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傢具設計看這本就夠瞭 | ||
| 定價 | 89.00 | |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4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陳根 編著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218 | |
| 字數 | 266 | |
| ISBN編碼 | 9787122289100 | |
第1章 傢具設計概論 001
1.1 傢具的概念 002
1.2 傢具設計分類 003
1.2.1 按用材分類 004
1.2.2 按功能分類 007
1.2.3 按風格分類 009
1.2.4 按環境分類 017
1.3 傢具的特性 019
1.3.1 實用性 019
1.3.2 經濟性 021
1.3.3 係統性 023
1.3.4 文化性 024
1.3.5 審美性 025
1.4 傢具設計的內容 026
第2章 世界現代傢具設計簡史及代錶性作品 028
2.1 1900—1910年 029
2.2 1911—1920年 030
2.3 1921—1930年 031
2.4 1931—1940年 033
2.5 1941—1950年 034
2.6 1951—1960年 036
2.7 1961—1970年 039
2.8 1971—1980年 041
2.9 1981—1990年 042
2.10 1991—2000年 044
2.11 2001年至今 045
第3章 傢具設計的相關理念 050
3.1 設計原則 051
3.1.1 實用性原則 051
3.1.2 美觀性原則 052
3.1.3 經濟性原則 052
3.1.4 綠色化原則 053
3.2 設計理念 054
3.2.1 通用性設計 054
3.2.2 無障礙設計 055
3.2.3 可持續設計 056
3.2.4 情感化設計 058
3.2.5 體驗設計 061
3.2.6 模塊化設計 063
3.2.7 仿生設計 065
第4章 傢具的造型設計 067
4.1 傢具造型基礎元素 068
4.1.1 點 069
4.1.2 綫 070
4.1.3 麵 071
4.1.4 體 072
4.1.5 質感和肌理 073
4.2 造型方法 075
4.2.1 抽象理性造型法 076
4.2.2 有機感性造型法 077
4.2.3 傳統造型法 078
4.3 形式法則 079
4.3.1 運動與靜止 079
4.3.2 統一與變化 080
4.3.3 對稱和均衡 084
4.3.4 穩定和輕巧 085
4.3.5 韻律和圖案 086
4.3.6 尺度和比例 087
4.3.7 仿生與模擬 090
第5章 傢具的材質設計 093
5.1 材料與形態 094
5.1.1 材料的錶麵性能基本決定瞭傢具的質感和肌理特徵 094
5.1.2 材料的物理性能與傢具的形狀特徵具有必然的關係 094
5.1.3 材質的加工特性決定瞭傢具的現實形態 095
5.1.4 材料的裝飾特性影響瞭傢具的裝飾形態 096
5.2 常用材質 097
5.2.1 木 097
5.2.2 塑料 100
5.2.3 金屬 102
5.2.4 竹藤 103
5.2.5 玻璃與石材 104
5.2.6 皮革與織物 106
5.2.7 紙闆 108
5.2.8 陶瓷 110
第6章 傢具的裝飾設計 112
6.1 裝飾概述 113
6.2 傢具的裝飾類型 114
6.2.1 功能性裝飾 114
6.2.2 審美性裝飾 118
第7章 傢具的結構設計 122
7.1 闆式結構 123
7.2 框架結構 124
7.3 彎麯結構 125
7.4 摺疊結構 126
7.5 充氣結構 127
7.6 薄殼結構 128
7.7 整體成型結構 129
第8章 傢具的色彩設計 130
8.1 色彩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131
8.1.1 色彩的本質 131
8.1.2 色彩的屬性 132
8.2 色彩的心理感受 134
8.2.1 色彩的溫度感 134
8.2.2 色彩的輕重感 135
8.2.3 色彩的軟硬感 136
8.2.4 色彩的距離感 136
8.2.5 色彩的強弱感 137
8.2.6 色彩的舒適與疲勞感 138
8.2.7 色彩的沉靜與興奮感 138
8.2.8 色彩的明快與憂鬱感 139
8.2.9 色彩的華麗與樸素感 139
8.2.10 色彩的積極與消極感 140
8.2.11 色彩的味覺感 140
8.3 色彩在傢具上的應用 141
8.3.1 傢具色彩設計要點 142
8.3.2 傢具的色彩搭配 145
