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的装帧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一本承载了时代印记的旧相册,又像是某种神秘仪式的器皿。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视觉冲击力,棱镜的意象隐喻着多重视角和破碎的现实,让人在翻开前就已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一直对让·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尤其是他关于符号、仿真和消费社会的反思。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号,就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1991-1995年,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充满变革的时期,冷战刚刚结束,信息技术开始萌芽,消费主义的浪潮愈演愈烈。鲍德里亚在这个时间段的思考,想必会捕捉到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刻症结。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通过他独特的碎片化叙事,去理解那些“冷记忆”所承载的、被遗忘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当下的信息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实验室,等待着我去探索,去解构,去重构。
评分“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这个系列,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所引进的书籍,大多具备着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而《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这个书名,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鲍德里亚,这位后现代思想的巨擘,他的每一次发声都足以引起学界的震动。我一直认为,他的文字并非是线性的叙事,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巧的陷阱,引诱读者进入一个由符号和意义构建的迷宫。这次以“断片集”的形式呈现,更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推向了极致。我想象中的“冷记忆”,或许不是什么感性的伤怀,而是他对那个特定年代,那些正在发生的、或者已经过去但依旧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思潮、文化现象的冷静观察和深刻剖析。1991-1995年,恰逢世界格局剧变,科技飞速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全面渗透的时期,鲍德里亚在这个节点上的思考,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断片集”中,感受到他独特而锐利的目光,捕捉到那些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那个“棱镜”的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对书中内容的隐喻——多角度的审视,以及对现实世界不同侧面的折射。鲍德里亚的作品,我一直觉得读起来需要一种特别的心境,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易于消化,而是需要读者沉下心来,跟着他的思路去思考,去质疑。这次的《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听名字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冷记忆”这个词,给我一种既疏离又迫近的感受,仿佛是那些被时间冷却,但又潜藏着巨大能量的过去片段。我猜想,这或许是他对那个特定时期,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略,却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事件、观念或情绪的私人记录。1991-1995年,这是一个新旧世界交替的关键节点,信息爆炸的开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些都为鲍德里亚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我非常期待,能在这些“断片”中,发现他独特的视角,以及他对我们当下所处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到《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这个书名,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鲍德里亚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智慧和对现代性的尖锐剖析。我记得他的《消费社会》和《拟像与仿真》,那些论述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由符号和影像构筑的超现实世界。而“断片集”的命名,预示着一种非线性、跳跃式的思维方式,这恰恰是鲍德里亚哲学的一大特色。我设想,这本集子可能收录了他在此期间一些零散的思考、随笔,甚至是一些未曾正式发表的观点。这些“冷记忆”,或许不是那种温暖的情感回忆,而是那些被冰封、被忽略、却又在某个时刻会重新浮现的思想火花。1991-1995年,这段历史的空白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诸多矛盾和冲突开始显现的时期。我很想知道,鲍德里亚是如何在这些碎片化的观察中,捕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以及他如何用他那极具辨识度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思绪呈现出来。
评分“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这个系列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深度和品质的追求。而《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沉甸甸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已经足以吸引我。鲍德里亚,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个对后现代思潮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思想的风暴。他的哲学常常是一种颠覆性的,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我尤其对“断片集”这个形式感到好奇。不同于系统性的理论著作,断片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能捕捉到思想瞬间的灵光,或是那些难以被逻辑串联起来的直觉。我想象中的“冷记忆”,或许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甚至是一些哲学思辨的零散记录,这些记录虽然彼此独立,但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他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感知。1991-1995年,这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和转折的五年,我想知道鲍德里亚是如何在这些看似杂乱的碎片中,找到他独特的洞察力,并将它们转化为引人深思的文字。
