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介绍了动物疾病的病理学研究、诊断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强调动物病理解剖学的临床应用意义。《动物病理解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除了介绍动物疾病的基本病变特征外,重点按动物分类编写了大量国内外常见动物疾病(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见病)的病理学特征、鉴别要点及研究方法。《动物病理解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附有247幅插图。
本书共20章,第1~5章是基本病理过程,阐述基本过程中共同的病理变化特征,为认识病态打基础;第6~14章是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阐述疾病过程中各脏器常见的病理变化及其主要特征,为认识疾病打基础;第15~20章为动物疾病病理学,其分别阐述了禽、猪、反刍动物、犬、猫、兔、马等动物的病毒性疾病、支原体病、细菌性疾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和中毒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动物疾病打基础。
本书具有较大教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适合于高等院校动物科学、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动物医学相关工作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 出血
一、原因和类型
二、出血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水肿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血栓形成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四、血栓与凝血块的区别
第五节 栓塞
一、栓塞的种类
二、栓子运行的途径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 梗死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章 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
第一节 萎缩
一、原因与类型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变性
一、颗粒变性
二、水泡变性
三、脂肪变性
四、透明变性
五、淀粉样变
六、黏液样变性
七、纤维素样变
八、病理性色素沉着
第三节 组织细胞的坏死
一、程序性细胞死亡
二、坏死
第四节 钙化与结石形成
一、病理性钙化
二、结石形成
第五节 细胞超微结构基本病理变化
一、细胞膜的常见超微结构病变
二、细胞质的常见超微结构病变
三、细胞核的常见超微结构病变
第三章 局部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
第一节 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
第二节 创伤愈合
一、皮肤创伤愈合
二、骨折创伤愈合
第三节 局部组织的代偿与适应
一、代偿
二、适应
第四节 机化
第四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概述
一、炎症的本质
二、炎症的原因
三、炎症介质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三、增生性炎
第四节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炎症的经过
二、炎症的结局
第五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一、肿瘤发生的原因
二、肿瘤发生的机制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二、肿瘤的异型性
三、肿瘤的生长
四、肿瘤的扩散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四节 动物常见的肿瘤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神经组织肿瘤
四、其他组织肿瘤
第六章 心脏、血管系统病理
第一节 心脏病理
一、心包炎
二、心肌炎
三、心内膜炎
第二节 血管病理
一、血管炎
二、动脉硬化症
第七章 呼吸系统病理
第一节 肺萎陷与肺膨胀不全
一、肺萎陷
二、肺膨胀不全
第二节 肺气肿
一、肺泡性肺气肿
二、间质性肺气肿
第三节 肺水肿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肺炎
一、支气管肺炎
二、大叶性肺炎
三、间质性肺炎
四、肉芽肿性肺炎
五、化脓性肺炎
六、坏疽性肺炎
第五节 胸膜炎
第八章 消化系统病理
第一节 胃肠病理
一、急性胃扩张
二、胃炎
三、肠炎
四、肠阻塞
第二节 肝脏病理
一、急性实质性肝炎
二、化脓性肝炎
三、寄生虫性肝炎
四、肝硬变
第九章 泌尿生殖系统病理
第一节 肾脏病理
一、肾炎
二、肾病
三、囊肾
第二节 生殖系统病理
一、雌性生殖器官病理
二、雄性生殖器官病理
第十章 造血和免疫系统病理
第一节 骨髓炎
一、急性骨髓炎
二、慢性骨髓炎
第二节 淋巴结炎
一、急性淋巴结炎
二、慢性淋巴结炎
第三节 脾炎
一、急性炎性脾肿
二、坏死性脾炎
三、化脓性脾炎
四、慢性脾炎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病理
第一节 神经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神经细胞的变化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
三、间叶组织反应
四、脑脊髓液循环障碍
第二节 脑炎
一、非化脓性脑炎
二、化脓性脑炎
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
第十二章 运动器官病理
第一节 肌炎
一、风湿性肌炎
二、化脓性肌炎
三、坏死性肌炎
第二节 骨的炎症
一、骨膜炎
二、骨炎
三、骨髓炎
第三节 关节炎
