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中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针对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缺口大、加工技术落后、利用率低的情况,介绍了提高我国现有蛋白质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型蛋白饲料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潜力。尤其对油籽油料制油工艺、饼粕脱毒技术,以及动物蛋白、谷物蛋白和其他潜在蛋白资源开发技术进行了探讨,重点体现了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应用”的成果。
作者简介
李爱科,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设计所所长、院粮油营养研究组负责人。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副会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饲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从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开始,先后主持、参加40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主(参)编专著10多部,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参与完成国标8个,参与完成中国专利7个。参加“自控大型双呼吸测热箱”的研制,于198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第五)。主持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的“畜禽氮磷营养代谢调控及安全型饲料配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九)。主持的“饲用抗生素及其替代物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2011年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998年度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2年被评为“1991-2002年全国饲料行业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者”,2005年和2009年被评为第一、二届全国粮油行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蛋白质饲料资源及其营养价值
1.1 我国饲料业及蛋白饲料资源简介
1.2 饲料蛋白质营养与安全
1.3 蛋白质饲料资源营养价值评定方法
第2章 大豆及其他豆类蛋白质饲料原料
2.1 大豆
2.2 豆粕
2.3 豆饼
2.4 膨化大豆和膨化豆粕
2.5 发酵豆粕
2.6 大豆深加工蛋白产品
2.7 其他豆类蛋白质饲料原料
第3章 棉籽类蛋白饲料原料
3.1 棉籽加工
3.2 棉籽饼和棉籽粕
3.3 棉籽蛋白
3.4 发酵棉籽加工产品
3.5 棉籽饼粕中棉酚的脱毒技术与检测方法
第4章 菜籽类蛋白饲料资源
4.1 菜籽加工
4.2 菜籽饼和菜籽粕
4.3 菜籽蛋白和菜籽肽
4.4 发酵类菜籽产品
4.5 菜籽饼粕中内源毒素检测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第5章 花生及其加工产品
5.1 花生加工
5.2 花生粕
5.3 花生饼
5.4 花生饼粕防霉及储藏技术
5.5 花生蛋白和花生肽
第6章 小品种油料及其蛋白
6.1 葵花籽及其饼粕
6.2 芝麻籽及其饼粕
6.3 亚麻籽及其饼粕
6.4 月见草籽、红花籽、葡萄籽、紫苏籽和番茄籽
6.5 油棕榈果(仁)及其饼粕
6.6 椰子干及其饼粕
6.7 油茶籽及其饼粕
6.8 蓖麻籽和脱毒饼粕
6.9 花椒籽、橡胶籽、桐籽等木本草本油料及微生物油料
第7章 谷物蛋白饲料资源
7.1 谷物蛋白质简介
7.2 玉米类蛋白质饲料资源
7.3 稻谷类蛋白质饲料资源
7.4 麦类蛋白质饲料资源
7.5 其他谷物类蛋白饲料资源
第8章 动物类蛋白饲料资源
8.1 鱼、其他水生生物及其副产品
8.2 动物血液制品蛋白饲料资源
8.3 内脏、蹄、角、爪、羽毛及其加工产品
8.4 肉、骨及其加工产品
8.5 昆虫类及蚯蚓蛋白饲料资源
8.6 饲用乳制品及其副产品
第9章 替代常规蛋白原料的饲料资源
9.1 糟类蛋白饲料资源及其加工产品
9.2 渣类蛋白饲料资源及其加工产品
9.3 果汁渣类蛋白饲料资源及其加工产品
9.4 植物茎叶类蛋白饲料资源及其加工产品
9.5 块根、块茎类饲料资源及其蛋白加工产品
9.6 非蛋白氮
9.7 其他微生物发酵产品及副产品
第10章 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新技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中长期内我国饲料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不足。我国现在大豆类产品年进口量达5500万t以上,超过国内总产量的3倍。另外,我国年进口鱼粉平均在100万t以上,年进口蛋白饲料产品耗费近千亿元人民币。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型蛋白质饲料资源是我国饲料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现有蛋白饲料资源不仅缺口巨大,而且利用率低。解决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缺口大的主要办法不能依赖进口,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型蛋白质饲料,增加自给能力。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已开始组织全国攻关研究,主要是从油企以外棉、菜籽等饼粕的脱毒技术为突破口,但一直难以在饲料工业中推广应用。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开始将重点放在改变制油工艺以提高饼粕资源的饲用效价。自“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以来,我国主要在提高饼粕资源粗蛋白质含量,提高其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脱除有毒有害物质的配套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这样科研单位、制油企业、饲料企业及养殖企业就形成了一条集攻关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快了商品化进程,提高了饼粕质量,促进了工业化生产的集成创新,真正起到了国家科技攻关成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作用。
