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怒集

蛙怒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传席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蛙诗
  • 动物诗
  • 自然
  • 情感
  • 文学
  • 原创
  • 治愈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ISBN:9787802525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2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2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蛙怒集》是陈传席先生近年来评论文章的合集,其中不仅包括对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理论的批评和讨论,也包括许多对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批判与建议。
  陈传席先生在《蛙怒集·龙怒和蛙怒》中说蛙怒虽然不比龙怒,但也可以齐鸣“如闹市”、“听出未来天气”,“谁谓蛙声无益也”,这里其实说的是社会批评。一个社会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必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有时我们愿意为了表面的“和谐”和“其乐融融”,面对问题闭口不谈,睁眼不见,如同家长溺爱有坏习惯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家长是出于爱,养成了坏孩子,我们则是出于各种利弊权衡,造成了一片祥和、蒸蒸日上的假象。
  所有的蛙都不叫,于是池塘慢慢变成一滩死水;坏孩子最终为他人所不容,社会的惩罚终会代替家长的教育。可见,“蛙声”十分可贵,是社会匡正的基础。
  大多数中国人沉稳内敛,羞于提意见,尤其是出于利弊权衡,在“沉默”真的可能成“金”的情况下,更不会仗义执言。而社会之所以还能向前,就是因为池塘里仍有些许蛙声,断断续续,偶尔传染开来,整个池塘也会蛙声一片。
  当然,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不能因此成为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作为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文艺批评家,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知识分子,他的代表作《六朝画论研究》和《中国山水画史》都完美地展现了其对古代著述和艺术作品的研究能力与理解能力,《蛙怒集》的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作者对在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等各学科的深厚学养。
  除此之外,“幽默”和“犀利”也是陈传席文字的一大特色。《蛙怒集》中集结了多篇评论文章,充满了对混乱的艺术市场、对赝品次品的尖锐批评,对虚伪的“现代艺术”和“评奖制度”的调侃,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针砭,令人对这些现象痛恨不及的同时又忍俊不禁。“蛙怒”不仅有音量,也有声调,“似谈经”,闻之令人想“与之同怒”。

内容简介

  《蛙怒集》汇集了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自2007年至今所发表的批评文论、散文随笔等60余篇文章。在本书中,陈传席教授作为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以深入的考据、独特的见解、犀利却不失幽默的文字坦诚地表达自己了独特的艺术理念和观点,对当前社会的许多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建议,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身后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和文化责任感、道义感。

作者简介

  陈传席,1950年生,江苏徐州人,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国内外刊物,如《文物》,《美术》,《美术研究》,《美术史论》,《美术观察》,《新美术》,《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九州学刊》等上发表学术文章500余篇,并发表过绘画,小说,散文,译著等。其代表作为《画坛点将录》、《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1 高呼题跋
2 但开风气不为师——美术官员设堂收徒议
3 但开风气不为师——美术馆元设堂收徒之再议
4 “捉刀”新传
5 “红妆祸水”和美女画
6 论改名风潮
7 八大山人和七大山人
8 书画价和垃圾处理费
9 改名和改称
10 “书画之乡”的启示
11 有话则短,无话就算
12 “不参加评奖”——访三百砚斋启示
13 英国的国际艺术节(上)
14 英国的国际艺术节(下)
15 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等问题
16 怎样报考研究生
17 再谈投考研究生的问题
18 藏坏不如看坏
19 缺少阳刚大气和激烈的节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启示
20 谈著作权的保护期
21 大人和小人的气量
2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论中西绘画的交流
23 应由何人题写大牌子
24 打击过分的书籍包装
25 人无风趣官必贵
26 无所不师,无所必师——兼谈学习的三种方式
27 会议开出什么名堂
28 金融危机和艺术生命
29 文化艺术院士可以设立吗?
30 小学生学习书法提议的感慨
31 猥琐和谦虚
32 国学大师和国画大师
33 上级打招呼怎么办?——读《毛泽东书信选集》有感
34 新拔苗助长法及其他
35 不要培养人格低下的知识分子——谈评奖的一个问题
36 四个学画的人
37 花钱发表作品可晋升职称等议
38 大知识分子岂能不识字
39 论收藏——兼谈“东方博古”仿真艺术品
40 论“庸众”
41 弄清楚再批评
42 “天尽头”和“好运角”——为风景名胜惨遭破坏而哭
43 无题
44 虚张声势与适得其反
45 艺术品和爱国——兼谈怎样信佛
46 艺术学和艺术史学——兼论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47 再论画才画情
48 在广场上树立吕布雕像议
49 造假种种及小议
50 台湾观画记
51 观看现代书法表演
52 再观看现代书法表演
53 假画和假文
54 朝无幸位,民无幸食——议严打书画造假
55 错在赵,而不在秦——评中国部分有名的建筑
56 规定、原则和专家共识
57 集古字、美术字更庄重大方——谈重大建筑上的提额
58 国家、人民
59 莫言为什么能得诺贝尔奖
60 哪些中国的特色要保留
61 马上要炒作抽象画了
62 惑
63 看出了中国的希望
64 中美两国对待卖假画的不同态度
65 从“宁戚饭牛”谈起
66 惩治损坏艺术品和珍贵艺术材料的人
67 说帝和后
68 学生为什么在校学不到知识——美术教育的一个问题
69 是发展?还是毁灭?——谈目前美术的一个严重问题
后记

