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元朝

一本书读懂元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屈文军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元朝
  • 历史读物
  • 文化
  • 民族
  • 政治
  • 社会
  • 中世纪
  • 中国历史
  • 历史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5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221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元朝》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了大蒙古国时期和元朝的历史大势,对大蒙古国时期和元朝一百余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下编为大蒙古国时期和元朝历史专题,介绍了大蒙古国时期和元朝的经济与科技、外战与邦交、官制与兵制、文化与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不仅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大蒙古国时期和元朝历史地位的不当认识,还对大蒙古国时期和元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做了正面的描摹,能够给读者比较完整的印象。同时,“大事年表”、“相关链接”等,使得历史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交代清晰而丰富。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元朝》分上、下两编。上编“元朝历史大势”,按时间先后顺序,全景式展示了大蒙古国及元朝波澜壮阔、席卷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下编“元朝历史专题”,从不同的方面透视了元朝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文化新气象。书中设置以下栏目:
  篇章概述:介绍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重大事件,注重可读性与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历史演进线索;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述与历史故事相关的事件: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以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

作者简介

  屈文军,1970年生,江苏南通人,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蒙元史和中国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在《中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著有《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六朝文化》(合著)、《元史辞典》(参编)等。

目录

序言 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王朝
上编:元朝历史大势
太祖皇帝肇造区夏
铁木真艰难的青少年时代
在血战中统一蒙古高原
长生天之鞭
灭亡西夏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
灭亡金朝
“非卿,则中原无今日”——大蒙古国政治家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后裔的两次西征
钓鱼城之战:蒙哥遭遇滑铁卢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
汗位之争与平定李埴之乱
灭亡南宋
穷兵黩武
贪财嗜利
祖宗根本之地的争夺
四十年内换了九个皇帝
无为的皇帝实现了天下太平
从武仁授受到南坡之变
两都之战
天意如此,朕将奈何?
伯颜专权
开河变钞惹红巾
元失天下于群雄
鲁班天子:半世明君半世昏

下编:元朝历史专题
政治制度的两性
政治制度两重性的确定
国家符号上的两套体系
职官制度
地方区划的新举措
行省制的确立
特殊的行省之一——岭北行省
特殊的行省之二——云南行省
“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元朝的西藏地区
社会生活新现象
四等人制
衣食住行
婚丧、家庭和祭拜习俗
特殊的法律制度
经济领域的新事物
诸色户计
赋税制度
生产情况
纸币制度
文化新成就
宗教的兴盛
瑰丽多姿的异族文化
读书人的地位:九儒十丐?
科学技术成就
儒学、史学、文学与书画艺术
顾瑛与杨维桢:“心理变异”的文人
丝路新篇章
元朝与四大汗国的关系
元朝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元朝与西欧的关系
马可·波罗时代著名的中外旅行家