我国优质蛋白饲料资源供给有限,动物蛋白饲料原料量少、质量不稳定且有安全隐患,进口鱼粉价格甚至从5000元/t上涨到15000元/t。我国大量进口大豆,国产大豆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发展潜力不好,如不采取措施,依赖大量进口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近年我国豆粕价格变化很大(2500~5500元/t),而且对相关产业影响极大,饲料价格上涨也间接导致猪肉等物价的上涨,导致CPI指数上升。
我国是世界第一棉、菜籽生产大国,由于我国传统制油工艺主要重视出油率而忽视饼粕质量,使这一大宗蛋白质饲料资源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传统棉、菜籽饼粕不仅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低,利用效率低,有效能含量低,而且外观差,粗纤维含量高,加之传统棉、菜籽品种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直接应用造成畜禽生产性能下降,养殖业生产成本增大,效益低。因此,传统制油工艺制约饼粕在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棉、菜籽饼粕饲用效价的改善,是提高饼粕蛋白质利用率的关键。
我国每年有上千万吨的水产(海产)加工下脚料、畜禽加工副产品和下脚料,这些原料蛋白含量高,但是水分含量高,难以处理,大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或者被不法商贩掺入饲料中造假,有待开发利用。另外,我国有几千万吨食品、轻工、农业行业糟渣废弃物,其干物质中含蛋白20%~40%,加工产品蛋白质生物利用率低,目前大多数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且污染了环境。
探索中国特色经济作物:多样性、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独具特色的经济作物资源,聚焦于这些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产量、品质特性,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多元化应用。我们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详尽的中国经济作物全景图,涵盖从传统种植模式到现代科技应用,从原料生产到深加工产业的完整链条,并着重探讨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中国经济作物资源概览与区域分布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经济作物种类。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类别,并对其在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粮油作物: 油料作物: 深入分析大豆、油菜、花生、芝麻、油葵等主要油料作物的产量分布、品种特性及其在食用油、生物柴油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东北黑土地的大豆产业,长江流域的油菜种植优势,以及黄淮海地区花生的生产现状。 糖料作物: 探讨甘蔗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适宜种植区域,以及甜菜在北方温带地区的分布。分析糖料作物的产量、糖分含量影响因素,并介绍其在食糖生产、酒精酿造等方面的价值。 淀粉糖作物: 详细介绍玉米、马铃薯作为淀粉糖原料的生产区域和产量分布。阐述其在淀粉、葡萄糖、果葡糖浆等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食品、医药、造纸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纤维作物: 棉花: 聚焦新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中国主要棉花产区,分析不同地区棉花品种的优劣势,探讨其在纺织、服装等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关注棉花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包括机械化种植、精细化管理以及质量提升。 麻类作物: 详细介绍苎麻、亚麻、大麻、黄麻等麻类作物的区域分布和栽培特点。分析其纤维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以及在纺织、造纸、绳索、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作为绿色环保材料的潜力。 桑树及蚕业: 追溯中国桑蚕丝绸的悠久历史,分析南方地区桑树种植的适宜性,介绍家蚕品种的选育和养殖技术。阐述蚕茧的采集、加工过程,以及其在丝绸纺织、医药保健等领域的价值。 烟草: 详细介绍中国主要的烟草种植区域,如云南、山东、河南等。分析不同烟草品种的品质特征,以及烟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特用经济作物: 染料及颜料作物: 介绍蓝靛、茜草、苏木等传统染料作物,以及现代合成染料的原料来源。探讨其在纺织印染、食品着色等领域的应用。 香料及芳香作物: 梳理薄荷、薰衣草、玫瑰、茉莉等主要香料作物的种植区域和品种。分析其精油的提取方法,以及在化妆品、香水、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应用。 药用经济作物: 重点介绍人参、当归、黄芪、丹参、三七等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分析其药用成分、功效,以及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制药中的应用。同时,关注这些药用作物的道地性研究和规范化种植。 橡胶及其他重要工业原料作物: 详细介绍天然橡胶在中国海南、云南等地的种植情况,分析其产量和品质。探讨橡胶在轮胎、工业制品等领域的关键作用。另外,还将涉及其他如藤本植物、淀粉类作物(非食用)等在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经济作物。 花卉及观赏作物: 探讨中国丰富多样的花卉资源,分析月季、菊花、牡丹、兰花等传统名花的产区和栽培技术。介绍现代园艺花卉的引进与推广,以及花卉产业在美化环境、丰富生活、带动旅游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创新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经济作物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重点介绍新品种的选育策略、先进的栽培模式以及智能化、绿色化的生产技术。 基因组学与育种技术: 深入解读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等在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油菜、棉花、大豆等品种。 