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imation]

中国动画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im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宫承波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动画
  • 动画史
  • 中国电影
  • 动画艺术
  • 文化研究
  • 影视艺术
  • 历史
  • 纪录片
  • 动画产业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3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25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im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该片是中国动画的雏形,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动画从无到有,正式迈出了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历史步伐。至今中国动画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这90多年中,中国动画走过了初创时期的艰难,开创时期的繁荣,在6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代表作有《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等。在此之后,中国动画经历了“文革”的回落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复苏,之后在90年代中期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中国动画史》作者以民族化的视角,详述了各个时期的动画史,并初步探求了民族动画的本质内涵。 《中国动画史》可做相关专业的教材及其他专业的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宫承波(1966-),男,山东章丘市人。山东大学文学(文艺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举(民族社会学)博士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致力于传媒理论、媒体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媒体创意专艘委员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有专著《新媒体的多维审视》,《传播学纲要》、《媒体创意导论》,合著《新媒体产业论》、《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文化创意产业总论》,《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主编《春晚三十年》及教材《现代报刊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导论》、《动画概论》、《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出版策划》、《广告策划》,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篇 艰难的起步——中国动画的滥觞(1923-1946)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动画的原始意象
第二节 动画与技术
第二节 中国动画的萌发
第二章 中国动画的诞生
第一节 最早的动画作品
第二节 中国动画之父——万氏兄弟
第三章 动画短片创作
第一节 万氏兄弟的最初探索
第二节 中国动画的早期作品
第三节 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
第四节 民族危难时期的动画作品
第四章 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第一节 影片简介
第二节 影片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鲜明的美术特征
第四节 艺术典型与意境营造
第五章 万氏兄弟早期作品的开拓意义与局限性
第一节 开拓意义
第二节 艺术局限

第二篇 发展与勃兴——中国动画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1947-1965)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中国动画首度繁荣
第二节 “中国学派”民族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
第一节 东影厂概况
第二节 东影厂动画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章 中国动画的发展及民族化探索的开端
第一节 从东北电影制片厂到上海电影制片厂
第二节 中国动画快速发展
第三节 民族化探索的开端一《神笔》和《骄傲的将军》
第四章 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到来及民族风格的成形
第一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第二节 题材多样的动画片
第三节 产量丰富的木偶片
第四节 动画家族的新成员——剪纸动画,
第五节 虞哲光与折纸动画
第五章 中国动画的奇葩——水墨动画
第一节 水墨动画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第三节 经典作品——《牧笛》
第四节 水墨动画与“中国学派”艺术风格的确立
第六章 “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
第一节 影片概述
第二节 叙事特点
第三节 民族化特征
第七章 “中国学派”的艺术特点和局限性
第一节 艺术特点
第二节 局限性
附录 1947-1965年动画作品名录

第三篇 低迷与中断——“文革”时期的中国动画(1966-1976)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霜冻降临
第二节 严寒袭来
第三节 异化的民族化
第二章 “文革”期间的动画作品简介
第一节 动画片
第二节 剪纸片
第三节 木偶片
第四节 水墨剪纸动画
第三章 异化形态的民族风格
第一节 动画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异化
第二节 高度写实的艺术风格,
附录 1972-1976年主要动画作品名录

第四篇 复苏与重建 ——中国动画的第二次繁荣(1977-1983)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二为”方向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学派”的复苏和中国动画的第二次繁荣
第二章 动画片题材丰富
第一节 童话题材代表作品简介
第二节 神话题材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节 传统题材代表作品简介
第四节 现代题材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章 木偶片、剪纸片、水墨动画不乏佳作
第一节 木偶片代表作品简介
第二节 剪纸片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节 水墨动画代表作品简介
第四章 再续辉煌的动画长片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影片——《哪吒闹海》
第二节 民族风格的新探索——《天书奇谭》
附录 1977-1983年主要动画作品名录

第五篇 转型与阵痛——“中国学派”的失落和消隐(1984一1994)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新时代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动画的应战
第三节 黯然失色的“中国学派”
第二章 动画系列片应运而生
第一节 动画片代表作品简介
第二节 剪纸片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节 木偶片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章 动画短片表现尚佳
第一节 上海美影厂的主要作品
第二节 长春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单位的动画短片
第四章 动画长片枯萎凋零
第一节 木偶片的最后经典——《西岳奇童》
第二节 美猴王的谢幕——《金猴降妖》
附录 1984-1994年动画作品名录

第六篇 机遇与挑战——中国动画的新发展(1995-2013)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中国动画的市场化转变
第二节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动画
第二章 国产动画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创作特点鲜明
第二节 对民族化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影院动画代表作品简介
第四节 电视动画系列片代表作品简介
第五节 以学院派为主的艺术短片
第三章 网络动画迅速崛起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主要特征
第三节 代表作品简介
附录一 20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附录二 2005-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国产动画片名单

