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 中信出版社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未都
  • 收藏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
  • 民俗
  • 传统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7607
商品编码:1116619243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识书,高逼格知识品味进阶必读

有深度,有情怀,不学术,接地气

有趣、有料、有知、有识

消炎、止痛、开胃、下饭

历史可以很有趣

· 做皇帝其实很苦逼,万历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 除了年羹尧,“华妃”还有一个哥哥叫年希尧,督造了著名的景德镇年窑,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极离不开他的功劳。

八卦里也有智慧

· “贵妃醉酒”其实是杨贵妃在吃醋

· 潘金莲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节相亲有何道理

没文化真可怕

· 电影《赵氏孤儿》里程婴吃了碗面条,但实际上把麦子磨成粉大约战国和汉代时才出现,所以他真要想吃上这碗面,大概还要等七八百年。

· 宫斗剧中麝香可谓堕胎利器,但事实上麝香的气味比较刺鼻,很容易被发现。麝香可以通神通窍,可以入药,治疗跌打损伤,但打胎并不灵。

文物里有态度

· 红木不适合做百宝嵌的材质,因为红木的收缩率太大,宽容度不高,“太计较”。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计小怨。

· 一件残缺的古董还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何况残缺之中,也会蕴涵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


内容简介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突破收藏类图书以器物分类的惯有框架,以多个文化系列主题为线,包括古代衣食住行系列、传统“五福”系列、晋唐宋等朝代系列、瓷之色系列等,来全方位诠释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宝物藏品的前世今生,可谓真正是由收藏来看历史、说文化、品情怀、思如今。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以史为镜的反思;在这里,文物不再单纯是我们欣赏品鉴的对象,更是我们体悟共情的载体。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第yi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杭州(2003)、厦门(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

- 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 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 2014年11月,马氏风格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级为《观复嘟嘟》,优酷平台全新推出。


目录

自序

民风民俗话端午

宜遮宜赏话插屏

碗中真味说饮食

伦理纲常话五伦

亦正亦邪说毒物

海外传奇外销瓷

循源解字说汉字

五谷杂粮话农耕

千丝万缕话织物

古往今来说通讯

引风便面说扇子

气韵之美话书法

翩翩竹影论君子

风流虚无说晋代

盛世风韵说大唐

含蓄隽永说宋代

黑白变奏瓷之色

自古瓷色重青釉

温暖变调瓷之色

绚丽夺目红绿釉

活水源头出官釉

借得自然三分色

丝丝缕缕总关情

民生大计说饮食

庭院深深说居住

千里迢迢话出行



精彩书摘

千里迢迢话出行

在当今社会,现代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空间,可以骑自行车、搭公交车,或者是开汽车等。今天的交通是高速交通,能想见的速度差不多都达到了。人自己的位移,比如从甲地到乙地,如果在这个星球上,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当天达到。12个小时内基本上都能从地球的这一端到另一端,理论上半天之内可以达到这个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我们今天生活得比古人更快捷,但是不如古人那么悠闲。古人的行进速度很慢,从北京到广西,如果靠走的话差不多要走一年。走一年很辛苦,但是能够看到沿途的风土人情,这是今天做不到的。今天飞机腾空而起,然后降落,路途上的所有风景几乎都看不到了。过去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多读书、多走走看看,开阔眼界。

这是一个盘口瓶,是清代非常流行的造型。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古人行进的方式,画面上有骑马的、行走的、坐车的,这反映了“行”的基本形态。到今天为止,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像草原上的蒙古族都是出门就骑马,生下来就学会了骑马,是马背上的民族。元代的时候,蒙古大军的摧枯拉朽是跟蒙古民族的骑马能力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可以星夜兼程,换马不换人。我们今天做不到,我在美国落基山脉骑过一次马,骑的时候比较兴奋,骑了几个小时觉得还可以,马非常听话,而且非常容易驾驭。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乃至第七天时,浑身的疼痛超乎我的想象。我们没训练过的人正常地很悠闲地骑马,极限时间是三个小时,超过了就痛苦。

