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出土墓志目录续编

洛阳出土墓志目录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立 编
图书标签:
  • 墓志
  • 洛阳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出土文献
  • 目录
  • 续编
  • 古代史
  • 金石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8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80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洛阳出土墓志目录续编》收录见于近几年著录的洛阳出土墓志1785方,按照墓主葬年时间先后编排,涉及东汉至民国18个历史时期,其中以唐代墓志居多。每方墓志著录首题、墓主卒葬时间、志石尺寸、志文行字、书丹者、墓志出土地点及收藏处所、资料出处等信息。书后编制墓主姓名索引,附录几种相关墓志书目录。

目录

前言
凡例
征引书目及其简称
东汉
1.许肠
2.赵树(李怀夫人)
3.黄晨及黄芍(黄君法女)
4.郝方
5.贯泰
西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民国
补遗

前言/序言




《石刻上的历史:宋代洛阳墓葬形制与铭文研究》 导言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地下埋藏着浩如烟海的历史信息。其中,宋代(960年—1279年)的墓葬形制与随葬品,是研究中原地区社会结构、丧葬制度、风俗信仰乃至艺术流变的关键载体。然而,以往对宋代洛阳墓葬的研究,多侧重于单一的考古发掘报告或对某类器物(如瓷器、铜镜)的断代研究,缺乏对墓葬整体空间布局、建筑技术、壁画内容及其与墓志铭文进行系统、交叉印证的综合性学术专著。 《石刻上的历史:宋代洛阳墓葬形制与铭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学术缺口而展开的深度探究。本书并非对现有墓志材料的简单汇编,而是将洛阳地区出土或传世的宋代墓葬实物资料——包括墓道、墓室结构、砖雕、壁画、以及最核心的墓志——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期重建宋代洛阳精英阶层乃至部分中产阶级的生死观念与社会实践。 第一部分:宋代洛阳丧葬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北宋都城开封与陪都洛阳在政治地位、人口构成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地方性的丧葬习俗。我们着重分析了宋代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对“丧礼”的规制化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如何在洛阳这一文化重镇的具体实践中被继承、改造或变异。 1.1 礼制与地方实践的张力: 探讨了宋代官方“仪制”与民间“茔制”之间的互动关系。洛阳作为金代和后来的金元过渡时期仍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其丧葬礼仪深受前朝遗风和地域习俗的浸染,表现出比都城开封更为复杂的文化层叠现象。 1.2 墓葬形制的演变: 详细考察了宋代洛阳墓葬的平面布局和立体结构。从早期的砖室墓过渡到晚期的拱券墓,分析了墓道长度、孝道廊、耳室设置的频率变化,并结合出土的画像砖和建筑构件,重建了宋代洛阳中高等人士的冥宅想象。特别是对“七星北斗”或“九品官人”形制砖雕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铭文之外的墓葬空间解读 传统研究往往以墓志为“钥匙”来解读墓葬主人的身份,本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尝试在没有完整墓志的情况下,通过空间本身来推断墓葬的社会属性。 2.1 砖雕艺术与符号系统: 系统梳理了宋代洛阳墓葬中广泛使用的画像砖主题。这包括但不限于:孝子故事、仙人瑞兽、四季生产图、宴饮出行图。本书超越了对题材的简单罗列,重点分析了这些图案在墓室空间中的布局逻辑——例如,宴饮图集中于前室,而祥瑞之兽多位于甬道或墓顶,揭示了生者对死者“在世功业”与“死后福祉”的不同期望在空间上的投射。 2.2 壁画中的“世俗化”叙事: 选取了数座壁画保存相对完好的墓葬进行微观分析。宋代壁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如侍女仪仗、车马出行。本书通过对人物服饰、车舆形制、侍者动作的细致考证,结合其他时段的图像资料,力图确立一套用于辨识洛阳宋墓壁画的断代标准和地域风格特征。 第三部分:墓志铭文与社会网络重构 本部分回归铭文研究,但目的并非简单地录入碑文,而是利用铭文信息(如官职变迁、亲属关系、籍贯里居)来构建洛阳宋代的社会人脉网络图谱。 3.1 官职体系与碑志的“政治化”: 考察了宋代墓志中对于“本官”、“加官”、“遥授官”的记载方式,探讨了这种复杂的官职描述如何反映了宋代文官制度的实际运作和士大夫阶层对功名的高度重视。尤其关注了那些在洛阳担任地方显职(如知府、提点刑狱)的官员的铭文特征。 3.2 籍贯、里居与“洛阳情结”: 分析了墓志中对祖籍和现居地的记载。许多外地官员选择在洛阳为父母或自己立碑,本书试图区分这些“迁葬”行为背后是出于政治需要、宗族联络,还是出于对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文化认同。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铭文中对“里居”的描述,可以窥见宋代人口流动和地域认同的细微变化。 3.3 宗教信仰与民间交涉: 深入分析了墓志中涉及的佛教、道教元素,以及对“功德主”、“施助人”的记录。这部分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宋代洛阳民间宗教实践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在官方儒家礼法之外,世俗信仰如何渗透到丧葬仪式的细节之中。 结语:洛阳宋墓的地域学意义 本书最终强调了宋代洛阳墓葬群体的特殊性。它既承接了唐代恢宏的墓葬传统,又在北宋中后期受到理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大量民间化的、生活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建筑、图像和文字的综合考量,《石刻上的历史》旨在为理解宋代中原地区的丧葬文化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框架,展现出洛阳这座古都独特的历史生命力。本书为宋史、考古学、艺术史、民俗学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和研究范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续编性质的工具书抱持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毕竟“续编”往往意味着在已有成果之上进行修补,容易陷入拾遗补漏的窠臼,缺乏开创性的震撼力。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洛阳出土墓志目录续编》时,这种顾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带来的震撼,不在于发现了多少惊天动地的“新王侯”,而在于其对“细节的重构”的强大能力。书中对以往目录中模糊不清、记载简略的条目进行了细致的增补和勘误,比如对某一墓志中特定官职的演变路径进行了考证,这使得我们对地方行政体系的理解不再是空中楼阁。这种对学术准确性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敏感度和扎实的文献功底。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样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沉静、内敛,却在每一页、每一个条目中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力量。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学者而言,这种“工匠精神”的体现,远比浮夸的论断更值得尊敬和信赖。

