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是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明代社会与文化史的总结,分为上下两编。《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上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一是纵观明代社会与文化的整体,其本身存在着一个官方控制从严密到松懈的动态变迁过程。二是考察明代社会史的重大转向,主要是社会流动的加速以及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三是考察明代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四是综合阐述明代社会与文化史变迁的时代特征,变迁所反映出来的新动向,以及变迁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中国的社与会》《中国流氓史》《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等多部专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明清史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社会、文化的动态变迁
二、社会的历史转向
三、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
上编 社会的转型
一、拜盟结社:民间组织及其勃盛
二、雕虫篆刻:文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三、四民之首: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四、佐官检吏:幕府人事制度
五、儒侠盗互动:知识人群体与侠盗之关系
六、光棍喇虎:无赖层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
七、女山人、女帮闲:妇女的社交网络及其媒介
下编 文化的变迁
一、求真务实:士大夫精神史的内在转向
二、致富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三、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
四、英雄崇拜:英雄豪杰观及其新动向
五、三教合一: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六、秀才学问与举业文章:学术史一隅
七、观念、生活与风俗:基于社会文化史的考察
余论 明清易代与社会文化的波折
一、社会秩序变动及其重建
二、礼教的重建与文化史的转向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近人论著
后记
精彩书摘
一般认为,“文学士多寡节气”。究其原因,据明人吴廷翰的解释,则是:“以其习华悦人,故性成而柔驯,居尝议论霏霏有余,及临事难,辄蓄缩巽冥,战汉不能出一语,往往殉其守。”②与道学之士相比,文人的气节确乎稍有不逮。不妨举明末文人董其昌、钱谦益,与道学家刘宗周、黄道周作一比较。董其昌文章书画,冠绝一时,海内望之如山斗。然受名士流风影响,“每疏绳检,且以身修为庭训,致其子弟,亦鲜克由礼”③。后董其昌在乡为富不仁,终于引其民众的愤慨,有“民抄董宦”一事。钱谦益为明季文坛领袖,却不惜行检,当原配陈夫人还在时,即以河东君柳如是为妻,“以妾为妻”,其无行可见一斑。④钱氏一事,若属实,正堪无耻之尤了。据明末清初人李清载,谦益降北以后,柳如是留南京,与一私夫乱。谦益子鸣其私夫于官,杖杀之。谦益怒,屏其子不见,语人道:“当此之时,士大夫尚不能坚节义,况一女人乎?”闻者莫不掩口。⑤钱氏在家乡的口碑亦不佳。反观道学之士,在大是大非的紧要关头,却能尽节而死,终成纲常人物。如刘宗周、黄道周,在崇祯年间被视为“天下清望”。当浙中不守时,宗周不食而死;道周受闽中之命,以阁部督师,被擒死之。⑥
三是文人穷酸,而且愿意言穷,甚至哭穷。轻薄、无行,出入花街柳巷,这是风流才子的勾当。而绝大部分的下层文人,即所谓的乡下学究,则无不是一副穷酸样。明朝人早就认识到了文人与穷的不解之缘。如袁中道就说:“知交中韵士,即是贫士。富人多非韵人。”⑦但明代文人更喜言穷。如江盈科有诗云:“作吏经三载,残躯万苦余。子钱增是母,宦橐薄于儒。乞米怜腰惯,窥铜笑貌(月檴)。乡书不敢寄,猿鹤恐嘲予。”①此即其例。
当然,穷酸只是与学究为伍,而与那些已有官位的大人先生无缘,如江盈科之言穷,只是一种文人习气在作怪,其实与乡村学究相比,他的日子并不难过。正如朱自清所说,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者聚集在失意的书生身上。得意之后,见多识广,加上“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那时就不会执着在书上,“酸气味”是可以洗掉的。②事实确乎如此。明代出仕过的文人,无论其如何说穷,终有基本的田地、房产供其消费。如唐顺之,初时有田百亩,其后增至“盈千”。③又如袁中道,自言其维持其逍遥的文士生活以及养家的经济来源:有供粥之田,可取租四百余石;岁有租银近百金;又在沙市有一宅,售值可置田数百亩。④
今人陈玮论文人道,文人绝非一般舞文弄墨的酸丁秀才,而指具有极致的文人习气的一类知识分子。他将文人气质概括为“五气”,即:书卷气、骨气、正气、义气、清气。⑤这当然是今人理想化了的文人形象。但如果对明代文人作一具体考察,那么酸丁或乡村学究在文人阶层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就不能不给予充分的注意。事实上,书卷气是明代文人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即使乡村学究如何穷酸,他们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这种知识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基础。文人当然是传统读书人的一部分,故又可称“书生”。这固然是一个颇值得骄傲的称谓,如说“一介书生”或“书生本色”,无不都含有清高的意味。所以,明代的文人墨客大多以贫为清高,进而以清高为标榜。骨气也者,简言之,即傲气。文人无疑是知识的掌握者,而知识又赋予文人以超俗的权力和优越。于是,明代文人也就具有了笑傲王侯、指点江山的传统,潜意识中常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⑥至于正气、义气,亦即临难尽节尽忠,更多的是在道学家之流中可以找到。而继承魏晋以来文人传统的文人,反而具有一种非道德或非规范的特点。即以“狎邪”为例,文人并不视之为大恶。其上焉者,视之为风流雅事,著之诗歌;其下焉者,视之为应酬不可免之事,无伤道德。①这不仅是历代文人的通病,而尤以明代文人为甚。换言之,明代文人一方面追求清雅之事,如书画、文学,另一方面又追求相当世俗化、物质化的生活,甚或追逐声色犬马。
