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增加新发现的傣族、基诺族、阿昌族、白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等7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的介绍与阐析,中编由初版本的23篇扩展至30篇,30个民族按语言系属排序。增加藏族、苗族、哈尼族薪发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的介绍与阐析。调整侗族、佤族多声部民歌的举例。     
作者简介
     樊祖荫,(1940.1~)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发表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200余首(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音乐与人》、《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和声写作教程》、《歌曲写作教程》等01995年《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获文化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年获文化部首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4年获文化部志书集成工作个人突出贡献奖,2006年《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歌曲写作教程》获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奖。
  曾先后出访俄罗斯、格鲁吉亚、乌孜别克、日本、韩国、丹麦等国,并多次到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活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序
上编 绪论
一、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
二、多声部民歌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三、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四、多声部民歌的流传与消亡
五、多声部民歌的题材内容与体裁形式
六、多声部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联系
七、学习、研究多声部民歌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中编 30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一、汉族多声部民歌
二、壮族多声部民歌
三、布依族多声部民歌
四、傣族多声部民歌
五、侗族多声部民歌
六、仫佬族多声部民歌
七、毛南族多声部民歌
八、彝族多声部民歌
九、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十、傈僳族多声部民歌
十一、纳西族多声部民歌
十二、拉祜族多声部民歌
十三、基诺族多声部民歌
十四、阿昌族多声部民歌
十五、羌族多声部民歌
十六、藏族多声部民歌
十七、景颇族多声部民歌
十八、白族多声部民歌
十九、怒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土家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一、苗族多声部民歌
[附录] 苗侗汉多声部民歌
二十二、畲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三、瑶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四、佤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五、德昂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六、布朗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七、高山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八、蒙古族多声部民歌
二十九、朝鲜族多声部民歌
三十、俄罗斯族多声部民歌
下编 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式
一、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的诸要素
二、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
三、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与声部构成
四、多声部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
五、多声部民歌的调式与调性
六、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
七、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特点
八、多声部民歌的曲式结构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即是拙著《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的增订本。为了使著作的名与实更好地对应起来,也为了适应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学文库”的体例,故易名为此。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初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8月)至今,已有整整16年了。在这期间,拙著先后于1998年4月和2004年1月由出版社加印了两次(据编辑同志告知,今年还要再重印一次),不少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将其采用为教材,并于1996年5月荣获文化部第三届艺术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文化部等主办的“中国原生民歌展演活动”已举办了五届,每届都有不少民族的歌手演唱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且屡屡获得好评和奖励;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曾多次邀请笔者介绍壮、侗、苗、布依、傈僳、彝、羌、蒙古等民族的多声部民歌,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多声部民歌宣传报道的增多,尤其是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于2004年举办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以及于2006年和2008年举行的两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众多民族的民间合唱与民间重唱歌手在电视屏幕亮相并获奖之后,“多声部民歌”这一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和音乐界中的影响迅速扩大,希望得到《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这本书的读者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学术研究对多声部民歌这一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保护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拙著出版的十余年间,随着各地音乐家们对民歌调查工作的深入,又陆续在不少民族中发现了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使初版本中介绍的存在有多声部民歌的民族数目,由23个增加到30个。作者本人于这些年中继续在各地各民族中对多声部民歌进行调查(包括1994年之前未曾到过的海南、青海等省与台湾等地),并对某些新发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进行核实。根据这些新的发现以及初版本中存在的某些缺憾,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实和增订。
  此次增订,包含以下各项:
  一、增加新发现的傣族、基诺族、阿昌族、白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等7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的介绍与阐析,中编由初版本的23篇扩展至30篇,30个民族按语言系属排序。
  二、增加藏族、苗族、哈尼族薪发现的多声部民歌品种的介绍与阐析。
  三、调整侗族、佤族多声部民歌的举例。
  四、在介绍各民族概况中修订人口数字,为全书统一起见,一律从初版本所依据的1982年人口统计数改为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
  五、尽可能地补上各谱例曲目的演唱者(某些转引的曲目查不到演唱者的则注明所依据之书目)。
  六、为统一体例,将上编之一的标题《概述》改为《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
  七、在上编之四《多声部民歌的流传与消亡》一篇中,增加传承、保护多声部民歌的意义以及民族语言衰退与多声部民歌消亡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
  八、在下编之三中增加对多声部民歌旋律形态的阐析,并将标题从《多声部民歌的声部构成》改为《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与声部构成》。
  九、因增加对多声部民歌新品种的介绍与阐析,对全书相关文字进行增删。
  十、对初版本文字、标点符号及谱例中的错、漏之处进行修订。
  与初版本的写作一样,这次的修订工作也得到了各地音乐家们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张兴荣、伍国栋、李安明、李文珍、赵晓楠、刘玮、嘉戎群培等同行向我提供了新发现的多声部民歌的音响、乐谱与背景资料,在此特致真挚的谢意!中国音乐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科研处很重视此项工作,把它列为学院科研项目予以资助,谨致谢忱!
