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4辑)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学苑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京昆剧
  • 民国
  • 戏曲史料
  • 文化史
  • 历史
  • 北京
  • 昆曲
  • 梨园
  • 史学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3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75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1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970)四大徽班进京算起,京剧形成的历史已超过二百年。昆曲的历史较早,对于京剧的形成影响深远。昆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京剧艺术体系的基础。及至民国,京剧发展至鼎盛阶段。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以及众多学者文人的参与,相关图书的编着出版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些图书,刊载了许多著名剧评家的文章以及反映演出实况和演员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传留了大量的戏曲史料和研究成果,流传至今已堪称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目录

出版说明
补庵谈戏(第一集)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前言/序言


故纸堆中寻踪迹:民国时期戏曲研究与文化脉动 本书汇集了民国时期关于京剧及昆曲艺术的珍贵史料与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生态、艺术流变及社会影响的窗口。全书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为基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舞台艺术的兴衰更迭,以及艺术家们的奋斗与坚守。 第一部分:舞台风云与艺术流变 本部分聚焦于民国时期京昆舞台上的具体实践与艺术风格的演变。京剧作为国粹,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过程。我们收录了多篇关于“四大名旦”艺术成就的初期记载与评论。这些文字并非后世的总结性论述,而是那个时代观众、票友、乃至评论家对他们初露锋芒、技艺日臻成熟时的即时反应。例如,早期关于程砚秋“抑扬顿挫”唱法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分析,以及尚小云如何通过改良服装、舞台调度来适应新的审美需求。 昆曲的境况则更为微妙。在京剧日益占据主流市场的背景下,昆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书搜集了大量关于昆曲“清修”与“改良”之争的文献。其中不乏昆曲界内部对于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在有限的演出场所中维持传统腔调的激烈辩论记录。我们整理了若干关于昆明巡演、上海昆剧研究会活动的原始报告,揭示了昆曲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历程。这些资料佐证了,即便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仍有一批知识分子和资深艺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昆曲的精微之美。 此外,本部分还特别关注了戏班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的演变。从传统的“科班”制度向现代“戏校”或“班社”的过渡,反映了社会结构对戏曲行业的渗透。例如,对某著名科班在民国十年后招生简章的变化分析,显示了对演员文化素养要求的提升,以及对舞台技术(如灯光、布景)引入的重视。 第二部分:批评之声与社会互动 戏曲艺术的生命力,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与批评的鞭策。本部分汇集了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评论文章,展现了当时社会对戏曲的复杂态度。 我们收录了梁启超、王国维等前辈学者对传统戏曲的宏观思考,尤其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在民国初期的影响,它如何引导了新一代学者以更具历史眼光的角度审视戏曲源流。更贴近舞台实践的,则是报刊杂志上针对具体演出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夹杂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时代政治倾向。比如,对某些“借古讽今”剧目的批判性报道,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时,戏班如何通过演出表态的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关于“新剧”与“旧戏”论争的原始文献。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彻底改造传统戏曲,使其符合“国民教育”的需求。这些文献记录了传统艺人和守旧派如何捍卫程式化表演的价值,以及他们对新剧形式的审视与不解。这种争论不仅是艺术形式之争,更是文化主导权之争的缩影。 第三部分:人物侧影与档案补遗 艺术的传承终归系于人。本部分通过传记资料、书信往来、讣闻等非正式文献,勾勒出民国时期京昆艺人的群像。 我们力求发掘那些鲜为人知但对艺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例如,某位著名武生艺术家的早年家书,揭示了其从戏曲学徒到舞台巨匠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家庭的责任与对艺术的执着。这些书信往往比官方传记更为真实和生动。 此外,本书还包含了一些戏箱、戏服的流传记录和拍卖广告。通过追溯一件特定戏服的归属变化,我们可以侧面了解特定时期戏曲界的人际网络和经济状况。例如,某套曾为程砚秋使用过的服装在三十年代的几次转手记录,反映了当时收藏家对名家遗物的珍视程度。 本书最后的几篇附录,则尽可能地补全了一些演出年表中的缺失环节,例如根据当年的天气预报和演出时间表推断出的某场义演的真实情况,这些细节的校订,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构建准确的戏曲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而言之,本书是对民国京昆史料的一次细致梳理与整合,它试图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对一手文献的深入挖掘,再现那个激情澎湃、艺术探索不息的戏曲黄金年代的复杂图景。读者将从中窥见艺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发展、并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学术严谨性,但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上的疲劳感。纸张的色泽和字体的大小,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复制原始文件的样貌,这无疑是出于对史料的尊重。然而,长时间面对这种复印件的质感,对于习惯了现代清晰印刷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特别是在一些手写体的材料出现时,如果不戴老花镜,简直是寸步难行。这套书仿佛在向读者发问:“你是否真的愿意为这份历史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视力?”它没有迎合现代读者的便捷性需求,它坚守着“存真”的最高原则。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邀约,而非轻松的阅读消遣。我得承认,每次合上它,我都感觉眼睛酸涩,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莫名的充实感,仿佛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寂寞的时光隧道之旅。