……
《宋代士人阶层与城市生活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960-1279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士人阶层(包括文官、儒生、学者以及新兴的士绅阶层)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与城市生活空间、商业活动和文化风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阶段,重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制度的成熟与扩大,以及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士人社会。 第一部分:士人阶层的崛起与身份重塑 本部分将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切入,分析宋代士人身份的界定及其构成要素。 一、士的定义与社会功能变迁: 宋代“士”的内涵经历了显著的扩大。它不再仅仅等同于拥有政治权力的官员,而是涵盖了拥有知识、具备一定社会声望的群体。我们将梳理唐末五代以来,士人阶层对传统门阀士族的取代过程,重点分析科举制度如何成为士人进入统治阶层的最主要途径,以及“候补”士人(尚未入仕但具备资格者)在地方治理和社会舆论中的影响力。 二、家族、财富与教育网络: 士人的社会地位不再完全依赖于血缘继承,而是与家族财富积累和教育投资紧密相关。本章将考察宋代士人家庭如何通过购置田产、参与商业活动来维持其精英地位,以及私学和书院在培养和巩固士人阶层文化认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分析典型士人的家传资料和墓志铭,揭示教育如何成为一种代际相传的“资本”。 三、士人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 宋代士人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驱动,但同时,他们也必须面对冗官、俸禄微薄以及与皇权之间微妙的张力。我们将探讨士大夫群体内部在“主战”与“主和”、改革与保守之间的思想分歧,尤其关注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代表性人物的政治实践及其对士人集体形象的影响。 第二部分:城市化浪潮与士人的公共生活 宋代的城市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商业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士人提供了新的社会舞台。 一、开封、临安等大都市的文化生态: 本书将聚焦于首都及主要区域性城市的空间布局与文化氛围。城市不再是简单的政治中心,更是信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士人如何利用城市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公共议事以及享受物质生活?我们将探讨士人与城市中介力量(如行会、茶肆、酒楼)的交往模式。 二、书院、学社与知识的传播: 与唐代相比,宋代知识的传播更加世俗化和网络化。书院作为士人精英的私人学术共同体,其功能从单纯的教学扩展到对地方社会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化。我们将详细分析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代表性学府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以及这些学社如何成为士人政治思想和理学观念传播的有效载体。 三、艺术、审美与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商业的繁荣使得士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本章将研究士人如何在书画、金石、园林等领域建立起新的审美标准,这些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人情趣的体现,也是阶层身份的区隔方式。我们将深入分析宋词、山水画等艺术形式中蕴含的士人哲学与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士人阶层与商业经济的交织 宋代“重文抑商”的传统政策下,士人与商业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实际的联系。 一、士人的经济活动与财产管理: 尽管传统儒学不鼓励士人直接经商,但许多士人家庭为了维持高昂的教育和生活开支,不得不间接或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本书将通过分析土地兼并、典当借贷以及投资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记录,揭示士人在宋代经济体系中的隐形角色。 二、商业道德与士人叙事: 随着商业的扩张,关于“利”与“义”的争论日益激烈。士人如何用儒家伦理来规范或批判新兴的商业行为?我们将考察士人著述中对商人形象的塑造,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商业财富纳入传统的社会秩序框架内进行合理化解释。 三、地方治理中的士绅力量: 在地方层面,新兴的士绅(未入仕但受过教育的乡间精英)成为连接中央政府与普通民众的关键桥梁。他们参与水利建设、修筑桥梁、主持义仓等公共事务,成为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本书将探讨士绅在地方自治中的权力来源及其对地方文化习俗的影响。 结论: 宋代士人阶层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他们的知识体系、经济活动和公共参与,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富有创造力的社会文化景观。通过对这一阶层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理解宋代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层动力,以及知识精英在塑造一个时代精神面貌中的核心作用。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士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