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識書,高逼格知識品味進階必讀
有深度,有情懷,不學術,接地氣
有趣、有料、有知、有識
消炎、止痛、開胃、下飯
曆史可以很有趣
· 做皇帝其實很苦逼,萬曆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 除瞭年羹堯,“華妃”還有一個哥哥叫年希堯,督造瞭著名的景德鎮年窯,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極離不開他的功勞。
八卦裏也有智慧
· “貴妃醉酒”其實是楊貴妃在吃醋
· 潘金蓮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節相親有何道理
沒文化真可怕
· 電影《趙氏孤兒》裏程嬰吃瞭碗麵條,但實際上把麥子磨成粉大約戰國和漢代時纔齣現,所以他真要想吃上這碗麵,大概還要等七八百年。
· 宮鬥劇中麝香可謂墮胎利器,但事實上麝香的氣味比較刺鼻,很容易被發現。麝香可以通神通竅,可以入藥,治療跌打損傷,但打胎並不靈。
文物裏有態度
· 紅木不適閤做百寶嵌的材質,因為紅木的收縮率太大,寬容度不高,“太計較”。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應該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計小怨。
· 一件殘缺的古董還有沒有收藏價值?有時候殘缺也是一種美,更何況殘缺之中,也會蘊涵巨大的曆史、文化信息。
《醉文明:收藏馬未都3》突破收藏類圖書以器物分類的慣有框架,以多個文化係列主題為綫,包括古代衣食住行係列、傳統“五福”係列、晉唐宋等朝代係列、瓷之色係列等,來全方位詮釋中華文化的起承轉閤、寶物藏品的前世今生,可謂真正是由收藏來看曆史、說文化、品情懷、思如今。在這裏,有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有以史為鏡的反思;在這裏,文物不再單純是我們欣賞品鑒的對象,更是我們體悟共情的載體。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齣版社編輯。馬未都先後齣版瞭《馬說陶瓷》、《明清筆筒》、《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馬未都說》、《坐具的文明》、《百盒 韆閤 萬和》、《茶當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紋》、《玉之器》等著作。
- 1997年1月18日,馬未都創立瞭新中國第yi傢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在杭州(2003)、廈門(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開設地方館。
- 2008年,馬未都在央視《百傢講壇》欄目,講授文物背後的曆史、文化知識。
- 2010年至今,廣西衛視為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節目《收藏馬未都》。
- 2014年11月,馬氏風格個人脫口秀節目《都嘟》於優酷上綫。
-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級為《觀復嘟嘟》,優酷平颱全新推齣。
自序
民風民俗話端午
宜遮宜賞話插屏
碗中真味說飲食
倫理綱常話五倫
亦正亦邪說毒物
海外傳奇外銷瓷
循源解字說漢字
五榖雜糧話農耕
韆絲萬縷話織物
古往今來說通訊
引風便麵說扇子
氣韻之美話書法
翩翩竹影論君子
風流虛無說晉代
盛世風韻說大唐
含蓄雋永說宋代
黑白變奏瓷之色
自古瓷色重青釉
溫暖變調瓷之色
絢麗奪目紅綠釉
活水源頭齣官釉
藉得自然三分色
絲絲縷縷總關情
民生大計說飲食
庭院深深說居住
韆裏迢迢話齣行
韆裏迢迢話齣行
在當今社會,現代交通工具為人們的齣行提供瞭更多的便利和選擇空間,可以騎自行車、搭公交車,或者是開汽車等。今天的交通是高速交通,能想見的速度差不多都達到瞭。人自己的位移,比如從甲地到乙地,如果在這個星球上,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當天達到。12個小時內基本上都能從地球的這一端到另一端,理論上半天之內可以達到這個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我們今天生活得比古人更快捷,但是不如古人那麼悠閑。古人的行進速度很慢,從北京到廣西,如果靠走的話差不多要走一年。走一年很辛苦,但是能夠看到沿途的風土人情,這是今天做不到的。今天飛機騰空而起,然後降落,路途上的所有風景幾乎都看不到瞭。過去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讀萬捲書,行萬裏路”,就是要多讀書、多走走看看,開闊眼界。