评分

这部新出的洛阳出土墓志目录续编,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古籍和碑刻领域摸爬滚打的研究者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我前两天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编纂者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严谨态度。它的出现,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北魏至唐五代时期洛阳地区社会变迁、士族流布以及丧葬制度演变的认识疆域。尤其是那些之前流散或未被系统整理的零散墓志的收录,让原本碎片化的信息得以重新串联,形成了一幅更加完整且生动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欣赏它在著录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比如对墓志尺寸、形制、文字残损情况的精确描述,这对于后期的拓片比对和碑文校勘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目录,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段尘封的地下记忆,为后续更深层次的个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致力于中古史,特别是洛阳史地研究的同仁们,这本书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

我得承认,第一次捧起这书时,它的分量和装帧设计确实给人一种厚重且严肃的学术气息,这与洛阳这座古都的历史地位是相符的。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提供的研究视角。过去我们对洛阳的墓志研究,多集中于显赫的士族或王室成员,而这份续编似乎更关注了那些“边缘”的群体——比如新迁入的流民家庭、服务于地方的胥吏阶层,甚至是少数民族的墓志。这使得我们得以从更广阔的社会阶层角度去审视安史之乱前后洛阳的人口结构和文化融合过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社会角落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彼时彼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寄托,这种“由微知著”的魅力,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肌理是由无数细小而坚韧的生命编织而成的。

评分

这部续编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对历史连续性的重新确认。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历史的叠压性极强,一个墓志的年代往往与前后多个朝代交错影响。在这份详尽的目录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墓葬形制、撰文用语中发生渐变和继承的。例如,某些早期墓志中对佛教语汇的偏爱,如何在中晚期逐渐被儒家典雅的祭文风格所取代或融合,这种细腻的文化光谱变化,是教科书上难以详述的。阅读它,如同在时光隧道中漫步,每一步都踩在坚实的考古证据上,让人对历史的“在场感”油然而生。它不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一个伟大城市生命力的编年史。这部书,是属于所有醉心于中原史研究者的珍贵遗产。

评分

从排版和索引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续编的实用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工具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检索的便捷性。它不仅提供了传统的按年代、按姓氏的检索方式,更创设了几个非常实用的“专题索引”,比如“官职变迁索引”、“墓主籍贯地关联索引”,这些设计简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我前几日需要快速定位一批与关陇集团相关的墓志信息,以往可能需要耗费数小时在不同旧志中穿梭比对,而现在,借助这本书的专题索引,不到半小时便能勾勒出初步的线索。这种对读者阅读习惯和研究痛点的精准把握,说明编纂团队不仅仅是资料的整理者,更是深谙历史研究方法的实践者,他们真正理解了“工具”二字的重量与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