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套装全4册)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与涛,王国荣 编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西学
  • 文本
  • 翻译
  • 文化交流
  • 思想史
  • 中西比较
  • 学术史
  • 历史文献
  • 近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2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46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盒函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2060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目录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第一册

明清之際西學的再認識1

天主實録1

齋旨(附《化人九要》)25

聖經約録31

天主教要175 童幼教育189

西學凡229

性學桷述241

靈言蠡勺317

萬物真原369

睡答畫答385

主制羣徵401

靈魂道體説437

第二冊

修身西學447

……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第二册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第三册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第四册

前言/序言


西学东渐的时代回响:近世中国思想图景的重塑 一部透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碰撞与思想激荡的深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明清鼎革前后,探讨西方知识、观念和技术如何以“西学”之名,大规模渗入中国传统社会,并在与本土儒学、科学体系的复杂互动中,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中国近世的思想图景与知识结构。 核心议题与内容聚焦: 本研究不以介绍或翻译具体的西学文本本身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西学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接纳、改造、传播与拒绝的“过程性”与“影响性”。全书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早期接触与知识的“破壁”:传教士的知识策略与中国士人的初步回应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明末清初,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如何运用数学、天文、地理等“硬科学”作为敲门砖,打开了中国上层社会的认知之门。 传教士的“文化适中论”及其内在张力: 详细考察了传教士如何努力调和天主教义与儒家经典,特别是“理学”的解释体系。这种策略在初期如何有效地避开了直接的冲突,但又在后期因教案的爆发而暴露了其根本的不可调和性。 西方科学的“选择性输入”: 分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西方几何学(如《几何原本》的早期传介)、大炮技术、地图学等知识的反应。重点探讨了为何某些实用技术被迅速吸收,而涉及形而上学和宗教信仰的领域则被长期抵制或曲解。例如,对西方光学原理的认知,是如何在中国传统“气论”和“性理”的框架内进行“本土化解释”的。 “西学”作为一种“新史学”的引入: 考察了西方史学观念,如世界史的宏大叙事结构,对中国传统“王朝史观”的冲击。重点分析了早期涉及西方地理、历史记载的文本,是如何被中国学者用以反观自身历史与地理认知的,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催生了部分士人对“天朝中心论”的初步动摇。 第二部分:知识的流通网络与知识共同体的构建 本部分着重于考察西学知识在特定知识共同体内部的传播机制与变异,而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静态描述上。 “内廷”与“民间”的双重路径: 区分了康熙朝皇帝主导下的官方科学机构(如钦天监的改革)对西学的吸纳,与民间士人、地方藏书家私下研习西学文本的差异。分析了官方对知识的控制如何影响了西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中西术语的“互译困境”与概念的失真: 这是一个关键的分析点。本书细致梳理了早期翻译中,大量核心西方概念(如“物质”、“原子”、“自然律”、“主权”等,尽管后者在明清之际尚未完全形成)在中文语境下的对应选择。探讨了这些选择如何预设了后续中国思想对西方概念的理解基调,例如,将“自然”(Nature)翻译为“天理”或“格物”范畴,可能如何限制了后续对现代科学中“自然观”的真正理解。 知识的“在地化”改造: 研究了中国学者在学习西学后,如何试图将其融入或改造原有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者试图以西方的机械论观点来解释《易经》的卦象,或利用西方几何学辅助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实践,展示了中国知识界的能动性与反思性。 第三部分:西学在思想史上的“延异”与“反向规训”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西学知识在更广阔的思想领域,特别是对清代学术思潮的间接影响。 对“经世致用”思潮的深层刺激: 探讨了西方在军事、工程、制图方面的显著成就,如何强化了清代中后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实践取向。这并非直接学习西方的政治理论,而是通过西方技术展示的“实效”,反过来促使中国传统学术更加关注实际应用与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对传统哲学权威的隐性挑战: 尽管对“理学”的直接挑战鲜有成功,但西学中关于宇宙起源、地质变迁的描述,如何在士人的私下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削弱了某些传统宇宙观的绝对权威性。分析了部分怀疑派学者如何利用西学知识来佐证他们对古代典籍解释的“质疑”,尽管这些质疑本身仍被严格地限定在儒家的话语体系内。 “西学”符号的政治化与文化抵抗: 考察了在清朝中后期,西学(特别是科学知识)如何逐渐从纯粹的学术探究,演变为带有政治和文化立场的符号。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时,对某些西学技术的掌握,开始被赋予“救亡图存”的政治意义,这标志着知识的输入开始与国家命运紧密捆绑。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路径侧重于“思想史的动态观察”,强调西学作为一种“催化剂”和“参照系”在近世中国思想转型中的作用。它并非是对利玛窦全集或艾儒略著作的简单整理,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权力结构和既有学术传统下,中国知识精英如何“理解”、“筛选”、“利用”并“变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知识体系,最终塑造了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复杂底色。全书大量采用内阁大库档案、地方志、私人书信和学术批注等一手材料,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学习与抵抗并存的近世中国知识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晚明思想史有点痴迷的业余爱好者,主要关注的是心学和理学的余波。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大多集中在内部思想的演变。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外部视角的冲击作为一种“催化剂”来考察内部思想的反应。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耶稣会士笔下的儒家经典阐释,与当时本土学者的解读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种“他者凝视下的自我反思”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明清之际士人内部思想张力的一个新维度。他们的辩护、质疑、甚至是盲从,都折射出在面对强大异质文明冲击时的焦虑与重构。文字晓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并不算高。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早期翻译文学中的“不可译”概念,无意中翻到了这套书。说实话,最初是被“西学文本”这个标题吸引的,我预想中会是一堆枯燥的译本对照和词源考证,但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其中关于“格物致知”在不同语境下的挪用和改造,简直是精彩绝伦的个案研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西方概念被引入,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本土的知识体系吸收、重塑,乃至最终可能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真”。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对我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能动性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学术语,在那个时代是经过多么艰难的“磨合”才固定下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知识流动中的“摩擦力”,这比单纯的知识嫁接更有意思。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封面设计典雅大气,纸张质感也很有分量,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明末清初社会风貌的通俗读物,没想到淘到了这个宝。虽然书名听起来挺学术,但内容其实非常引人入胜。特别是其中关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西方科技和文化态度的转变那部分,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那些经典的传教士叙事,经过梳理和对比,展现出的不是简单的文化冲突,而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互动过程。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文本的细致解读,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经过学者的挖掘,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对于任何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资料库。我本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片段,现在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充满张力的晚明世界。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我主要是冲着它对具体“文本”的挖掘深度来的。我对于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如何处理“异质信息”的媒介效应特别感兴趣。书中对不同类型西来文献——无论是官方敕令、科学论著还是艺术图谱——在宫廷、书院和私人藏书中的流转路径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我发现,信息的“稀缺性”本身就塑造了文本的价值和解读方式。有些文本因为难以获取,反而被赋予了更高的神秘色彩;有些则因为太过直白地挑战了传统认知,而被刻意边缘化。这种对信息传播生态的微观考察,比那些大而空的宏观叙事要扎实得多。它让我意识到,研究思想史,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些具体的、被阅读、被抄录、被争论的“物”——那些承载着知识的纸张和墨迹之上。

