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虽然我手里拿到的不是关于“昆曲”的那一本,而是我偶然在旧书店淘到的另一本关于“蜀绣”的卷册。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那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吸引住了。书里对蜀绣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从古代的刺绣工艺在巴蜀地区的萌芽,到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再到清代宫廷的推崇,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有扎实的文献考证支撑。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叙述上,而是用大量的插图和图解,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蜀绣的四大名派——陈派、苏派、海派、川派的技法差异。尤其是对于“打籽绣”和“平绣”在表现不同题材时的精妙区别,作者的描述简直像是手把手在教你一般。读到其中一段,讲述绣娘们如何用细如发丝的彩色丝线,模拟出老虎皮毛的绒感和光泽时,我简直能想象出那种需要极致专注和耐心才能完成的艺术品的震撼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的颂歌,让我对这门古老的手艺产生了由衷的敬畏。
评分关于“福建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卷册,简直就是一本关于结构美学的教科书,但它读起来却比任何工程学著作都要引人入胜。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拱桥”这种形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项技艺的核心——“穿斗式木拱架结构”是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仅凭木材和榫卯的精确咬合,实现跨越江河的壮举的。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工程图纸的简化版和三维复原图,将那些复杂的受力分析和连接节点讲解得极为清晰。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章,详细对比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在桥梁建造上的不同哲学取向,福建木拱桥的“柔韧”与“自支撑”理念,与北方石拱桥的“刚毅”和“地基依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仿佛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从选材、开榫、试装到最终合拢的那一刻,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力学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手头上的这本是聚焦于“内蒙古长调民歌”的文集,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广袤草原的听觉旅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抄录了歌词,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摹和还原长调所产生的文化情境。作者细致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长调——如“乌拉特长调”的雄浑与“杭盖长调”的悠扬——是如何与牧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乃至天气变化紧密关联的。书中引用了大量民俗学家的研究,解释了那种标志性的、拉得很长的唱腔(即“呼麦”或“吟唱”)是如何模拟风声、马蹄声以及天地对话的意境。在其中几篇访谈中,我读到老歌手们回忆起在星空下放牧时放声歌唱的场景,那种辽阔、孤独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情感,即使是通过文字传达,也让我心潮澎湃。这本书成功地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让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手上的这本是关于“广西壮族医药”的特辑,坦白说,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倾向于艺术和表演类别的书籍,所以起初我对这部“技术性”较强的读物抱有保留态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摒弃了刻板的药理学介绍,而是以一种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深入挖掘了这些医药知识在壮族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传承方式。书中详细记录了“草药师”在族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口耳相传、家族秘法的方式保存这些宝贵的经验。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记录了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与几位年逾古稀的老药师一同采药、炮制药材的艰辛过程,那些关于“望、闻、问、切”之外,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能力,简直是一种近乎神性的直觉。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些看似“偏方”的知识体系背后,蕴含着代代相传的生命智慧。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的是关于“皮影戏”的那一册,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干瘪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年代和技术术语,但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作者似乎对皮影戏那种光影交错间的魔力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叙事结构,而是采取了一种散文诗般的笔法,穿插着大量的田野调查记录和民间艺人的访谈实录。比如,书中有一整章细致描绘了某个西北皮影班子在偏远村落演出的场景,从搭台、布景、上妆,到那悠扬婉转、能将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腔调,文字的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听到那高亢的唢呐声和皮影咔咔碰撞的声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探讨了在数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皮影艺人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坚守与创新,他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与当代议题巧妙结合,这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读完让人既感叹历史的厚重,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从徐昶生、苏秉琦开始,一大批考古学者都试图将各式各样新石器时代遗址解释为相互联系的、现代中国的起源,甚至新疆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原住民的遗址也包括在内。李零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有探讨过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船只遗迹的特色和共同之处。只是某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过红河口或鸭绿江口就变得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存在当下的PRC的国界。论证大一统的合法性,为大一统背书,其实是不少中国学者潜意识里驱使的主动选择。作为美国学者,巫鸿的此类情节是很淡。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购买。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白慎谦和巫鸿,都是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学者,虽然研究的领域不重合,两人似乎也没有交情。不过似乎有人将此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某要先喷一下巫鸿。巫鸿的研究中,最为人所知、也是最富争议的就是所谓“纪念碑性”。此概念引起贝格利的猛烈批评,随之引起了李零的愤怒,反指贝氏的批评有种族主义倾向。不好意思,在这一点上,某坚决站在贝格利一边,尤其同意贝格利这一段话——“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在前帝国时期,我们更得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除非我们不再随便使用“Chinese"(中国的、中国人)一词,否则对“Chineseness”(中国性)的胡编乱造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现象。尽管因为有语言方面的强有力的证据,我们把公元前1500-1000年的安阳人叫“中国人”还说得过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哪些邻国人或有多少邻国人是说同一种语言。我们管他们叫中国人,也不同于我们把西汉时期的长安人叫中国人。”
评分白慎谦和巫鸿,都是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学者,虽然研究的领域不重合,两人似乎也没有交情。不过似乎有人将此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某要先喷一下巫鸿。巫鸿的研究中,最为人所知、也是最富争议的就是所谓“纪念碑性”。此概念引起贝格利的猛烈批评,随之引起了李零的愤怒,反指贝氏的批评有种族主义倾向。不好意思,在这一点上,某坚决站在贝格利一边,尤其同意贝格利这一段话——“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多样性。特别是在前帝国时期,我们更得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除非我们不再随便使用“Chinese"(中国的、中国人)一词,否则对“Chineseness”(中国性)的胡编乱造将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现象。尽管因为有语言方面的强有力的证据,我们把公元前1500-1000年的安阳人叫“中国人”还说得过去,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哪些邻国人或有多少邻国人是说同一种语言。我们管他们叫中国人,也不同于我们把西汉时期的长安人叫中国人。”
评分二
评分二
评分挺好的
评分从徐昶生、苏秉琦开始,一大批考古学者都试图将各式各样新石器时代遗址解释为相互联系的、现代中国的起源,甚至新疆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原住民的遗址也包括在内。李零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有探讨过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船只遗迹的特色和共同之处。只是某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过红河口或鸭绿江口就变得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存在当下的PRC的国界。论证大一统的合法性,为大一统背书,其实是不少中国学者潜意识里驱使的主动选择。作为美国学者,巫鸿的此类情节是很淡。
评分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短小通俗,内容精悍。之前白慎谦《傅山的世界》,某亦曾读过,内容比这书丰富、具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