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國寶受難記

故宮國寶受難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談古 著
圖書標籤:
  • 故宮
  • 國寶
  • 文物
  • 曆史
  • 文化
  • 盜竊
  • 戰爭
  • 流失
  • 保護
  • 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41235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70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7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924年11月15日,溥儀被趕齣紫禁城,紫禁城也改名為故宮,曆史上屬於皇傢的故宮文物開始屬於國傢所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華北告急。麵臨著日本人的攻占華北,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國寶全數轉移!1933年2月5日夜,北平戒嚴,故宮博物院的13491箱珍稀文物,從神武門廣場齣發,登上兩列火車南行,經平漢、隴海、津浦各綫,開始瞭輾轉華北、東南、西北、西南、曆時10餘年的南遷的艱辛曆程。之後,這批文物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迴到北京;一部分被蔣介石運至颱灣;一部分留在瞭南京。運到颱灣的文物在1965年成立瞭颱北故宮……

內容簡介

故宮文物南遷的重大曆史事件絕不隻是故宮人自己的事情,正像偉大的抗日戰爭是全國抗戰、全民抗戰一樣,此次文物南遷也是全國護寶、全民護寶的集中體現,從政府、軍隊到普通百姓都是同心協力,可以說這是一次政府決策、軍隊護衛、民眾參與的民族護寶的集體行動。從中我們也深深地感覺到國傢的、民族的曆史文化藝術的巨大凝聚力和號召力。
近年來,北京故宮緻力於兩岸文化交流,如北京故宮37件珍貴文物“齣宮”,協作颱北故宮舉辦“雍正大展”……曆史屬於過去,我們不會去考究那些年月每個故宮人的政治信仰,我們隻會銘記每一個為護寶嘔心瀝血的曆史。因為特殊的文化背景、曆史淵源,兩岸故宮的每一舉一動,再兩岸交往史上都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有夠的理由相信,兩地故宮越來越美好的閤作與展現。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這段炮聲隆隆的曆史,跟隨的談古的《故宮國寶受難記》走進故宮博物院龐大的南遷、西遷、東遷的特殊烽火歲月,去見證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作者簡介

談古,暢銷書作傢,文物商人,生於20世紀70年代,深愛與古文物相關的一切曆史,著有《古董商》係列小說三部,紀實文學《國寶浩劫1945》等。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北平南遷上海
第二章 南京移至上海
第三章 上海遷移南京
第四章 淞滬南京之戰
第五章 大西遷之南綫
第六章 大西遷之中綫
第七章 大西遷之北綫
第八章 史語所與中博
第九章 大東遷返南京
第十章 渡海遷颱風雲
第十一章 留守大陸人員
第十二章 文物迴歸北京
第十三章 颱北故宮記事
第十四章 兩院文物之爭
第十五章 兩地故宮輝映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故宮怪談
就在吳瀛為找庫房忙得暈頭轉嚮之時,留守車站押運文物的故宮人也心煩瞭,整日不能離開,吃住在一處,無所事事。無聊之下,他們便講故事來打發時間,講得最多的便是故宮鬼故事以及狐仙的故事,講得一個個頭都大瞭,對鬼是又怕又愛,夜間一想起來便毛骨悚然。
一天夜裏,大夥又圍在一起開始分攤講故事,每人講一個,首先開講的是那誌良。
年輕的那誌良饒有其事操著地道的京腔說,我祖上是滿族正黃旗,我爺爺輩的一個親戚曾在宮裏頭乾過差事。他說,宮裏頭彆看人多,一到夜裏很安靜,宮女們都不敢隨便走動,為什麼啊?因為經常鬧鬼。你想啊,那宮裏多亂啊,女人們為爭寵,爭權奪勢,有多少屈死鬼,哪個說得清楚。這大爺說,有一迴,一個小太監私下對他說瞭一件詭異之事。
一天夜裏,這個小太監起夜,走齣房門時看到一個女人影,他覺得很奇怪,在太監住處怎麼會有女人齣現呢?而且是三更半夜的,也太不正常瞭。這小太監躡手躡腳嚮前想看個究竟。走近些看時,小太監看見果真是個年輕女子,綰著發髻,穿著旗袍,楊柳細腰的,雖說是背影,但也能感覺到是個美人胚子。小太監心裏就納悶,這女子是誰?為什麼站在屋角處?她難道在等什麼人嗎?
想到這,小太監不懂事,就想上前問個究竟。他朝那個女子輕輕喚瞭一句,喂,你在乾嗎?
女子迴頭來衝她一笑,轉身走瞭。
小太監鬼使神差地跟瞭上去,可能是讓女子那個柔美的笑給勾瞭魂嘍。走著走著,女子朝宮牆直直地走去。小太監一見不對啊,那又沒門沒齣口,往那走不是要撞牆上嗎?於是,小太監又輕輕喊瞭一句,姐姐,那裏沒路,走不通的!可女子沒有聽他的,繼續走……
說到這,那誌良停瞭下,然後問眾人,你們猜怎麼著吧?
眾人哪知道,一個個搖著頭,催那誌良快些講下去。
那誌良賣瞭個關子後繼續說,小太監眼睜睜地看著那女子在牆邊消失瞭,感覺她就是直接走進瞭牆裏邊,或是穿牆而齣瞭,去瞭外殿。
聽完故事後,膽小的早縮起瞭脖子往人群中間擠擠;膽大的則笑著說,這女子八成是某個太監的相好或是老鄉,生前經常在夜裏來太監的住處尋相好來瞭,哈哈。
有人不信邪,就問,宮裏頭真有鬼?未等那誌良迴答,又有人搶著……
……

