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思想家:萨特 [On Sartre]

最伟大的思想家:萨特 [On Sart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坎伯 著,李智 译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哲学
  • 萨特
  • 法国哲学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文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现象学
  • 自由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276
版次:2
商品编码:1140352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最伟大的思想家
外文名称:On Sart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4
字数:1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最伟大的思想家:萨特》首先梳理了萨特的生平经历,以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然后则选择性地着重对其关于“感知与实在”、“本体论”、“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作者简介

  李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目录

1 哲学家: 让-保罗·萨特

A. 作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

B. 西蒙·波伏娃与存在主义

2 生平和著述

A. 萨特的童年与教育: 1905—1929 年

B. 军人?教师?哲学家与作家: 1930—1938 年

C. 战争年代: 1939—1944 年

D.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者: 1945—1951 年

E. 共产主义的同伴: 1952—1956 年

F. 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6—1960 年

G. 反对帝国主义者: 1960—1967 年

H. 左翼保卫者与福楼拜传记作者: 1968—1972 年

I. 希望和博爱的代言人: 1973—1980 年

3 感知与实在

A. 萨特替直接实在论的辩护

4 本体论

A. 虚无

B. 自在的存在

C. 上帝

D. 为他者的存在(Being?for?Others)

E. 萨特本体论的要点

5 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A.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

B. 萨特的自由意志理论

C. 萨特的心理学

D. 历史唯物主义

6 伦理学

A. 为伦理学原则的辩护

B.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

C. 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

D. 希望的伦理学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感知与实在

A.萨特替直接实在论的辩护

(一)萨特的直接实在论

作为一个作家和哲学家,虽然萨特在许多事情上都改变了看法,但从未改变他对物理对象独立存在的常识性信念。像许多人一样,萨特相信:物理对象有一种不依赖于被感知的实在性。例如,他相信,公寓窗外的树,即使在宇宙间没有意识的存在碰巧去感知它,它也继续存在着。同样,像其他人一样,他还相信: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把我们推到同物理对象的直接接触中,相当可靠地向我们显示出这些对象实际看起来、摸起来、闻起来等等是怎样的。这两个信念构成了一种名为直接实在论的哲学立场的基础。尽管萨特在《存在与虚无》里拒绝使用“实在论和理念论”这两个词,但他似乎把实在论等同于因果的或表现的实在论。(我会简短地解释一下因果实在论或表现实在论。)尽管萨特对“实在论”一词感到别扭,但他确实是个直接实在论者。

然而,萨特不是个朴素实在论者。朴素实在论者分享直接实在论的确定的信念,但他们在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同这些对象固有性质之间没有作出区分。在朴素实在论者看来,我看衬衣时所见到的灰绿色就是衬衣的颜色。但朴素实在论导致明显的不融贯性。如果那衬衣在我看来是灰绿色的,而在你看来是灰蓝色的,那么我们中到底谁看到了衬衣真实的颜色呢?萨特会说,既然衬衣自身向我的眼睛所显示的是灰绿,而向你的眼睛所显示的灰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两个人都看到了衬衣的真实颜色。但是,他还会补充说,人类社会(包括科学社会)在一些条件下把观察选定为真实,而在另一些条件下选定为缺陷。结果是,你用你正常的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灰蓝,比我用我那有点不正常的眼睛所看到的灰绿可以更契合社会对“真实颜色”的标准。既然朴素实在论没有给此类区分留有余地,那么也许就不可能为朴素实在论辩护了。即便直接实在论,作为一种哲学立场,也不那么好辩护。

(二)对直接实在论的哲学挑战

从一种非哲学的眼光来看,直接实在论如此显而易见地正确,以致于没人会严肃地去反对它,但这远远不是如此。许多哲学家已经对直接实在论提出过反对性证明,并就物理对象的独立性和人的感知的可靠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要理解萨特为何费劲地在他的现象学论文、小说《恶心》和《存在与虚无》中为直接实在论辩护,有必要就其他哲学家对直接实在论的挑战作些了解。

像他那一代的所有法国哲学家那样,萨特受到过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思想的训练。有时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试图揭示,所有我们直接地知晓的东西就是居留在我们心中的东西。他以如下的方式论证道:当我认为我看见一棵树时,我确信那就是我所认为的东西。我也许弄错自己面前的东西——可能在做梦或者产生幻觉,但直接地、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在我心中。依笛卡尔所言,感知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观念,而我们的感知绝非显而易见地对应于我们心灵之外实在之物。笛卡尔推论道,当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我们看到、听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然而没有一个这样的事物被实际地看到和听到。我梦中的栗子树不会比站在它旁边的尖叫的女巫更真实。笛卡尔也相信物理世界的独立存在,但他不相信感知会把我们推到与物理对象的直接照面中、或者给予我们关于它们的可靠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23—1704年)以相似的口吻断言:物理对象应该被认定为我们感知的原因。洛克认为,物理对象也许是由运动着的原子所构成,非常不同于我们对它们描绘的常识性图景。他区分了硬度、广延性、形状和运动这些归属于所有物体的“第一性征”与诸如颜色、温度、味道和气味等由这些物体的能量所引起的主观效应的“第二性征”。笛卡尔和洛克都总结说,感知只是那些不完满地表现引发它们的对象的观念。笛卡尔和洛克都是表现实在论者。

