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昆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昆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雷 著,王文章 编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戏曲艺术
  • 地方戏
  • 昆剧
  • 传统戏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52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08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作者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书”,迄今已出版二十一多本。这次经作者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同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昆曲》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曰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曰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第一章 风之卷:中国昆曲的历史行程
第一节 柳絮池塘淡淡风:昆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东方风来满眼春:明清昆曲的发展兴盛
第三节 昨夜两风凋碧树:清代后期昆曲的衰落与分化
第四节 长风破浪会有时:由没落到重振的近现代昆曲

第二章 花之卷:中国昆曲的文学世界
第一节 不知近水花先发:明代昆曲的前期创作
第二节 千树万树梨花开:明代昆曲全盛时期的创作
第三节 歌尽桃花扇底风:《长生殿》《桃花扇》与清代昆曲创作
第四节 春在溪头荠菜花:近现代昆曲创作

第三章 雪之卷:中国昆曲的艺术风神
第一节 闻道仙郎歌白雪:昆曲音乐与演唱
第二节 飘然回雪舞风轻:昆曲演员与舞台演出体制
第三节 乱雪繁花千万重:昆曲舞台美术
第四节 高韵最宜题雪赞:昆曲艺术理论

第四章 月之卷:中国昆曲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昆曲与精英文化
第二节 月圆花好一般春:昆曲与民间文化
第三节 清歌一曲月如霜:昆曲与戏曲文化
第四节 何处春江无月明:昆曲与世界文化