第9章 傢具的工藝設計 148
9.1 切削 149
9.2 連接 151
9.3 塑模 154
9.4 鑄造 157
9.5 成型 160
9.6 錶麵處理 164
9.7 3D打印 166
第10章 傢具的設計流程 168
10.1 設計計劃 169
10.2 方案製訂 171
10.3 設計深化 173
10.4 繪畫製圖 173
10.4.1 效果圖 173
10.4.2 結構裝配圖 175
10.4.3 零、部件圖 176
10.4.4 繪製製作圖 177
10.5 閤同談判 177
10.6 原型和測試 178
10.7 産品生産 180
10.8 配送安裝 180
第11章 人機工程學 183
11.1 人機關係確定原則 185
11.2 坐臥類傢具的尺度設計 186
11.2.1 坐具的尺寸設計 186
11.2.2 臥具的尺寸設計 188
11.3 憑倚類傢具的尺度設計 189
11.4 儲存類傢具的尺度設計 190
11.5 常用的傢具功能尺寸 191
第12章 傢具與環境 196
12.1 傢具在室內環境中的作用 197
12.1.1 組織空間 197
12.1.2 分割空間 198
12.1.3 填補空間 198
12.1.4 擴大空間 199
12.1.5 調節色彩 200
12.1.6 營造氛圍 201
12.1.7 陶冶情趣 202
12.2 不同傢居風格下的傢具陳設 202
12.2.1 傳統中式風格 202
12.2.2 新中式風格 203
12.2.3 歐式風格 206
12.2.4 地中海風格 207
12.2.5 東南亞風格 208
12.2.6 現代簡約風格 209
12.2.7 美式田園風格 210
12.3 不同場閤下的傢具陳設 211
12.3.1 不同場閤下的傢具陳設原則 211
12.3.2 不同場閤下的傢具陳列案例 212
.....................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書架上,光是書名就夠吸引眼球的瞭——“包郵 傢具設計看這本就夠瞭”,聽起來像是把所有乾貨都濃縮進去瞭。我原本是帶著一種“是不是又來一本老生常談”的心態翻開的,畢竟市麵上傢具設計的書汗牛充棟,很多無非是把老掉牙的經典案例翻來覆去地講,或者堆砌一些華而不實的渲染圖。然而,這本書在最初的幾頁就讓我意識到它可能不太一樣。它似乎沒有急著去展示那些已經被奉為圭臬的“大師作品”,反而像是帶你走進瞭一個設計師的工作室,從最基礎的材料學和人體工程學開始,娓娓道來。比如,它對不同木材的紋理、強度以及熱脹冷縮的習性做瞭非常詳盡的對比分析,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真正想動手或者需要與工廠溝通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很多書會提到“人體工學”,但這本書會深入到不同國傢和地區人群的平均坐高、肘部支撐點的數據差異,並附上瞭大量的實測圖錶。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功能性迭代”的章節,它不是簡單地介紹一款椅子為什麼好看,而是追溯瞭從狩獵文明到工業革命再到如今的極簡主義背景下,傢具形態是如何為瞭適應生活方式的變遷而不斷自我革新的。這種溯源式的講解,讓傢具不再是孤立的物體,而是被置於廣闊的曆史與文化背景之中,讀起來非常有深度,也讓人在構思新作品時,思路一下子打開瞭,不再局限於眼前的流行符號。
評分我對室內裝飾和空間布局的知識比較感興趣,傢具作為空間的靈魂元素,自然是研究的重點。我希望能看到的是如何將傢具的設計語言與整體室內氛圍進行無縫對接。這本書在講解傢具設計的同時,居然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光綫、空間尺度以及材料紋理在不同朝嚮房間中的實際錶現。這一點,很多純粹的傢具設計書是會忽略的,它們往往隻關注物體本身。這本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對比瞭啞光麵漆、高光烤漆以及天然木蠟油三種錶麵處理方式,在正午陽光、黃昏暖光和人工冷光源下的顔色飽和度、反射角度的變化。這對於我進行全案設計提案時,選擇正確的傢具飾麵材質至關重要。而且,它沒有停留在靜態的圖片展示上,而是模擬瞭觀看者在房間內移動時,傢具細節(比如把手的陰影、靠背的麯綫)如何隨之變化,這是一種動態的審美體驗。這種對“光影與傢具互動”的關注,讓整個設計維度一下子提升瞭,不再是孤立地看一張産品效果圖,而是真正將其放入一個活生生的、呼吸著的空間中去考量其存在的意義。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確實讓人感到物超所值。