评分

最近为了准备一个关于中西艺术交流的报告,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天文、地理学文本上。这套书在梳理这些自然科学著作的传播路径和接受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论述,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地图、星图的描摹和印刷技术上。比如,关于利玛窦引入的制图技术,书中详细对比了欧洲制图法与中国传统舆图的差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当时士人的空间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那种克制而审慎的态度,没有将“西学”简单等同于“进步”,而是放在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知识保守主义的背景下去考察。读完后,我对于“科学精神”在古代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有了更具批判性的认识,不再是那种线性的进步史观可以概括的了。

评分

还不错。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好女人的爱情》中以深邃的洞察力,探索了各种类型的爱,社会礼貌表层之下的冲突和欺骗,以及人心那些奇怪的,每每显得可笑的欲望。时间被屡屡拉伸:男女主人公回顾四十年前初见的那个夏天,人生的真谛都在此时被揭示;时间同时也被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一夜之间,年轻女子发现自己那充满女性魅力的母亲竟已无法依靠…《好女人的爱情》获得吉勒文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这部小说集以精彩的细节和坚定的勇气,奠定了艾丽丝·门罗作为当代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的地位。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加拿大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即开始写作,37岁时出版第一部作品。她一生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二十多年来,瓦利有个博物馆,藏了老照片、搅乳器、马具、一把老式牙医用椅、一台笨重的削苹果机,以及装在电线杆上的精致搪瓷玻璃绝缘器之类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评分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评分

非常专业有些枯燥.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评分

很好的图书!京东给力!

评分

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评分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评分

笔者最初起心编辑《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实源于近十余年来自己所从事的晚清新名词和新概念的专题研究需要。因为要想弄清近代中国所流行的相当一部分新名词的真实来源,并辨析它们与明治维新后日本汉字新名词之间的复杂关联,非得下定决心、去一一翻检明末清初直至清中叶那些承载和传播西学的各种书籍不可。2003-2004年,我有机会到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一年,在学社收藏丰富的图书馆里,得以集中看到大量的传教士中文文献,特别是台湾利氏学社2002年刚出版不久的《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遂逐一加以过目并细细摘录,形成了厚厚的几大本笔记。在这一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有必要将其中那些思想文化内涵丰厚、格外具有学术交流和跨文化传通意义的西学文本汇集起来,给以标点与横排,并附之以简单的文本和作者介绍,以便使它们能够以更为集中和轻便的方式、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流通,这将不仅有助于从事传教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以外的更多的学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加以利用,也能方便更多层次的一般读者随时查阅。可以肯定,这应当是一件有益于学术文化交流和积累的基础性工作。

评分

新的一轮的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是由比利时的钟鸣旦教授与荷兰的杜鼎克教授联合发起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祝平一、黄一农教授等都参与了这些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如《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5册(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把原藏于上海徐家汇藏书楼,20世纪40年代末被耶稣会士带到菲律宾后又转道收藏于台湾的一批汉文文献公诸于世;之后钟鸣旦、杜鼎克又主编了《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12册(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两位还与蒙曦一起主编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26册(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9年)。因此,全世界收藏明清天主教汉文西学文献最多的三个机构: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的徐家汇藏书楼和罗马的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收藏的相当一部分明清汉文西书已能重见天日。

评分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