精彩书摘

  元朝的缔造者铁木真出自尼鲁温蒙古中的乞颜部,姓氏为孛儿只斤。他出生于1162年,父亲名也速该,母亲名诃额伦(也译作月伦)。
  蒙古人早先并不在蒙古高原生活,他们是室韦人的一支,唐代前期,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额尔古纳河一带。7世纪起,室韦人不断地向蒙古高原迁徙;回鹘帝国瓦解以后,室韦人向西迁徙的规模更大。蒙古部落中的大多数,在10世纪初迁徙到蒙古高原东部土拉河、克鲁伦河和斡难河这三条河流共同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地区,也有少数人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原东部到原居地额尔古纳河一带。到蒙古高原后,蒙古部落人口繁衍,氏族分支数目也相应增多。到12世纪时,蒙古部落大概有四十多个相对较稳定的氏族。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尼鲁温蒙古,一类是迭列列斤蒙古。属于尼鲁温蒙古的各氏族,彼此之间不能通婚,他们的婚姻对象出自迭列列斤蒙古或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尼鲁温蒙古中有一个氏族名孛儿只斤,是由铁木真的十世祖孛端察儿正妻的后裔组成的。这个孛儿只斤氏族,后来分化出了几个分支氏族,其中最主要的是泰赤乌部和乞颜部。乞颜部是铁木真曾祖父合不勒创建的,泰赤乌部则是合不勒的从弟俺巴孩创立的。蒙古部逐渐强盛就始于这两兄弟时候,大致在辽末金初,乞颜部和泰赤乌部成为了全蒙古势力最大的两支。合不勒是蒙古部第一个称汗的首领,金朝想通过外交谈判使他统领下的蒙古部落联盟成为女真国家的属部。谈判失败后,金朝唆使位于蒙古部落东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塔塔儿人——原先也是室韦人的一支——进攻乞颜部,从此,蒙古部和塔塔儿部便连年争战不休。合不勒死后,俺巴孩继位为蒙古部落联盟的汗。继位不久,俺巴孩被塔塔儿人抓住,送到金朝处死。临死前,他让人传口信,叫合不勒的儿子忽图剌继为联盟首领。忽图剌即位后,统率蒙古部众继续同金朝和塔塔儿人作战。忽图剌的侄子也速该打仗非常勇猛,是忽图剌的得力干将,他自己也拥有了大量的部众。
  也速该是铁木真的父亲。有一次,他在捕猎的时候,遇到了一支蔑儿乞人的娶亲队伍,蔑儿乞人原先也是室韦人的一支,这时分布于蒙古部落的西北色楞格河一带。也速该发现娶亲队伍中新娘子长得非常漂亮,便起了歹心。他回家叫上了两个亲兄弟一起策马而来,蔑儿乞的新郎吓得溜走了,新娘子便归也速该所有。她名叫诃额伦,出自迭列列斤蒙古的斡勒忽讷兀惕部,该部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也就是蒙古人祖先所在的地方。
  1162年,忽图刺率领的蒙古联盟再一次与塔塔儿人作战,也速该在战场上俘虏了一位名叫铁木真的敌将。刚回到家,他抢来的新娘子诃额伦正好为他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子。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也速该用俘虏的名字为自己长子取名铁木真。“铁木真”的意思是铁一般坚强的人。这男孩生下来时有点异象,他右手握着“髀石般”一个血块。在铁木真之后,诃额伦又为也速该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铁木真的长弟合撒儿后来箭法精绝,为铁木真“取天下”屡立大功。
  铁木真九岁的时候,也速该带他去诃额伦的娘家,想在那边给他找一个对象。路上,遇到了属于迭列列斤蒙古弘吉剌部的贤者特薛禅,弘吉刺部也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诃额伦出自的斡勒忽讷兀惕部实际上是弘吉剌部的一个分支。特薛禅看中了铁木真这个眼睛明亮、面上有光的少年,决定将自己十岁的女儿孛儿帖许配给他。蒙古部落的习惯,许婚后,男方要在女方家住一段时间,帮助女方家劳作,以补偿日后女方家嫁人后的损失。也速该就把铁木真留在弘吉剌部,自己回家了。路上,经过塔塔儿人的地段,他看到一帮人在草原上举行宴会,因为口渴,过去向他们讨水喝。宴会中的塔塔儿人认出了仇人也速该,就在给他的饮食里下了毒药。也速该回家后,身体很难受,赶紧让人去弘吉剌部叫铁木真回来。但未等见到铁木真,他就去世了。
  铁木真从此开始了艰难困厄的青少年时期。早先,俺巴孩死后,忽图剌继位,联盟首领位置由泰赤乌部回到乞颜部,泰赤乌部人对此非常不满。忽图刺死后,蒙古部落联盟也就随之解体。也速该的死,又为嫉妒乞颜势力的泰赤乌人提供了一个反目的机会。他们夺走了乞颜氏的大部分部众,撇下铁木真母子而去。年轻的寡母诃额伦只得带着自己的几个儿女和为数极少的一些忠实部民在不儿罕山地区自谋生路,他们靠捕鱼、打土拨鼠和“拾着果子,撅着草根”维持生计。这种艰苦贫寒的日子,磨炼了铁木真冷漠残酷和刚毅果决的性格。有一天,他和合撒儿还有两位异母弟别古帖儿、别勒古台一起钓鱼,铁木真钓到了一条,却被两个异母弟抢走了。铁木真、合撒儿回家向母亲告状,母亲叫他们兄弟要和睦。铁木真兄弟不喜欢母亲的说教,他们出去找别古帖儿。看到他在放马,兄弟两人偷偷走到了他的身前身后,一起用箭射死了他。铁木真兄弟没有去找另一个异母弟别勒古台算账,这位别勒古台后来倒成为铁木真夺取天下的得力助手。
  ……

