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大部頭的書擺在桌上,厚重得讓人有點敬畏。我本來是衝著“世界學術名著”這幾個字來的,想看看西方邏輯學的經典到底是怎麼個模樣。結果翻開來,發現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啃食的學術地圖,而不是那種能讓你一目十裏的速成指南。書裏對形式邏輯的闡述極其細緻,仿佛每一個推導步驟都被放在顯微鏡下反復審視。對我這種初次係統接觸嚴密邏輯體係的人來說,初期的閱讀體驗是有點吃力的,大量的符號和公理定義像是一堵高牆,讓人感覺抓不住重點。不過,一旦耐下心來,跟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是非常美妙的。它強迫你放下日常語言中那些模糊不清的錶達習慣,轉而用一種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的語言去思考問題。這套叢書的裝幀和譯文質量都相當不錯,看得齣齣版方是下瞭功夫的,這至少保證瞭閱讀過程中的物理體驗是愉悅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適閤嚴肅學習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消化的“硬菜”。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係列中的邏輯學捲,我最大的感受是“係統性”。它不是那種零敲碎打介紹邏輯謬誤或者速成技巧的讀物,它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邏輯大廈的藍圖。下捲的深度果然非同一般,它深入到瞭數理邏輯的核心地帶,許多定義和證明過程都需要我反復迴溯前麵的章節來確保理解無誤。我發現,譯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閱讀的順暢度,幸運的是,這本譯著的專業術語處理得非常精準,基本沒有齣現那種讓人費解的“中式英語”痕跡。它成功地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德語或英語原著中的精妙之處,用中文學術語言準確地錶達瞭齣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讓你真正理解“證明”的含義,以及為什麼某些看起來很“顯然”的推論,在嚴格的邏輯框架下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論證其有效性。它培養的是一種對“真理”的敬畏心和精確把握能力。
評分我最近在琢磨一些哲學基礎問題,總覺得自己的論證過程不夠紮實,像沙灘上蓋的城堡,一陣風就可能散架。正巧朋友推薦瞭這套叢書,特彆是這本被歸為“下捲”的邏輯學著作,據說涵蓋瞭數理邏輯的某些進階內容。坦白說,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非經典邏輯,比如直覺主義邏輯或者多值邏輯這些概念。書中的某些章節,尤其是在探討命題演算的完備性與可靠性那部分,講解得相當透徹,引用瞭很多早期學者的論述作為鋪墊,顯得很有曆史厚重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藉助筆記本電腦來查閱相關的數學背景知識,因為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紮實的集閤論基礎。盡管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瞬間,但也伴隨著更多的“等等,這個符號轉換的依據在哪裏?”的睏惑。對我來說,它更像一本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可以放鬆閱讀的讀物,但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能幫你把邏輯的“內功”練得更深厚。
評分我本來以為,一本邏輯學的書無非就是教你如何不犯邏輯錯誤,頂多介紹一下亞裏士多德的那些三段論。然而,這本厚重的典籍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提供的邏輯學視野遠遠超齣瞭簡單的批判性思維範疇,而是進入瞭數學哲學和符號運算的深水區。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模型論和證明論的對比論述非常感興趣,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結構與語言的邏輯形式聯係起來的,這個過程非常迷人。閱讀時,我感覺自己更像一個工程師在研究一套精密的機械裝置的內部構造,每一個齒輪、每一個杠杆(即公理和規則)都必須精確無誤。雖然書中的某些數學推導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確實有點勸退,但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對人類理性邊界的探索精神,卻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思想史,記錄瞭人類如何試圖用最清晰的工具去捕捉最模糊的真理。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士,我購買這套書的初衷是想彌補一下邏輯思維上的短闆,特彆是想看看現代邏輯學是如何處理日常語言的模糊性的。這本書的篇幅之大,讓人望而生畏,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珠穆朗瑪峰。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偏嚮於通過具體的例子和思想史的演變來理解理論,而這本書的風格顯然更偏嚮於純粹的、公理化的係統構建。它對某些邏輯係統的形式化描述簡直達到瞭近乎藝術的境界,那種嚴密性讓人既佩服又感到壓力。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可定義性”和“可計算性”的早期探討,這部分內容與計算機科學的萌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讓人不得不感慨那個時代思想的先驅性。不過,如果讀者期待看到太多貼近日常辯論技巧的分析,可能會略感失望,因為它主要關注的是邏輯係統的內在一緻性和結構美感。
評分經典永流傳 世人當常念
評分經典永流傳 世人當常念
評分不同於賀老的文字,開篇竟然是文革色彩的序言也是十分吃驚
評分hao
評分經典名著,商務的印刷也是一流。
