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湘军史》体例与撰述具有下列特点:
一、体裁采用鉴(编年)、论(导论)、志(通志)、纪(战纪)、传(人物)五种体裁相结合,不同文体的分篇综合新体例。
二、通志篇营制、饷制,除相关著作已有所论列外,《湘军史》新增军系、战列、战略、军需、惩黜、哗变等志,资料大幅增加。
三、人物篇分统帅、主帅、统领、分统、营官五级及幕僚分述,大多从晚清笔记与各地县志搜集。
作者简介
王盾,字炳臣,号顽山。1929年生。长沙市岳麓区人。大学文化。建国后,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与经济研究。历任湖南省经委工矿志办编审、省体改委专职研究员、原湖南财经学院兼职教授,有经济专著三种:《市场机制研究》《流通力假说》《市场经济哲学》。退休后研究湖南近代史,撰写文史专著三种,其中《湘学史》《湘军史》均经湖南省社科规划办立项于2007年、2008年;《王阉运研究》于2006年脱稿,即将出版。目前仍继续撰写近代史著作《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将于2014年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湘军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湘军集团的确立
第三节 湘军性质的嬗变
第四节 湘军在近代史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二章 通志
第一节 军系沿革志
第二节 战斗序列志
第三节 战略志
第四节 战术志
第五节 营制志
第六节 饷制志
第七节 军需志
第八节 募遣志
第九节 训练志
第十节 宣教志
第十一节 屯垦志
第十二节 惩黜志
第十三节 哗变志
第三章 战纪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二节 捻军起义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三节 西北回民起义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四节 新疆反侵略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五节 贵州苗民起义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六节 云南回民起义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七节 广西陈黄起义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八节 川陕兰李起义战争中湘军战纪
第九节 甲申中法战争中湘军反侵略战纪
第十节 甲午中日战争中湘军反侵略战纪
第十一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湘军反侵略战纪
第四章 人物
第一节 统帅
第二节 主帅
第三节 统领
第四节 分统
第五节 营官
第六节 幕僚
第五章 编年(1851-1903)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南线老湘军同治三年八月援浙,历经百战。洪秀全子福填在江宁攻陷后逸出,走安徽广德,老湘营王开琳自玉山截击,几乎擒获,又被杨辅清部挟走。王开琳追击于上饶,颇有斩获。九月,太平军余部由大埔折入汀州,张运兰率轻骑出武平截击,被俘入永安后杀死。李世贤、汪海洋均入闽,老湘营奉调自仙霞入闽,合王德榜军进军连城。同治四年二月,王开琳至上杭,破太平军于茶树下。三月,屡败太平军于永定。江西遣新湘九营益王开琳军,而粮饷不断。五月中,太平军自武平入广东饶平。王开琳赴江西防边,接受太平军何春贵部投降后,老湘营王开琳部一军已扩至3万人,分新、老湘营,移守篁乡鹅公墟,以固长宁、安元藩篱。八月中下旬,进击瑶田、尤南,屡获大捷,自定南跟追。十月初由大坝出境攻广东上坪,十三日,扼天花寺,追至下车,进屯长宁。同治五年正月,各军围歼太平军余部于广东嘉应黄沙嶂。经江抚刘坤一、湘抚李瀚章会商筹饷,于二月将新老湘营王开琳部全军撤遣回湘。其主要骨干在同治十年五月刘锦棠回湘扩招时又重入老湘营。北线刘松山、刘锦棠叔侄老湘军进入西北平定回民起义。
第四阶段,西北平定回民起义。
刘松山在平捻中战功显赫,与淮军刘铭传并列。同治七年六月,西捻败于苏荏平。捻军起义失败。七月,左宗棠奉诏:“统原部回剿陕甘。”老湘军刘松山全军拔营,由山西渡河入陕。左宗棠奏保平捻战争中老湘军部将战功尤异者15人:易德麟、章合才、萧章开、陶定升、唐光辉、李云贵、何作霖、黄万友、易致中、余虎恩、胡文贵、杨清源、李就山、陈广发、杨世俊等。十月,老湘军自茅津人晋,道汾州趋陕北绥德。十二月,刘松山全军自永宁渡河至绥德,遣易德麟、章合才与成定康等先绕西路攻大理川,而自率各军直趋小理川,一日破回垒百余。成定康还守绥德,分军两路追杀,由怀远南折至安定,已复西绕至靖边,回民义军挫败,沿途拔出难民数万,生擒5000多人。回民义军战死者倍之。余众悉至镇靖堡,老湘军遂进攻镇靖堡。董福祥之父率众归诚,董福祥、李双良率部逾10万归降,随军西征。