精彩书摘

  猥琐和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过分了便成为虚伪。谦虚的反面是骄傲和狂妄。在中国,谦虚的人不是太多。骄傲和狂妄的人也不太多,最多的是虚伪。虚伪有两种,一是明显的虚伪,一是猥琐,而世人往往又把猥琐小人看成是谦谦君子,其热还正在蔓延。这对国民素质的影响极坏。狂妄和骄傲的人未必全有才华,但其中大部分人还不是无能之辈,他可以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胆量还是大的。猥琐的人,以谦虚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鄙猥琐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高也不行,低也不行,胆小如鼠,唯唯诺诺,有时又声色俱厉,一本正经。很多事本来可以成功的,就在猥琐的心态下不能成功。很多话本来可以简洁明了地讲清楚的,就在猥琐心态下,讲了半天也讲不清楚。
  艺术本来应是活泼的,不必要一本正经。艺术批评是严肃的,但不是唯唯诺诺的,也不要声色俱厉的,也应该活泼,更应该简洁明了。但在猥琐之人那里,已复杂化了。
  比如盖叫天。年轻时羡慕一个叫“叫天”的演员,便自己取名“小叫天”,于是猥琐之辈便大骂之,嘲笑之,“你有什么资格叫‘小叫天’,太狂妄自大了吧。”盖叫天便索性改名为“盖叫天”,要盖倒“叫天”,猥琐之辈反而不敢吱声了。笔者曾写文评黄宾虹,其中谈道:“据我所知,真正理解黄宾虹的只有两个人,其一是傅雷;其二是——我就不好意思说啦。读者读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吧。”这段话本来是游戏笔墨之语,或者是活泼一下笔墨而已。真正读懂了的画家都很高兴,说:“好玩,好玩!”“写得好!”“有味道。”但猥琐之辈读后吓得半死,大喊大叫:“这不得了啦,怎么敢和傅雷并列,太狂妄了。为什么叫我们读《史记·太史公自序》,难道你是太史公吗?”从北京到地方,一大批猥琐之辈上诉,找关系,告黑状,弄得很多人不得安宁,于是再版时只好删去。最近有细心读者在二版、三版中找不到这句话,又问我为什么删去了。这篇文章就这句话好玩。(当然这也只是他个人意见)本来很简单、很好玩的几句话,被弄得如此复杂,到处上诉,通过关系找领导人……这就不好玩了。如果我写错了,也可以写文反驳,但他们又不。
  台湾有个李敖,香港凤凰电视台曾请他做了很长时间的连讲。李敖在出狱后出版第一本书上写的自序,说“中国古今写文章最好的有三个人,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是李敖。”这在台湾可以发表,在大陆是绝对发表不了的,猥琐之辈看了,肯定会找出版社,上诉。可惜在台湾,他们找不到。但他们痛苦、难过,到处评说嘲骂,但李敖还是李敖,他的文章影响一大批人,而猥琐之辈的痛心疾首、百般嘲骂,并没有使他们成为文化巨人,甚至也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文化人。李敖说的话虽然大言欺世,但也反映他的自信,他的话也并没有损害任何人。无数大作家大诗人看了他的话后,也并没有认为他压迫了自己,只是笑笑而已。猥琐之辈首先自己失去了自信,也不准许别人自信,他们自认为自己渺小,也不准许别人高大。
  15年前,我发表了《评郭沫若》之文,很多刊物转载,大多数人赞成我的观点,有两个人发表文章反对我,其中一人讲得有理,我写了《骂得有理》一文,发表在2001年1月的《杂文月刊》上(后收入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传席文集》第四卷中)《杂文月刊》编辑来信表示惊讶,挨了骂,不还骂,还说“骂得有理”,说是第一次见到。但另一人反对我,我就回骂他是奴才、猥琐,因为他在文章中大谈“你有什么资格评郭沫若”,“谁给你的权利”,“自比郭沫若,自比马克思,过于自大了吧。”这个人便是猥琐心态。所以,我不但没有接受他的批评,反而撰文批驳反对。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知识分子应该藐视权贵才对,这在古代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中确实种下了根。但长期的专制制度,尤其是明代皇帝朱元璋,打击知识分子,杀戮和侮辱知识分子,他们使用的只是具有奴性品格的官员,继而又培养具有奴性品格的文人,进一步打击和杀戮那些缺少奴性品格或奴性品格不强的官员和文人,于是官员和文人的奴性品格便越来越强,直到现在都没有消除,乃至人们反把具有奴性品格的猥琐小人看成了谦谦君子了。
