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具设计看这本就够了 | ||
| 定价 | 89.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陈根 编著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218 | |
| 字数 | 266 | |
| ISBN编码 | 9787122289100 | |
第1章 家具设计概论 001
1.1 家具的概念 002
1.2 家具设计分类 003
1.2.1 按用材分类 004
1.2.2 按功能分类 007
1.2.3 按风格分类 009
1.2.4 按环境分类 017
1.3 家具的特性 019
1.3.1 实用性 019
1.3.2 经济性 021
1.3.3 系统性 023
1.3.4 文化性 024
1.3.5 审美性 025
1.4 家具设计的内容 026
第2章 世界现代家具设计简史及代表性作品 028
2.1 1900—1910年 029
2.2 1911—1920年 030
2.3 1921—1930年 031
2.4 1931—1940年 033
2.5 1941—1950年 034
2.6 1951—1960年 036
2.7 1961—1970年 039
2.8 1971—1980年 041
2.9 1981—1990年 042
2.10 1991—2000年 044
2.11 2001年至今 045
第3章 家具设计的相关理念 050
3.1 设计原则 051
3.1.1 实用性原则 051
3.1.2 美观性原则 052
3.1.3 经济性原则 052
3.1.4 绿色化原则 053
3.2 设计理念 054
3.2.1 通用性设计 054
3.2.2 无障碍设计 055
3.2.3 可持续设计 056
3.2.4 情感化设计 058
3.2.5 体验设计 061
3.2.6 模块化设计 063
3.2.7 仿生设计 065
第4章 家具的造型设计 067
4.1 家具造型基础元素 068
4.1.1 点 069
4.1.2 线 070
4.1.3 面 071
4.1.4 体 072
4.1.5 质感和肌理 073
4.2 造型方法 075
4.2.1 抽象理性造型法 076
4.2.2 有机感性造型法 077
4.2.3 传统造型法 078
4.3 形式法则 079
4.3.1 运动与静止 079
4.3.2 统一与变化 080
4.3.3 对称和均衡 084
4.3.4 稳定和轻巧 085
4.3.5 韵律和图案 086
4.3.6 尺度和比例 087
4.3.7 仿生与模拟 090
第5章 家具的材质设计 093
5.1 材料与形态 094
5.1.1 材料的表面性能基本决定了家具的质感和肌理特征 094
5.1.2 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家具的形状特征具有必然的关系 094
5.1.3 材质的加工特性决定了家具的现实形态 095
5.1.4 材料的装饰特性影响了家具的装饰形态 096
5.2 常用材质 097
5.2.1 木 097
5.2.2 塑料 100
5.2.3 金属 102
5.2.4 竹藤 103
5.2.5 玻璃与石材 104
5.2.6 皮革与织物 106
5.2.7 纸板 108
5.2.8 陶瓷 110
第6章 家具的装饰设计 112
6.1 装饰概述 113
6.2 家具的装饰类型 114
6.2.1 功能性装饰 114
6.2.2 审美性装饰 118
第7章 家具的结构设计 122
7.1 板式结构 123
7.2 框架结构 124
7.3 弯曲结构 125
7.4 折叠结构 126
7.5 充气结构 127
7.6 薄壳结构 128
7.7 整体成型结构 129
第8章 家具的色彩设计 130
8.1 色彩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131
8.1.1 色彩的本质 131
8.1.2 色彩的属性 132
8.2 色彩的心理感受 134
8.2.1 色彩的温度感 134
8.2.2 色彩的轻重感 135
8.2.3 色彩的软硬感 136
8.2.4 色彩的距离感 136
8.2.5 色彩的强弱感 137
8.2.6 色彩的舒适与疲劳感 138
8.2.7 色彩的沉静与兴奋感 138
8.2.8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139
8.2.9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 139
8.2.10 色彩的积极与消极感 140
8.2.11 色彩的味觉感 140
8.3 色彩在家具上的应用 141
8.3.1 家具色彩设计要点 142
8.3.2 家具的色彩搭配 145
第9章 家具的工艺设计 148
9.1 切削 149
9.2 连接 151
9.3 塑模 154
9.4 铸造 157
9.5 成型 160
9.6 表面处理 164
9.7 3D打印 166
第10章 家具的设计流程 168
10.1 设计计划 169
10.2 方案制订 171
10.3 设计深化 173
10.4 绘画制图 173
10.4.1 效果图 173
10.4.2 结构装配图 175
10.4.3 零、部件图 176
10.4.4 绘制制作图 177
10.5 合同谈判 177
10.6 原型和测试 178
10.7 产品生产 180
10.8 配送安装 180
第11章 人机工程学 183
11.1 人机关系确定原则 185
11.2 坐卧类家具的尺度设计 186
11.2.1 坐具的尺寸设计 186
11.2.2 卧具的尺寸设计 188
11.3 凭倚类家具的尺度设计 189
11.4 储存类家具的尺度设计 190
11.5 常用的家具功能尺寸 191
第12章 家具与环境 196
12.1 家具在室内环境中的作用 197
12.1.1 组织空间 197
12.1.2 分割空间 198
12.1.3 填补空间 198
12.1.4 扩大空间 199
12.1.5 调节色彩 200
12.1.6 营造氛围 201
12.1.7 陶冶情趣 202
12.2 不同家居风格下的家具陈设 202
12.2.1 传统中式风格 202
12.2.2 新中式风格 203
12.2.3 欧式风格 206
12.2.4 地中海风格 207
12.2.5 东南亚风格 208
12.2.6 现代简约风格 209
12.2.7 美式田园风格 210
12.3 不同场合下的家具陈设 211
12.3.1 不同场合下的家具陈设原则 211
12.3.2 不同场合下的家具陈列案例 212
.....................