前言/序言

  一、元朝的起讫年代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1206年,四十五岁的蒙古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氏铁木真,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血战,成为了蒙古高原上所有游牧民的共主。这一年,他在高原北部漠北的斡难河畔召开了一次贵族大会,宣布建立一个名为“大蒙古国”的政权。与会贵族给铁木真奉上尊号“成吉思汗”,在汉文文献中写作“成吉思皇帝”;六十余年后,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在位时,确立太庙制度,给自己王朝的建立者铁木真拟定庙号“太祖”。
  大蒙古国建立后,随即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对外征服战争,蒙古的铁骑纵横驰骋于亚欧大陆,帝国的地盘也随之扩大。不过,要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始终维持统一,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第四代汗蒙哥(庙号宪宗)在位时,大蒙古国开始分裂。忽必烈(庙号世祖)时期,蒙古人实际控制的地盘最终形成了一个宗主政权和四个藩属政权的格局,这也是人们习称的世界史上蒙古时代的基本格局:一个宗主王朝加四个宗藩汗国。蒙古人建立的各政权,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最晚的一直延续到16世纪初。
  大蒙古国中的宗主王朝,所统御的地域,除了蒙古高原外,还包括了宋金对峙时期中国境内各主要分立政权的原先地盘,即西北方的西夏王朝之地、北方和东北方的金朝之地、南方的南宋王朝之地、青藏高原的吐蕃之地、西南的大理王朝之地等,更西北地跨中外的西辽政权,其一部分地域也为这个宗主政权所拥有。1271年(当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给这个宗主王朝定国号“大元”,也就是人们习称的元朝;此后,这个王朝在蒙古文献中被写作“大元大蒙古国”又称作“大元的大蒙古国”,意思是说它是大蒙古国的一部分,名字又叫大元。
  关于元朝的起始年代,有1206、1260、1271、1276、1279五种说法。1206年是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的年代;1260年是忽必烈即位的年代;1271年是定大元国号的年代;1276年是南宋皇帝献降表的年代;1279年是南宋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的年代。这五种说法中,最有说服力的是1206年之说。明朝初年所编正史中的《元史》,就是从太祖建国开始叙述的。本书标题《一本书读懂元朝》中的“元朝”,指的是始于1206年的整个王朝。1260年后的元朝,再分三个阶段:前期,忽必烈时期;中期,元成宗至宁宗时期;后期,元顺帝时期。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元朝的都城之一大都城(今北京;元朝另外还有一个都城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元顺帝出逃。史学界一般把这一年作为元朝的结束。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元顺帝出逃后,漠北地区的游牧民众继续使用大元国号,直到1402年才宣布放弃。1368—1402年的蒙古政权,史学界称之为“北元”,它是元朝的继续,但被视为一个地方政权,其延续时间不计入元朝之内。
  二、元朝实现了中国各文化区的空前统一
  要认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了解这个王朝的独特性,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脉络:一条是中原王朝的历史脉络,另一条是北方民族政权的历史脉络。元朝就是这两条脉络的第一次交汇时期。
  秦汉以来的古代中国地域,从文化地理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民众主体是汉民族,文化主体是汉文化,这部分地方我们一般称汉地。另一部分位于汉地的周边,民众主体是各种非汉族群,文化上受汉文化的辐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在古代史上,南方的少数民族一般很少对中国历史的全局发生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政权是今彝族、白族祖先在唐宋时期建立于中国西南部的南诏——大理政权,该政权在13世纪中叶被元朝吞并。西北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以南沙漠绿洲中的民族,元明以前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在政治上影响则比较有限。其他的北方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就大了。这些经常对中国历史全局发生重大影响的北方民族区域,又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地区,历史上的民族主要操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这一地区民国初年也被称为“满文化区”。第二块是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东部包括大兴安岭一带,西部延伸至今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中心蒙古高原上的民族,9世纪前以突厥语族民族为主;840年回鹘帝国瓦解后,从大兴安岭一带迁来大量的蒙古语族民族,该区域整体也就不断地蒙古化,成吉思汗建国后,该地蒙古化的速度加快。蒙古高原和其邻近地区,民国初年也被称为“蒙文化区”。第三块是青藏高原区域,史学界一般把它作为北方民族地区看待,以前也被称为“藏文化区”;该区域的民族,主要操藏缅语族语言。
