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篇名缩写
序
1 导论
约翰·杜威是谁?
实用主义概览
本书的研究计划
2 改造哲学
哲学的源泉
杜威对哲学传统的分析
改造的一般策略
本章概要
3 改造经验
传统的经验论
杜威的经验论
本章概要
4 改造知识
杜威与认识论传统
实验性的认知理论
本章概要
5 改造社会
改造道德理论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本章概要
6 一个预见性的结论
关于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哲学的源泉
问题:或然性世界中的生命
人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或然性世界之中。从坏处说,他的存在包含着一场赌博。世界是一个冒险场,它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EN,LW1:43)
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将这些文字输入电脑的时候,窗外街道上的汽车喇叭声,已经盖过了聚集在电话线上和附近树上小鸟的吱喳声。这些鸟鸣声对屋内音响放出的轻音乐来说,是一种奇怪的补充。这是一个温暖而晴朗的日子,窗子开着,清风从户外吹入,掀动了我放在桌上的笔记。当我重新整理散开的书页时,我注意到阳光耀眼地射入窗内。如果阳光过于强烈的话,我将不得不拉上窗帘。然而,如果我拉上窗帘,清风就会被挡在户外。这样,我也许将不得不使用空调以使室内保持合适的温度,因为如果室内过热的话,电脑就会发生故障,我也将被迫停止工作。
在我看来,我的写作发生在不同的自然要素和技术要素形成的奇怪的组合之中。汽车、鸟群、电话线、树木、电脑、音乐、太阳和我都被包含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之中。我的行为——写作——必须与其他要素相协调,否则就会受到干扰。但何以见得杜威所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是世界的特性呢?
我们不时打断自己日常行为的流程而注意到环境——我们赖以开展行动的一系列条件。我们一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是在特定的背景中产生的,我们仅仅行动,我们在做事。我们忽略了世界与我们自身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我们倾向于认为,在我们的“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分裂,而行为充其量构成了这些彼此分离的领域之间的一个界面。但是,在杜威看来,我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内在于环境的动物,而且依赖于环境(LI,LW12:32)。我们的生存不仅仅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我们即生活在这些条件之中;我们不仅仅将行为加诸世界之上,我们本身就是世界的成员。
因此,环境是一个基本的要素。人们可以说,我们在理论上能够离开环境来生活。即便如此,这种说法还是容易引起误导。“环境”这一术语意味着存在一种我们的生活所依赖的、外在的、静态的实体。这种说法可以促使我们忽略两个事实:(1)环境不是一种严格地外在于我们的实体,我们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环境之中;(2)环境并不是静态的,它是过程性的、易变的、动态的。“环境”这一术语并不表示某种永恒的、独立的实体,毋宁说,它是对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着的力量和要素的一种描述,这些力量和要素构成了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生活于其中的条件。
我们并不习惯于以这种方式来思考我们自己与世界,因此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您现在正读着本书中的一个句子。阅读这一行为只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进行,例如,没有充足的光线和安静的氛围,阅读就是不可能的。让我们暂时停下阅读来环顾四周,您居身于何处?在环境中有哪些影响您阅读的力量在起作用?有可能在您和周围条件之间作出一种确定的、持久的区分吗?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生活在皮肤以下。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您的皮肤以下有器官、骨骼、肌肉、血液与细胞,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协作以维持您的生存。这些看来是内在的活动实际上与环境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当我们呼吸的时候,我们便从环境中吸取空气。随后,呼吸系统便将氧气与其他气体分离开来,氧气被留在体内,其他气体则被排回到环境之中。人体的其他重要机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说,您在环境之中,环境也在您之中。您的皮肤并不是一道将您和环境分离开来的屏障。相反,您的皮肤,就像您身上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环境的一种延续。您是一个有机体,也就是说,是一种过程,进行着持续的交换,与环境中的其他力量进行着某种交易。您绝不是世界中孤立的看客,而是世界中活的生物。
您的生存依赖于您与环境中的其他要素之间的一种交易行为。例如,一旦环境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您的呼吸就会停止,您将会死去。幸运的是,空气是环境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氧气的供应还是充足的。但是,环境是可变的,而人类在很多方面却是脆弱的。因为环境是一种由互动力量形成的动态组合,它们可能失去稳定。飓风、洪水、瘟疫、干旱、野外的火灾以及地震等都是环境可以威胁到人类安全的实例。在这些情况下,有机体必须借助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来克服困难,如用水来灭火及用抗生素来对付疾病。
我们无须用更大范围内的灾难作为例子,来显示环境可能失去稳定而给人类带来麻烦。不稳定性在更小的范围内同样存在。晒斑、霜冻和脱水是相似的危险。当人类的有机体与环境中特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损伤、妨碍或隔断时,这些症状就产生了。环境提出了人类无法抵御的挑战,结果是有机体受到伤害。如果这种伤害到达极致,有机体就会死亡。此外,我们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小的例子。微风拂过我的书桌,将我的笔记吹落到地上,因而给我带来了妨碍。为了复原,我试图恢复环境的秩序。阳光在我的电脑屏幕上产生了反光,使我看不清所打的文字。于是,我便拉下了窗帘。也就是说,我干涉了当前的条件,我运用环境来改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我改变了世界。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完全没有一般理论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通病。