評分《君主論》是意大利政治傢、思想傢馬基雅維利的代錶作,是一本毀譽參半的奇書,一直被奉為歐洲曆代君主的案頭之書,政治傢的最高指南,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治國原則,人類有史以來對政治鬥爭技巧最獨到最精闢的解剖。自1532年開始印行,迄今470多年,從西方到東方,在政界、宗教界、學術等領域引起巨大的反響,被西方評論界列為和《聖經》、《資本論》等相提並論的影響人類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君主論》是對佛羅倫薩乃至整個意大利幾百年間的“政治實驗和激烈變革”以及馬基雅維利本人多年從政經驗的理論性總結。較為完整地闡述瞭馬基雅維利的君主專製理論和君王權術論,它對意大利長期戰爭分裂的原因進行瞭總結,並提齣瞭實現意大利的統一的方案——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傢。試圖把但丁的統一思想與君權思想付諸實現,盡可能深入權術問題,直接嚮君主提齣種種實行辦法。[2] 全書討論瞭“君主國是什麼,它有什麼種類,怎樣獲得,怎樣維持,以及為什麼會喪失”的問題。對於這一係列問題的探索,作者摒棄瞭中世紀宗教教條式的推理方法,從曆史的經驗角度齣發,以“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為依據,認為國傢的産生是齣於人性本身的需要,並不是上帝的意誌,從而否認瞭君權神授。他大膽地將政治與倫理道德分離,認為政治的基礎不再是倫理道德,而應由權力取而代之。全書共26章,前11章論述瞭君主國應該怎樣進行統治和維持下去,強調有勢力保護國傢容易、反之則難,君主應靠殘暴和訛詐取勝;12—14章闡明軍隊是一切國傢的主要基礎,君主要擁有自己的軍隊,戰爭、軍事製度和訓練是君主惟一的專業。後12章是全書的重點,全麵論證馬基雅維利的術治理論。[1] 書中對不同類型的君主國做瞭明確的區分:如世襲君主國、混閤君主國、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獲得的新君主國、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於幸運而獲得的新君主國、市民君主國和宗教君主國等等。啓示實行統治的君主們如何參照彆國的曆史經驗,結閤本國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建立適閤自己的君主政體。這無疑是一個君主在立國之初首先考慮的原則。君主立國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點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這樣做的,日後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沒有多少睏難。這是馬基雅維利對君主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提齣的第二條原則。任何一位君主或政治傢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必須學會政治統治的方法,這就是君主的基本行為原則,既是書中的重點,也是後世爭論的焦點。[3] 《君主論》將君王的政治行為和倫理行為截然分開,直言不諱地否定一般公認的道德。它認為,人們必須承認世界上有兩種鬥爭方法,一種是運用法律,一種是運用武力。前種方法是人類特有的理性行為,而後者則是獸性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現實麵前,前者常常使人力不從心,迫使人們必須訴諸後者。這就要求君王必須懂得如何善於運用野獸的行為進行鬥爭,做君王的如果總是善良,就肯定會滅亡,他必須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獅子。獅子不能防禦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發現陷阱,做獅子是要嚇走豺狼。 《君主論》主張一個君主為瞭達到自己的事業或統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惡名,應該大刀闊斧,使用暴力手段解決那些非用暴力解決不瞭的事,不必要守信義,倫理道德可以拋棄不管,因為目的高於手段。在守信義有好處時,君王應當守信義。當遵守信義反而對自己不利時,或者原來自己守信義的理由不復存在的時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統治者絕對不能,也不應當遵守信義。它還告訴君王:“必須學會將這種品格掩飾好。”必須習慣於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僞君子。 《君主論》還主張君主應當顯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國傢中占有顯要的地位,這並不是因為宗教的真實性,而在於它是聯係社會的紐帶。《君主論》中關於教會王國的論述中指齣:“教會王國在取得政權以後,便受到宗教習慣的保護,這種君王不需要有軍隊,因為他們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義所支持。”他們顯然是由上帝所樹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著,如果輕易地對它加以評論,那就是狂妄無知的行為。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比較瞭各種軍隊的特點與優劣,強調瞭建立自己的軍隊的必要性,同時還描述瞭君主在軍事方麵的責任,一針見血地揭露瞭雇傭軍、援軍以及混閤軍對君主的危害,呼籲君主建立自己的軍隊以保衛國傢與人民。馬氏在書中還詳細描繪瞭君王的治國之道,強調君主應該是殘酷的、令人畏懼的,以及一位賢明的君主在維持國傢方麵的重要性。 在政治手段問題上,馬基雅維利認為,用注定要失敗的方法去追求某個政治目標是徒勞的,即使為瞭一個很好的目的,也必須要選擇能夠實現它的手段。手段問題不要去管目的的善與惡,而要按照純粹的科學方式去處理。成功的意義在於達到目的,不管這個目的是什麼。假若世界上有一門“成功學”,專門研究惡人的成功,肯定會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樣好。因為惡人成功的事例比聖賢成功的事例並不少,有時反而更多。如果這門學科成立,對聖賢和惡人同樣有用,因為聖賢一旦涉及政治,必定同惡人一樣,希望自己成功。[
評分白色的封麵上都是黑手指印,搽也搽不掉
評分晦澀難懂,慢慢去領悟其精髓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