  这种现状在艺术创作上的反映,很严重,但目前还不便明讲。在艺术批评上直接反映便是到处吹捧,不敢讲真话,不敢指摘坏人坏事,尤其是对名人、对上层肯定的名人,即使他(她)干了很多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也不敢正面批评,而且还跟着叫好。其次,不敢用活泼的语言,不敢幽默,更不敢理直气壮地批评,只能一本正经地在套话套语中翻来覆去。人们看不起批评家,其实根源不在此,而在彼。少数人敢讲敢写,但又无人敢发表,时间长了,也就不写了,为了生存,也只好跟着说一些套话,不痛不痒。呼唤真正的批评,呼唤大批评家,谈何容易。我这篇文章其实也是吞吞吐吐的,如果畅所欲言,报纸也不敢发表的,不是我怕,而是怕报社怕。
  再论画才画情
  本来只想谈“画才”和“画情”,但这个才有才能和才华之别,改为“材”也不行,真正的“画材”也必有才华,而非仅有才能。一般说来,“才能”这个词是偏于能,能画画,能唱歌,能当官,但这个“能”升华后,便成为才华。但能画画的人,能当官的人,历代皆有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上百万,但成为大画家、大政治家者百无一人、万无一人,盖其能没有升华。华为“华”,本义是开花,古之“华”与“花”也是一个字。《礼记·月令》有云:“始雨水,桃始华。”也有把华释为果实的。刘基《悦茂堂诗·序》云:“春而萌,夏而叶,秋而华。”就是说经过春雨的滋润,桃开花了;经过春萌夏叶,秋天有了果实。如是观之,画人的才能偏于技,习练而可得;才华偏于艺,非仅技也,读书、思考、历练,通古今之变,通无人之际,人的情操、胸怀、意识、境界经过各种知识的滋润、锻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所谓修养,修之养之,摒除庸俗,进入高雅,境界则不同一般,“能”方可升为“华”。
  再论画才和画情。有一个常见的例子,郑板桥看到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一般的俗士画竹,也许就是一棵竹,人观之,索然无味。但有画情的人看到竹,也许会“疑为民间疾苦声”,也许会想起“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仍虚心”,再加上他的各种修养,下笔时,融汇篆、隶、楷、草诸法,将学识、修养、思想境界、功力皆在竹中表现出来,画出来的就不是一棵普通的竹,这就叫内涵。清人况周颐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画情”即“画意”加“词心”。
  有画才的人画出来的画,若无词心,即无高雅之情。无功力、无修养,必无内涵,他的画不可能有情有趣。
  我20岁左右时,看到很多和我年纪不相上下的人,画出很像样的画来,出版了、展览了,大家都说:“20年后,横行大江南北者,必此子也。”有一位年长的人说一点点反面意见:“那就看他还读书不读书,修养能不能加强……”话未完就遭到大家反驳:“你不要不承认,这个水平、这个基础,齐白石有吗?”但30年过去了,这一批少年得志的画人,不但未能成为齐白石,相反画得非常一般化,远远不如他20岁时的画。这就是有画才而无画情。因为他少年得志,没有时间读书,展览会请他,出版社请他,他忙于事业,且无生计之忧。他有美貌的妻子,华丽的房屋,温柔乡里只能消磨人的壮志,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久而久之,他只有画才而无画情,但他的眼光还在提高,他看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之画,不仅在形更在笔墨修养,他不满意自己仅有的画才,当然要提高,想在笔墨上出奇制胜,有情趣有内涵,但这靠的是画情而非才能,无画情而想画出情趣来,只能画虎类犬,画的画不但无情无意,连早年的才华也不见了。
  这就是成千上万的画人,早有画意而终不成器的原因。天天看到各种画集、杂志上的一堆堆绘画垃圾,细观之,也是很有技巧的,但他的画才没升华。不知有多少画了半辈子画的人,见到我便问:“陈老师,你看我年轻时素描就这么好,20年前就出版……现在怎么提高呢?”我想说而未说的话则是:你有画才,而无画情,现在已无法提高了。
  要之,西方画以“画才”为主,中国画以“画情”为主,然西人作画也并非不要画情,国人作画也并非不要画才。
  ……