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穿越复杂的哲学迷宫。开篇部分,作者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概念框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侧写,将这位思想巨匠置于他所处的那个动荡年代的背景中,让人立刻感受到他思想的“现场感”和紧迫性。接着,叙述的脉络开始层层递进,从早期的心智理论到后来的教育哲学,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人的完整生命历程。尤其是在阐述其关键理论时,作者擅长使用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观点,这使得原本高冷的哲学思辨,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这种行云流水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发现之旅,而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这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评分从内容组织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极其精妙的结构逻辑。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铺陈,而是巧妙地将这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板块进行了功能性划分。例如,关于“经验”与“反思”的论述,作者将其独立成章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将其作为基础,去衔接后续关于“民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讨论。这种“先立根基,再谈枝叶”的架构,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哪些是针对特定情境的应用拓展。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了多个“隐形桥梁”,通过反复提及先前讨论过的核心概念,来加强知识的联结性,避免了内容之间的割裂感。这种体系化的梳理,让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理论碎片,最终汇聚成一张逻辑严密、互相支撑的知识网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该思想体系的整体骨架有了非常稳固的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带着知识分享者的真诚与热情。作者在保持学术论述精确性的同时,避免了过度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或者说,即使使用了,也会在第一时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或定义,绝不让读者迷失在术语的丛林中。文字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在需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地方,笔触变得犀利而富有穿透力,展现出对复杂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而在梳理其贡献或影响时,语言则变得温和而充满敬意,使人感受到作者本人对这位巨匠思想的深度认同。这种时而激扬、时而沉稳的语言节奏变化,使得阅读体验富于变化,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份报告,而是在聆听一场精心准备的、充满激情的学术讲座,让人在不觉疲倦中,接收到大量的深度信息。
评分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对话框架”。作者并没有将这位思想家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偶像,而是将其放在了与当代世界持续对话的位置上。书中多次出现将历史上的理论观点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巧妙对接的段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比如,在探讨其社会建构理论时,作者毫不避讳地将其与当前的信息碎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对照不是生硬的强加,而是自然而然地引出“我们如何重新建构有意义的共同经验”这一永恒的追问。这种处理方式,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思想激活,使其具备了直接回应我们日常困境的能力。它教会我们如何从过去伟大的思想遗产中汲取工具,去审视和应对我们此刻面临的真实挑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上深沉的藏蓝底色,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很有分量,仿佛在触摸一部厚重的历史文献。字体选择上也颇为考究,宋体和现代感的衬线字体混用,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又不失思想的锐利。内页的排版处理得非常人性化,行距适中,字号大小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原典时,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标注系统,脚注详尽而又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探究原著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锁线装订,保证了翻开时书页能够平铺,这在阅读一本需要频繁查阅的学术著作时,体验感极佳。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重视,本身就传达出一种对所承载思想的敬意,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沉浸到一种严肃的求知氛围中,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洗礼。
评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适合哲学初学者学习,适合上班族平时翻看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书就不给太多评价了,是好东西,愿意买的,肯定是物有所值的,经典
评分本书研究了著名思想家维特根斯坦,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评分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而这本书的研究也可谓上乘。
评分不错的思想家介绍系列图书,值得收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经典,经典经典~~收藏收藏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