……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70年代《湘军兵志》出版,对湘军性质及湘军人物作了全盘否定后,《湘军史稿》又沿袭《湘军兵志》的观点作阶级分析,将否定湘军历史铸成铁案。从此,湘军研究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一个盲点。
世纪之交,港台、海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若干探索性著作出版,国内也有大量重新评介湘军和湘军人物的著述涌现。在地方志第二次修编中,各地开始重视区域文化研究,湖南对继承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传统的湖湘文化研究也增强了力度,涉及湘学与湘军关系的研究出现若干新成果,对湘军性质与湘军人物的结论也有了若干不同观点,但迟迟没有新视角的湘军史专著出版。笔者阅读收集湖南近代史料近50年,上个世纪末先后发表有关湘学与湘军论文20余篇。研究湘军史的重点是界定湘军的历史地位,突破史学界对湘军及湘军人物定性的难点,研究湘军对近现代史的影响。2005年,专著《湘军史》脱稿。全书主旨是阐释湘学是湘军军事思想的哲学基础,湘军是湘学经世致用理论的军事实践这一基本论点。《湘军史》的基本论点是:
一、湘军中后期从出关戡定叛乱、收复新疆开始,到参加甲申、甲午、庚子三次反侵略战争,湘军性质已由平定农民起义的封建乡土武装,嬗变为反侵略的爱国民族武装。
二、天京攻陷后,湘军实力开始从东南战区向西北战区反分裂、反侵略前线战略转移,是曾国藩、左宗棠保存湘军实力、巩固湘军集团的战略措施。
三、湘军集团在左宗棠、刘坤一统率的中后期,在反对慈禧、孙毓汶、李鸿章集团勾结沙俄出卖祖国的外交政策、支持台湾人民反对割让的保卫乡土的战争,在阻抗列强利用八国联军入侵华北并企图侵略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为抵制慈禧废黜光绪延续卖国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浩荡长江,千年文脉:一部江南士人的精神图景 图书名称: 江南清流:宋代吴地士人的学术、生活与社会参与 作者: 历史学研究组 出版社: 文源学社 装帧: 函套精装,仿宋代拓本设计 页数: 850页,附十六幅高清地图与人物肖像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制度变迁录,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地理区域——宋代江南的吴地(今苏南、浙北地区)——来细致描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思想流变及其与周遭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它试图穿透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朝堂斗争或大儒哲学的窠臼,深入到地方精英的日常生活、学术辩论、家族传承乃至田园耕耘之中,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士人社会”。 全书以“清流”为隐喻,意指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江南士人如何试图保持其道德的纯净性与学术的独立性,同时也探讨了这种“清流”在面对世俗压力、朋党之争乃至国家危难时所展现出的矛盾与挣扎。 --- 第一编:风土与基石——吴地士人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土壤 (约250页) 本篇着重考察了支撑宋代江南士人阶层崛起的物质基础与文化传统。 第一章:水土的馈赠与限制 详细分析了太湖流域的地理环境对吴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于北方以农耕为主的模式,江南的稻作精耕细作、桑蚕丝织业的发达,为士人家庭提供了稳定的财产积累,使其得以脱离完全依赖俸禄或科举的困境。我们通过梳理宋代的赋税记录、水利工程的修建,探讨了这种经济基础如何催生了“闲暇”——这是士人进行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前提。同时,也审视了过度依赖商业和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隐忧。 第二章:地方书院与私学网络 重点剖析了宋代江南地区书院的兴衰史,特别是与理学思潮结合最为紧密的学派。我们不仅仅关注了著名学者的讲学,更深入考察了地方乡贤在书院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书院在地方治理、文化传播中的实际权力。通过对《续郡志》中古代文人手稿的引用,重建了从孩童启蒙到终生治学的教育路径图,揭示了宗族、乡绅与地方教育体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章:宗族结构与士人传承 江南士人的家族观念尤为重要。本章探讨了宋代宗族对士人学术方向、婚姻选择、政治站队的影响。