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修订译本)

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修订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禾 著
图书标签:
  • 帝国主义
  • 话语政治
  • 中西冲突
  • 世界秩序
  • 现代史
  • 政治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国际关系
  • 萨义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52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修订译本)》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作者简介

  刘禾,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执教于东亚系和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1997年获美国学界,艺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古根汉奖。主要英文专著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Tokens of Exchange(编著,杜克大学出版社,1999),The Clash of Empire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4);中文著作有:《语际书写》(上海三联书店,1999)等。

目录

2004年英文原版致谢
导言 是帝国的碰撞,还是文明的冲突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符号学转向
帝国的符号指涉:A(·——)B(——···)
衍指符号(The Super’一sign):不同的语言如何被抛置一处?
主体间性的交流与恐吓
欲望与主宰者的主体
殖民暴力与现代主权概念的起源
第二章 衍指符号的诞生
一个奇特的法律禁令
谁是野蛮人?
“夷”字之辩:1832年
野蛮人的眼睛(The Barbarian Eye)
英国人的脸面
殖民统治的创伤话语
第三章 主权想象
夷:如何命名主权统治的边界
失去指涉对象的“支那”:Cina、支那、China等
雍正帝及其文字狱
大一统的帝王意识形态
驱除“夷”字的幽灵
鸦片战争与“外国鬼子”
第四章 翻译《万国公法》
互译性:殖民主义史学的盲区
丁韪良:集翻译家和外交官于一身的传教士
《万国公法》翻译的前后过程
普世性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寻找公度性
第五章 性别与帝国
帝王之间的礼品交换:“新约献本”
维多利亚女王与慈禧太后
海外传教的楷模
三条纽带之间的政治情感
捍卫一国之母
第六章 语法的主权身份
印欧语系家族的理论假说
马建忠及其语法著作
在语法性之外
“字”与“verbum”之间的衍指符号
结语围绕皇帝宝座的主权想象
殖民主义的影像技术
太和殿的宝座
主权想象的复写平面: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
附录一 林则徐等会奏《拟谕英吉利国王檄》及英译文对照
附录二 《公法新编》中西字目合璧(1903)
2009年中文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衍指符号的诞生
  每当人们追问,为什么当年的欧洲人,或外国人,被〔非洲人〕(尊贵的陌生人)来称呼?每当人们追问,为什么那些航海遇险的欧洲人始终在异国他乡受到热情的礼遇,而从不被当敌人对待?〔西方的〕学者们从来不用“人道”、“善良”、“礼节”,或者用塞泽尔(Aimsaire)曾称之为“古风”的那一类习俗去回答这些问题。西方学者反倒不厌其烦地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白种人是人类翘首以盼的主子,而此事早巳铭刻在古人“命定的象形文字”之中,也铭刻在人类的潜意识之中。
  ——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
  在大干世界数以万计的语言文字中,也许没有哪个单独的字,能像汉字的“夷”那样衍生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我这里所说的历史当然是世界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曾有无数历史事件或奇闻轶事发生过,然而,似乎没有哪个事件,能与这个离奇的汉字“夷”所引发的种种事件相提并论。“夷”这一具有神奇效用的汉字,曾经引起那么多惶惑、焦虑甚至战争。它似乎被人看作是一头怪兽,因此有人想方设法地要制服它、消灭它或驱逐它,只怕它阴魂不散。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具有如此能量,又危险无比的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野蛮人”、“陌生人”、“外族人”,抑或是“非中国人”?问题是,我们一旦做起这个语义循环的游戏,就可能将特定历史事件的意义置之不顾,而仅仅在词语的字面意义上进行无休止的纠缠。即便历史语言学家能够穷尽“夷”字的所有含义,充其量也不过是为了给“夷”字找到更权威的定义,或更合适的译名而已。也就是说,纠缠于汉字“夷”的字义是不是等同于英文的bar—barian(野蛮人),或根据字典的定义,进一步地争辩这两个词中哪一个更带有褒贬的意味,这只能导致人们忘记历史,让历史显得多余,或者无足轻重。针对这些困难,我拟在本章提出一个不同的思路,其大前提是不脱离“夷”字和英文的barbarian这两个词各自的历史传统,同时试图去理解和把握它们;尤其是尽力贴近近代以来这两个词之间出现的那些纠葛,并在这纠葛中去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历史关系。无论是“夷”字的古汉语词源,还是古希腊词“bar.baros”的词源——barbaros是古希腊人戏仿听不懂的外语发音而造的词〔1〕——今天人们对这些古词源的理解已经无法摆脱现代用法的阴影。因此,我们不必一开始就急于假定英文单词“barbari.an”(野蛮人)就是汉字“夷”的恰当的对应词,而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两个不同语言之间的词义曾经如何互动?两者互解性或公度性的基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最关键的是,鸦片战争以来,英文的“barbarian”和汉字的“夷”这两个词之间出现的所谓通约关系遭受了什么样的法律约束?
  ……