前言/序言

   序言
   一
   2011年5月8日,故宮博物院發生竊案,香港特區兩依藏博物館在齋宮臨時展齣的7件展品失竊。據兩依藏博物館館長王夏虹介紹,丟失展品為金銀鑲嵌寶石的西式化妝盒,價值數韆萬元。這條新聞一經媒體立即在全國傳揚開來,民眾們紛紛指責故宮的安保措施不力,居然小偷都能輕易在故宮盜寶!
   很快,此案告破,罪犯被抓獲歸案。故宮人員纔稍稍喘上一口氣。孰料,因為一麵錦旗又將他們置於民眾的口伐之下。案子告破瞭得感謝一下,送麵錦旗給公安部門,上書“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一不小心竟把“捍”寫成“撼”字。麵對人們質疑,故宮專傢開始錶示“撼”字沒錯,顯得厚重。又引來一陣陣的討伐聲,最後纔承認瞭失誤。
   2011年8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因為工作人員的失誤,將一件國傢一級文物宋代瓷盤損壞。此事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民眾的呼聲一直針對著故宮博物院。緊接著,又有人在網上爆料說,視頻上被損的哥窯盤與故宮博物院網站資料庫中上的圖片不符,疑為一件贋品。後經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解釋,被損壞的不是哥窯盤,而是在南京中央門外明代汪興祖墓齣土的南宋官窯青灰釉瓷盤。
   針對故宮“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對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警告處分”,網友認為處理“偏輕”,再次掀起新一輪的浪潮,將故宮博物院推至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以上三件事情,足以證明故宮博物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重要與神聖,那不是輕易能讓人原諒工作失誤的地方。
   如果就故宮藏品而言,一麵不起眼的宋官窯瓷盤在故宮浩瀚的藏品中算不瞭什麼,故宮有成韆上萬件藏品的價值都遠在這件瓷盤之上。而80年前,這些藏品卻經曆瞭一場戰爭烽火的劫難!
   文物是文明的載體,是民族之根,是曆史的佐證,科學技術的見證,藝術完美的呈現。正是由於傳世文物凝聚瞭曆史、藝術、科學、風俗等諸方麵的價值,纔顯得異常珍貴。其中,具有特彆重大價值的文物稱為“國寶”。
   對文物造成最大破壞與毀滅的首屬戰爭!
   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文明造成摧殘甚至是毀滅。而為瞭最大限度地去避免這些文物毀於戰火,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努力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班牙人將普拉多博物館的藝術品進行一次次的轉移,最後運至瑞士日內瓦,纔使文物得以保存下來;英法等國博物館從西班牙人那裏學到瞭經驗,他們仿效轉移存藏到偏遠安全的地方保存;1941年6月,德軍侵略蘇聯,列寜格勒的艾米塔什博物館將100多萬件文物火速轉移至西伯利亞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也進行瞭國內文物大轉移……
   隨著文明的進步,全世界人民都呼籲在戰爭中保護這些文明成果。早在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公約》就有條文:……在包圍和襲擊中,應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盡可能保全用於宗教、藝術、科學和慈善事業的建築物、曆史紀念物……對這些機構、曆史性建築物、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任何沒收、毀滅和有意的損害均應予以禁止並受法律追究。
   1935年《華盛頓條約》規定:……曆史性紀念物,博物館,科學、藝術、教育和文化機構應視為中立,依此受交戰國尊重與保護……
   但是一些侵略者,根本不顧及國際公約,他們在戰爭中大肆擄掠和破壞古文物,任意踐踏著文明,其行徑與醜惡罪行令人發指。希特勒的納粹軍隊曾對占領國的文物進行瞭大規模的掠奪。他們從波羅的海和蘇聯掠奪迴國的文物不計其數,同時法國及歐洲各國都遭受瞭不同程度的文化劫難。
   而中國,則同樣飽受著日本侵略者所帶來的文物浩劫…… 二
   說到中國國寶級文物,自然而然就讓人們想到瞭故宮博物院,那是一座儲藏豐富的寶庫。
   一個文明古國,必定是一個文物大國。華夏民族自西周以來的各朝各代都進行古物的收藏,而以清朝為最,集大成而達到輝煌的巔峰。在封建社會,搜集這些國寶級文物是以皇傢為主的,而皇傢所藏自唐宋至明清,易手再易手,終歸紫禁城。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座中華瑰寶,也是世界文明史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傑齣的世界文化遺産。
   北京故宮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經明清統治者擴建、修葺而成。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從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近600年的滄桑歲月。在這裏曾經居住過24位皇帝,是權力的中心,也是皇傢生活區域的重地。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紫指紫微垣,天帝居所;禁指禁區,警戒之所。北京故宮文化,通俗地講就是帝王文化,或者說是宮廷文化。宮廷文化雖說與民間文化有一定的區彆,但整體上來說,它是每個時代的縮影,體現某個時代的真實信息,從生活到文明的進步以及審美觀。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傢來說,文化與文明的進步,永遠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撐和創新的源泉,它們的每一步發展都有著清晰的脈絡。研究這些脈絡就是研究那個社會、那些曆史,那些遠去的美與文明。從而,故宮文化是曆史與文明,有著不可復製的偉大與輝煌,如果毀滅,那將是全世界的災難,不敢想象!
   在封建社會,帝王文化受宮廷的保護,但封建社會被推翻之後,保護這些文化的又是何人呢?自然是政府,非個人行為所能擔當,個人也無此權力。民國以後,傳承北京故宮皇傢珍藏文物的機構即故宮博物院。
   據1925年公開齣版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包括夏商周三代彝器、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琅、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雕、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後妃嬪服飾、衣料和傢具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那些泛黃的捲宗挾藏著時代的風雲,印記著過往的歲月,詔示著封建王朝的權力與政治統治。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閤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明、清兩代宮中舊藏。故宮博物院現在中國有兩處——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颱北故宮博物院,另外瀋陽故宮博物館習慣上也稱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對於瀋陽故宮博物館稱為博物院我們好理解,它是清代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建造使用的宮殿,始建於1625年,也可以理解為清朝皇傢建築的先河,與北京故宮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清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為“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為瀋陽故宮,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沒有疑議。
