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依据《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纪录片脚本整理而成,共分12章,分别介绍了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东西方艺术的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
我们希望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国人的眼光、现代的立场来叙述艺术与历史。面向东方与西方,包容共同与差异,展现交流与碰撞。从文物看文化,从文化思考文明,力图建造一条民族之间增进了解,各文明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
作者简介
周兵,生于1968年,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2008年1月至今,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别节目部主任。荣获过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特别奖、五个一工程奖、第23界金鹰节长篇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等多种奖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会碰撞出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从文物看文化,从艺术创造思考文明的发生,两座博物馆都呈现着世界级博物馆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世界在变。故宫与卢浮宫一方面严格遵从它们各自的历史,尊重自己所在国的过去,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身份,同时,它们自身也在变。我们对此感到欣慰,并表示敬意。
——现代卢浮宫缔造之父、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
以故宫和卢浮宫为立足点,将中西艺术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比较,是一件颇具雄心的壮举,具有开创意义。它在将我们带入历史与文明的海洋之中遨游的同时,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董强
目录
遇见——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2008年3月20日,法国《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登临中国紫禁城,卢浮宫和紫禁城,由此相遇展开对话。《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策展人、卢浮宫雕塑馆首席研究员伊莎贝拉带领我们穿梭于超越时空的东西文化对话之中。
本集导引:
伊莎贝拉 卢浮宫雕塑馆研究员
P.T.GUARDIOLA
卢浮宫铜板雕刻收藏馆馆藏研究主任
逐荡两河——
巴别塔的神话是否实存?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由3500行楔形文字构成,这是两河流域文明的艺术奇珍。现代艺术家徐冰的图标地书使得《汉谟拉比法典》的文字规则在电脑显示屏上活灵活现,那么巴别塔“普天同文”的神话是否可能实存?
本集导引:
徐冰著名独立艺术家
Mme Beatrice ANDRE-SALVINI
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艺术馆馆长
永恒天沙——
和“坐着的书记官”一起寻访古埃及
“坐着的书记官”,一尊用石灰岩制成的塑像,诉说着古埃及艺术,诉说着一种关于生命、死亡和永恒的故事。中国汉代人对身体和死亡的观点,与古埃及人有惊人的相似,但是他们的艺术表现为什么又如此不同?
本集导引:
巫鸿哈佛大学美术史系教授
伊丽莎白(Elisabeth DELANGE)
卢浮宫埃及馆馆长
典雅千古——
希腊女神为何被奉在最高处?
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有两件属于希腊:胜利女神和维纳斯。被誉为“万宝之宫”的卢浮宫藏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和艺术精品,为什么胜利女神被奉在最高处?断臂的维纳斯何以倾倒众生?
本集导引:
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爱伦·帕斯奎特
(M.Jean-Luc MARTINEZ)
卢浮宫古希腊罗马馆馆长
铁血长风——
神圣无上——
完美人生——
激越内心——
东西对望——
再造往昔——
生于浪漫——
人间关切——
精彩书摘
1513年,伴随着东方航线的开辟,欧洲各国的商船驶向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成为最主要的商品。1600至1680年的80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就达1600万件。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法国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热情是全欧洲最高的。18世纪的第一个元旦,法国王室举办化装舞会,参加者都化妆成中国人,那是当时最时尚的装扮,而戏剧中正上演着法国人根据中国故事改编的《赵氏孤儿》。
法国宫廷、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漆器的购置量巨大,王宫和贵族的家里满是来自中国的瓷器和装饰品。在思想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样注释“中国”:“在欧洲,我们没有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可以被证明是能和中华帝国相媲美的。”
当时,法国是欧洲的时尚与艺术中心,各国上流社会都以讲法语为荣,一切时尚向法国看齐,于是追求中国风情的品味也风靡了整个欧洲。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艺术家也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猜想着那里如天堂般的景象。
当弥勒佛端坐在法国贵族家里的时候,北京紫禁城里,西洋的钟表也在装点着中国皇帝的寝宫。
故宫的钟表馆里,陈列着近二百件造型精美、做工考究的清代宫廷钟表。18世纪,反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钟表,是中国皇帝最喜欢的时髦玩具。它既是计时器,又是装饰品;既是高档玩物,又是精美的艺术杰作。但是,无论这些高档玩物背后展示了怎样的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皇帝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把这些带进紫禁城来的正是欧洲的传教士。