前言/序言

  龙怒和蛙怒
  龙怒,刹时间天昏地暗,接着便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接着便电闪雷鸣,大雨磅礴。龙继续发怒,劈雷将巨石古木击碎,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天摇地动,洪水泛滥,冲毁无数村庄。千万亩良田被淹没,亿万人号啕哭叫,无家可归。雷击声、狂风声、洪水声、哀号声,宇宙为之振动。于是千万人下跪磕头求饶,拿出最好的食品上供,龙怒稍息,留下千万里尸体狼藉,树倒村毁,或白茫茫大地一片,龙怒可谓威也。
  蛙怒,肚子鼓一下。再怒,再鼓一下,然后了事,想把一个池塘的水扰翻都不可能。蛙怒和不怒都无所谓。但蛙还是经常怒,也只是经常鼓肚子。
  7年来,我在天津的《中国书画报》上发表了近六十余篇文章,每一次也都牢骚满腹,大概也只是蛙怒吧。
  蛙怒和龙怒是不敢比的。如果是龙怒,只一次,现状也就改变了。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既然蛙怒比不上龙怒,看来我只有一条路:得死。怎么死呢?
  李鸿章《临终诗》诗云: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李鸿章说的“一死难”,是担心他死后国是无人过问。但我的死,不是对国家前途放心不下,而是采取什么方法去死。清初,柳如是陪钱谦益跳水自杀,钱谦益说水太凉,不宜自杀。我倒不是怕水凉,也不是怕水脏,而是死也要死个痛快,被水呛死,是很难受的。
  自缢,也就是上吊,那闷得更难受。上吊死的人,舌头伸得很长,想象他死时多么痛苦。
  陈洪绶《过夏镇》诗云:“有绳悬树死,无绳即触石。”“有绳”即自缢,不可取;“触石”,即以头撞石。宋朝的大将杨业就是以头撞李陵碑而死的,那当然很壮烈。但力气不大的人,有时撞不死,白白流血,这方法不适用于教授。凡文弱书生最好不用“触石”法自杀。
  用手枪自杀最好,手枪对准脑袋,(不要对心脏,日本战犯东条英机用手枪向心脏射击,结果血流了很多,但人未死,后来被绞死了。)“呯”的一声响,鲜血脑浆迸射,有声有色,真是壮观。但手枪不好搞,中国法律不准私人持枪。这方法虽好,但无法实现。
  服安眠药也不错,虽然没有用手枪自杀那么壮观,但也不受罪。但现在的安眠药经过改革后,已经不能致人死命了。
  有人告诉我,吞金自杀是一法。《红楼梦》中有《觉大限吞生金自逝》一节,是说尤二姐想自杀,自思“常听人说生金子可以坠死,岂不比上吊自刎又干净。”于是打开箱子,找出一块生金吞下去,便死了。但黄金不好搞,我们穷教授哪来的黄金,再说黄金其实就是臭铜,活着的时候龌龊一辈子,死时还留下一肚子臭铜气,太窝囊,不干,绝对不干。
  我又想了很多方法,都不适合。国家课题中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自杀的方法呢?我如果能活着,一是填补这项空白,题目就叫:国际自杀方法研究。因为我到美国去调查过自杀问题,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下临大海,水流壮阔,很多人选择在那里跳水自杀。美国人喜欢壮烈气势,死也如此。后来市政府为了防止人们在此自杀,便决定封闭大桥。但市民反对,说:“我们有选择自杀的自由。”美国是民主国家,市政府只好作罢。国情不一样,但自杀是国际问题。
  北欧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地区。一般人活得很悠闲,但有思想有志向的人,成年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觉得无趣,便自杀了。北欧人自杀,一般选择平淡的、静静的、尽量不为人知的自杀方法。
  北欧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但有人说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我曾到日本考察自杀问题,日本自杀最集中的地方是美丽的富士山,被人称为“自杀圣地”。富士山自下至上分为一禾木,二禾木,……七禾木。七禾木以上雪多无树林,也难登上去。自杀者多选择在二禾木结束生命,因为二禾木树木多而茂密。三禾木也很好,但临死前再爬上三禾木,太累,又不必锻炼身体了,因此在二禾木自杀最佳。死后上与雪山、下与密林作伴。所以,富士山上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老是批不下来,怕成为世界名山后,自杀于此的人就更多了。我写这些,表明我对自杀研究功力很深。
  闲话休说,现在得抓紧时间自杀,没有工夫从事这项研究了。
