习的人,很多心理学读物在理论引入时总是浅尝辄止,或者在讲解具体技巧时过于简化,让人感觉隔靴搔痒。《万千心理:认知行为疗法》则不同,它将CBT的理论框架——ABC模型——讲解得丝丝入扣,让你明白情绪的产生链条是如何运作的。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紧接着就进入了“技能训练”环节。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行为实验”的章节。过去我总是在脑子里预演各种社交场景,结果越想越紧张,干脆选择逃避。书里教我如何设计一个低风险、可量化的实验来测试我的恐惧假设。比如,我曾深信在会议上提问一定会显得我很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在下次例会上,只提出一个非常简单、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结果呢?没有如我预料的那样遭受嘲笑,反而得到了建设性的回应。这个小小的成功,比看一百遍积极心理学的口号都管用,因为它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它教会我,改变不是靠“想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这本书不是提供一个“拐杖”,而是教会你如何重建自己的“行走系统”。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尝试过不少自我提升的方法,从冥想到积极肯定,效果都像是洒在沙滩上的水,转瞬即逝。我对《万千心理:认知行为疗法》抱有极大的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疗愈”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是贩卖焦虑后,再推销廉价的希望。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那股不容置疑的“实证主义”精神。它不跟你谈玄学,不跟你谈灵魂深处的秘密,它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你的“认知评估”上,而评估是可以被检验和修正的。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接地气,我甚至能在那些描述中找到自己影子——比如对拒绝的过度敏感,或者对完美主义的病态执着。它给我提供的工具箱里,装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样锐利的工具。我开始尝试挑战自己的核心信念,比如“我必须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这个信念曾像一块沉重的铁饼压在我心头,每当有人对我皱眉,我就感觉全世界都在审判我。通过书中引导的辩论练习,我发现这个信念根本站不住脚,它只是一个被我从小到大不断强化的“习惯性反应”。这种推翻自我根深蒂固想法的过程,虽然略带痛苦,但每成功一次,我的内心就获得了一次结构性的升级。这感觉就像是给一个长期卡顿的操作系统打上了最重要的补丁,运行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以为它只适合那些有明显焦虑或抑郁困扰的人群。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高效心智管理”的手册,对职场人士尤其友好。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处理海量输入,认知负荷极高,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比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决策质量。这本书非常细致地剖析了这些常见的思维陷阱,并展示了CBT如何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帮助我们跳出思维的泥淖。它强调的“客观性”和“实用性”,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彻底的审视。我以前常犯的错误是,在面对复杂项目时,总是先被最坏的结果吓倒,然后陷入无休止的拖延。书中关于“行为激活”的讨论,为我提供了一个对抗拖延的绝佳武器——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步骤。这种由内而外的结构化思维,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执行力和专注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心理治疗指南,更像是一本帮助我提升“认知效率”的工具书,让我对日常的压力管理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技术性的理解。
评分书很好,物流超快,从下单到收货不到24小时。
评分书的确很好看
评分认知行为疗法要深究其实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但这本书相对浅显易懂,适合入门
评分正版质量,不错!今后还会来的。
评分可以。。。。。。。。。。。。
评分买错了,很相像的不一样………………………………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东西还算可以,内容还没看
评分好书,实用性强,主要是比其他网站优惠希望以后也能继续保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