表现实在论是一种比直接实在论更为小心谨慎的立场,然而,是表现实在论也遭受了其他哲学家的猛烈攻击。英裔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断言:一个人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做。在贝克莱看来,物理对象所有的性征,第一性征同第二性征一样,离开了对它们实际的或可能的感知,就不可思议。大小、形状等特性同颜色、味道等特性一样,除非从视觉考察、度量的某些感知过程角度看,否则甚至不可想象。于是,贝克莱总结出,物理对象的实在性纯然在于它们“被感知”。当然,贝克莱仍不得不处理关于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的起源、连续性和共同特征等问题。我为何把森林里的某棵树认作一整套独特的特征?当我在后来看到那棵树时,为何那些特征仍然实际地相同呢?在你感知那棵树时,为何你认识到的与我所认识到的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为回答这些问题,贝克莱提出了如下的理论,即认为:上帝是我们外在的感知的源泉,正是“他”维持着这些感知的连续性和共性。贝克莱自称是个“非物质论者”,但他也以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出名。

继贝克莱之后,唯心主义及其相关的理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赞同: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但他还断言:上帝、甚至人的心灵的独立存在性也没法证明。在休谟看来,在没有哲学地思考问题时,我们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倾向,要去相信物理对象的独立实在性,而实际上,所有我们能够知道存在的东西无非是我们自己的“印象和观念”。这个观点被称为现象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存在一个超出人的感觉经验界限之外的独立实在(“物自体”,things-in-themselves),但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直接地或可靠地推知有关这个实在的任何东西。康德称他的立场是批判的、或先验的唯心主义。黑格尔精心构筑了一种辩证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其中,整个心灵和观念的宇宙世界在时间中展现。对黑格尔来说,意识与意识的对象、自然与精神,乃至人类和上帝无非是同一个展现着的实在的不同侧面罢了。