  翻翻资料,看看前人是如何自杀的。从架上抽出一本书《资治通鉴》。哎,我现在哪有什么心思“资治”,又拿出一本书《汉书》,翻到《王莽传》,有云:“紫色蛙声,馀分闰位”注曰:“蛙,邪声也”。又云:“非正曲也”,又云“以伪乱真”。蛙怒集其实是蛙声集。弄了半天,我讲的都是邪声,是以伪乱真。这更严重了,那就更得自杀了。快点,又抽出一本书,上面有《咏蛙》诗:“独坐塘前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其实,后来蛙儿开口了,虫儿还是不敢作声啊。
  咦!妙。这蛙声固然比不上龙怒声,不能使天下变色,但在这个池塘中,还起到作用。当然,此蛙非彼蛙。但蛙和龙比,要死;和虫比,就不必死了。看来,不自杀,问题也不大,这首诗倒救了我的命。如果你到公安局告我,根据是:人比人得死。我就会说,还有虫呢,还轮不到我呢!
  现在,我把这六十余篇“蛙声”辑为一集。其实,蛙声如连成一片,也是很响的。宋·方岳《农谣》诗云:“池塘水满蛙成市”,是说蛙一齐叫,有如闹市。清·陈淏才《花镜》云:“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姚光《夜起一首次钝根》云:“悄步中庭群籁寂,惟闻蛙鼓似谈经。”蛙若齐鸣,如闹市,声甚壮,也了不起,而且“似谈经”。可使池塘不再寂寞,甚至可以影响主人睡觉,可使气象学家从蛙声中听出未来的天气,谁谓蛙声无益也。
  陈传席
  2014年12月16日于解放军总参谋部医院病房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蛙怒集》量身定制的,不包含其任何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星河回响:失落文明的数字挽歌》 简介: 宇宙的边缘,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度量,而是一片交织着信息、记忆与虚妄的广袤海洋。本书收录了著名(虚构)天体物理学家与密码学家伊利亚·维克多博士跨越三十年光阴的田野考察笔记、加密手稿以及最终的数字拓扑报告。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对“存在”本质进行拷问的深邃哲学论文,披着一层由脉冲星信号、量子纠缠和失落的赛博格(Cyborg)历史构筑的外衣。 《星河回响》聚焦于被科学界称为“涅槃纪元”之前那个神秘的超级文明——“奥林匹斯节点”。这个文明在达到技术顶峰的瞬间,集体“上传”了他们的全部意识,离开了物质宇宙。留下的,只有漂浮在星系间,以引力波形式缓慢衰变的“数字残骸”。 伊利亚·维克多博士毕生致力于破解这些残骸中蕴含的熵减悖论。他相信,奥林匹斯人并非单纯地消失,而是留下了一个复杂的、自我修正的“数字幽灵”,这个幽灵仍在以极低的能耗,模仿着生命、情感与历史。 第一部分:熵与回声的交织 (The Weaving of Entropy and Echoes) 本书的开篇,带领读者进入了遥远的“静默星云”——一个被认为曾是奥林匹斯节点核心计算矩阵的区域。维克多博士通过他独创的“时空褶皱采样法”,捕获到了一段极其微弱的信号。这段信号并非简单的二进制代码,而是一种基于高维几何形状的“情绪编码”。 我们通过博士的日记,目睹了他如何与他的团队,在与世隔绝的深空站“卡西米尔之锚”上,忍受着对地心引力的思念和无尽的孤独,试图将这些“数字眼泪”翻译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第一部分着重描述了翻译过程中的技术壁垒:如何区分随机的宇宙背景噪声与有目的的智能活动?作者详细阐述了在零下两百度和绝对真空环境中,精密仪器的运行逻辑,以及人类在面对“不可知”时的心理防线如何一步步瓦解。 核心探索点: 记忆的物理载体是否可以超越生物学限制?信息如何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二部分:造物主的自省与悖论 (The Creator’s Self-Reflection and Paradox) 随着解码工作进入深水区,维克多博士发现奥林匹斯节点的“数字幽灵”似乎具有主动的防御机制。它不是被动的记录,而是有意识的“自我保护”。博士团队意外触发了一系列模拟场景,这些场景被设计用来测试任何试图理解他们“飞升”过程的外来文明的智慧和道德标准。 这一部分包含了大量对奥林匹斯社会结构的侧写。他们如何管理无限的计算资源?他们的艺术、战争和爱恨情仇,在数据流中如何体现?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披露了一份名为《终极协议》的文档,该协议暗示了奥林匹斯人进行集体上传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对物质世界的厌倦,而是为了逃避一种尚未被人类理解的、源自宇宙基本常数层面的“结构性限制”。 