一、急性关节炎
二、慢性关节炎
第四节 腱鞘炎
第五节 蹄炎
第十三章 代谢性疾病病理
一、纤维性骨营养不良
二、白肌病
三、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
四、痛风
第十四章 败血症
一、类型与发生机制
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病毒性疾病病理
第一节 禽病毒性疾病病理
一、禽流感
二、鸡新城疫
三、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四、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五、鸡马立克病
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七、鸡白血病
八、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九、禽痘
十、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十一、火鸡出血性肠炎
十二、鸭瘟
十三、鸭病毒性肝炎
十四、小鹅瘟
第二节 猪病毒性疾病病理
一、猪瘟
二、非洲猪瘟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四、猪传染性水疱病
五、猪伪狂犬病
六、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七、猪传染性胃肠炎
八、猪流行性腹泻
九、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十、猪圆环病毒病
十一、猪细小病毒病
十二、猪流行性感冒
十三、猪痘
十四、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十五、猪脑心肌炎
第三节 反刍兽病毒性疾病病理
一、口蹄疫
二、小反刍兽疫
三、绵羊痒病
四、牛海绵状脑病
五、绵羊痘和山羊痘
六、蓝舌病
七、羊传染性脓疱病
八、绵羊肺腺瘤病
九、山羊关节炎-脑炎
十、牛恶性卡他热
十一、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十二、牛水疱性口炎
十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十四、鹿流行性出血病
第四节 犬、猫等动物病毒性疾病病理
一、狂犬病
二、犬瘟热
三、犬腺病毒病
四、犬细小病毒病
五、犬副流感
六、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七、猫传染性腹膜炎
八、水貂阿留申病
九、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
十、兔出血症
十一、兔传染性黏液瘤病
第五节 马属动物病毒性疾病病理
一、马传染性贫血
二、马鼻肺炎
第十六章 支原体病和立克次氏体病病理
一、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二、猪气喘病
三、鸡慢性呼吸道病
四、猪附红细胞体病
第十七章 细菌性疾病与螺旋体病病理
一、炭疽
二、布鲁菌病
三、副结核病
四、结核病
五、沙门菌病
六、大肠杆菌病
七、巴氏杆菌病
八、李氏杆菌病
九、链球菌病
十、猪丹毒
十一、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十二、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十三、野兔热
十四、梭菌性感染
十五、坏死杆菌病
十六、棒状杆菌病
十七、钩端螺旋体病
十八、猪痢疾
十九、马鼻疽
第十八章 真菌病病理
一、放线菌病和放线杆菌病
二、禽曲霉菌病
三、球孢子菌病
四、组织浆菌病
五、念珠菌病
第十九章 寄生虫病病理
一、球虫病
二、弓形体病
三、贝诺孢子虫病
四、隐孢子虫病
五、梨形虫病
六、锥虫病
七、鸡组织滴虫病
八、马圆虫病
九、兔脑炎原虫病
十、蛔虫病
十一、犬心丝虫病
十二、猪浆膜丝虫病
十三、旋毛虫病
十四、囊尾蚴病
十五、吸虫病
第二十章 中毒病病理
一、化学毒剂中毒
二、有机磷中毒
三、亚硝酸盐中毒
四、氟中毒
五、食盐中毒
六、黄曲霉毒素中毒
七、镰刀菌毒素中毒
八、牛黑斑病甘薯中毒
九、肉毒梭菌中毒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对机体的影响
淀粉样变也是一种可逆性的病理过程。少量淀粉样物质沉着时,只要除去病因,淀粉样物质可被吸收而消散,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不大。若变性严重时,特别是肝脏和肾脏沉着大量淀粉样物质时,可使细胞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引起器官的机能严重障碍,严重时可致动物死亡。
六、黏液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mucoiddegeneration)是指结缔组织中出现大量黏稠、灰白色、半透明黏液样物质的一种变性。黏液样物质或称类黏液(mucoid)是由结缔组织产生的,其成分为蛋白质与黏多糖的复合物,呈弱酸性,HE染色为淡蓝色,阿新蓝染为蓝色,对甲苯胺蓝染为红色。正常情况下见于关节囊、腱鞘的滑液囊和胎儿的脐带中。
黏液(mucin)是由上皮细胞分泌的,其外观形状和染色反应与类黏液相同,只是化学成分稍有不同,对过碘酸席夫氏(PAS)染色反应不同,黏液为阳性,类黏液为阴性。黏液遇乙酸产生沉淀,而类黏液不发生沉淀。消化道、呼吸道和黏液腺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具有保护黏膜的功能。当黏膜受到刺激时,上皮细胞分泌亢进,产生大量黏液覆盖黏膜表面,可以降低致病因素的刺激,是机体的一种抗损伤生理反应。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黏液样变性可分为上皮性黏液样变性和结缔组织性黏液样变性两种。
1.上皮性黏液样变性当黏膜受到刺激时,黏膜上皮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但并不伴有上皮细胞形态上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黏液分泌亢进。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作用造成损伤时,一方面可引起黏膜大量分泌黏液,同时又引起黏膜上皮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变性、坏死和细胞崩解脱落。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发生卡他炎症时,除黏膜的杯状细胞大量分泌黏液外,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习惯上称为黏液变性。
