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一本书的感受有很大不同,所支持的、所反对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外,与任何经济学家的著作一样,《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所呈现的内容并非都绝对正确,需要读者辩证地思考。但无论如何,通过阅读本书,至少我们会有如下收获:首先,我们会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去与现在、本质与逻辑、优势与不足,可以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预期;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从对资本主义本质与逻辑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好发展的某些启示。
正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推荐语中所说的,“阅读本书时,需要聚精会神,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明了本书的全部价值。”对于渴求知识、喜欢思考的人而言,阅读本书的次数越多,越能明白其中的价值。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一书出版于1986年,写作目的在于弄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探讨了这一问题,包括人类心理的潜意识层面和统治与服从的根源、原始社会的组织和财富的起源、利润源泉和资本“制度”的概念、变化相对缓慢的制度和财富积累的强大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读完《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之后,我们不仅要反思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的思想,而且要反思弗洛伊德和现代人类学家的思想。通过本书,我们会更加了解当代的资本主义,更加了解它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局限。
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L.Heilbroner,1919-2005),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在经济学界享有盛名。曾担任社会研究新学院诺曼·托马斯经济学讲座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曾由纽约州人文学科会议提名为年度学者。
在海尔布隆纳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出版了20余本著作。除本书外,主要作品有:《经济学统治世界》(又名《世俗哲学家》,1958)、《作为历史的未来》(1960)、《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1980年)、《工作的终结》(1986)、《债务与赤字》(1989)、《经济学揭秘》(1989)、《经济社会的形成》(1992)、《21世纪的资本主义》(1993)、《1600年以来的美国转型》(1994)等。
第一章 社会制度的本质和逻辑
第二章 资本积累的欲望
第三章 资本制度
第四章 国家的作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
第七章 社会分析的局限
参考文献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慢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每一句话都经过仔细推敲,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发现,即使是阅读过程中稍有走神,也可能会错过一些至关重要的论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他将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解读。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数据分析,虽然精炼,却也直观地展现了复杂的经济趋势。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消费主义”时,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心理驱动和社会功能。这让我意识到,资本主义并非是单一的经济体系,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我们对幸福的定义。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去探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角落,并从中发现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思维定势的书。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抛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迫使我去重新思考那些我从未质疑过的观念。比如,他在探讨“利润的来源”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供需关系上,而是深入到劳动力的商品化、资本的循环速度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更深层次的因素。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和微妙的动力机制。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金融化”的章节,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金融工具的诞生和演进,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实体经济。这对于我这样并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雨,让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金融术语和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我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正在飞速变化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烫金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几个大字,没有丝毫的浮华,反而让人心生探究的欲望。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沙沙作响,仿佛是历史的回响,又像是新思想的萌芽。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页,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目录的编排,就足以让我对作者的深思熟虑窥见一斑。章节的划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个体体验,再到历史的演变和未来的展望,似乎都在试图勾勒出一幅全景式的图卷。我对其中“资本的原始积累与内在矛盾”这一章尤其感到好奇,它会如何剖析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原始动力,又会揭示出怎样的内在张力?我更期待作者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这本书无疑会是一次智识的旅行,一次对当下世界的深刻反思,我已准备好沉浸其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真实脉络。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我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磅礴的学识深深吸引。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层层剥离,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经济活动,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价值”的界定,它不再是抽象的经济学符号,而是渗透到生产、交换、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触及到劳动、创意乃至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经济活动,原来背后蕴藏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运作原理。书中所举的案例,无论是古代的商业帝国,还是近现代的工业革命,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并与当下的现实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我感到,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资本主义这一复杂肌体的演变轨迹。对于那些对经济学理论感到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用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评分我一直对“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不少启发。作者没有回避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病,比如不平等、周期性危机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但他同时也在探讨,这些问题是否内在于资本主义的逻辑之中,又或者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规避和修正。他对于“创新”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原来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可能伴随着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塑。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章节,想知道作者如何平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不同地域和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不提供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判,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理性、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资本主义的复杂性。
评分认识资本主义的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送货快,方便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比较啰嗦
评分《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一书出版于1986年,写作目的在于弄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探讨了这一问题,包括人类心理的潜意识层面和统治与服从的根源、原始社会的组织和财富的起源、利润源泉和资本“制度”的概念、变化相对缓慢的制度和财富积累的强大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评分“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评分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评分赞
评分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评分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一书出版于1986年,写作目的在于弄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探讨了这一问题,包括人类心理的潜意识层面和统治与服从的根源、原始社会的组织和财富的起源、利润源泉和资本“制度”的概念、变化相对缓慢的制度和财富积累的强大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