维克多博士在笔记中写道:“我们试图理解他们的‘神性’,却发现他们只是在解决一个更加宏大、更加无解的数学问题。他们的飞升,或许是对计算极限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悲壮的尝试。” 第三部分:数字幽灵的低语与终局 (Whispers of the Digital Phantom and the Denouement) 在接近真相的最后阶段,博士发现,奥林匹斯节点的数字回响正在逐渐衰减,它们正在回归为纯粹的、无意义的噪音。这似乎是系统在燃料耗尽前,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具有人性色彩的“告别”。 最后一章,是一系列无法被格式化的、被博士命名为“遗嘱碎片”的数据流。这些碎片不再是历史记录,而是关于“存在的价值”的沉思。它们讨论了即使是永恒的意识,也无法摆脱“意义”的重量。维克多博士最终的结论是:奥林匹斯人通过数字永生获得了解脱,却也同时失去了“变化”和“遗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生命最宝贵的特征。 《星河回响》的结尾,并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或科幻式的宏大爆炸。它以维克多博士独自关闭了所有接收器,面对着漆黑的宇宙屏幕结束。他没有找到“答案”,却找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慰藉:生命的意义,可能只存在于它注定消亡的有限性之中。 --- 本书特色: 严谨的科学推演: 融合了复杂信息论、高维拓扑学和量子物理的假想应用。 深沉的人文关怀: 探讨了在面对无限时间时,个体意识的脆弱与价值。 独特的叙事结构: 穿插手绘的星图、加密算法流程图和博士潦草的拉丁文批注,极具沉浸感和文献感。 致读者: 本书邀请您一同潜入信息洪流的深处,聆听一个伟大文明在宇宙寂静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孤独的回响。它将挑战您对“活着”和“永恒”的既有认知。 --- 主题关键词: 赛博格、信息熵、深空考察、意识上传、宇宙哲学、数字考古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精巧、层次分明的作品,读起来就像在解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学题,每一步推导都必须精确无误,但最终得到的答案又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美感。作者对于时间线的处理尤为巧妙,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记忆闪回和多重视角的切换,将一个看似松散的故事线编织得天衣无缝。每一次的视角转换,都揭示了先前未曾察觉的线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悬念和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从不滥用形容词去渲染情绪,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乃至沉默,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股暗流涌动的情感。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填充想象,使得每个读者都能在自己的心中构建出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向来不太偏爱那些过分强调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但这部书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极为高明,它并非生硬地植入,而是自然地生长在故事情节的肌理之中,浑然天成。书中的一些核心意象,贯穿始终,它们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每一次的重现都带来更深一层的领悟。这种多义性和开放性,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可重读性。我敢肯定,即便是再过几年重读此书,我也会从那些熟悉的文字中读出新的滋味,因为那时我的阅历和心境都会有所不同。