前言/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rt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ZUI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ZUI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萨特:存在的自由与责任》 萨特,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二十世纪的思想星空中熠熠生辉。他的著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存在的困境、自由的重负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不懈求索。理解萨特,便是叩开一扇通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门扉,在那里,我们直面存在的荒谬,拷问自由的边界,并最终在责任的召唤下,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 存在的荒谬与自由的本质 萨特哲学最核心的基石,便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与传统的哲学观念截然不同,后者认为事物首先有一个预设的本质,然后才存在。而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的,然后在实践中,通过自由的选择,为自己创造“本质”。这意味着,人并非被上帝或自然赋予特定的目的或性格,而是在无目的、无意义的宇宙中被“抛入”其中,成为一个全然自由的存在。 这种自由,并非一种轻松的解放,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没有预设的本质,就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没有可以推卸的责任。人必须自己决定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什么。这种“被判定为自由”的状态,带来了深深的焦虑。我们必须不断地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性,每一次行动都将我们塑造成未来的样子。萨特用“呕吐”(nausée)来形容这种面对自身纯粹存在和无限可能性的眩晕感,那是对无根基、无意义之存在的深刻体验。 然而,正是这种绝对的自由,构成了人的尊严。萨特强调,“人是被自由的”。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人依然拥有选择如何面对境遇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他人无法剥夺的,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它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是一种主动的、持续的创造过程。我们不是固定的个体,而是不断流动、不断生成的生命体。 二、 自由的困境:他人即地狱 萨特对自由的探讨并未止步于个体的内部体验,他深入分析了自由在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他著名的论断“他人即地狱”(L'enfer, c'est les autres)并非指责他人本身是邪恶的,而是揭示了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被他人的目光所审视、所定义,从而限制了我们自身自由的深刻困境。 当他人注视我们时,我们便不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是成为了他人眼中的“客体”。他人的凝视,试图将我们纳入他们既定的范畴,用他们的评价来固化我们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者为了摆脱他人的审判,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存在,扮演一个被他人设定的角色。这便是“他人的凝视”所带来的异化,它剥夺了我们的主体性,让我们感到被束缚、被控制,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他人构成的“地狱”。 萨特认为,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中,这种“他人的目光”依然存在。爱,也可能成为一种试图占有对方、将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的尝试,从而扼杀了对方的自由。因此,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个体必须警惕他人的审视,并努力摆脱被他人定义的束缚,坚守自己作为“自由存在”的独立性。 三、 责任:自由的必然归宿 如果说自由是萨特哲学的起点,那么责任则是其必然的归宿。正因为我们是全然自由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负起全责。萨特并不认为责任是一种道德的负担,而是一种自由存在的必然要求。 “人是被判处自由的,而一旦被抛入这个世界,便要对自身所做的一切负责。”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萨特对于责任的理解。我们的选择不仅仅关乎自身,更重要的是,萨特认为,当我们选择成为某种人时,我们同时也在为“所有人”树立一个榜样。每一次选择,都是在肯定某种价值,这种肯定,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的选择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具有一种“被所有人看到”的公共性。 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每一次选择。我们不能以“身不由己”或“情势所迫”为借口来逃避责任。即便是在极端的压迫下,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如何反抗、如何承受、甚至如何放弃的自由,而这些选择本身,都需要我们承担后果。萨特的哲学,是在呼唤一种彻底的个人责任感,一种对自身生命拥有绝对主导权并承担一切的勇气。 四、 介入与行动:自由的实践 萨特的存在主义并非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相反,它是一种强烈的行动导向。正因为我们自由,我们才必须行动;正因为我们有责任,我们才必须介入。萨特强调,“态度即选择”。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系列的选择和行动的集合。 在政治层面,萨特也是一位积极的介入者。他认为,知识分子不能脱离现实,必须运用自己的思想和影响力,去介入社会现实,为正义和自由发声。他曾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认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一种对世界的介入。他参与反战运动,声援被压迫者,他的行动,是他哲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萨特所倡导的“介入”,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洞察和对自己自由选择的承担之上。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介入”方式,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肯定自己的存在,并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这种行动,是实现自由、承担责任的唯一途径。 五、 存在主义的遗产 萨特的存在主义,对二十世纪的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道德体系,将焦点重新置于个体存在的困境和自由的张力之上。 他的著作,如《存在与虚无》、《禁闭》、《恶心》等,至今仍是理解现代思想绕不开的经典。萨特的存在主义,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要迷失自我,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勇敢地拥抱自身的自由,用积极的行动去创造生命的意义。 理解萨特,就是要理解人类最深刻的焦虑与最伟大的潜能。他是一位思想的巨人,他的遗产,至今依然在拷问着我们,关于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既荒谬又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召唤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设计师,用自由与责任,去雕刻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他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书中对于某一关键事件的描述,往往会引用多方相互矛盾的原始文献,然后冷静地剖析每一种说法的可信度,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急于给出一个盖棺定论,反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充满张力的智力辩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逻辑链条之复杂与坚固,足见其下了多少苦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话题的方式——他从不轻易站队,而是将历史的判断权交还给读者,同时提供足够丰富的工具和视角供我们自行决断。这种“开放式”的叙事策略,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思考和重构,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对于任何渴望了解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同行或者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堪称典范之作。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某个杰出人物的传记,深入探讨了他一生的思想演变与社会影响。作者似乎对这位思想家的哲学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准的分析,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复杂概念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论断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也能抓住其核心要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不仅聚焦于理论建构,更着墨于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并最终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叙事节奏把握得当,既有对宏大思想框架的梳理,又不乏对个人生活细节的捕捉,使得这位“巨人”显得有血有肉,而非仅仅是书本上僵硬的名字。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成功地架起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桥梁,拓宽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像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沉重”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磨周末时光的读物。作者毫不避讳地探讨了该思想家理论中那些最令人不安、最富争议的部分,他没有进行任何的道德稀释或美化,而是直面了那些挑战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观点。这种坦诚和批判精神,正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思考一些原本可能被轻易回避的难题。书中对权力、自由与责任之间复杂关系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超越了简单的对错判断,指向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读完后,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它在我脑中留下的回响,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内心地震而非一次愉快的知识补充。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试金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以几个核心的哲学命题作为章节的基石,然后回溯性地将人物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嵌入其中。这种“主题先行”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思想的聚焦性。每当探讨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引入一个相关的时代事件或人物互动作为佐证,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构建一个“对话场域”,书中不时穿插着对该思想家同时代其他重要学者的评述和对比,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这位中心人物在整个思想谱系中的相对位置。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幅关于特定时期欧洲知识版图的精细地图,让人在跟随主线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周边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说实话,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它时而如同冷峻的学术论文,充满了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结构;而到了描述人物的内心挣扎或重大抉择时,笔锋又突然变得极其富有文学色彩和画面感,甚至带有一丝悲剧性的浪漫主义情怀。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跳跃,初看可能略显突兀,但细品之下,却发现它完美地契合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位思想家的矛盾性——他既是体系的建造者,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作者显然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他似乎在努力模仿和进入被研究对象的思维模式,用一种近乎“共情”的方式去重现历史现场。对于追求纯粹学术纯度的读者来说,这种文学化的介入或许会稍有干扰,但我个人却非常享受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与辉煌。

评分

书的世界。。。。。。

评分

好书,送货速度快,包装完整,非常满意

评分

书的世界。。。。。。

评分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评分

期待已久的一套书,小开本,纸张不错,认真看书,开卷有益!

评分

这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思想家传略。篇幅不大,45册,每册一个传主。其写法生动活波,少有废话。而且又不输精要。每一位思想家的精髓都可以通过阅读來获得。

评分

哲学普及读物,非常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

非常感叹当时的材料的缺失,以及国内对洛克政治思想多有误解。

评分

书就不给太多评价了,是好东西,愿意买的,肯定是物有所值的,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