这个玉件是个船的造型,底下用紫檀木雕的是浪花。船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好的交通工具,舒适度远远高于骑马和坐车。古人经常在船上发思古之幽情,写点诗歌,船就成了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船有一个局限性,必须得有河流,所以古代南方的交通主要依靠船。我们古代的船是无动力、不污染的,主要靠人工摇橹、撑篙,但它的行进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现在所有的大江大河上面都有桥,开着车很快就过去了。过去是不可以的,过去都是小河上才建桥,大河建不了桥,在这种情况下都靠渡口摆渡。不管是徒步,还是有车、有马,都要通过渡口来摆渡。这样行进速度就受到了一些限制,而且万一要是涨水,或者风浪大,就很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行进速度虽然快,但更加危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国家每年在交通安全上投入的经费是非常大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清代雍正年间的人头罐,盖子原来是瓷的,不知哪年就被粗心人打掉了。文物一定要小心,这个盖子在300多年中,只是人的一次失手它就不能存于世,所以后配了一个木头的盖子。这件瓷器画得很有意思,画了五个人,是个出行图。有人挑着担子,有人走着。这儿有一个车,是人力车,不是通过马、牛这样的畜力来拉,是一个很闲散的画面。有一个贵妇,旁边还有侍女端着酒,有酒壶、酒杯,还有一个书生紧着巴结,整体表现得非常形象、优美。这样一个民窑的罐子,在雍正时期其实就是民间使用的非常普通的罐子。经过300年的时间,流传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信息看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总体形象。它是一个民间的出行图,没有豪华的马车,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力车,反映了衣食住行的状态。今天生活的便捷能使人们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会费太多的力量,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这是人类在行进方式上的一个进步,但无论怎样进步,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跟人的行进一样,所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观复学堂·

1.在古代,“行”与“走”哪个速度快?

马未都评:我们生活中总说“行走”,现在也有“行走一族”,是专门要求尽可能地多走,包括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关注的“驴友”,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去翻山越岭,加强行走能力。“行走”在今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管走得快慢,都叫行走。但在古代,这两个字是区别开来的。如果看一下古文字,大概就能想象出哪个的速度快。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速度很快。比如成语“走马观花”是指自己骑在马上跑着去看花,一闪就过,只是草草地一看。再比如过去说“走狗”,就是跑起来的狗,不是在悠闲地散步,所以现在贵妇牵着的悠闲的狗都不算“走狗”。按照今天的概念来说,“行”是走,“走”是跑。我们zui常说的一句话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这里的“走”就是迅速跑掉的意思,不是说晃着羽毛扇悠闲地走。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当中,“走”的意思逐渐转变,但往往在词组中保留了它基本的含义。

2.我们古人在交通上曾经依赖过什么动物?

马未都评:古人行进时主要靠自己的两条腿迈开步走,但人还是很聪明的,不仅要自己能走,还要依靠别的力量。在历史上,古人依赖过很多动物行走,比如马、骡、驴、牛、骆驼、鹿和象,此外还依赖过人。比如《骆驼祥子》中,人可以抬轿子、拉洋车。古籍上的记载非常明确,人的社会等级决定了可以享受乘几匹马的待遇,比如“天子驾六”,就是天子出行的时候是有六匹马在前的;“诸侯驾五”,就是五匹马;“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是按等级顺序递减的。车的马力就是根据马的力量而来的,有点儿像今天的汽车排量。

3.“舟”与“船”的区别有哪些?