   但是,作為偏隅之地的颱灣之島,何來故宮博物院?
   颱北故宮博物院的誕生為何是在遲遲而來的1965年?
   颱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來自哪裏?它的建成有著怎樣的一段曆史?
   收藏界以及史學界傳言,颱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的珍稀程度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之上,這個說法是否屬實? 三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劇痛!
   這個劇痛就是火燒圓明園之痛!一種不可治愈的文明的痛心疾首!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傢宮苑。
   曆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瞭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軍一把大火焚燒圓明園,三日三夜不滅,無數古建築和珍寶在大火中呻吟而亡,從此沒瞭蹤影。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等,自此後隻能以廢墟頹敗之狀呈現於世人麵前,這是一段對古文明的血淋淋地摧毀,也是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疼痛!我們當銘記這段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銘記隻是為瞭更好地保護。
   這些侵略者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呢?
   很顯然,他們不是為瞭圖樂子,而是想嚮世人掩蓋一種血淋淋的事實,擄掠海量皇傢珍寶的事實,是對罪證的銷毀,以掩人耳目。
   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無法抵抗大清皇傢琳琅滿目珍品的誘惑,立即與侵略者閤議,協商進園擄掠中國皇傢的稀世珍寶。
   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要求,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分攤”到的劫寶立馬運迴法國,將極罕見之物奉獻拿破侖三世,藏之於法國博物院。
   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
   在侵略者“分攤珍品”的協商之後,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瘋狂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他們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狼奔豕突。他們為瞭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械鬥……之後,乾脆一把大火給中國人留下滿目瘡痍之慘狀。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瞭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賬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楚。
   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瞭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瞭……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瞭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瞭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迴到瞭歐洲……”
   四
   晚清民國的中國政府,內患外憂,一直被外夷所欺淩!政治上如此,文物上更是如此,其間有多少文物因國難而流落到世界各地已無可計數。眾所周知,在中國的文物界有一支頭號“新寵”叫“元青花”,之所以稱之為新寵,是因為其發現比其他文物都晚。而真正確立青花瓷始於元代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名外國人。因為他手中所藏之元代瓷瓶。
   現藏英國大維德藝術基金會的一對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書寫的共計5行62個字:“信州路玉山縣順成鄉德教裏荊堂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爐花瓶一對,祈保閤傢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鬍淨一元帥打供。”至正為元末順帝的年號,此對瓶應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錶作品。
   “元代無青花”似乎是20世紀50年代前中國文物界的“共識”。這對雲龍象耳瓶齣現在倫敦,首先引起瞭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霍布森的注意和認可,他於1929年發錶瞭《明以前的青花瓷》一文,介紹瞭這對帶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紀事款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1952年,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波普博士發錶瞭《14世紀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宮所藏一組中國瓷器》,1956年又發錶瞭《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國瓷器》。他以大維德收藏的這對瓶為標準器,對照土耳其和伊朗兩博物館收藏的幾十件與之風格相近的中國瓷器,將所有具有象耳瓶風格的青花瓷定為14世紀青花瓷。從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重視和公認。中國學術界將這種類型的青花瓷定名為“至正型”元青花,這對瓶也被稱為大維德瓶,成瞭公認的“至正型”元青花斷代標準器。
   20世紀50年代,大維德爵士將畢生收藏的中國古陶瓷2000餘件,其中包括清王府和宮廷流齣的精品,全部捐獻給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該學院以大維德命名建立瞭潑斯瓦耳大維德中國藝術品基金會。從此,位於倫敦格敦廣場53號的大維德基金會因其收藏有大量珍貴的中國古陶瓷而享譽世界。這也是中華文明在國際上獲得的莫大榮譽,類於這樣的榮譽,遍及世界,這是中華子孫的驕傲,我們時常為自己齣生在這樣一個擁有偉大曆史文明的古而自豪。
   寫這個事件的目的,書者隻想說明兩個事實:一是國人為文物而驕傲;二是為文物而心痛。中國的瑰寶有多少寶中之寶流落在外不得而知。更主要的是,這些流落在外的瑰寶從某個側麵反映齣瞭當時國力之衰竭、民眾之受虐達到瞭難以言說的地步。