第七篇 港台动画
第一章 香港动画
第一节 发展脉络
第二节 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节 美学特征
第二章 台湾动画
第一节 发展脉络
第二节 代表作品简介
第三节 台湾动画的启示

附录一 香港历届IFvA获奖动画
附录二 历届金马奖获奖动画
附录三 历届金穗奖获奖动画
附录四 历届台北电影节获奖动画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动画史》:
  香港动画发展历史清晰,20世纪80年代后的香港动画具有一些相似的基本特征:漫画改编、影视先导、明星效应、喜剧对话、功夫情节、草根意识、艺术性欠缺、娱乐为重。香港作为租借地,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东西方文化的交错并没有带给香港人左右逢源的便利,相反,他们身处文化认同缺失状态,在不同文化间都找寻不到内心的归属,这种于华洋杂处的弹丸之地寻求共生的集体无意识,正是造就香港特殊地域文化的原因所在。
  较之内地动画特别强调作品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的传统美学风格,香港动画在秉承香港电影美学风格的同时,也吸纳了美、日动画中的诸多元素,娱乐至上永远是香港动画的第一要义。香港动画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开掘影片的深层内涵,也不在于引发人们对人生真正意义的思考,而是要充分发挥动画的娱乐功能,以跌宕起伏的剧情、视听效果的强烈冲击力吸引更多的关注,满足人们的心理预期。
  由于香港的武侠、动作影视作品类型成熟,创作者往往对驾轻就熟的“功夫”元素有所偏爱,观众在影视文化工业多年的浸润培养下具有了相应的审美需求,所以说,加入“功夫”元素以增强娱乐效果是香港动画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编导一般会在言情和打斗场面上下功夫,而无暇顾及故事的深度和张力。③七彩卡通老夫子》里老夫子拜李小龙为师,《小倩》里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场武打场面,《龙刀奇缘》以“功夫电影”为卖点,《风云决》也是一部武侠动画,就连‘《麦兜响当当》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小朋友也变成了太乙春花门的弟子……中国功夫的技巧展示和侠义情结是香港电影最引以为傲的内容,事实证明,功夫元素的运用确实对动画作品娱乐功能的发挥助益良多。
  在视觉效果的营造方面,除利用“功夫”元素外,香港动画还格外注重对“景”的描绘。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例如,影片《麦兜故事》把香港各地的景色纳入其中,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似乎亲身游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体会到香港文化的种种现象,影片中城市变迁的背景也仿佛向人们讲述着香港的发展过程,这种颇具怀旧意味的写实风格能够引发本土观众的强烈共鸣。
  与之相反的是影片《小倩》中对于奇幻场景的夸张处理。《小倩》的成功首先在于选择了爱情这-人类世界永恒的话题,全篇运用传统戏剧编剧模式来表现这个以人鬼恋为主题的爱情故事。其次,片中对中国鬼文化充满奇幻色彩的视觉特技表现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建议理想化、精神化,使他成了人类最高精神底自然的表现”。这些符合视听语言表达特质的要素整合在一起,使该片对观众形成了强有力的吸引。影片充分利用了动画的特点,将视觉效果与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采用红、黄等暖色调为主色调,缓和了影片中神鬼大战的恐怖氛围,同时又穿插了少许冷色以平衡视觉,为观众带来轻松舒适的观影感受。
  ……
探索世界电影的宏伟画卷:一部跨越光影与文化的深度研究 书名:世界电影经典及其流变 简介: 本书旨在为电影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对世界文化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呈现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全球电影发展史。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特定流派的叙事框架,而是以一种全球互联的视角,追溯电影艺术诞生至今,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如何生根、开花、并相互影响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电影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1895-1927)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诞生过程。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性瞬间,到乔治·梅里爱对叙事魔术的初步尝试,我们探讨了早期电影技术如何从单纯的“奇观”演变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艺术形式。重点分析了美国电影的工业化开端,特别是好莱坞制片体系的初步构建,以及欧洲,如法国的印象派电影运动,如何试图在技术模仿之外寻求更深刻的心理表达。我们深入研究了默片时代的伟大导演,如D.W.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上的贡献,以及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对镜头语言的革命性解构,这些早期实验为后世的视觉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非西方世界,如印度和日本,在电影导入之初的本土化尝试及其早期作品的特点。 第二部分:有声时代的转型与大制片厂的辉煌 (1927-1945) 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一次根本性断裂。本章细致剖析了声音技术如何重塑叙事节奏、表演风格以及题材选择。我们将焦点投向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探讨了米高梅、派拉蒙等八大制片厂如何通过垂直整合的工业模式,生产出大量具有高度标准化美学特征的类型片——歌舞片、黑色电影、西部片等。这些影片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特定时代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折射。与此同时,欧洲电影也经历了剧变:德国的表现主义在纳粹崛起前的阴影下达到了艺术巅峰,而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则以其忧郁的基调预示了战争的来临。本书特别梳理了纪录片电影在战时宣传中的作用,以及非主流叙事在审查制度下的挣扎与求存。 第三部分:战后世界的电影觉醒与新浪潮的冲击 (1945-1960) 二战的创伤促使全球的电影创作者对既有的叙事范式产生深刻质疑。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其对日常生活未经修饰的关注,成为战后全球电影革新的旗手。我们分析了其拍摄手法、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及其对后世独立电影的深远影响。紧接着,本书详细论述了欧洲范围内爆发的“新浪潮”运动——包括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对传统制片规范的挑战、瑞典英格玛·伯格曼对存在主义主题的哲学探索,以及意大利本土新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升华。这些运动共同标志着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兴起,将导演的个人意志置于电影创作的核心。在东方,日本电影在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的带领下,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对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 第四部分:全球化、反叛与类型片的重构 (1960-1980) 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与文化反思的时期。在北美,受到欧洲新浪潮的启发,美国电影迎来了“好莱坞新浪潮”(或称“电影学校一代”),导演们开始将高雅艺术的理念融入商业制作,创造出如《邦妮和克莱德》、《教父》等既叫好又叫座的里程碑作品。