前言/序言


《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修订译本)》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秩序的奠基 现代世界的面貌,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漫长历史进程中无数交织的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近代以来西方帝国崛起与亚洲(尤其是中国)遭遇的碰撞,无疑是塑造当下全球格局的关键节点。本书《帝国的话语政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聚焦于这一历史巨变中的“话语政治”,探究了在物质力量角逐的背后,思想、观念、叙事如何被建构、传播、辩驳,并最终成为形塑现代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话语政治”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的较量,它是一种更为深层、更为隐秘的权力运作。它关乎谁有权定义“我们”与“他们”,谁能主导叙事的合法性,谁的声音能够响彻世界。当西方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力量叩开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门时,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征服,更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的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帝国扩张的工具,也是被压迫者反抗和重塑自我的战场。 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的经过,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深入挖掘话语建构背后的逻辑与机制。它引导读者关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从外交辞令的字斟句酌,到媒体宣传的舆论引导,从教育体系的知识编码,到文化输出的价值移植,无不体现着话语政治的深刻影响。通过对近代中西冲突的细致剖析,作者试图揭示这些话语如何为西方霸权的合法性奠定基础,又如何在中国社会内部引发了长期的反思与变革。 “修订译本”的标识,预示着本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打磨与更新。这意味着作者或译者在内容上可能进行了补充、修正,或是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以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关注近代史、国际关系、全球史以及话语理论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深入阅读机会。 第一章:启蒙的阴影与文明的碰撞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近代西方世界风起云涌的启蒙时代。科学革命、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浪潮,不仅重塑了欧洲自身的思想图景,也催生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与使命感。这种“文明”的叙事,为后来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支撑。当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军事家抵达东方古国时,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商品,更是对自身文明先进性的断言,以及对东方文明的“他者化”和“非理性化”的论述。 在此背景下,作者将深入探讨启蒙思想在与中国传统文明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效应。西方人如何将自身的理性、科学、自由等概念,强行套用到与自身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迥异的中国?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来合理化自身干预和控制的?中国方面,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又是在怎样的语境下,开始反思自身,学习西方,并试图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找寻自身的位置? 本章将重点分析,在这一早期阶段,“话语”是如何开始扮演权力角色的。例如,西方学者对中国政治体制、社会习俗的解读,往往带有浓厚的预设与偏见,这些解读经过媒体的传播,逐渐固化为一种普遍的认知。同时,中国士大夫阶层也开始尝试用新的语言来描述和理解这个日益缩小的世界,他们如何吸收、改造、甚至批判西方的概念,也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条约、边界与语言的陷阱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分割,更是话语权力斗争的缩影。这些条约的文本,往往是西方法律和政治话语体系的产物,其背后蕴含着西方对于主权、国家、贸易等概念的独特理解。然而,在翻译和解释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权力地位的不平等,这些条约的实际意义和执行方式,往往被西方力量所操控。 本章将聚焦于条约文本的分析,以及在条约签署、谈判、执行过程中,不同语言和叙事的使用。作者将探讨,西方如何在条约中嵌入有利于自身的条款,例如所谓的“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是西方国际法和外交话语的产物,它们在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中是难以找到对应解释的。另一方面,中国在被迫接受这些条约时,又是在怎样的语言困境中挣扎?他们试图用何种方式来解释、规避,甚至反击这些话语陷阱?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边境的划定和管理。在西方殖民扩张的逻辑中,明确的国界和领土划分是主权国家的标志。然而,对于拥有悠久帝国历史的中国而言,其传统的边疆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边境的变动,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改变,更是话语权力的转移。西方如何通过地图绘制、地理勘测、边界条约等方式,来重塑对中国边疆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国家和民族叙事? 第三章:教科书、报刊与“他者”的塑造 随着西方教育体系和现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引入,话语政治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的近代教育体系中,教科书的编写和内容的取舍,直接影响着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西方如何通过教科书,将自身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灌输给中国学生,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本章将深入分析近代以来中国教科书中的西方叙事,以及它们如何建构“西方”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与“进步”、“文明”、“理性”等积极特质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作者也将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反思并试图改写这些教科书,他们如何寻找中国自身的叙事资源,并构建一种既能回应时代挑战,又能保持文化独立性的教育内容。 