  这三大北方民族区域,经常出现实力强大的势力集团,对南方汉地的政权构成压力。中国古代的历史,很长时期就表现为南方汉地政权(这些汉地政权中也有部分是由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建立的,比如北魏、金朝等)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对峙和相应的民族融合。也可形象地说,长城两边的对峙与融合,是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三大北方民族区域中,蒙古高原区域出现强大政权的数量又远远多于另外两处。
  南方汉地在秦、西汉时,与它们对峙的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民族政权是匈奴人建立的;南方汉地进入东汉时期,蒙古高原有鲜卑和它对峙。东汉灭亡后,鲜卑人的一部分南下,进入汉地,在汉地建立北魏王朝,相应地,蒙古高原上则兴起了柔然政权。柔然政权之后,蒙古高原主体政权先后是突厥和回鹘,汉地则先后兴起隋、唐政权和它们对峙。另外,在唐朝,青藏高原又兴起了吐蕃王朝,中国北部地区一度呈现回鹘、吐蕃、唐朝三强鼎立局面。回鹘瓦解后,控制蒙古高原的主要势力是契丹,汉地则为北宋。随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兴起,首先在东北建立金朝,接着它灭亡了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和汉地的北宋,其地盘扩展至汉地中原地区,此时,蒙古高原上则兴起了几个强大的部落集团,如乃蛮、克烈等,它们和金朝对峙。元朝将长城两边的地域归并到了一个统一的政权之内。元朝结束后,中国重新显示长城两边的对峙局面:南方是明朝,北方则是蒙古人势力。东北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再次将长城两边统一到一个政权之内,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两条脉络的第二次交汇。
《帝国之影:探寻辽、金、西夏的兴衰密码》 一部深入洞察塑造了元朝前夜的北方民族王朝兴衰史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一本书读懂元朝”的单一目标,而是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唐末至元初,在中国北方舞台上叱咤风云、深刻影响了蒙古崛起的三个关键政权——辽(契丹)、金(女真)和西夏(党项)的政治结构、军事演变、文化融合与最终衰亡的内在逻辑。我们将此称为“帝国之影”,因为它们的兴衰轨迹,如同巨大的阴影投射在后来的蒙古帝国之上,为元朝的建立提供了历史的参照、未竟的遗产以及尖锐的教训。 --- 第一部分:北方的拓荒者——契丹的辽王朝(907年—1125年):游牧征服的初次辉煌与制度的悖论 本书开篇,我们将时间拨回至唐末的动荡,聚焦于耶律阿保机如何整合松散的部落,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疆域辽阔的统一王朝——辽。 一、草原帝国的制度创新:南北面官制的双重奏 辽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武力,而在于其高超的“双重治理”艺术。我们将详尽分析其“南北面官制”的精妙之处: 南面官体系: 针对汉人及中原地区,沿袭唐宋制度,负责农耕区的赋税、科举与儒家伦理的推行。这确保了庞大的人口和资源供给。 北面官体系: 维持了契丹本部的部落传统、军法与游牧习俗,核心是“属部”制度,即对各部族首领的直接控制与定期会盟(大会盟与小会盟),这保证了军队的迅速动员能力。 文化张力: 深入剖析这种双轨制在不同代君主手中权重的变化,及其如何从制度优势逐渐演变为结构性矛盾,尤其在“奢靡之风”兴起后,对传统游牧精神的侵蚀。 二、军事机器的巅峰与局限 辽军以其快速机动的骑兵闻名。本书将通过对辽代战争,如“澶渊之盟”前后的军事部署,来展现其军事哲学的核心——“打草谷”的经济依赖性与军事威慑力。同时,我们将探讨辽在面对宋朝的防御工事和金朝的“女真野战能力”提升时,其传统军事体制的僵化。 三、宗教与文化:佛教的深度渗透 辽代是佛教在北方传播的黄金时期。我们将考察契丹贵族对佛教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利用寺院经济和高僧的社会影响力,来平衡汉化官僚集团与传统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更是政治工具的运用。 --- 第二部分:中原的征服者——女真的金王朝(1115年—1234年):从渔猎到守成的艰难转型 在辽衰落之际,东北的完颜部兴起,建立了金朝,并最终灭亡了北宋,定都中都(今北京)。金的历程,是一部关于征服者如何应对其征服成果的教科书。 一、“建国”的野心: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如何以“女真故地,不与汉人杂处”的决心开始创业,直至取代辽,再灭北宋,其间体现了女真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军事效率。 二、汉化与“女真化”的拉锯战:金朝的核心矛盾 本书将重点分析金朝在中期面临的致命困境: “猛安谋克制”的固化与瓦解: 这种军事-社会组织形式,在初期是女真统治的基石,但随着定都燕京、迁都开封后,其军事效能和对女真核心利益的维护能力逐渐削弱。 政治精英的分化: 留守女真贵族与长期在汉地为官的女真士大夫(“汉化派”)之间的路线斗争,特别是对土地兼并的政策倾斜,直接导致了女真阶层的经济分化和战斗力的下降。 对宋金文化遗产的吸收与排斥: 金朝如何尝试在儒家文化中寻找合法性,同时又努力维持其民族的特殊性,最终在夹缝中生存。 三、衰亡的序曲:内忧外患的重压 金朝末年的内乱与蒙古的崛起,并非偶然。我们将详细梳理完颜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金朝错失的战略机遇,特别是未能有效整合其北方边防力量,为后来的蒙古骑兵打开了通道。 --- 第三部分:西陲的坚韧——西夏的党项王朝(1038年—1227年):在夹缝中求存的文化堡垒 西夏,如同一个被夹在宋、辽、金三大强权之间的“战略缓冲带”,其历史意义常常被低估。 一、党项人的身份认同与建国逻辑 西夏的建立者李元昊如何从部落首领转变为称帝者,其核心在于确立独特的党项身份,并构建了一个以军事立国、以佛教为精神支柱的政权。 二、仰宋抑辽金的“平衡外交”策略 西夏的生存艺术在于其高度灵活的外交手腕。本书将还原西夏与宋朝之间复杂的岁币/岁赐关系,以及与辽、金之间的军事试探。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保证了西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从周边获取发展所需的经济和技术资源。 