  各民族的歌手是多声部民歌的创造者,是他们增添、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熠熠闪光的艺术珍品,谨向民间艺术家们致以特别的敬意!
  在本书初版本后记中曾提到的、对本人学习、研究多声部民歌有过直接指导和影响的前辈吕骥、贺绿汀、黎英海三位师长,已于近十年间先后去世,借本书新版本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深切的怀念之情!
  对于本书的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又花费了很多劳动和心血,谨表由衷的感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构建了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详实的图书概要。  ---   《河西走廊:丝路变迁与绿洲文明》   图书简介  核心主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古以来,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地理区域,在欧亚大陆桥梁构建过程中的历史演变、生态适应、文化融合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共计三十章,以时间为轴,以地理地貌为纲,层层递进地勾勒出河西走廊这一独特地带的兴衰史诗。  第一部分:地理格局与早期人类活动(约占全书20%)  本部分聚焦于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塑造过程。我们将详细分析祁连山脉、阿尔泰山脉与戈壁滩如何共同构筑了这条狭长的通道,探讨其独特的干旱气候特征如何决定了绿洲的分布与生存模式。     气候学与地貌学考察: 分析冰川退缩与河流变迁对古代聚落选址的影响。重点研究民勤盆地、河西走廊西段(玉门、敦煌)的古水文系统重建。    史前遗址与文化起源: 梳理马厂文化、四坝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存,探讨早期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文明的初步接触点。引入最新的考古发现,论证该区域作为史前文化交流走廊的地位。  第二部分:“汉置四郡”:战略要地的确立与防御体系(约占全书18%)  此部分重点研究汉代对河西走廊的军事和行政整合,特别是张骞凿空西域后,走廊如何从边陲地带转变为国家战略前沿。     郡县制度的移植与适应: 剖析汉朝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建立并维持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的治理体系。探讨屯田制度在戈壁环境下的成功与局限性。    长城与烽燧系统研究: 运用遥感技术和历史文献比对,重建汉代和前凉时期的防御工事网络。分析烽燧传递信息的效率与信息安全机制,揭示其在军事指挥中的枢纽作用。  第三部分:佛教东传与文化熔炉的形成(约占全书25%)  本书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详细考察了佛教艺术、哲学体系如何沿着河西走廊进入中原,以及它与本土文化的复杂互动过程。     石窟艺术的地域风格演变: 聚焦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的早期阶段。通过对壁画和塑像的断代分析,辨析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与汉地艺术元素的融合路径。特别是对西魏、北周时期“胡汉交融”风格的细致解读。    文本翻译与学派传播: 研究鸠摩罗什、法显等高僧在凉州、敦煌的活动轨迹,探讨不同译场对佛教义理传播的影响。分析早期中土僧侣对印度“中观学派”的理解偏差与本土化改造。    世俗信仰的渗透: 探讨佛教之外,祆教、景教、摩尼教在河西走廊的短暂兴衰,展示其作为过境宗教的缓冲带功能。  第四部分:隋唐盛世与国际贸易的黄金时代(约占全书15%)  聚焦于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商贸、使节往来与文化输出。     商队组织与物流管理: 探讨唐代商贾如何在“沙海”中进行物资调度、风险评估与金融活动。对“驼队经济”的成本核算模型进行初步构建。    使节与朝贡体系: 分析吐蕃、西域各国与唐朝在河西走廊的政治博弈。重点分析安西都护府在维护交通线安全中的实际操作与外交策略。  第五部分:中古变革与区域性政权的兴衰(约占全书12%)  本书将深入分析唐宋更迭时期,河西走廊在中央权力真空下的独立发展与外部势力的渗透。     西夏的河西战略: 探讨党项人在河西走廊的统治模式,分析其在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以及对回鹘、吐蕃文化继承上的贡献。    地缘政治的再定位: 考察唃斯逻政权对青海、河西地区的影响,以及宋朝对该区域控制力的衰退过程。  第六部分:明清:内陆防线与记忆的重塑(约占全书10%)  最后一部分关注明清两代,河西走廊从主动的对外开放通道,转变为巩固的帝国边陲防御体系。     嘉峪关的堡垒化: 细致研究嘉峪关城墙的建筑技术、驻防制度与物资供给链。分析其象征意义如何大于实际的军事功能。    近代西行的探索者: 记录近代西方探险家、地理学家对河西走廊的考察记录,对比其观察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差异,为当代保护与发展提供历史参照。  研究方法论:  本书综合运用了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环境人类学、敦煌学、以及大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力求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详实可信的河西走廊全景图。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极端自然条件下,通过文明交流实现自我延续与繁荣的深度研究报告。  目标读者: 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丝绸之路历史与中国西部开发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