2.结缔组织性黏液样变性多见于纤维瘤的纤维组织、长期水肿的结缔组织、甲状腺机能减退时的皮下组织等。
(二)病理变化
(剖检)黏液样变性的组织被覆大量混浊、黏稠、灰白色或黄白色黏液,镜检见黏液中混有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的白细胞。变性的组织肿胀、柔软、半透明、灰白色。
(镜检)黏液中混有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的白细胞。黏液样变性的组织失去原有结缔组织的结构,变成同质的黏液物质,细胞呈星芒状或纺锤状,稀疏排列细胞的凸起互相联结成网状,网眼中有黏液样物质。
此外,在全身营养不良时,脂肪组织也常出现类黏液样物质呈黏液样变性。例如,骨髓中原有的脂肪组织消失被类黏液样物质取代,此时黄骨髓变为灰白色、半透明的胶冻状。再如,全身萎缩时,心脏冠状沟脂肪消失,被灰白色胶冻样物质取代。黏液变性也见于关节炎时的关节软骨和纤维性骨营养不良时的骨组织。
……
前言/序言
《动物病理解剖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保证本书的编写水平和前沿性,我们参阅了多种最新版本的动物病理学教材和专著,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动物疾病研究的大量文献,同时,邀请了当前国内知名的动物病理学专家参编,编写了许多受当前国内外关注的动物疾病病理学内容,并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本教材中。
鉴于《动物病理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动物医学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临床诊断的应用性课程。因此,本教材在保留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格局的基础上,为加强实用性,不但增写了许多动物疾病病理,而且将以往按病原分类编写动物疾病病理的编排方式,改为按动物种类编写其疾病病理,这不仅有利于对同类动物不同疾病的病理学鉴别诊断,而且便于学生实践时查阅和应用。这是本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点。
本教材的编写,力求简明扼要、前沿新颖、图文并茂。但由于任务期限紧迫,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所以,仍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期待同行专家和所有读者批评指正。
参与编写的所有研究生都积极参与了资料查阅和搜录,文字和图片的整理等工作,为本教材编写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为节省篇幅,本书中的图片和正文未全部标明作者,未标明部分均为本教研窒供稿和供图。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是一部面向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和兽医从业人员的权威学术专著。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动物疾病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在解剖学上的具体表现,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动物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病理学研究的核心技能。 内容深度与广度: 本书对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研究涵盖了畜禽、伴侣动物以及部分经济动物的常见和重要疾病。在内容组织上,遵循了由总论到各论的逻辑体系。 总论部分 着重介绍了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构建了理解后续具体疾病病理改变的理论框架,涵盖了细胞损伤与适应、炎症、循环障碍、组织水肿、栓塞、出血、血栓形成、休克、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形态学特征等基础病理学原理。同时,也详细介绍了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损伤与反应等核心知识点,为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各论部分 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按照动物种类和系统进行划分,对各种主要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代谢病、创伤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描述。 传染病部分,针对畜禽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肺炎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病毒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禽流感、犬细小病毒病、猫瘟等)、真菌性疾病(如曲霉菌病)等,逐一剖析了其在不同器官和组织内的病理改变。每种疾病的描述都遵循了严谨的科学逻辑,从宏观的病变(肉眼可见的形态学变化)到微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结构、组织架构的损害),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配以高质量的病理照片和组织病理切片图,直观地展示了疾病的本质。 寄生虫病部分,重点介绍了对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种寄生虫所引起的病理损伤。