评分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波德里亚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又译为《符号交换与死亡》)是其代表作,该书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而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消费社会》是他使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批判消费社会状况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却直接指向了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之后,他于1979年写下《论诱惑》一书,试图用诱惑这样的美文学的、空洞的反奉行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要借此划分出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的根本异质性。接着,他又创作了《拟像与拟真》一书,深刻讨论了”拟像“与”拟真“这个语境的逻辑。波德里亚很有创造性地描述了这个幻境的产生:文艺复兴阶段,资本主义兴起,拟像在“模仿”基础上建立,效仿自然,服从自然,是简单二元性的,他称之为“价值自然规律”(不符合历史,简单生产早就存在);工业时代,拟像是“生产”,人不再是根据自然原型来加工,而是生产出在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并且不断复制扩大再生产这表现为破坏自然秩序,这一阶段受“商品价值规律”支配,人在物质生产中迷失自我,即马克思所谓人被异化。第三阶段,进入“手代码支配的阶段”,即拟真社会,“这是起源和目的性的颠覆,因为各种形式全都变了,因此它们不是机械化在生产出来的,而是根据他们的复制性本身设计出来的,是从一个被称为模式的生产核心散射出来的。”(《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在这个时代中,人不在直接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而是在通过拟真建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无对象也无指涉物,可以成为自体生产的结构性价值世界,就像在众多镜像中迷失一样,但人却觉察不到,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骇客帝国》,此片就是受拟像——拟真逻辑启发的,片中有主人公手捧《拟像与拟真》一书。人如何走出这异化了三次方的幻境?波德里亚似乎只留下了恐怖的疑问,和这疑问的回声。1991年,波德里亚曾抛出《海湾战争未曾发生》的论断,认为第一次海湾战争只是传媒制造了一场影像战争,符号与现实的断裂发挥到极端的判断让他更闻名于世,但也惹来了不少非议。美国发生“911”事件后,波德里亚更加大胆地说,这是一次真正让人亢奋的高水准事件,“正如我们所希望的,它打乱了历史的节奏,从象征主义和黑色幻想的意义上说,是一切事件之母”。尽管恐怖主义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国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尽管许多美国人都没法理解他的观点,但他仍然不减对美国问题的热情。随着波德里亚的思想轨迹的展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关于他的思想研究在欧美越来越热。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了一个高潮,他的影响居然横亘了30年,至今以波德里亚为文本的研究还在继续。2000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出版了 “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丛书,其中有《让波德里亚》卷。在这厚厚的四卷本的书中,共收录了88篇评论波德里亚的重要论文。从1971年至2000年前后,波德里亚就为他的读者们奉献了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文章(还有选集),以其“高产”和“高质”而在当代社会思想家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也是向英语圈输出知识最多的法语作者之一,几乎一有法文专著出现就尾随有相应的英译本推出。由于波德里亚思想的原创性和冲击力,他也成为了世界上备受关注的思想家。2007年3月6日,让·波德里亚在久病之后,逝世于巴黎家中,享年77岁。
评分不错
评分在此之前七年,1882,这一年度可能最值得尼采本人铭记的是他生平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失恋,对象是作家、行为艺术家莎乐美(现在的脱衣舞娘还被人称作莎乐美舞者)。但是很多年后,更多人关心的是他在《快乐的哲学》里试图传达的信息,包括那句著名的“上帝死了”。
评分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波德里亚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评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评分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头衔后,波德里亚辞去了大学教职,开始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20世纪90年代末期,波德里亚竟然又因摄影而赢得赞誉,并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举办了摄影展,从而呈现出与一般的社会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评分做活动买的都是精品不然实在是买不起买书还得多看书囤书是一种病。一共是五部,这次可以凑齐了。
评分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波德里亚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又译为《符号交换与死亡》)是其代表作,该书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而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消费社会》是他使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批判消费社会状况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却直接指向了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之后,他于1979年写下《论诱惑》一书,试图用诱惑这样的美文学的、空洞的反奉行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要借此划分出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的根本异质性。接着,他又创作了《拟像与拟真》一书,深刻讨论了”拟像“与”拟真“这个语境的逻辑。波德里亚很有创造性地描述了这个幻境的产生:文艺复兴阶段,资本主义兴起,拟像在“模仿”基础上建立,效仿自然,服从自然,是简单二元性的,他称之为“价值自然规律”(不符合历史,简单生产早就存在);工业时代,拟像是“生产”,人不再是根据自然原型来加工,而是生产出在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并且不断复制扩大再生产这表现为破坏自然秩序,这一阶段受“商品价值规律”支配,人在物质生产中迷失自我,即马克思所谓人被异化。第三阶段,进入“手代码支配的阶段”,即拟真社会,“这是起源和目的性的颠覆,因为各种形式全都变了,因此它们不是机械化在生产出来的,而是根据他们的复制性本身设计出来的,是从一个被称为模式的生产核心散射出来的。”(《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在这个时代中,人不在直接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而是在通过拟真建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无对象也无指涉物,可以成为自体生产的结构性价值世界,就像在众多镜像中迷失一样,但人却觉察不到,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骇客帝国》,此片就是受拟像——拟真逻辑启发的,片中有主人公手捧《拟像与拟真》一书。人如何走出这异化了三次方的幻境?波德里亚似乎只留下了恐怖的疑问,和这疑问的回声。1991年,波德里亚曾抛出《海湾战争未曾发生》的论断,认为第一次海湾战争只是传媒制造了一场影像战争,符号与现实的断裂发挥到极端的判断让他更闻名于世,但也惹来了不少非议。美国发生“911”事件后,波德里亚更加大胆地说,这是一次真正让人亢奋的高水准事件,“正如我们所希望的,它打乱了历史的节奏,从象征主义和黑色幻想的意义上说,是一切事件之母”。尽管恐怖主义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国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尽管许多美国人都没法理解他的观点,但他仍然不减对美国问题的热情。随着波德里亚的思想轨迹的展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关于他的思想研究在欧美越来越热。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了一个高潮,他的影响居然横亘了30年,至今以波德里亚为文本的研究还在继续。2000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出版了 “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丛书,其中有《让波德里亚》卷。在这厚厚的四卷本的书中,共收录了88篇评论波德里亚的重要论文。从1971年至2000年前后,波德里亚就为他的读者们奉献了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文章(还有选集),以其“高产”和“高质”而在当代社会思想家中格外引人注目。他也是向英语圈输出知识最多的法语作者之一,几乎一有法文专著出现就尾随有相应的英译本推出。由于波德里亚思想的原创性和冲击力,他也成为了世界上备受关注的思想家。2007年3月6日,让·波德里亚在久病之后,逝世于巴黎家中,享年77岁。
评分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