這是一個盤口瓶,是清代非常流行的造型。從這上麵可以看齣古人行進的方式,畫麵上有騎馬的、行走的、坐車的,這反映瞭“行”的基本形態。到今天為止,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像草原上的濛古族都是齣門就騎馬,生下來就學會瞭騎馬,是馬背上的民族。元代的時候,濛古大軍的摧枯拉朽是跟濛古民族的騎馬能力有很大關係的。他們可以星夜兼程,換馬不換人。我們今天做不到,我在美國落基山脈騎過一次馬,騎的時候比較興奮,騎瞭幾個小時覺得還可以,馬非常聽話,而且非常容易駕馭。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乃至第七天時,渾身的疼痛超乎我的想象。我們沒訓練過的人正常地很悠閑地騎馬,極限時間是三個小時,超過瞭就痛苦。
這個玉件是個船的造型,底下用紫檀木雕的是浪花。船在古代是一種非常好的交通工具,舒適度遠遠高於騎馬和坐車。古人經常在船上發思古之幽情,寫點詩歌,船就成瞭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船有一個局限性,必須得有河流,所以古代南方的交通主要依靠船。我們古代的船是無動力、不汙染的,主要靠人工搖櫓、撐篙,但它的行進速度是比較緩慢的。現在所有的大江大河上麵都有橋,開著車很快就過去瞭。過去是不可以的,過去都是小河上纔建橋,大河建不瞭橋,在這種情況下都靠渡口擺渡。不管是徒步,還是有車、有馬,都要通過渡口來擺渡。這樣行進速度就受到瞭一些限製,而且萬一要是漲水,或者風浪大,就很危險。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行進速度雖然快,但更加危險,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發生交通事故,國傢每年在交通安全上投入的經費是非常大的。
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清代雍正年間的人頭罐,蓋子原來是瓷的,不知哪年就被粗心人打掉瞭。文物一定要小心,這個蓋子在300多年中,隻是人的一次失手它就不能存於世,所以後配瞭一個木頭的蓋子。這件瓷器畫得很有意思,畫瞭五個人,是個齣行圖。有人挑著擔子,有人走著。這兒有一個車,是人力車,不是通過馬、牛這樣的畜力來拉,是一個很閑散的畫麵。有一個貴婦,旁邊還有侍女端著酒,有酒壺、酒杯,還有一個書生緊著巴結,整體錶現得非常形象、優美。這樣一個民窯的罐子,在雍正時期其實就是民間使用的非常普通的罐子。經過300年的時間,流傳到今天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上麵的信息看到那個時代社會的總體形象。它是一個民間的齣行圖,沒有豪華的馬車,隻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力車,反映瞭衣食住行的狀態。今天生活的便捷能使人們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不會費太多的力量,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這是人類在行進方式上的一個進步,但無論怎樣進步,我們都應該知道曆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就跟人的行進一樣,所以說“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觀復學堂·
1.在古代,“行”與“走”哪個速度快?
馬未都評:我們生活中總說“行走”,現在也有“行走一族”,是專門要求盡可能地多走,包括前一段時間大傢都很關注的“驢友”,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去翻山越嶺,加強行走能力。“行走”在今天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不管走得快慢,都叫行走。但在古代,這兩個字是區彆開來的。如果看一下古文字,大概就能想象齣哪個的速度快。古漢語中“走”是跑的意思,速度很快。比如成語“走馬觀花”是指自己騎在馬上跑著去看花,一閃就過,隻是草草地一看。再比如過去說“走狗”,就是跑起來的狗,不是在悠閑地散步,所以現在貴婦牽著的悠閑的狗都不算“走狗”。按照今天的概念來說,“行”是走,“走”是跑。我們zui常說的一句話叫“三十六計走為上”,這裏的“走”就是迅速跑掉的意思,不是說晃著羽毛扇悠閑地走。在幾韆年的文明演進當中,“走”的意思逐漸轉變,但往往在詞組中保留瞭它基本的含義。
2.我們古人在交通上曾經依賴過什麼動物?
馬未都評:古人行進時主要靠自己的兩條腿邁開步走,但人還是很聰明的,不僅要自己能走,還要依靠彆的力量。在曆史上,古人依賴過很多動物行走,比如馬、騾、驢、牛、駱駝、鹿和象,此外還依賴過人。比如《駱駝祥子》中,人可以抬轎子、拉洋車。古籍上的記載非常明確,人的社會等級決定瞭可以享受乘幾匹馬的待遇,比如“天子駕六”,就是天子齣行的時候是有六匹馬在前的;“諸侯駕五”,就是五匹馬;“卿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是按等級順序遞減的。車的馬力就是根據馬的力量而來的,有點兒像今天的汽車排量。
3.“舟”與“船”的區彆有哪些?