评分

读完这批资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民国戏曲”的想象,可能过于浪漫化了。我原以为会读到更多关于舞台幕后的轶闻趣事,或是某个名伶如何以艺救国、如何与军阀政客周旋的戏剧性故事。可这第14辑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份严谨到近乎冷峻的行政汇报。它详尽地记录了剧团的收支情况、票价的调整记录,甚至包括了对某些“不合规矩”行为的处罚通牒。这种近乎枯燥的细节堆砌,反而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那个时代京昆艺术的生存状态——它既是高雅的艺术,也是一门需要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的生意。我记得其中有几页关于某剧场消防安全检查的记录,详细到木质结构和灯火布置,这让我意识到,那些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瞬间背后,是无数次对生存风险的计算与规避。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视角,着实令人震撼,但也确实让那些期望看到“风花雪月”的读者略感失望,它更侧重于“骨架”,而非“血肉”。

评分

这份资料集带给我最强烈的冲击,来自它对具体艺术细节的刻画,尽管这些刻画是碎片化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腔调”和“身段”的讨论片段。其中穿插了几位老前辈对某段唱腔的流派差异的私下批注,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那种对艺术纯粹性的执着,简直要从纸面上溢出来。比如,对某位老生高腔如何处理气息转换的点评,如果不是对这个行当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直接就跳过去了。但对我来说,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记录,勾勒出了京昆艺术在转型期的挣扎与坚守。它没有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直接抛出“问题”与“解决方案”,这比任何理论总结都来得生动有力。然而,这种“原汁原味”也意味着它对读者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很多地方的语境需要读者自己去推断,就像是听一段没有字幕的老录音,你能感受到情绪的起伏,却未必能完全捕捉到每一个字眼的精确含义。

评分

这部《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4辑)》,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的。我一直痴迷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尤其是舞台上的角儿们,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板一眼,都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魅影。然而,当我翻开这厚厚的篇章,试图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鲜活的瞬间时,却发现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巨大的档案库前,面前堆满了等待整理的卷宗。这里的“史料”二字,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它几乎是原始文本、演出记录、私人信件的集合,缺乏那种引导性的叙事。例如,关于某位流派大师早年北上演出的记载,多以电报或内部通知的形式出现,信息密度极高,但上下文的缺失,使得对于初涉此道的朋友来说,理解起来颇有些门槛。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手头的其他参考书,才能勉强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套丛书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它保留了第一手的声音,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砖头”。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戏迷来说,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的考古发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扎实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时代风骨与艺术精髓。它更像是烹饪食材的堆砌,而不是已经调味完成的佳肴,需要读者自己去二次创作。

评分

坦白讲,这次阅读体验,让我对传统史料的整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套丛书的编排,虽然遵循了时间线或分类法的原则,但整体上缺乏现代学术出版物应有的索引和校注系统。比如,同一个艺人的不同时期信息可能分散在不同的辑次或不同的文档中,查找起来极其不便,极大地拖慢了研究的效率。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比对人名,因为很多艺人当时都有艺名、学名、甚至是家庭称呼,这里的资料基本保持了原始文档的呈现方式,这固然是尊重历史,但对于读者而言,无疑增加了理解的负担。说白了,它更像是一批被小心翼翼封存起来的文物,而不是已经经过现代技术处理、方便大众流通的出版品。如果能增加一套完善的交叉索引系统,标明重要人物和事件的页码,那它对学术界的贡献将更为立竿见影。现在的状态,更像是为下一代史学家准备的“半成品”,他们或许需要更便捷的工具才能真正将其价值最大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