公元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带来了一张《舆地山海全图》的世界地图,颠覆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让人们了解到几千年来心中根深蒂固的“天下”,原来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从此,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中国皇帝,一面紧闭国门,一面不自主地把视野投向了世界另一端。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穿越时空的对话: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共鸣》 引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穿越时空的对话: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共鸣》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化比较著作,它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一次对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追问。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上两颗最璀璨的文明之星——源自尼罗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古老西方文明,以及孕育了儒家思想与壮丽宫殿的东方华夏文明。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谁优谁劣”的简单对立,转而寻求一种深层次的、关于人类共性与差异的理解。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旨在吸引从历史爱好者到专业研究人员的广大读者群体。我们通过精选的文物、建筑、哲学思想的个案分析,构建起一座跨越欧亚大陆的精神桥梁。 --- 第一部分:基石的塑造——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西方(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和东方(以先秦时期、汉代为代表)文明在各自地理环境下孕育出的初始形态。 第一章:理性与秩序的萌芽 西方文明的基石建立在对“逻各斯”(Logos)的追求上。本章详细考察了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从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诘问,到柏拉图理想国的构建,再到亚里士多德对自然世界的系统分类。我们特别关注雅典的公共空间如何塑造了个体的公民意识,以及罗马法系如何将这种理性秩序固化为普世的法律框架。建筑艺术上,我们将分析帕特农神庙的黄金比例如何体现了对“完美”的几何化追求,这种对清晰、逻辑和个体价值的强调,构成了西方后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第二章:天人合一与礼乐教化 东方文明的早期形态则深深植根于对“道”的领悟和对“礼”的恪守。本章聚焦于周代的宗法制度与礼乐文明,探讨了孔子如何将社会伦理提升至治国安邦的哲学高度。不同于西方对个人权利的强调,东方文明更侧重于“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和谐共处。我们详细剖析了《易经》中阴阳变幻的哲学思想,它代表了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宇宙观。在物质载体上,我们审视了早期青铜器的铸造艺术,它们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沟通天地、维系等级的礼器,体现了对集体性与象征意义的无限推崇。 --- 第二部分:权力与空间的哲学:帝国的气象 随着文明进入帝国时代,东西方在处理统治、疆域与民众关系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空间哲学”。 第三章:罗马的坚固与希腊的永恒 在西方,罗马帝国继承并改造了希腊的遗产。本章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在工程学上的巨大成就——引水渠、道路网和万神殿。这些宏伟的工程体现了罗马人对“实用性”和“永恒控制力”的追求,他们的建筑旨在宣告帝国的权力无远弗届,其空间布局是等级森严、功能明确的。我们将讨论凯撒与奥古斯都如何将共和的碎片重塑为一个自上而下的、严密的统治机器,以及这种结构对后世欧洲政治形态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中央集权的无形边界 东方,秦汉的统一标志着大一统帝国的确立,其核心理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本章探讨了中国帝王如何通过“天命”观念来合法化其统治,以及这种权力如何内化为一种无形的、渗透至社会肌理的治理模式。我们将分析汉代长城作为一种地缘政治的象征性边界的意义,它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分界线。在宫殿营造上,我们对比了早期宫室的布局,着重分析了中轴线的绝对重要性,它象征着宇宙的秩序被投射到人间政权中心,强调了“中”与“正”的绝对权威。 --- 第三部分:美学与精神的深层结构 文明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其对“美”的理解和对“超越性”的追求上。 第五章:光影、解剖与崇高叙事 西方艺术在文艺复兴前夜就开始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模拟。本章分析了从哥特式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解剖学的痴迷。西方的美学常常聚焦于个体英雄主义、戏剧性的冲突以及对神性(或人性)的具象化表达。即便是宗教题材,也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动态的叙事。雕塑的写实性与绘画的透视法,都服务于一个目标: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可被感知、可被测量的三维空间内,体验一种清晰而强烈的审美冲击。 第六章:留白、意境与瞬间的永恒 东方美学则倾向于“不完形”和“意在言外”。本章细致考察了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艺术,它并非空缺,而是邀请观者参与到创作中,去填充那份“气韵生动”。水墨的晕染技法,拒绝了色彩的直白冲击,转而追求墨色的层次变化,这反映了对微妙、过渡状态的偏爱。在建筑领域,东方园林放弃了西方建筑那种封闭、界限分明的结构,转而追求与自然的渗透与融合,追求的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共鸣”。我们探究了禅宗和道家思想如何共同塑造了这种对“空”与“无”的审美敬畏。 --- 结论:和声与未来的可能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超越历史的对比,探讨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明的“和声”如何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我们总结了两种文明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变化与稳定”、“入世与出世”等核心命题上的独特贡献,并论证了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些根源性的差异,人类才能共同面对气候变化、技术伦理等全球性挑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腻的框架,去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文化底色,并启发对未来文明形态的独立思考。 本书献给所有对人类文明的广阔图景抱有无限好奇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