馬未都評:中國人zui早發明的是舟,後來纔是船。zui早的舟是獨木舟,就是一塊木頭摳齣來一塊就完瞭,後來纔發展成今天這樣萬噸級的乃至幾十萬噸級的輪船。在中國早期的河姆渡文化裏發現過獨木舟,錶明那時候的人就開始駕馭漂在水上的交通工具。船zui早是指軍事方麵的戰船。人類的科技zui早很願意應用在軍事上,是不文明推動瞭文明的進程。船在古代的運輸過程中占瞭極重要的一席,因為它平穩,很多易碎物,比如說陶瓷,從景德鎮發齣來都是從船上走。過去的車沒有減震功能,走旱路顛顛地到傢門口就全碎瞭。水路運輸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便宜,它沒有動力,頂多就是慢。過去人的時間不值什麼錢,多待幾天慢慢順著水漂也能漂到傢門口,所以古代非常注重水路。隋唐時期開鑿的人工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長將近1 800公裏。從北京算起,經過天津、河北、江蘇、浙江,貫穿中國幾條大河,包括長江、錢塘江等。這些水係的溝通打通瞭中國的一條動脈,所以從隋唐以後,中國內陸的水上運輸非常發達。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上,那一條大河上麵的船都非常豪華。中國在海上稱霸的時候,就是明初永宣時期的鄭和下西洋,當時船隊的龐大、船的體量之大,都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隨便舉個例子,當時的船上是養著牛的。人在遠洋當中,因為沒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吃,為瞭補充維生素,就養瞭牛這種大型的動物,可見船的體量是非常大的。今天說的舟與船之間的比較,zui重要的一點是船大於舟,這是一個根本的不同。
今天利用船作為交通工具真的是越來越少,因為其他交通工具發展得越來越快。我記得十幾歲的時候,從遼東半島的大連坐到山東半島的煙颱,就是直接渡海。今天這個交通應該還是有的,坐一宿就到瞭。但是坐遠洋輪,我們都沒這個經驗。現在遠行一定就是坐飛機,很快就到。今天坐郵輪的人,很多就是為瞭旅遊。有大郵輪,走十天半個月的,世界各地走一走,已經變成瞭一種遊覽工具。
·古玩門診·
古玩一
這是一塊硯颱,總體仿一個大竹竿,又在細部雕刻瞭一竿竹子,利用瞭石頭的顔色差,把綠葉都雕齣來瞭,非常生動。盒子也是個竹形,也是一個竹竿形雕上一個竹葉。底下這部分是完整的,是一起挖的,牛毛紋能看得很清楚,底座是紫檀的,錶明瞭對這個硯颱的重視。理論上講,好硯颱的盒往往都很好。再看上麵,做工明顯很粗糙,但是細部又雕刻得很好,竹葉的殘缺都雕得很清楚。兩邊是打爛的,有兩塊木頭是後來配上去的,手藝不太好。可以看齣是配完瞭又刷的漆,因為裏外不一樣。上麵寫瞭十個字:“山骨濁寒玉,落花沁琅軒。”這種凸起的字是陽文,一般都是往下刻,很快就刻完瞭,陽文非常少,要費很大功夫去做。
盒的木頭配得不好,但是材質很好,和形態是吻閤的。這塊石頭也還不錯,但上麵的字有點兒問題,像現代的。“貌古神靜,君子所敬。癸卯仲春禦題,乾隆古稀天子”,這有點兒畫蛇添足。可能本來就是塊素硯颱,字是後人添上去的。這個字的風格跟硯沒法比,從工藝角度來講,刻字的水平和硯颱的差距非常大。
這是一塊不錯的清代端硯,配瞭一個紫檀盒,結果盒因為長年沒有保護而壞瞭,又新配瞭一個,硯颱上的字應該是100年前有人後雕的。清末民初的時候收藏熱興起,那時候文物不像現在這麼少,很多人願意改刻一些來提高它的身價。東西刻上那些字,寫上“乾隆禦題”,再加上紫檀盒,弄得還挺能唬人,很多人就認為它是乾隆年間的。
古玩二
這是一個典型的香爐,爐形是zui常見的三足。從物理上講,三點固定一個平麵,三足爐不管高低都能夠很平穩地站住。這個三足爐在高低上有一點略微的差,它用青花三處開guang,畫得非常一緻,都是一個老者守著個大瓶子,在一棵樹下側著頭看圍欄中的一組花卉。這老頭很特彆,他看著菊花,是陶淵明?他腦袋上還有梅花,是孟浩然?他又看著菊花,還有酒壇子,是李白?反正也說不清楚。這是一位老者,畫得非常隨意,但並不笨,意思都做到瞭,比如畫花就那麼一點兒。青花的顔色有點偏黑,有點暈散,裏頭不施釉,底部有點兒不平整,顯得胎不夠堅實。一般來說這種青花器都是景德鎮燒的,但這件東西不是,這件東西是德化窯燒的,所以它跟景德鎮的青花有很多區彆。這是清初福建德化地區燒的、山寨瞭景德鎮的青花瓷,距今有300年瞭。
古玩三
這個盤子上有一個延展的梅花,但是畫法有點兒現代,燒釉好像把釉凸齣來瞭。“一善堂製”是清中期的,但它不是清中期的盤子。梅花畫得很疏淡,它是用一種過枝的畫法,就是器物內壁與外壁或器蓋與器身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從背麵看,它是一個樹乾,翻過立牆直接過來,一氣嗬成。這種畫法是雍正年間創造的一種畫法,在雍正、乾隆時期非常流行,到清末逐漸衰退。雍正年間的瓷器zui為精美,所以在清代晚期的時候,非常願意照著雍正年間的東西去畫。這個大約就是清代晚期光緒年間照著雍正年間的瓷器去畫的,它跟那個時期有一些不同,比如底下的堂款,又比如它的畫片分布過於均衡,樹乾在中間,所有的梅花分布非常均勻,而雍正年間往往是一枝,其餘留白。在藝術上雍正時期明顯高於光緒年間,光緒年間作僞的人心虛,覺得不多畫幾筆就不買賬,所以就畫得很滿,導緻畫片從藝術上遠不如雍正年間的梅花那麼漂亮、那麼有藝術價值。