三、独特的宗教文化遗产 西夏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汇的独特区域。我们将探讨西夏文字的创造、佛经的翻译工作,以及这种强烈的宗教信仰如何支撑了一个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王朝的长期抵抗意志。 四、终结与遗产:对蒙古帝国的影响 西夏是第一个被蒙古征服的王朝。本书最后将分析西夏的陷落如何为蒙古人提供了征服中原的第一块跳板,以及党项遗民在元朝建立后的历史去向与文化影响的消散。 --- 总结:帝国更迭中的历史共性 全书的终点并非元朝的开端,而是对前述三大王朝兴衰规律的提炼: 1. 游牧征服者的“身份困境”: 如何在保持军事核心战斗力的同时,有效统治和整合被征服的农耕人口? 2. 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辽、金、西夏在财政、军事和选官制度上,对中原模式的借鉴与本土化的失败或成功。 3. 生态压力与地理政治: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资源分配上的永恒冲突,以及如何应对来自更强大外部势力的挑战。 通过对辽、金、西夏这三个“前元王朝”的深度解剖,读者将获得一个理解元朝如何崛起、其统治基础为何如此独特、以及它最终能否克服前朝宿疾的坚实历史背景。这不是一个关于元朝的结论,而是通往理解元朝复杂遗产的必经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了老辣的功力。它并非线性的时间叙述,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这使得即便是像“元末农民起义”这样宏大且复杂的事件,也能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作者在处理“红巾军”的兴起时,并没有急于描述战争场面,而是先深入剖析了导致农民不得不拿起武器的经济和社会诱因——比如泛滥的纸币贬值和地方官僚的横征暴敛。这种由因及果的叙述逻辑,让读者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描述元朝的衰亡过程时,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悲悯的笔调,没有用过度煽情的语言去渲染末世的凄凉,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内外矛盾是如何像癌症一样,最终拖垮了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这种冷静的剖析,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震撼力,让人在阅读结束后,久久不能平静,反思王朝更迭背后的深层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古朴又不失大气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元朝”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沉重,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非常友好,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特别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地图和人物画像,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当时疆域变迁和关键人物性格的绝佳辅助工具。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开篇对成吉思汗早期游牧生活的描绘,作者没有堆砌繁复的史料,而是用近乎讲故事的笔法,勾勒出了一个在草原上挣扎求存的年轻英雄形象,那种野性和坚韧跃然纸上。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愿意一口气读下去,去探究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相比于其他厚重的史书,这本书在兼顾专业性的同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和叙事张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历史对话,而不是被历史淹没。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元朝复杂的政治脉络和民族关系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可以说是将一团乱麻般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忽必烈改制”那一部分的细腻程度。很多人谈元朝,总会聚焦于其军事上的强大,但这本书却将笔墨重点放在了治国理政的难题上——如何将一个游牧民族的统治体系,嫁接到一个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之上。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客观地展示了汉法与蒙法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例如,关于行省制度的设立,书中对地方权力分配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微妙的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在后世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读到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大一统”概念在元代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它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一种强制性的整合,其中包含了无数次的试错和妥协。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原本抽象的政治制度,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