马未都评:中国人zui早发明的是舟,后来才是船。zui早的舟是独木舟,就是一块木头抠出来一块就完了,后来才发展成今天这样万吨级的乃至几十万吨级的轮船。在中国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里发现过独木舟,表明那时候的人就开始驾驭漂在水上的交通工具。船zui早是指军事方面的战船。人类的科技zui早很愿意应用在军事上,是不文明推动了文明的进程。船在古代的运输过程中占了极重要的一席,因为它平稳,很多易碎物,比如说陶瓷,从景德镇发出来都是从船上走。过去的车没有减震功能,走旱路颠颠地到家门口就全碎了。水路运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便宜,它没有动力,顶多就是慢。过去人的时间不值什么钱,多待几天慢慢顺着水漂也能漂到家门口,所以古代非常注重水路。隋唐时期开凿的人工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将近1 800公里。从北京算起,经过天津、河北、江苏、浙江,贯穿中国几条大河,包括长江、钱塘江等。这些水系的沟通打通了中国的一条动脉,所以从隋唐以后,中国内陆的水上运输非常发达。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那一条大河上面的船都非常豪华。中国在海上称霸的时候,就是明初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当时船队的庞大、船的体量之大,都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随便举个例子,当时的船上是养着牛的。人在远洋当中,因为没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吃,为了补充维生素,就养了牛这种大型的动物,可见船的体量是非常大的。今天说的舟与船之间的比较,zui重要的一点是船大于舟,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

今天利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真的是越来越少,因为其他交通工具发展得越来越快。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坐到山东半岛的烟台,就是直接渡海。今天这个交通应该还是有的,坐一宿就到了。但是坐远洋轮,我们都没这个经验。现在远行一定就是坐飞机,很快就到。今天坐邮轮的人,很多就是为了旅游。有大邮轮,走十天半个月的,世界各地走一走,已经变成了一种游览工具。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块砚台,总体仿一个大竹竿,又在细部雕刻了一竿竹子,利用了石头的颜色差,把绿叶都雕出来了,非常生动。盒子也是个竹形,也是一个竹竿形雕上一个竹叶。底下这部分是完整的,是一起挖的,牛毛纹能看得很清楚,底座是紫檀的,表明了对这个砚台的重视。理论上讲,好砚台的盒往往都很好。再看上面,做工明显很粗糙,但是细部又雕刻得很好,竹叶的残缺都雕得很清楚。两边是打烂的,有两块木头是后来配上去的,手艺不太好。可以看出是配完了又刷的漆,因为里外不一样。上面写了十个字:“山骨浊寒玉,落花沁琅轩。”这种凸起的字是阳文,一般都是往下刻,很快就刻完了,阳文非常少,要费很大功夫去做。

盒的木头配得不好,但是材质很好,和形态是吻合的。这块石头也还不错,但上面的字有点儿问题,像现代的。“貌古神静,君子所敬。癸卯仲春御题,乾隆古稀天子”,这有点儿画蛇添足。可能本来就是块素砚台,字是后人添上去的。这个字的风格跟砚没法比,从工艺角度来讲,刻字的水平和砚台的差距非常大。

这是一块不错的清代端砚,配了一个紫檀盒,结果盒因为长年没有保护而坏了,又新配了一个,砚台上的字应该是100年前有人后雕的。清末民初的时候收藏热兴起,那时候文物不像现在这么少,很多人愿意改刻一些来提高它的身价。东西刻上那些字,写上“乾隆御题”,再加上紫檀盒,弄得还挺能唬人,很多人就认为它是乾隆年间的。

古玩二

这是一个典型的香炉,炉形是zui常见的三足。从物理上讲,三点固定一个平面,三足炉不管高低都能够很平稳地站住。这个三足炉在高低上有一点略微的差,它用青花三处开guang,画得非常一致,都是一个老者守着个大瓶子,在一棵树下侧着头看围栏中的一组花卉。这老头很特别,他看着菊花,是陶渊明?他脑袋上还有梅花,是孟浩然?他又看着菊花,还有酒坛子,是李白?反正也说不清楚。这是一位老者,画得非常随意,但并不笨,意思都做到了,比如画花就那么一点儿。青花的颜色有点偏黑,有点晕散,里头不施釉,底部有点儿不平整,显得胎不够坚实。一般来说这种青花器都是景德镇烧的,但这件东西不是,这件东西是德化窑烧的,所以它跟景德镇的青花有很多区别。这是清初福建德化地区烧的、山寨了景德镇的青花瓷,距今有300年了。