通过对家谱中“世德堂训”的梳理,揭示了家族对于“读书做官”与“隐逸耕读”两种生活范式的价值取向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女性在家族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例如在保存典籍、管理家学方面的隐性权力。 --- 第二编:思想的激荡——学术流派的形成与争鸣 (约350页) 本篇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了吴地士人群体内部主要的学术思潮及其内部张力。 第四章:理学在南方的落地与本土化 避开程朱的宏大叙事,本章集中探讨了以湖州、平江为中心的理学实践。关注了理学如何在面对江南地区根深蒂固的佛教、道教文化时,采取了何种“调和”或“排异”的策略。重点分析了如何将“格物穷理”的理念渗透到对园林艺术、医学养生等日常实践的解读中,展示了理论如何进入生活,而非仅仅停留在抽象思辨。 第五章:诗文革新与“平易”之辨 在理学高歌猛进的同时,诗文的复古思潮也暗流涌动。本章细致比对了以唐代韩愈为宗的古文运动在江南的影响力,特别是对苏轼“尚意”一派的继承与扬弃。我们辨析了“学古”与“创见”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大量诗歌、尺牍的文本细读,展示了士人们在表达个人情感与符合时代规范之间的拉扯。 第六章:疑经与史学的自觉 本篇着重于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探讨了部分吴地学者对传统儒家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以及他们如何试图以更“实证”的方式研究历史。分析了对前代史书的增删考订,以及对地方志编纂规范的提升,这标志着士人开始将目光从“修身齐家”投向“明鉴古今”的社会责任。 第七章:艺术作为思想的载体——书画印中的“逸格”追求 从艺术史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吴地文人对“逸品”美学的追求。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北宋末年或南宋中期),文人如何通过水墨的浓淡、篆刻的刀法,来寄托他们对政治理想的坚持或对时局的无奈。书画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士人表达心志、进行精神自我救赎的重要场域。 --- 第三编:入世与退守——士人的社会角色 (约250页) 本篇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不同历史机遇下,作为地方精英所扮演的多重社会角色。 第八章:科举的困境与出路 详细分析了宋代江南地区科举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失意”士人如何处理其社会地位的滑落。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担任地方教谕、幕僚、幕客等非正式职位,继续发挥影响力。这一部分揭示了“怀才不遇”的表象下,是传统精英阶层在官僚体系日益庞大化后的结构性困境。 第九章:地方治理中的“隐形权力” 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宋代地方水利局、义仓、社仓的管理机构中,士人所扮演的技术顾问和道德监督者角色。他们往往不直接任职于官方,但却通过对地方经济的指导、对地方债务的调停,实现了对地方社会结构的有效渗透和控制,是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的重要缓冲带。 第十篇:田园牧歌的实践与反思 聚焦于那些选择归隐的士人。通过对陶渊明影响的回归,分析了他们在江南富庶的乡野中,如何构建他们理想中的“小社会”。然而,这种隐逸并非完全脱离世俗,而是伴随着对地方税收的合理性质疑,以及对佃农阶层的复杂情感——既有怜悯,也有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需求。 结语:清流的归宿 本书最终回归到“清流”的悖论。在靖康之变后的时代背景下,江南士人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的道德优越感在强大的军事与政治力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最终选择以文化坚守的方式,确保了知识的火种不灭,但也付出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无法强力干预的代价。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宋代江南社会复杂性的独特视角,它不是关于英雄的赞歌,而是关于一群有局限、有坚持的知识分子的时代侧影。 --- 附录: 1. 宋代吴地著名士人族谱简表 2. 江南地区水利工程与书院分布图(1000-1200年) 3. 关键文本注释与考订 关键词: 宋代、江南、吴地、士人、理学、书院、地方史、清流、宗族、文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