参考资料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昆曲 图书简介 这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昆曲》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中国昆曲艺术的权威性著作。它旨在系统梳理昆曲自诞生、发展、鼎盛到传承的完整脉络,并着重展现其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出代表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深远文化意蕴。本书不仅是戏曲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也是普通读者领略古典艺术之美的窗口。 第一部分:昆曲的溯源与历史演进 本书首先追溯了昆曲的艺术根源,详细考察了其如何从元代南戏和诸宫调等民间曲艺形式中孕育而生。重点分析了昆曲成熟的关键时期——明代中叶,特别是以江苏昆山一带为中心的地域性发展。 一、昆曲的形成与早期流派: 详细介绍了被誉为“昆曲之父”的魏良辅,他如何革新了早期的腔调体系,融合了雅正的士大夫审美与民间唱法的精髓,最终奠定了昆曲“婉约典雅”的基调。书中通过对现存最早的昆曲乐谱和剧本的考证,还原了早期昆曲在文人圈层中的传播方式。 二、昆曲的鼎盛与黄金时代: 着墨于明末清初,这是昆曲艺术臻于完善的“黄金十年”。本书详细剖析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对昆曲剧本创作的巨大贡献。《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等经典剧目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其在舞台上的艺术处理被逐一深入解读。研究了当时文人集团(如“太湖雅集”)对昆曲的推动作用,以及昆曲如何渗透到士绅阶层的生活仪式之中。 三、清代的“盛极而衰”与地域分化: 清代初期,昆曲一度成为宫廷燕乐的主体,其影响力空前扩大。本书叙述了昆曲如何从民间走向宫廷,并随之产生了“雅部”与“花部”之争。探讨了随着时代变迁,昆曲在不同地域(如北京、南京、苏州)发展出的不同声腔特点和表演风格,为后续的“花部乱弹”兴起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昆曲的艺术本体与结构分析 本书的中心部分,系统阐释了昆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其“唱、念、做、打”的独特美学体系。 一、声腔系统与板式结构: 深度解析了昆曲的曲牌和板式系统,这是昆曲艺术的灵魂所在。详细介绍了“曲牌”的格律特点、曲词的用字规范以及“唱法”上的气息控制和腔调变化。对比了早期的“尺调腔”与后来的“水磨腔”的音色差异,阐释了“水磨腔”如何以其细腻婉转、如泣如诉的音色,成为昆曲最核心的标志。 二、表演程式与角色行当: 全面梳理了昆曲的表演程式,强调其“写意”、“含蓄”的特点。对“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表演规范进行了细致的图文对照分析: 旦角(特别是正旦): 探讨了“水袖功”、“手眼身法步”的精妙配合,以及如何通过眼神和身段的微小变化来传达复杂的情感。 生角: 分析了小生、老生的不同风韵与唱腔处理,尤其关注其儒雅、蕴藉的气质表现。 武功: 区分了昆曲武功中吸收的戏曲武术元素,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叙事,而非单纯追求炫技。 三、服装、脸谱与舞台调度: 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和舞台示意图,直观展示了昆曲舞台的服饰制度——从蟒袍、靠,到帔、褶,每一件服饰所承载的身份与场合信息。同时,阐释了昆曲舞台布景的极简主义风格,以及这种极简如何反衬出表演的程式化与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昆曲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昆曲不仅仅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舞台载体。 一、文学性与诗词韵律: 深入分析了昆曲剧本的语言艺术,如何将古典诗词的格律、对仗、用典熔于一炉。探讨了昆曲台词的音乐性和叙事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在“一字一腔”的严格要求下,如何保证情节的流畅推进。 二、主题思想与哲学意境: 梳理了昆曲中常见的艺术母题,如“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喜剧、“梦幻与现实”的哲学思辨(如《牡丹亭》中的“情至死不渝”),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揭示了昆曲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人对生命、情感和宇宙的理解。 第四部分:传承、危机与当代复兴 本部分关注昆曲在近现代社会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坚守。 一、清末民初的冲击与变革: 分析了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西方文化的涌入,昆曲在票房衰落、演员断层方面遭遇的困境。同时,介绍了二十世纪初的戏曲改良运动,以及像程砚秋、俞振飞等前辈艺术家为保留昆曲精髓所做的艰难探索。 二、抢救性保护与非遗认定: 详细记录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昆曲艺术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特别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历史意义。本书梳理了这一认定对昆曲的国际地位和国内保护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当代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收录了对当代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如多位国家级传承人)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教学、创作、推广等方面的新思路。探讨了如何平衡对传统程式的恪守与对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适应,包括新编昆曲的创作方向、数字化保护的进展,以及昆曲在校园、社区的普及教育成果。 结语:昆曲的永恒价值 全书最后总结了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成就之一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活态的艺术遗产,更是连接古代士人精神世界与现代观众情感体验的桥梁。通过细致的文本梳理与艺术剖析,本书力求让读者领略到昆曲那份历经数百年依然鲜活的、独步天下的古典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虽然我手里拿到的不是关于“昆曲”的那一本,而是我偶然在旧书店淘到的另一本关于“蜀绣”的卷册。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那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吸引住了。书里对蜀绣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从古代的刺绣工艺在巴蜀地区的萌芽,到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再到清代宫廷的推崇,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有扎实的文献考证支撑。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叙述上,而是用大量的插图和图解,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蜀绣的四大名派——陈派、苏派、海派、川派的技法差异。尤其是对于“打籽绣”和“平绣”在表现不同题材时的精妙区别,作者的描述简直像是手把手在教你一般。读到其中一段,讲述绣娘们如何用细如发丝的彩色丝线,模拟出老虎皮毛的绒感和光泽时,我简直能想象出那种需要极致专注和耐心才能完成的艺术品的震撼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的颂歌,让我对这门古老的手艺产生了由衷的敬畏。