關於後麵的“一善堂”款,雖然宋元時期的文人也起過堂號,但是明清兩朝文人都願意給自己起堂號。很多堂號都知道對應的人是誰,比如我們熟知的紀曉嵐,“閱微草堂”就是他的堂號。乾隆晚期到嘉慶早期有個“一善堂”,不排除後人同樣叫這個堂號。曆史上有很多堂號,曾經幾十個人都用過同一堂號,這是很正常的。這件東西從瓷器本身看,釉麵的鏇痕都看得很清楚,就是晚清非常典型的一塊私傢堂款的盤子。東西還不錯,是民窯仿的。“一善堂”不是皇上的堂號,乾隆皇帝的堂號叫“樂善堂”。樂善好施,標榜自己。
……
自序
(馬未都)
此套書已齣版八冊,曾寫過兩序。事隔幾年重讀舊序,仍覺得話說得份量已足,再說都是贅言。新瓶舊酒,越久越醇;賞的是瓶,品的是酒。對於讀者,飲之通泰為上上;對於作者,觀之歡愉則為中上,均為人生之快事也。
人生快事自古多樣。明末清初有個文學批評傢叫金聖嘆,名字是他自己改的,聽著古怪,含義很深。他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都有過批評,尤其對《水滸傳》和《西廂記》的評點詳盡且細緻入微,眼光獨特犀利,同時代乃至後時代的學者都給予瞭極高的評價,連順治皇帝都說“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但金聖嘆命運不濟,因冤問斬,刑前暢飲,邊酌邊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由此可見痛快之事因人認知而不同。寫作為先,飲酒為後,《醉文明》叢書基於此纔有“醉”字。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沉澱厚重,享受容易解釋難。幾韆年來,國人在此文化的滋潤下,享受其果,忽略其因,而我們僅是解釋其因、養護其果而已。因果之間相生相滅,亦可以看成因果互為,所以佛教說:無為無因果。
這書不是寫齣來的,是說齣來的,故自由隨意。說齣來的書比寫齣來的書多一分自由,少一分拘謹。想想四大名著,前三部《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都是說齣來再落成文字的。三部巨著流傳甚廣,緣於初始的自由,提煉的隨意。自由與隨意就成瞭書籍的某一種狀態,於是就有瞭這部《醉文明》。
看書、讀書、說書、著書乃古之四事,此四事於觀者介於看讀之間,於作者介於說著之間,其中差距微妙,感受奇特。看書之看為閱,讀書之讀為學;說書之說為泄,著書之著為壘;閱、學、泄、壘乃四種與書相關之狀態,勾連你我,組成瞭這個紛雜的世界。
唯yi值得贊嘆的是,我們所處的世界積纍瞭先人的文化遺存,我們僅是繼承者,坐享其成,無法言謝。
是為序。
馬未都
2016年11月19日淩晨
這本書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因為它沒有將“高雅文化”與“普通人生活”劃上楚河漢界。作者的筆觸中充滿瞭對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他讓你覺得,即便是欣賞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其背後的審美趣味也必然根植於對尋常日子裏美好瞬間的捕捉。他沒有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而是非常真誠地分享他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如何去“過”齣一種有品位的生活。這對我這樣既想提升審美層次,又不想脫離煙火氣的人來說,提供瞭極大的慰藉和實際的指導。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精神閾值”被悄悄地拉高瞭一點點,看事情的角度變得更加開闊,也更願意去發現和珍惜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美好的“寶藏”。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可能:真正的“文明”並非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滲透在我們每一個呼吸和選擇之中的一種生活態度。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物”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挖掘。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收藏品的故事,更是在探討人與時間、人與記憶、人與審美之間的復雜糾葛。很多物品的價值,在作者筆下不再是簡單的市場價格,而是被賦予瞭無數雙手觸摸過的溫度和無數個日夜沉澱下來的故事。我以前看關於收藏的書,往往側重於真僞鑒彆或者投資價值,但這本書完全超越瞭這些功利性的層麵。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思考它們在我生命中的位置,以及我如何對待它們。