古玩三

这个盘子上有一个延展的梅花,但是画法有点儿现代,烧釉好像把釉凸出来了。“一善堂制”是清中期的,但它不是清中期的盘子。梅花画得很疏淡,它是用一种过枝的画法,就是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从背面看,它是一个树干,翻过立墙直接过来,一气呵成。这种画法是雍正年间创造的一种画法,在雍正、乾隆时期非常流行,到清末逐渐衰退。雍正年间的瓷器zui为精美,所以在清代晚期的时候,非常愿意照着雍正年间的东西去画。这个大约就是清代晚期光绪年间照着雍正年间的瓷器去画的,它跟那个时期有一些不同,比如底下的堂款,又比如它的画片分布过于均衡,树干在中间,所有的梅花分布非常均匀,而雍正年间往往是一枝,其余留白。在艺术上雍正时期明显高于光绪年间,光绪年间作伪的人心虚,觉得不多画几笔就不买账,所以就画得很满,导致画片从艺术上远不如雍正年间的梅花那么漂亮、那么有艺术价值。

关于后面的“一善堂”款,虽然宋元时期的文人也起过堂号,但是明清两朝文人都愿意给自己起堂号。很多堂号都知道对应的人是谁,比如我们熟知的纪晓岚,“阅微草堂”就是他的堂号。乾隆晚期到嘉庆早期有个“一善堂”,不排除后人同样叫这个堂号。历史上有很多堂号,曾经几十个人都用过同一堂号,这是很正常的。这件东西从瓷器本身看,釉面的旋痕都看得很清楚,就是晚清非常典型的一块私家堂款的盘子。东西还不错,是民窑仿的。“一善堂”不是皇上的堂号,乾隆皇帝的堂号叫“乐善堂”。乐善好施,标榜自己。

……


前言/序言

自序

(马未都)

此套书已出版八册,曾写过两序。事隔几年重读旧序,仍觉得话说得份量已足,再说都是赘言。新瓶旧酒,越久越醇;赏的是瓶,品的是酒。对于读者,饮之通泰为上上;对于作者,观之欢愉则为中上,均为人生之快事也。

人生快事自古多样。明末清初有个文学批评家叫金圣叹,名字是他自己改的,听着古怪,含义很深。他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都有过批评,尤其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详尽且细致入微,眼光独特犀利,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连顺治皇帝都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但金圣叹命运不济,因冤问斩,刑前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由此可见痛快之事因人认知而不同。写作为先,饮酒为后,《醉文明》丛书基于此才有“醉”字。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沉淀厚重,享受容易解释难。几千年来,国人在此文化的滋润下,享受其果,忽略其因,而我们仅是解释其因、养护其果而已。因果之间相生相灭,亦可以看成因果互为,所以佛教说:无为无因果。

这书不是写出来的,是说出来的,故自由随意。说出来的书比写出来的书多一分自由,少一分拘谨。想想四大名著,前三部《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说出来再落成文字的。三部巨著流传甚广,缘于初始的自由,提炼的随意。自由与随意就成了书籍的某一种状态,于是就有了这部《醉文明》。

看书、读书、说书、著书乃古之四事,此四事于观者介于看读之间,于作者介于说著之间,其中差距微妙,感受奇特。看书之看为阅,读书之读为学;说书之说为泄,著书之著为垒;阅、学、泄、垒乃四种与书相关之状态,勾连你我,组成了这个纷杂的世界。

唯yi值得赞叹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积累了先人的文化遗存,我们仅是继承者,坐享其成,无法言谢。