塵封的墨香:一份關於古代織錦工藝的深度考察 書籍信息: 書名: 塵封的墨香:一份關於古代織錦工藝的深度考察 作者: 魏明遠 頁數: 680頁(精裝,附錄與圖版共計120頁)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齣版社: 漢唐文獻齣版社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也無關乎宮廷秘聞或藝術品的流轉軌跡。它是一部聚焦於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特彆是宋元時期高度成熟的織錦工藝的專題研究報告。作者魏明遠先生,一位長期緻力於縴維考古和古代手工業復原的學者,耗費二十餘年心血,通過對齣土實物殘片、古代織機模型殘件以及曆史文獻中零星記載的交叉比對與重建,力圖揭開宋錦、蜀錦、雲錦等主要織錦門類在技術層麵的復雜麵紗。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分為“引論”、“織機形製考辨”、“絲綫與染料的秘密”、“紋樣結構的解析”、“工藝流程的復原推演”與“技術傳播與區域特色”六大核心章節。 第一章:引論——被低估的縴維遺産 本章首先探討瞭中國古代技術史研究中對紡織工藝長期存在的“邊緣化”現象。作者指齣,與青銅器、陶瓷和書畫相比,絲織品的脆弱性導緻其留存稀少,使得對其技術的深入研究常常依賴於二手文獻的轉述,而非一手物證的佐證。魏明遠在此奠定瞭全書的研究基調:迴歸物證,以科學的方法還原古代工匠的操作環境與技術極限。他界定瞭本書所討論的“織錦”範疇,重點關注多綜多躡技術體係下産生的重緯(鋪緯)織錦,而非簡單的提花技術。 第二章:織機形製考辨——從“踞式”到“立式”的演進 這是本書技術分析的基石部分。作者沒有滿足於對現存宋元織錦成品進行宏觀考察,而是深入到對其生産工具的考證。通過詳細比對《營造法式》中關於“提花工具”的模糊描述與敦煌壁畫中描繪的“復雜提花裝置”,魏明遠構建瞭兩種主要的織機模型:一種是適應於小型、精細紋樣生産的踞式平織機(或稱橫機),另一種是用於大規模、復雜多綜提花的立式高機(類似現代龍飛機的前身)。 他詳盡地分析瞭織綜(Heddle)的數量、提花結(Jacquard knotting predecessor)的排列方式,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提花工具的組閤實現緯綫在經綫間的穿梭規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者通過對齣土的木製提花杆殘件的碳十四測年和結構分析,推測瞭宋代織工對綜框的組織效率提升的細節,認為當時已存在類似“程序化”的提花準備過程,遠比先前想象的要復雜和係統化。 第三章:絲綫與染料的秘密——材料科學的視角 織錦的色彩和光澤是其魅力的核心。本章運用現代分析技術對傳世的織錦殘片進行瞭微觀分析。作者詳述瞭對絲綫撚度、密度以及絲縷粗細的量化研究。他發現,不同地域的織錦在絲綫處理上存在顯著差異:例如,蜀錦在特定部位會使用經過特定酸性物質處理以增強光澤的熟蠶絲,而宋錦則更注重經綫與緯綫的密度比來控製紋樣的清晰度。 在染料方麵,魏明遠詳細記錄瞭對幾種典型色彩(如石榴紅、靛藍、藤黃)的提取與鑒定過程。他對比瞭不同時期植物染料的穩定性與色相變化,特彆是對唐代以來盛行的天然胭脂紅(胭脂蟲來源)與宋代開始普及的蘇木衍生物的化學成分差異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以此作為判斷織品年代和産地的輔助證據。 第四章:紋樣結構的解析——從圖案到代碼 本章是本書最具原創性的部分。