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书籍不应该只是“展示”优秀的作品,更应该“解构”那些优秀作品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用户反馈机制。《包邮 家具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在关于“家具设计与市场适应性”的探讨上,显得尤为务实。它并没有回避设计中常常被美化掉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问题。书中有一段关于“模块化设计与规模化生产”的分析非常犀利,它用表格清晰地列出了不同连接件(螺丝、胶合、嵌入式)在批量生产中的时间成本、废品率以及最终对消费者定价的影响。这对我这样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避坑指南”。它不只是教你画出最美的草图,而是让你理解,如何在美感、功能和预算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了家具的“生命周期”——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回收、拆解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环境负担。这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具体设计决策中的做法,体现了作者对当代设计责任的深刻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学表层。
评分我对于那些试图跨界融合不同设计门类的书籍总是抱有一丝好奇,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这本书虽然主打家具设计,但它在“家具与建筑语境”的联系上,展现了远超一般家具书的视野。它探讨了家具的比例如何在不同开间高度的建筑空间中显得和谐或突兀。举例来说,它会分析高天花板的房间中,家具的体量感和视觉重心应该如何处理,才能避免空间过于空旷,并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如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处理手法作为参照。此外,书中对“家具的流动性”——即家具如何服务于开放式空间中的功能分区——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简单地把隔断柜当作储物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界定空间氛围的软性隔墙。这种将家具从“物件”提升到“空间构建元素”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思维框架。它让我意识到,我不仅仅是在设计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而是在设计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路径和感知体验,这种宏观的视角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我对室内装饰和空间布局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家具作为空间的灵魂元素,自然是研究的重点。我希望能看到的是如何将家具的设计语言与整体室内氛围进行无缝对接。这本书在讲解家具设计的同时,居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光线、空间尺度以及材料纹理在不同朝向房间中的实际表现。这一点,很多纯粹的家具设计书是会忽略的,它们往往只关注物体本身。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对比了哑光面漆、高光烤漆以及天然木蜡油三种表面处理方式,在正午阳光、黄昏暖光和人工冷光源下的颜色饱和度、反射角度的变化。这对于我进行全案设计提案时,选择正确的家具饰面材质至关重要。而且,它没有停留在静态的图片展示上,而是模拟了观看者在房间内移动时,家具细节(比如把手的阴影、靠背的曲线)如何随之变化,这是一种动态的审美体验。这种对“光影与家具互动”的关注,让整个设计维度一下子提升了,不再是孤立地看一张产品效果图,而是真正将其放入一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空间中去考量其存在的意义。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确实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话,我更倾向于那种偏向理论深度和思维训练的专业书籍,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各种风格流派堆砌的图册对我吸引力不大。我期待的是能提升我审美判断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包邮 家具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在这一点上倒是出乎意料地平衡得很好。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论文那种晦涩难懂的泥潭,但它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网红打卡指南”。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关于“结构逻辑与材料的诚实表达”这一部分。它详细拆解了卡榫、榫卯结构在现代材料(比如复合板材、高强度塑料)中的应用与局限性,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来减少不必要的连接件,从而达到视觉上的轻盈感和结构上的可靠性。这不仅仅是画出结构图,而是深入到了力学原理层面。比如,它用很直观的剖面图解释了悬臂结构在不同负载下的应力分布,并对比了用钢架支撑和纯木结构在视觉重量感上的差异。我过去在设计一个需要承重的边桌时,总是习惯性地加粗腿部,读完这个部分,我才意识到,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分散应力点,而不是盲目地增加材料体积。这种从“如何做”到“为什么这么做”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价值,它帮你建立起一套严谨的设计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学会模仿别人的设计语言。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书名就够吸引眼球的了——“包邮 家具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听起来像是把所有干货都浓缩进去了。我原本是带着一种“是不是又来一本老生常谈”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家具设计的书汗牛充栋,很多无非是把老掉牙的经典案例翻来覆去地讲,或者堆砌一些华而不实的渲染图。然而,这本书在最初的几页就让我意识到它可能不太一样。它似乎没有急着去展示那些已经被奉为圭臬的“大师作品”,反而像是带你走进了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室,从最基础的材料学和人体工程学开始,娓娓道来。比如,它对不同木材的纹理、强度以及热胀冷缩的习性做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真正想动手或者需要与工厂沟通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很多书会提到“人体工学”,但这本书会深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的平均坐高、肘部支撑点的数据差异,并附上了大量的实测图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功能性迭代”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介绍一款椅子为什么好看,而是追溯了从狩猎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如今的极简主义背景下,家具形态是如何为了适应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断自我革新的。这种溯源式的讲解,让家具不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被置于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读起来非常有深度,也让人在构思新作品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流行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