是为序。

马未都

2016年11月19日凌晨



醉文明:收藏的温度与人生的回响 一部关于时间、物件与精神的深度对话录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收藏指南,也非枯燥的艺术品图录。它是一部由资深收藏家、文化观察者以其数十载与古物、文玩为伴的亲身经历为经纬,精心编织而成的心灵地图。透过那些穿越了历史风霜的器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脉搏,更重要的是,触摸到收藏者本人在物与我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辑:器物里的光阴切片 本辑聚焦于作者多年来收藏旅程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品。我们不谈估价,而重在“故事性”和“精神性”。 瓷器:釉色下的王朝更迭 中国陶瓷史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本辑深入探讨了宋代五大名窑的审美哲学——那种近乎禅意的素雅与内敛,如何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精神需求相契合。我们详述一件汝窑茶盏的“天青色”,并非仅仅是化学配方的胜利,更是特定时代对“不完美中的完美”的追求。随后笔锋一转,描摹了明清官窑斗彩与五彩的繁复与辉煌,揭示了皇权审美如何主导了民间的工艺走向,以及这种权力表达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趣味。 书中对几件特定藏品的描述细致入微:例如,如何仅凭胎土的细腻程度和支烧的痕迹,判断出一件元青花的真实年代;如何通过观察青花料“钴蓝”的晕散(俗称“黑褐斑”),来辨别其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还是国产料。这些专业层面的剖析,是建立在长年累月、与无数真品相对照的基础上的经验总结。 家具:榫卯间的东方智慧 明清家具,尤其是黄花梨与紫檀的圈椅、条案,是东方家具哲学的集大成者。本书拒绝将它们仅仅视为“硬木家具”,而是深入剖析其结构逻辑。榫卯结构,这无需一钉一铆的连接艺术,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工程学上的体现。我们详细解析了“燕尾榫”、“十字枨”等关键结构,它们如何保证家具在千年使用中依然稳定如初,这不仅是工艺,更是一种对时间负责的态度。 书中描绘了作者初次接触到一套完整清代官帽椅时的震撼——那种线条的流畅感,即便历经百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制作者对空间的理解和对使用者的体贴。这种对“坐具”的尊重,远超出了其使用价值本身。 玉器与杂项:触摸历史的粗粝感 玉器部分,重点在于对“沁色”的解读。一块汉代玉璧上的“朱砂沁”或“水沁”,绝非简单的颜色变化,而是玉石在特定地质环境中历经数百年氧化、渗透的结果。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手感”——玉石温润而不失硬度,以及在光线下观察其内部的“苍蝇绿”或“鸡骨白”——来判断其是否经受了足够的自然洗礼。 杂项部分,则更侧重于“文玩”的传承脉络。从早期印章上的篆刻风格演变,到扇骨的雕刻艺术,乃至鼻烟壶的微雕奇观,每一类物品都牵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和匠人精神。我们探讨了文人在审美趣味上的互相影响,以及“清玩”文化如何在特定阶层中兴盛与衰落。 第二辑:收藏的温度与生命的对照 如果说第一辑是关于“物”,那么第二辑就是关于“人”与“心”。收藏的本质,从来不是物质的占有,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和生命的投射。 “不惑”与“取舍”的哲学 收藏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作者坦诚地回顾了自己早年的一些“弯路”——那些曾经信以为真,后来被证明是仿制或错误的藏品。这些“失误”并非挫败,而是极宝贵的学费。正是通过这些经验,才真正懂得了鉴别的核心在于对“时代气质”的把握,而非对细节的机械复制。 书中探讨了收藏者必须面对的“舍”:有些物品,即使价值连城,但若它带来的不是宁静而是焦虑,那么它就不适合留在身边。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坦然地放下,甚至是在合适的时机“让物归位”——让它回到真正懂得它价值(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人手中。这种“无我”的境界,是许多收藏家穷极一生追求的功课。 时间的朋友:与古人对话 收藏使人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当我们凝视一件距今四百年的笔筒时,我们的大脑中会同时容纳下明代制作者的状态、清代使用者的场景,以及我们自己手捧它时的当代视角。这种多重时间维度的叠加,使人对“短暂的生命”有了更宏大的理解。 作者认为,收藏是一种与历史的“私人会晤”。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未被充分记载的史料,它沉默地讲述着普通人的生活、工匠的汗水、以及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关注,我们得以更全面、更人性化地理解历史的厚度。 审美:在“俗”与“雅”之间寻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艺术品和收藏品的价格常常被过度放大,使人容易陷入“唯金钱论”的误区。本书坚决倡导一种更为克制和内敛的审美趣味。真正的“雅”,并非是财富的炫耀,而是对工艺难度、历史脉络和人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例如,一个造型拙朴、釉色略显粗糙的民窑小碗,可能比一个工艺繁复的官窑器皿,更能体现出生活本真的气息和质朴的美感。作者倡导的“醉文明”,并非是陶醉于古代的辉煌成就,而是沉醉于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后,依然能与现代心灵产生共鸣的“人性之光”。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从对“物件”的占有欲,转向对“文化”的虔诚守护,认识到我们所收藏的,是时间留下的馈赠,是文明延续的信物。它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反思,一次对生活美学的再教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收藏品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人与时间、人与记忆、人与审美之间的复杂纠葛。很多物品的价值,在作者笔下不再是简单的市场价格,而是被赋予了无数双手触摸过的温度和无数个日夜沉淀下来的故事。我以前看关于收藏的书,往往侧重于真伪鉴别或者投资价值,但这本书完全超越了这些功利性的层面。