例如,针对线虫、绦虫、吸虫、原虫等不同类别的寄生虫,详细描述了它们在宿主动物体内寄生所引起的机械损伤、毒性作用、营养剥夺以及诱发的炎症反应等。书籍会详细阐述寄生虫在不同器官(如消化道、肝脏、肺、脑、皮肤等)的寄生位置、数量以及造成的具体病理改变,并提供相应的图片作为参考。 中毒病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农药、重金属、霉菌毒素、植物性毒物、动物性毒物等引起的急性、慢性中毒病。对于每种毒物,书籍都详细阐述了其中毒机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对不同器官和系统的病理影响。同样,大量的病理图片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认识中毒疾病的典型病变。 代谢病部分,涵盖了如糖尿病、酮体中毒、脂肪肝、矿物质缺乏症(如钙、磷、镁等)、维生素缺乏症等。书籍会深入解析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学改变。 创伤部分,包括物理性创伤(如骨折、挫伤、烧伤、冻伤等)和化学性创伤,详细描述了损伤的机制、愈合过程以及可能引发的继发性病变。 肿瘤部分,对动物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分类、命名、形态学特征、组织学诊断以及转移扩散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列举了多种常见动物肿瘤的病理学实例,强调了肿瘤诊断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特色与创新: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动物医学临床实践的需求。理论知识的讲解,始终围绕着如何通过病理学改变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例如,在描述某种疾病的病理改变时,会提及这些改变在临床上可能表现出的症状,从而加深读者对疾病的理解。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病理学是一门高度依赖视觉的学科,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书中包含了大量高清、精美的病理图片,涵盖了宏观病变(如解剖台上的器官、组织切面)和微观病变(组织病理染色切片)。这些图片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帮助读者建立病理形态学认识的重要载体。图片的说明清晰准确,与文字描述相辅相成,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系统性与条理性强: 本书在内容结构上,严格遵循了科学的逻辑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安排得井然有序,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对于同一种疾病,会从病因、发病机制、宏观病变、组织病变、鉴别诊断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力求全面。 权威性与前沿性: 作为“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汇集了国内动物病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中青年骨干力量,集结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保持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近年来在动物病理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技术,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书中可能包含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的病理学诊断过程,帮助读者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诊断思维的培养: 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病变,更注重培养读者的诊断思维。在描述每种疾病的病理改变时,会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改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改变来区分不同的疾病。例如,在介绍某种感染性疾病时,会详细描述其特有的组织损伤模式,这对于临床兽医在剖检时快速做出初步诊断至关重要。 适用人群: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最基础、最核心的教材。掌握本书内容,是理解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未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 兽医从业人员: 无论是基层兽医还是大型动物诊疗机构的兽医,本书都将是他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更新知识,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更好地为动物健康服务。 动物检疫、食品安全相关人员: 对于从事动物检疫、食品安全检测等工作的专业人士,本书提供了关于动物疾病病理改变的详尽信息,有助于他们识别、判断和处理相关问题。 兽医科研人员: 在动物疾病研究领域,本书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病理学知识支持。 总而言之,《动物病理解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是一部集学术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前沿的学术视野,为动物医学领域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是动物病理学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