评分

关于元朝的文化与社会生活描写,简直是一场盛大的视觉和感官体验。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没有停留在介绍元曲、杂剧这些文学成就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大都(今北京)商业繁荣的描写,那种跨越丝绸之路的货物交流,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大街上擦肩而过的景象,跃然纸上。那种国际化的大都市气息,即便是放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书中对货币体系和税收制度的介绍也极其生动,通过分析商人阶层的兴衰,侧面反映了朝廷对商业的态度和经济政策的波动。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像是一部早期全球化的社会风俗画卷。它让我意识到,元朝绝非传统观念中那个只有骑兵和战火的时代,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文化交融的开放平台。通过这些鲜活的细节,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市井中的香料味,听到不同语言的叫卖声。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最后几章对元朝历史遗产的总结与评价,展现出了超越传统史观的视野。它没有将元朝仅仅视为宋与明之间的“插曲”,而是着重探讨了其对后世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例如,作者深入分析了元朝留下的地理行政区划的框架,以及其在文化、科技上传承和创新上的贡献。这种“面向未来”的回顾,让人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的价值。它不再是遥远而陌生的过去,而是我们今日世界结构的一部分。整本书的行文风格从开头的雄浑激昂,逐渐过渡到中期的严谨细致,最终以一种深沉的哲思收尾,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元朝形象。这本读物,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面历史的棱镜,它折射出的光芒,足以照亮理解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很多角落。

评分

简明通俗易懂,值得购买.

评分

物流虽慢,质量还好,趁活动买了若干本慢慢看。

评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读书就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读书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你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而是通过读书赋予了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

评分

正装出版刊物,内容丰富翔实,值得学习了解。

评分

书质量挺好的,正版,活动力度也挺大的!!!!

评分

绝对正品,字迹清晰,书本无油墨印刷味,挺喜欢的。价格也合适,比书店便宜很多……

评分

绝对正品,字迹清晰,书本无油墨印刷味,挺喜欢的。价格也合适,比书店便宜很多……

评分

印刷很清楚,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不错,一本书读懂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