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思考它们在我生命中的位置,以及我如何对待它们。作者那种对物件近乎虔诚的尊重,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待物品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由物及人的哲学思辨,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其厚重和有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是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但读起来却出奇地连贯流畅,仿佛是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个细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常常是前一个故事留下的一个小小的悬念或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就导向了下一个主题的展开。这种结构上的松弛有度,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但也足够吸引人进行一次完整的通读。我常常在晚上睡觉前翻上几页,那种节奏感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紧绷神经去追逐情节,而是提供了一种可以随时进入、随时退出的精神庇护所。而且,作者在不同的主题间穿梭自如,从家具讲到瓷器,从古玩谈到生活哲学,但核心的“道”始终贯穿着,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了这条主线,不会感到散乱,这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掌控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品味了,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配合上恰到好处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喜欢那种沉静下来的感觉,很多关于艺术和生活哲学的书籍,如果包装过于花哨反而会显得轻浮,但这一本的处理就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韵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令人称道,字体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刺眼或者模糊的感觉。尤其是涉及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的照片,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纤毫毕现,这对于一个注重视觉体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翻阅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安静的私人导览,每翻一页都像是在触摸历史的纹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我甚至会特意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路过,那种安静的力量都会被重新激发出来。对于我这种热爱收藏,对物品的“气场”很在意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外在表达已经成功地为它内在的深度做了完美的铺垫。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段话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打磨,毫不拖泥带水,却又意蕴无穷。作者在叙述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或者对某件藏品的感悟时,总能巧妙地将个人的思考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获得了知识的增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看似闲谈,实则洞察力极强的叙述方式,他从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是带着点幽默感的口吻,把复杂的哲学思考阐释得通俗易懂。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感,反倒是像听一位博学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智慧。有时候读到一个特别精辟的观点,我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里反复咀嚼几遍,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非常美妙。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有力,时而舒缓悠长,完全牵引着读者的情绪,让人很难中途放下。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它没有将“高雅文化”与“普通人生活”划上楚河汉界。作者的笔触中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他让你觉得,即便是欣赏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其背后的审美趣味也必然根植于对寻常日子里美好瞬间的捕捉。他没有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非常真诚地分享他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去“过”出一种有品位的生活。这对我这样既想提升审美层次,又不想脱离烟火气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慰藉和实际的指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阈值”被悄悄地拉高了一点点,看事情的角度变得更加开阔,也更愿意去发现和珍惜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美好的“宝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能:真正的“文明”并非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渗透在我们每一个呼吸和选择之中的一种生活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