报刊作为近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在话语政治的塑造中扮演了更为活跃的角色。西方在华媒体如何传播其观点,影响中国舆论?而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下,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反驳和辩论?本章将通过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报刊文献进行分析,揭示话语如何被用作塑造公众认知、动员社会力量、甚至影响政治走向的有力武器。 特别是“他者”的塑造,是话语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西方如何将中国描绘成一个落后、愚昧、甚至是危险的“他者”,以合理化自身的干预和控制?而中国又如何在与“他者”的自我对话和相互审视中,重新认识并定义“我们”? 第四章:文化、信仰与“文明冲突”的叙事 在近代中西冲突中,文化和信仰的差异,常常被放大和利用,成为“文明冲突”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佛教、基督教的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宗教的变迁,都构成了话语政治的丰富场域。 本章将探讨,西方如何将基督教的普世价值与自身的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并将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思想,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迷信”或“落后”。这种叙事,不仅为传教活动提供了合法性,也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与此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他们是如何辩护、融合、甚至改造自身的文化传统,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更进一步,作者将分析“文明冲突”这一概念在近代中西互动中的形成与演变。它并非仅仅是不同文明之间的自然对抗,而是在特定权力关系下,由话语所构建和强化的概念。西方如何通过这种叙事,来划分“文明世界”与“非文明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等级化的全球秩序?中国又如何在这种叙事下,为自身争取平等的地位和尊严? 第五章:革命、民族主义与话语权的争夺 进入20世纪,中国经历了深刻的革命变革,而革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战。无论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伴随着对旧有话语体系的颠覆,以及对新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本章将聚焦于革命时期,不同政治力量如何利用话语来动员民众、争夺合法性、并最终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西方的话语,例如自由、民主、科学等,如何被中国革命者所吸收、改造,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话语体系,例如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解放等,来凝聚人心、塑造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是话语政治的集中体现。在反抗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强大的话语力量,它动员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并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本书将分析,中国民族主义话语是如何在与西方帝国主义话语的对抗中形成的?它如何界定“中华民族”的边界,并试图重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 结论:现代世界秩序的语言基因 本书的最终章节,将梳理近代中西冲突中的话语政治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秩序的“语言基因”。作者将指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国际关系、国家主权、文明交流等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话语斗争的产物。西方的话语体系,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非西方世界的挑战和重塑。 本书强调,“帝国的话语政治”并非仅是历史的陈迹,它对当下全球格局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话语权力的争夺依然激烈。如何理解和辨析不同话语背后的权力逻辑,如何在多元文明的对话中争取话语的平等,如何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公正性的世界秩序,这些都是本书留给我们的重要思考。 《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修订译本)》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历史洪流背后那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话语。通过对近代中西冲突的细致考察,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机制,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展望未来的宝贵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了《帝国的话语政治》,尽管我并没有从字里行间直接感受到书名所暗示的“近代中西冲突”和“现代世界秩序形成”这两个宏大命题的直接解答,但它确实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是如何被塑造和构建的。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隐藏在日常话语之下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并非历史学者,也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涉足不深,但作者巧妙地避开了艰涩的理论术语,更多地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观念层面的“较量”。我特别被书中一些关于“他者”构建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标签化、刻板化,甚至是被有意误读的。这种“建构”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仅限于某个特定时期,而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并且至今仍在继续。它促使我反思,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我们是否足够警惕,是否能够辨别哪些是真实的描述,哪些是带有偏见或目的性的“话语”?这种思考让我感到些许不安,但也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好像在解读一幅错综复杂的地图,试图找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纹理和连接。