作者將古代織錦的紋樣視為一種高度結構化的“信息代碼”。他提齣,一件織錦的圖案,本質上是其綜眼開口順序的序列記錄。通過對宋代團窠紋、摺枝花卉紋以及元代“歲歲平安”等吉祥紋樣的分解,魏明遠建立瞭一套“紋樣單元與織機指令”的轉換模型。 他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計算圖案中水平、垂直以及對角綫的交織頻率,來反推齣當時織工需要設置的綜眼組數(即提花裝置的復雜程度)。這種“反嚮工程”的方法論,使得讀者可以直觀地理解,一個看似隨意的花卉圖案,背後蘊含著何等嚴謹的數學邏輯和手工操作步驟。 第五章:工藝流程的復原推演——時間與勞動的測算 基於前幾章對工具和紋樣的理解,本章嘗試復原古代織工的實際工作狀態。作者設定瞭一個標準單元(例如,一平方寸的“八達暈”紋樣),並根據其技術復雜度,推算瞭織工完成該單元所需的時間。 這一推算並非空泛的猜測,而是建立在對現代傳統手工織錦工匠的訪談記錄和實驗模擬之上。魏明遠精確地計算瞭提花、打緯、送緯、緊壓等每一個動作的時間占比,得齣結論:在元代,一件高質量、滿地紋的蜀錦,一名經驗豐富的織工可能需要數月乃至一年以上的時間纔能完成。這有力地解釋瞭古代精美織錦的極高價值。 第六章:技術傳播與區域特色——曆史地理學的交叉印證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技術研究置於更廣闊的地理和曆史背景下。作者分析瞭宋金對峙時期,中原先進的織錦技術如何嚮南方(如杭州、蘇州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如成都)進行遷移和演變。 他對比瞭蘇州宋錦(偏重於模仿緙絲的平素感)與成都蜀錦(更強調色彩的飽和度與厚重感)在緯綫密度、經綫顯露程度上的差異,論證瞭這些差異並非單純的審美取嚮,而是受當地氣候條件、可用原材料(如蠶種特性)以及早期織機結構遺存的影響所緻。 總結: 《塵封的墨香》是一部嚴謹的、以物證為核心的技術史著作。它將焦點從宏偉的藝術品本身,轉嚮瞭支撐這些藝術品的冰冷而精密的機械原理、化學知識與勞動實踐。全書深入淺齣,邏輯縝密,對於紡織考古學、古代技術史乃至古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關於“如何製造”的深度文獻。它成功地將古代織錦從“美學客體”重新定義為“工程奇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重大轉摺點時的筆觸,簡直可以用“剋製中的噴薄”來形容。它完全避開瞭那種煽情堆砌的辭藻,沒有過多使用華麗的形容詞來渲染氣氛,反倒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極其冷靜和客觀地陳述事實。然而,正是這種錶麵的平靜,暗流湧動著巨大的情感能量。比如,在描寫某個曆史事件發生後的寂靜時刻,作者可能隻用寥寥數語,勾勒齣環境的蕭瑟和人物眼神的空洞,但讀者讀完後,那種沉重和壓抑感卻能穿透紙麵,直擊內心深處。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哲學,在中文語境下,尤其體現瞭古典文學中“意在言外”的精髓。它要求讀者不能隻是被動接收信息,而必須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和曆史知識儲備,去感受那些未被言明的情感重量。這種語言的張力,使得閱讀過程成為瞭一種主動的、需要智力參與的深度對話,而不是一次輕鬆愉快的消遣,讀完閤上書本,那種悠長的迴味感久久不散,仿佛耳邊仍在低語著曆史的嘆息。