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批判性地解构美国梦。与此同时,第三世界电影运动(如拉美和非洲的电影)开始崛起,他们将镜头对准殖民历史遗留问题、贫困与身份认同的挣扎,形成了具有强烈政治张力和民族特色的电影语言。此外,类型片并未消亡,而是被解构和重构:恐怖片(如乔治·A·罗梅罗的作品)开始承载深刻的社会批判,科幻片则以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探讨技术与人性的边界。 第五部分:新媒体冲击与电影的多元化转向 (1980至今) 进入数字时代,电影工业面临着技术革新、全球资本流动和新兴媒体的巨大挑战。本部分探讨了好莱坞如何通过高概念电影(High Concept Films)和视效的飞跃来巩固其市场地位,以及独立电影如何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找到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我们分析了欧洲艺术电影在保持其哲学深度与适应商业环境之间的张力。特别地,本书对全球化背景下,如韩国(韩流的兴起)、中国(商业大片的崛起)等新兴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探讨了这些文化在吸收西方技术和叙事技巧的同时,如何成功地输出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趣味。最后,本书对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对传统电影叙事结构、发行模式乃至观众体验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的梳理与分析,展望电影艺术在未来媒介融合中的可能走向。 总结: 《世界电影经典及其流变》提供了一种连贯且细致的地图,带领读者穿越百余年的光影历史。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技术进步和艺术流派更迭的编年史,更是一面映照全球社会思潮、政治风云和人类共通情感的镜子。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电影语言的深入比较和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具批判性、更包容性的全球电影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感染力,它有一种老派的、娓娓道来的魅力,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壁炉旁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倾向于用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来还原历史现场。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时期艺术思潮的描述,那种情绪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简直让人身临其境。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数据和理论转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精准的比喻或犀利的评论而停下来,反复品味。这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文学可读性的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该领域涉猎不深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地享受到深入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是一件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案例的选择和分析——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它不是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意味着什么”。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的相关资料,对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艺术实践进行了跨学科的参照和对比,使得分析的深度远超一般性的历史回顾。每当我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一个阶段的特征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全新的视角,迫使我重新审视既有的认知。这种挑战和引领读者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发现的兴奋感。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理解某一领域发展轨迹的人来说,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和扎实的学术基础,无疑是提供了最可靠的地图。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感人至深,仿佛置身于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之中,领略着时代变迁的浪花。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细节的捕捉令人惊叹,无论是对早期技术萌芽的描绘,还是对中后期风格演变的剖析,都显得那样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宏观视野下的精准落点,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技术进步以及创作者的心路历程紧密结合起来。读完整部书稿,我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编年史。那些被遗忘的先驱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不朽贡献,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性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着实是阅读体验中的一大惊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近乎悲悯的文化关怀。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因各种原因而被边缘化或忽略的边缘群体和小型工作室。他们对这些“小人物”的努力和挣扎的记录,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使得全书的叙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视角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它不仅在记录一部艺术史,更是在记录一群追求梦想的人们在特定社会熔炉中淬炼的过程。这种深植于人道主义精神的解读方式,让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了升华,远远超越了一本纯粹的“教科书”范畴,变成了一部充满时代回响的文化回声录。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纸张的质感非常舒适,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这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但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关键历史元素的图文配合处理得极为考究。那些罕见的早期影像资料的重现,以及对不同时期风格元素的清晰对比插图,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直观性。很多时候,一幅恰到好处的配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它直接弥补了文字在视觉艺术叙事上的天然局限。这种对“媒介本体”的尊重,让这部作品在内容之外,也提供了一种愉悦的物质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兼具工具书价值和艺术品位的高质量出版物。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