评分

掩卷沉思,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书中那种对“话语”力量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揭示了语言和叙事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够塑造人们的认知,影响行为,甚至决定历史的走向。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具体论述“近代中西冲突”是如何直接影响“现代世界秩序”的实例,然而,书中所阐述的“话语政治”的逻辑,让我得以从一个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一切。想象一下,当一个强大的帝国用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念去“定义”另一个文明时,会发生什么?这种定义并非简单的描述,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同化,一种将自身经验和标准强加于人的过程。书中提到的“表征”和“叙事”策略,让我看到了权力是如何通过操纵符号和意义来巩固其地位的。即使我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历史事件,但这本书所提供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历史文献、外交辞令,甚至大众媒体中的“话语痕迹”。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虽然并非对书名核心命题的直接回应,却极大地拓展了我理解世界的方式,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话语”编织而成的。

评分

这本《帝国的话语政治》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反思。我并没有在其中找到清晰的关于“近代中西冲突”如何直接催生“现代世界秩序”的因果链条,但书中所探讨的“话语”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变异、甚至被利用,却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事件。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秩序”的形成,并非仅仅是经济、军事或政治力量的简单叠加,更重要的是,它依赖于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能够解释和合理化这种秩序的“话语”。书中的论述,虽然不直接聚焦于中西方之间的具体冲突,但它所揭示的,是任何权力主体都倾向于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体系,并且试图将其推广到外部。这种话语,可能是一种关于“进步”的定义,一种关于“文明”的标准,甚至是一种关于“秩序”的蓝图。当不同的话语体系发生碰撞时,其结果并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意义的争夺。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现代世界秩序”,在形成过程中,有多少是真正普世的价值,又有多少是被某种 dominant discourse 所塑造和强化的结果?这种思考,虽然跳出了书名的直接范畴,却让我对“秩序”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像一位智慧的导游,引领我走进了“话语”的迷宫,虽然书中并未直接剖析“近代中西冲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秩序”这一宏大主题,但它所揭示的“话语政治”的运作机制,却让我对这一切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任何一种“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一套强大的“话语”支撑。这种话语,它可能是在定义“正义”与“非正义”,可能是在描绘“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又可能是在叙述“历史”的必然走向。作者通过对各种“表征”和“叙事”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权力是如何通过操纵语言和意义,来确立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即使我无法从书中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印证“中西冲突”如何直接导致“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但我却能理解,在那个过程中,话语的较量和意义的争夺,是如何与物质力量的对抗同步进行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秩序”,并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一个在不断的话语博弈中被建构、被再建构的过程。这种认识,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开始警惕那些试图用单一话语来解释一切的观点。

评分

读完此书,我深感一种“言说”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虽然书名提到的“近代中西冲突”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并没有作为明确的案例来展开,但书中关于“话语”如何构建现实、如何影响认知、如何成为权力载体的论述,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迂回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不同文化和文明在“话语”层面的互动与博弈。我开始理解,当一个文明试图向外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甚至是生活方式时,它往往会伴随着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话语”。这套话语,可能是在歌颂“进步”与“文明”,可能是在批判“落后”与“野蛮”,又可能是在描绘一个理想的“未来”。而接受者,在接触到这些话语时,其自身的认知和价值判断,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并非总是外在的强迫,更多时候是一种内在的吸纳与认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和叙事,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们更是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甚至塑造我们自身身份的关键。这种对“话语”的关注,让我对历史的解读,以及对当下世界的认知,都多了一层审慎的考量。

评分

《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说是一团乱象。有的人呢,连最基本的白豆腐还没做好呢,就想着一天换一种花样,今日做豆皮儿,明朝做豆干,美其名曰“挑战不同类型题材”,结果做来做去基本功都不过关;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于是便投机取巧,成日想着标新立异来讨好顾客,什么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纷纷出炉,可是人们尝个新鲜之后,还是怀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电影和做豆腐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出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拥有良好的味觉,知道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继夜的锤炼,寻找最适合的豆子、一点点改进软硬的比例,反复尝试点卤的技巧。最后,练就只属于你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做豆腐技巧。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能坚持去那么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之前出版的唐纳德•里奇所著的《小津》,还是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半神化”的小津。而本书中小津却用朴实的语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了“神坛”。他一一解释了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离地三尺”的低机位拍摄方法、不采用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法、在拍摄悲伤场景不做特写反而拉远的手法等等,只是他为了拍摄方便、画面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电影文法的表现。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许会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却也因此感觉到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认为:“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觉,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文法。      同时小津还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与电影中显露出的内敛敏感的气质迥然相异。例如他谈到自己是怎么当导演的时候写到,是他还在做助导的时候,有一次加班太饿了,他忍不住抢了本该要端给导演的咖喱饭,因而被厂长认为是个有趣的家伙,被委以重任;他更还在文章中撒娇,说自己“常露出酒窝自嘲……我这份可爱,在女演员中,尤其是中年组眼里大受好评。”      读来令人莞尔,更使我灵光一现,想起《晚春》里的一个场景:纪子因为舍不得鳏居的父亲不愿出嫁,对姑姑安排的相亲不置可否。而好事的姑姑担心的却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担心纪子不喜欢这个名字,担心大家成为一家人后不好称呼这位侄女婿:“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让人好气又好笑,当时沉浸在整部电影的气氛中没做他想,如今想起来,这恐怕是小津为了抗议自己被人贴标签,特意加进去的细节,证明自己“其实是拍喜剧片出身的。”      小津和其他导演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的人,这是他做豆腐的筋骨,也是他做人的筋骨。当其他导演都纷纷给电影做加法,加入各种炫目的技巧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思考的却是如何拿掉全部的戏剧性,让演员以悲而不泣的风格去表演。本书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小津对拍摄风格和作品的自叙,他评价《秋日和》这部作品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社会常常把很简单的事情搅在一起搞得很复杂。虽然看似复杂,但人生的本质其实很单纯。……我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只想让观众感受人生,试着全面性地拍这样的戏。”      这大概就是他去除一切外在浮华,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技法去做豆腐的初衷吧,这豆腐的余味果然很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回味悠远,并有历久弥新、常看常新之态。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非常划算啊!支持京东。书也不错。

评分

好书一本(我要刷黑名)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内容挺不错的值得阅读

评分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经典的书值得购买。购物体验好。

评分

值得一看,了解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