作者那種對物件近乎虔誠的尊重,深深地感染瞭我,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待物品的態度,其實就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這種由物及人的哲學思辨,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極其厚重和有價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來看待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每一段話都仿佛經過瞭反復的斟酌和打磨,毫不拖泥帶水,卻又意蘊無窮。作者在敘述那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片段或者對某件藏品的感悟時,總能巧妙地將個人的思考與更宏大的文化背景聯係起來,讓人在不經意間就獲得瞭知識的增量。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看似閑談,實則洞察力極強的敘述方式,他從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是帶著點幽默感的口吻,把復雜的哲學思考闡釋得通俗易懂。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感,反倒是像聽一位博學的老友在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智慧。有時候讀到一個特彆精闢的觀點,我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裏反復咀嚼幾遍,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非常美妙。這本書的語言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急促有力,時而舒緩悠長,完全牽引著讀者的情緒,讓人很難中途放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品味瞭,光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配閤上恰到好處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特彆喜歡那種沉靜下來的感覺,很多關於藝術和生活哲學的書籍,如果包裝過於花哨反而會顯得輕浮,但這一本的處理就恰到好處,透露齣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韻味。內頁的紙張選擇也令人稱道,字體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不會有那種刺眼或者模糊的感覺。尤其是涉及到那些年代久遠的老物件的照片,色彩還原度很高,細節縴毫畢現,這對於一個注重視覺體驗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翻閱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安靜的私人導覽,每翻一頁都像是在觸摸曆史的紋理。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可以收藏的藝術品。我甚至會特意把它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每次路過,那種安靜的力量都會被重新激發齣來。對於我這種熱愛收藏,對物品的“氣場”很在意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外在錶達已經成功地為它內在的深度做瞭完美的鋪墊。
評分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是采用瞭一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但讀起來卻齣奇地連貫流暢,仿佛是一幅精心編織的掛毯,每一個細節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而然,常常是前一個故事留下的一個小小的懸念或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就導嚮瞭下一個主題的展開。這種結構上的鬆弛有度,非常適閤碎片化閱讀,但也足夠吸引人進行一次完整的通讀。我常常在晚上睡覺前翻上幾頁,那種節奏感讓我感到非常放鬆,它不像小說那樣需要緊綳神經去追逐情節,而是提供瞭一種可以隨時進入、隨時退齣的精神庇護所。而且,作者在不同的主題間穿梭自如,從傢具講到瓷器,從古玩談到生活哲學,但核心的“道”始終貫穿著,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瞭這條主綫,不會感到散亂,這體現瞭作者極強的掌控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