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卷一 道体
【题解】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万事万物。本卷为《近思录》的大纲,探讨了性之本源,道之体统,是理学思想的纲领。
濂溪先生①曰:无极而太极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无极之真,二五⑤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X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⑥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⑦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⑧。”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①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②太极:宇宙的本源,万物产生的根本。
③两仪:阴阳。
④五气:五行之气。
⑤二五:阴阳二气与五行。
⑥五性:仁、义、礼、智、信。
⑦立人极:圣人树立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⑧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译文】
周敦颐说:作为宇宙本源,太极是广大无边的。太极一动就出现了阳,动到X致就出现了静。静就出现阴,静到X致就又回复到动。动和静相互成为对方出现的根本。太极分为阴和阳两仪。阳和阴转换就生成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流布,推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在太极之中统合。太极就是无极。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生成以后,各自有其特性。无极的真谛与阴阳五行的精微,奇妙地融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为男,象征地的“坤”成为女,阴阳二气交相感应,化育生成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就有了无穷的变化。其中只有人类,独得天地间的精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身体形成后,神智受感发而有了心智。仁、义、礼、智、信感于外物而区分出善与恶,于是体现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主张心中常保清净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中正仁义之德表现出来,于是人的X高境界就产生了。因此,圣人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广阔,眼光像日月一样明亮,行为像四季一样有序,判断像鬼神一样能察知吉凶。君子修行圣人之道就能吉祥,小人违背此道就会遇到凶险。所以《易经》说:“圣人确立了阴与阳为天之道,柔与刚为地之道,仁与义为人之道。”又说:“圣人追溯万物的开始,回顾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生死的道理。”《易经》确实博大啊,真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①曰义,理曰礼,通②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③不可见,充周不可穷④之谓神。
【注释】
①宜:适宜。
②通:通达。
③微:细微。
④穷:穷尽。
【译文】
“诚”的本体源于自然无为,一有杂念就产生了善恶。心存德爱是“仁”,举止适宜是“义”,符合天理是“礼”,通达万物是“智”,志有操守是“信”。行为能遵循天性安于天理的是圣人;能恢复人的本性并受持不失的是贤人;圣人之德微妙而不可视见,充塞而不可穷尽,这就称为“神”了。
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便捷性。以往阅读古文时,总是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来回切换,有时候译文的措辞又过于现代化,使得古文的韵味被冲淡。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在保持原文结构的同时,用精准的现代汉语进行对照翻译,使得读者可以同步体会到古语的精妙和现代语境下的含义。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在旁边随时引导,能够快速建立起对古文的语感;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也可以用来校验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并在对照中领悟原文的微妙之处。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模式,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探索和享受,而不是枯燥的记忆。
评分圣贤家训的篇目选择和编排逻辑,展现了编辑者深厚的学养和对国学经典的整体把握。这些篇目并非随机堆砌,而是遵循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阅读下来,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个体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终极关怀。它所传递出的价值观,例如自律、仁爱、担当和审慎,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重塑。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支柱,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时,能找到一个坚实的道德锚点,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评分从整体的编辑质量和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中的力作。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智慧之间的桥梁,既保留了经典的庄重性,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易读性。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供信息,更在于启发思考和塑造品格。我欣赏它没有过度“娱乐化”或“通俗化”圣贤教诲,而是保持了一种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和人文敬畏感。这本书的价值是长远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可以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和心灵指南。无论是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还是作为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它都提供了极高的性价比和无可替代的精神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和到位,这一点对我这种半路出家自学国学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古籍中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典故,通过细致的考证和解释,变得豁然开朗。我以前读类似的内容时,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各种工具书,效率很低,但有了这本书,很多地方可以直接对照理解,省去了大量的摸索时间。它不像有些注释那样只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能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层面进行阐述,真正做到了“解其意,明其理”。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原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作者的本意和时代的脉络。对于希望真正吸收这些智慧精髓的人来说,这种详尽而有深度的解读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的韵味扑面而来,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偏向哑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特别是封面题字的字体,苍劲有力,透着一股书卷气,让人一翻开书,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能感受到先贤们的心境。我觉得对于想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光是这本书的实体呈现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的快餐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喜欢国学经典,值得认真看看!
评分简单,先了解看看!
评分一般吧一分价钱一份货~!
评分还不错的书
评分好书。。。。。。。。∵。。。。。。
评分老喜欢了
评分收藏
评分质量一般,内容一般,书很小,内容少而粗糙,唯一优点,价格便宜,时间充足的人可以闲暇打发时间当看故事书。
评分喜欢国学,喜欢国学,喜欢国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