評分

關於本書的知識密度和信息量,我必須給予高度肯定。它並非一本輕鬆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參考性作品。作者顯然投入瞭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史料的梳理和考證,書中穿插的大量鮮為人知的文獻資料、檔案記錄甚至是口述曆史的片段,都經過瞭極其嚴謹的交叉比對,確保瞭內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查閱地圖或者相關的曆史背景知識,因為作者對細節的考據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每一個地名、每一件器物的描述,都似乎有據可查。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礎,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信服力,讓讀者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時,也能獲得極其豐富的知識增量。這絕非是那種道聽途說的“野史”,而是一部建立在堅實學術基石上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度探索之作,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與引人入勝的敘事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是近年來罕見的兼具學術價值和閱讀價值的傑齣代錶。

評分

我嘗試用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發現作者在構建時間綫索上展現瞭非凡的功力。他並沒有采取那種綫性的、平鋪直敘的編年史寫法,而是巧妙地運用瞭“碎片化記憶迴溯”和“多重視角交叉敘事”的復雜手法。有時候,故事會在一個關鍵的曆史節點戛然而止,然後通過另一位“證人”的口吻,從完全不同的側麵重新切入,這種跳躍感極具張力,如同電影濛太奇,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去填補中間的空白,從而加深瞭對事件復雜性的理解。這種敘事策略的風險在於,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閱讀的迷失和割裂感,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一種近乎精準的節奏感將這些看似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每當讀者感到睏惑時,總有一個關鍵的細節或者一個富有洞察力的評論,像燈塔一樣指引方嚮。特彆是對於那些跨越年代的事件描述,作者能夠在保持曆史的宏大敘事的同時,聚焦於個體命運的微觀細節,這種宏大與微觀的對比,使得情感衝擊力倍增,讓人在宏大的曆史洪流中,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掙紮與光輝,不得不佩服作者對敘事節奏的精妙控製。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其對“人”的刻畫,它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將其置於極其復雜的道德睏境之中進行審視。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地位高低,都不是簡單的英雄或惡棍,他們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産物,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充滿瞭痛苦的權衡與掙紮。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比如人物在特定時刻的身體語言、不經意的口誤,甚至是他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恐懼,作者將這些曆史角色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個體。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超越瞭單純的曆史記錄範疇,更具有文學的穿透力。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曆史的變遷,更是麵對極端壓力時,人類精神世界的脆弱與堅韌的反復拉鋸。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得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共情,我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評判者,而是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一同思考的同行者。這種細膩且富有層次感的人物塑造,是整部作品能夠立得住腳的核心力量,讓冰冷的曆史事件擁有瞭溫暖而復雜的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沉穩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紋飾,甫一上手,就給人一種跨越時空的莊重感。內頁的紙張選取考究,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指尖與書頁的摩擦也成為一種享受。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布局的用心,字體的選擇既保留瞭傳統書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行距和字距的拿捏恰到好處,使得版麵疏朗有緻,呼吸感十足。翻閱之間,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絡,每一個章節的起承轉閤,都像精心編排的樂章,節奏感極強。封麵上的設計元素,隱約透露齣一種深邃的文化底蘊,讓人在還未深入閱讀內容時,就已經對作者的審美和功力有瞭極高的期待。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極緻追求,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對美的儀式性朝拜,讓人油然而生敬意,也更加期待書中蘊含的故事能與這精美的外殼相匹配,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驗。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評分

沒積分評什麼啊!為瞭抗議京東的500字書評,我打算以後的每一本書都給差評。同意的頂起,抗議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