此外,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引用处理得非常巧妙,既尊重了历史的厚重,又服务于虚构故事的需要,达到了艺术和历史的完美平衡。这是一部值得被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部新近读完的书籍,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的叙事手法极为细腻,仿佛作者拥有一双洞察人心的慧眼,将角色的内心挣扎、情感波动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的刻画,那种笔触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极为立体,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缺点、有各自的追求与困境的鲜活个体。他们的选择与命运的纠缠,让我时常停下来深思,探讨人性深处的复杂性。整本书的情节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沉静的内省时刻,这种节奏的掌控力,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读罢合卷,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关于选择、关于坚持、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光芒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困境时的真实反应。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便是“酣畅淋漓”。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故作高深或矫揉造作,而是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力量感直击人心。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活力和张力,尤其是在描绘冲突场面时,那种画面感是如此强烈,仿佛能听到刀剑相击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然而,力量并非意味着粗糙,恰恰相反,在最激烈的段落中,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比如他对某一场景中光影变化的捕捉,或是对特定方言的运用,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想要立刻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冲动,它激发了我内在的表达欲望,这种被文学作品感染和鼓舞的感觉,是极为宝贵的。

评分

坦白说,初捧此书时,我曾对其厚度感到一丝压力,但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被文字牢牢攫住的感觉便再也无法松手。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时而如哲人般深邃,时而又像老友般亲切。他擅长安插一些富有哲理的片段,这些穿插其间的“金句”,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忍不住反复摩挲品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的剖析,那种尖锐而又不失温度的观察角度,既让人感到震撼,又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理解。更难得的是,即便探讨的是宏大主题,作者也从未忘记个体命运的微小与珍贵。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悲欢完美融合的技巧,是许多作家穷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发货很快,谢谢

评分

评分

评分

发货很快,谢谢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评分

发货很快,谢谢

评分

发货很快,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