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通史2:汉代卷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中国美学通史2:汉代卷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鹏 著,叶朗,朱良志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美学史
  • 汉代美学
  • 中国古代艺术
  • 文化史
  • 美学史
  • 汉代文化
  • 艺术史
  • 中国思想史
  • 历史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02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5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美学通史
外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定型的时代,中华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在汉代基本形成。画像砖的古拙典雅,大赋的铺张扬厉,建筑的庄严雄伟,无不凸显出汉文化博大、包容、人文化的精神。《中国美学通史2:汉代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二卷即汉代卷。紧扣汉代历史文化的特征,叙述汉代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成就。

作者简介

主编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者肖鹰,美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次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著作有《形象与生存》、《真实与无限》、《体验与历史》等。

目录

序言
第一节 秦汉美学分期的说明
第二节 秦汉美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秦汉美学史的整体理解

第一章 大一统意识的萌生:《韩非子》与《吕氏春秋》
第一节 战国末期的思想背景:邹衍与荀子
第二节 《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 《吕氏春秋》及月令模式

第二章 身体的审美场域
第一节 先秦儒道的身体观
第二节 身体的二重性构造
第三节 表里相应的有机模式
第四节 枚乘《七发》的审美策略

第三章 秦汉易学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序秩理数:感应比类的结构
第二节 “文”与“离”卦
第三节 俯仰往复的时空观

第四章 《礼记·乐记》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情感与音乐的本源
第二节 “心”与音乐的抒情性
第三节 音乐与文明世界
第四节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第五章 汉代《诗经》学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关雎》的阐释
第二节 《毛诗序》的美学思想

第六章 苞括宇宙:西汉中前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淮南子》与其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从董仲舒到《史记》:理想与“不遇”
第三节 汉大赋的政治美学

第七章 儒家美学的确立:从扬雄到王充
第一节 扬雄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审美历史的建构——关于楚辞与汉赋的论说
第三节 人物观的形成及其儒家化
第四节 王充的美学思想