精准农业与智能化生产: 探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在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应用。介绍变量施肥、精准灌溉、病虫害智能监测与预警等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绿色栽培与生态可持续性: 强调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等生态友好型栽培模式。分析如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轮作套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土壤健康,实现经济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栽培与提质增效: 介绍温室、大棚等设施在反季节栽培、提高作物品质、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聚焦设施花卉、特种蔬菜、高价值药用作物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强调收集、鉴定、保存和评价中国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为新品种的开发提供宝贵的基因库。 第三部分:经济作物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 经济作物不仅是初级农产品,更是连接农业与工业的重要桥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经济作物的深加工技术、产业链延伸以及其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油脂加工与精炼: 详细介绍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的压榨、浸出、精炼、脱臭等工艺流程。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对食用油品质的影响,以及特种油脂(如高油酸大豆油、亚麻籽油)的开发与应用。 纤维加工与新材料开发: 探讨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的纺纱、织造、印染工艺。介绍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复合应用,以及竹纤维、亚麻纤维等在环保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开发。 淀粉与糖类产品深加工: 详细介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淀粉提取、改性技术。分析葡萄糖、果葡糖浆、麦芽糖等糖类产品的生产工艺。探讨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生物塑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天然产物提取与生物医药: 聚焦药用经济作物,详细介绍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分析人参皂苷、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等在保健品、药品、化妆品中的应用。关注植物提取物在功能性食品、天然色素等领域的开发。 生物能源与绿色化学: 探讨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介绍植物基化学品、生物基聚合物等绿色化学产品的开发,以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香料、香精与日化应用: 详细介绍天然香料的提取、调配技术,以及其在食品、饮料、香水、洗护用品等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特种经济作物的高值化利用: 探讨例如蚕丝蛋白在化妆品、医用敷料中的应用,棉籽蛋白、麻仁粕等副产物的蛋白提取与利用,以及花卉在提取精油、开发天然香料等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 市场波动与价格风险: 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供需关系、政策调控、贸易摩擦等因素对经济作物价格的影响,探讨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 探讨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面源污染等问题对经济作物生产的影响,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评估当前技术创新在经济作物领域推广应用的不足,提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策略。 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力: 分析中国经济作物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品质、加强宣传、拓展营销渠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探讨经济作物产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国际合作与全球视野: 关注全球经济作物生产与消费格局的变化,探讨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在国际贸易、技术交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机遇。 生物技术与未来农业: 展望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在经济作物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解决现有瓶颈,推动经济作物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书内容丰富,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旨在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企业界人士以及对中国经济作物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平台。通过对中国特色经济作物资源、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及未来趋势的系统梳理,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中国经济作物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