评分

关于“福建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卷册,简直就是一本关于结构美学的教科书,但它读起来却比任何工程学著作都要引人入胜。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拱桥”这种形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项技艺的核心——“穿斗式木拱架结构”是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仅凭木材和榫卯的精确咬合,实现跨越江河的壮举的。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工程图纸的简化版和三维复原图,将那些复杂的受力分析和连接节点讲解得极为清晰。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章,详细对比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在桥梁建造上的不同哲学取向,福建木拱桥的“柔韧”与“自支撑”理念,与北方石拱桥的“刚毅”和“地基依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仿佛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从选材、开榫、试装到最终合拢的那一刻,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力学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手头上的这本是聚焦于“内蒙古长调民歌”的文集,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广袤草原的听觉旅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抄录了歌词,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摹和还原长调所产生的文化情境。作者细致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长调——如“乌拉特长调”的雄浑与“杭盖长调”的悠扬——是如何与牧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乃至天气变化紧密关联的。书中引用了大量民俗学家的研究,解释了那种标志性的、拉得很长的唱腔(即“呼麦”或“吟唱”)是如何模拟风声、马蹄声以及天地对话的意境。在其中几篇访谈中,我读到老歌手们回忆起在星空下放牧时放声歌唱的场景,那种辽阔、孤独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情感,即使是通过文字传达,也让我心潮澎湃。这本书成功地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让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手上的这本是关于“广西壮族医药”的特辑,坦白说,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倾向于艺术和表演类别的书籍,所以起初我对这部“技术性”较强的读物抱有保留态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摒弃了刻板的药理学介绍,而是以一种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深入挖掘了这些医药知识在壮族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传承方式。书中详细记录了“草药师”在族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口耳相传、家族秘法的方式保存这些宝贵的经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记录了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与几位年逾古稀的老药师一同采药、炮制药材的艰辛过程,那些关于“望、闻、问、切”之外,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能力,简直是一种近乎神性的直觉。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些看似“偏方”的知识体系背后,蕴含着代代相传的生命智慧。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的是关于“皮影戏”的那一册,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干瘪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年代和技术术语,但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作者似乎对皮影戏那种光影交错间的魔力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叙事结构,而是采取了一种散文诗般的笔法,穿插着大量的田野调查记录和民间艺人的访谈实录。比如,书中有一整章细致描绘了某个西北皮影班子在偏远村落演出的场景,从搭台、布景、上妆,到那悠扬婉转、能将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腔调,文字的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听到那高亢的唢呐声和皮影咔咔碰撞的声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探讨了在数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皮影艺人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坚守与创新,他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与当代议题巧妙结合,这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读完让人既感叹历史的厚重,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

从徐昶生、苏秉琦开始,一大批考古学者都试图将各式各样新石器时代遗址解释为相互联系的、现代中国的起源,甚至新疆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原住民的遗址也包括在内。李零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有探讨过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船只遗迹的特色和共同之处。只是某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过红河口或鸭绿江口就变得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存在当下的PRC的国界。论证大一统的合法性,为大一统背书,其实是不少中国学者潜意识里驱使的主动选择。作为美国学者,巫鸿的此类情节是很淡。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购买。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

白慎谦和巫鸿,都是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学者,虽然研究的领域不重合,两人似乎也没有交情。不过似乎有人将此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某要先喷一下巫鸿。巫鸿的研究中,最为人所知、也是最富争议的就是所谓“纪念碑性”。此概念引起贝格利的猛烈批评,随之引起了李零的愤怒,反指贝氏的批评有种族主义倾向。不好意思,在这一点上,某坚决站在贝格利一边,尤其同意贝格利这一段话——“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在前帝国时期,我们更得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除非我们不再随便使用“Chinese"(中国的、中国人)一词,否则对“Chineseness”(中国性)的胡编乱造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现象。尽管因为有语言方面的强有力的证据,我们把公元前1500-1000年的安阳人叫“中国人”还说得过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哪些邻国人或有多少邻国人是说同一种语言。我们管他们叫中国人,也不同于我们把西汉时期的长安人叫中国人。”

评分

白慎谦和巫鸿,都是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学者,虽然研究的领域不重合,两人似乎也没有交情。不过似乎有人将此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某要先喷一下巫鸿。巫鸿的研究中,最为人所知、也是最富争议的就是所谓“纪念碑性”。此概念引起贝格利的猛烈批评,随之引起了李零的愤怒,反指贝氏的批评有种族主义倾向。不好意思,在这一点上,某坚决站在贝格利一边,尤其同意贝格利这一段话——“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在前帝国时期,我们更得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除非我们不再随便使用“Chinese"(中国的、中国人)一词,否则对“Chineseness”(中国性)的胡编乱造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现象。尽管因为有语言方面的强有力的证据,我们把公元前1500-1000年的安阳人叫“中国人”还说得过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哪些邻国人或有多少邻国人是说同一种语言。我们管他们叫中国人,也不同于我们把西汉时期的长安人叫中国人。”

评分

评分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从徐昶生、苏秉琦开始,一大批考古学者都试图将各式各样新石器时代遗址解释为相互联系的、现代中国的起源,甚至新疆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原住民的遗址也包括在内。李零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有探讨过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船只遗迹的特色和共同之处。只是某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过红河口或鸭绿江口就变得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存在当下的PRC的国界。论证大一统的合法性,为大一统背书,其实是不少中国学者潜意识里驱使的主动选择。作为美国学者,巫鸿的此类情节是很淡。

评分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短小通俗,内容精悍。之前白慎谦《傅山的世界》,某亦曾读过,内容比这书丰富、具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