第八章 因文见道:东汉中后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文字的哲学认知
第二节 “文字”的视觉形式:书法及其理论
第三节 文丽以则:形式化的美感
第四节 曹丕与《典论·论文》
参考文献
索引
中国美学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卷首语: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问,是中国精神深处的底色。本卷聚焦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在王朝更迭、思想激荡、民族交融的剧烈变动中,中国美学精神的萌芽、演变与定型。它不仅是艺术史的叙事,更是对一个时代“如何观看世界、如何感受生命”的哲学探寻。 第一部:秦汉恢弘气象与人文重塑 一、秦的奠基:权力的形式与大一统的审美 秦朝虽然短暂,但其统一六国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审美范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将探讨秦代美学如何服务于“大一统”的国家意志。 制度化的美学: 郡县制、文字统一以及度量衡的规范化,如何塑造了一种强调秩序、宏大与均齐的审美倾向?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队列、恢弘的气势,到驰道、长城的工程美学,分析这种“法家美学”的特征——力量、规整与永恒的象征意义。 玉石与青铜的语汇: 秦代青铜器的风格变化,如何体现了从地方趣味向中央权威的过渡?秦玉器上抽象化的纹饰,如何暗示着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天命”的表述? 文学的初步自觉: 史官笔下的历史叙事,如《史记》的文学性,虽不属于纯粹的艺术美学,但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的力度,为后世的文学审美奠定了基调。探讨“史诗精神”如何渗透进汉代的审美意识。 二、汉代:儒家伦理与恢弘的生命力 汉代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儒家思想的独尊,使得“中和”与“雅正”成为主流审美标准,但同时,盛世的繁荣也催生了对生命力、奇幻世界的渴望。 经学与艺术的统一: 汉赋作为文学的极致体现,如何通过铺陈、夸饰、典故堆砌,来表现帝国的富庶与礼乐的典范?分析汉赋中对“气势”与“博大”的追求,以及其对后世辞赋美学的影响。 画像石与画像砖: 这一时期的视觉艺术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生死观与社会生活。详细考察其构图的“满密”特征、形象的程式化与象征性。从“功业图”到“孝道图”,剖析图像如何承载政治教化与世俗信仰。 奇幻世界的投影: 汉代对神仙方术的推崇,催生了“上古遗风”的审美趣味。从马王堆帛画中对灵魂升天的描绘,到石阙、画像石中蜿蜒盘旋的龙凤,探讨“怪力乱神”如何被纳入宏大叙事,形成一种充满动态张力的神秘美。 书法:隶变的完成与“八分”的典范: 隶书的成熟标志着书写工具与书写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究“蚕头燕尾”、“飞白”等具体技法,如何体现出一种既端庄又灵动的古典韵味。 第二部:魏晋风度的兴起与士人审美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精神内转”,是对秦汉实用主义、政治化美学的反拨。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为士人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困境、转向个体生命体验的精神空间。 三、玄学的渗透与“自然无为”的回归 玄学思潮对美学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核心在于对“道”与“自然”的回归。 “天然”的审美价值: “贵无”、“尚朴”成为风尚。分析老庄思想如何促使士人从对制度的模仿转向对个体本性的肯定。探讨何晏、王弼对“言不尽意”的论述,如何为后世的“意在笔先”和“含蓄”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和”到“自然”的转向: 探讨汉代推崇的“中和”之美,如何逐渐被“萧散”、“旷达”所取代。美不再是秩序的体现,而是生命本真状态的流露。 四、士族与“风流”的塑造 在政治动荡中,士大夫阶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群体,以“风流”标榜其高洁与超越。 竹林七贤与“清言”: 七贤的生活方式(饮酒、袒露、弹琴)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行为。分析嵇康的《广陵散》所体现的“愤世嫉俗”的悲剧美,以及山涛、阮籍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对世俗的疏离感。 “风度”与“韵致”: 魏晋人物品评标准的确立。探讨“锋韵”、“俊逸”、“神采”等概念如何从人物的谈吐、服饰、姿态中被提炼出来,成为衡量士人境界的标尺。潘安、卫玠等人物的形象如何被“美化”并固化在审美记忆中。 五、文学艺术的独立与“情”的解放 魏晋时期,文学从依附于政治的附属品地位中解放出来,纯粹的艺术自觉开始闪耀。 山水诗的诞生与发展: 曹植、曹丕的“建安风骨”奠定了慷慨悲凉的基调。随后,以“竹林”为代表,山水诗真正从“言志”走向“言情”。详细分析谢灵运的“理入景”与陶渊明的“情入景”,考察山水如何在审美主体中被重新构建,成为寄托个体情志的载体。 书法艺术的“人化”: 书法从篆隶的实用性规范,彻底转向表现个人性情。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高峰的到来。深入分析“用笔之妙”、“结构之美”如何承载了士人对“中和”与“变化”的理解。探讨其“飘逸中寓沉着”的风格,如何成为后世无法逾越的典范。 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初探: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理论美学上的里程碑。分析“以形写神”如何超越了汉代的形象模仿,将画家对人物精神的理解融入笔墨之中,为六朝之后的“写意”美学埋下伏笔。 第三部:佛教艺术的冲击与民族融合的美学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外来宗教佛教的强势进入,极大地丰富和重塑了本土的美学体系。 六、佛性与中国化的艺术表达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全新的哲学范畴和雕塑、绘画技巧,尤其在造像艺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造像的演变与本土化: 分析早期北魏(如云冈石窟)造像的“褒衣博带”式样,探讨犍陀罗风格与中原传统审美的碰撞与融合。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造像逐渐走向秀骨清像的“魏晋风度”,这种变化如何体现了佛教审美对汉族士人审美的吸收? 净土宗的唯美想象: 佛教中对极乐世界的描绘,如何满足了乱世中人们对美好彼岸的向往?壁画中色彩的运用、佛像的慈悲相,构成了对现世苦难的一种审美救赎。 七、南北艺术的审美差异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和地理的隔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 北朝的雄健与质朴: 北魏石刻的粗犷、浑厚,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命力与力量感。这种美学倾向强调结构的稳定和情感的直接宣泄。 南朝的精微与内敛: 南朝士族秉持着魏晋遗风,在山水画(如宗炳、王微的理论)和诗歌(如永明体)的精致化探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探讨南朝文人如何将“情”的表达推向极致的细腻与考究。 结语:一个时代的审美遗产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从“制度化”向“个体化”转型的关键一百年。它完成了从宏大叙事到精微感悟的过渡,奠定了后世中国艺术的哲学基础:即美不仅在于“形”,更在于由形而生的“神”与“意”。本卷所展现的,是一个在战火中寻求秩序,在思想碰撞中寻找自我的,充满创造力的审美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深沉的墨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又典雅的历史厚重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致的排版和大量的插图,这对于一部涵盖“通史”性质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它不像一些传统史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将那些抽象的美学概念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比如在探讨汉代的“气”与“势”的表达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引用经典文本,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绘画、雕塑甚至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进行阐释,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立体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感受汉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观和审美体系的。作者对于史料的梳理功力可见一斑,既有对主流思想的全面覆盖,也不乏对边缘学派的细致挖掘,展现了极其扎实的学术功底。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即便是初涉汉代美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十分巧妙,它不仅仅是时间轴上的线性叙述,更像是将汉代美学这张宏大的挂毯,从不同的纬度进行拆解和重构。作者在处理不同艺术门类(如乐律、辞赋、建筑)之间的关联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宏观视野。它揭示了,在那个时代,美学规范是高度统一的,哲学指导着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又反过来巩固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具体艺术家的风格分析,那些论述既不流于表面的赞美,也不陷入琐碎的考据泥潭,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他们作品中独特的“时代之声”。这种对个体创造力与时代思潮的辩证考察,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看待和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完此书后的感受,那就是“通透”。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古典文化的人来说,理解汉代作为中华文明定型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以往的资料往往将汉代美学局限在单一的恢弘或朴素的标签之下。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详尽地勾勒出了汉代审美范畴从先秦的朴拙向魏晋的清逸过渡的那个关键性阶段。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韵味,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领着我们在浩瀚的史海中穿行。我惊喜地发现,许多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艺术特征,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找到了其美学根源和时代注脚。例如,书中对汉画像石中所蕴含的“神思”与“气息”关系的探讨,极其精妙地连接了哲学思考与图像符号的生成,让人在欣赏那些古老图像时,心中涌现出全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的平衡掌握得近乎完美,这在同类题材的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深层需求,能提供扎实可靠的论据支撑,又能让普通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极高的兴趣和投入度。作者在引用和辨析前人研究成果时,态度谦和而审慎,显示出大家风范,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基调非常可靠和公允。它为理解中国美学的核心脉络——尤其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的构建——提供了一份无可替代的蓝图。读完后,我对汉代那种既要承续古制,又要开创未来的文化张力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整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更深层探索之门。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近年来关于古代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考古。我尤其被作者在处理不同美学流派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所折服。汉代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文化内核必然是多元力量碰撞与融合的结果。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儒家正统美学奉为圭臬,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玄学思潮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艺术表达的细节之中,以及道家思想对“自然无为”境界的追求是如何影响了那个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书中的论证逻辑链条极其严密,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据之上,让人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信服感。特别是它对“风骨”这一概念在汉代语境下的动态演变所进行的细致描摹,让人对后世文人精神的源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只是在描述“是什么”,更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精神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灵魂所在。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