評分說實話,我更傾嚮於那種偏嚮理論深度和思維訓練的專業書籍,市麵上那些充斥著各種風格流派堆砌的圖冊對我吸引力不大。我期待的是能提升我審美判斷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書。《包郵 傢具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在這一點上倒是齣乎意料地平衡得很好。它沒有陷入純粹的學術論文那種晦澀難懂的泥潭,但它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網紅打卡指南”。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關於“結構邏輯與材料的誠實錶達”這一部分。它詳細拆解瞭卡榫、榫卯結構在現代材料(比如復閤闆材、高強度塑料)中的應用與局限性,並探討瞭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來減少不必要的連接件,從而達到視覺上的輕盈感和結構上的可靠性。這不僅僅是畫齣結構圖,而是深入到瞭力學原理層麵。比如,它用很直觀的剖麵圖解釋瞭懸臂結構在不同負載下的應力分布,並對比瞭用鋼架支撐和純木結構在視覺重量感上的差異。我過去在設計一個需要承重的邊桌時,總是習慣性地加粗腿部,讀完這個部分,我纔意識到,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分散應力點,而不是盲目地增加材料體積。這種從“如何做”到“為什麼這麼做”的轉變,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價值,它幫你建立起一套嚴謹的設計價值觀,而不是僅僅學會模仿彆人的設計語言。
評分我對於那些試圖跨界融閤不同設計門類的書籍總是抱有一絲好奇,因為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交叉點上。這本書雖然主打傢具設計,但它在“傢具與建築語境”的聯係上,展現瞭遠超一般傢具書的視野。它探討瞭傢具的比例如何在不同開間高度的建築空間中顯得和諧或突兀。舉例來說,它會分析高天花闆的房間中,傢具的體量感和視覺重心應該如何處理,纔能避免空間過於空曠,並引用瞭不同曆史時期(如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處理手法作為參照。此外,書中對“傢具的流動性”——即傢具如何服務於開放式空間中的功能分區——進行瞭深入的論述。它不像傳統書籍那樣簡單地把隔斷櫃當作儲物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界定空間氛圍的軟性隔牆。這種將傢具從“物件”提升到“空間構建元素”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設計思維框架。它讓我意識到,我不僅僅是在設計一張桌子或一把椅子,而是在設計人們在空間中的行為路徑和感知體驗,這種宏觀的視角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我一直認為,好的設計書籍不應該隻是“展示”優秀的作品,更應該“解構”那些優秀作品背後的商業邏輯和用戶反饋機製。《包郵 傢具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在關於“傢具設計與市場適應性”的探討上,顯得尤為務實。它並沒有迴避設計中常常被美化掉的成本控製和供應鏈問題。書中有一段關於“模塊化設計與規模化生産”的分析非常犀利,它用錶格清晰地列齣瞭不同連接件(螺絲、膠閤、嵌入式)在批量生産中的時間成本、廢品率以及最終對消費者定價的影響。這對我這樣的獨立設計師來說,是極具參考價值的“避坑指南”。它不隻是教你畫齣最美的草圖,而是讓你理解,如何在美感、功能和預算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涉及到瞭傢具的“生命周期”——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迴收、拆解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過結構設計來延長産品的使用壽命,減少環境負擔。這種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具體設計決策中的做法,體現瞭作者對當代設計責任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美學錶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