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文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费正清文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费正清 著,刘尊棋 译
图书标签:
  • 费正清
  • 中国革命
  • 历史
  • 近代史
  • 现代史
  • 政治
  • 文化
  • 传记
  • 回忆录
  • 美国汉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12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46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费正清文集
外文名称: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费正清文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是以费正清视角展开的一部中国现代史。时间跨度从晚清的180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85年,历时185年。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文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之中,有隔靴搔痒的,有浮光掠影的,亦有不着边际的。而费正清以他风趣、清晰的风格和浩瀚、博大的大师风范,对中国现代史作出了自己的阐述和认识,鲜明而有力地勾勒了180年间中国的政治风云与社会变迁。
  既不同于左派的解释,也不同于右派的解释,费正清提供了只属于他个人的解释,这就使得《费正清文集: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也使得费正清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国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55—1973年费正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哈佛大学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20世纪美国众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其门下。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夕,美国高层领导人案头摆放的就是他的《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的主要著作中译本:《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and China)、《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 Watch)及《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and Trans for mation)等。费正清任主编的书有《中国的思想与制度》(Chinese Thought& Institutions)和多卷本《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of China)等。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1 了解中国的革命

第一部分
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1895年
2 满清统治者从北京看世界
3 一些理论上的提法
4 条约时代以前商业的增长
5 中国社会内部的问题
6 西方的入侵
7 现代化的努力

第二部分
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1895—1911年
8 改革与反动
9 辛亥革命的起源

第三部分
第一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0 中华民国早期及其问题
11 新文化和中国的人文教育
12 国民革命以及国共第一次统一战线
13 国民党与共产党1927—1937年
14 抗日战争和内战 1937—1949年

第四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5年
15 创造新的国家
16 大跃进及其后果
17 毛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8 新的方针:邓小平的改革
19 透视

关于没有注释的话
译者简历
图书简介:探寻现代中国转型的多维视角 导言: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叙事 本书记载了一段跨越近两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聚焦于1800年至1985年这一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华文明经历剧烈阵痛、深度重塑与最终走向现代化的漫长历程。本书无意提供单一、绝对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叙事,而是力图从多个相互交织的维度,审视这一复杂转型背后的深层动因、关键转折点以及个体命运的沉浮。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英雄史观或意识形态定论,深入挖掘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社会结构性力量、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演变,以及普通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选择。 第一部分:帝制黄昏与外部冲击(1800-1895)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清朝中叶,一个看似稳定却已积重难返的帝国。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在王朝内部,面对人口压力、土地兼并、官僚体系僵化所导致的结构性危机。我们考察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内部动荡,并非简单地视为反抗,而是将其视为传统社会权力结构瓦解的前兆。 更重要的是,本卷详细剖析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如何成为催化剂,而非唯一的病因。从广州的贸易摩擦到鸦片战争的惨败,我们着重分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西方工业文明与政治理念的初次、且充满误解的接触。这一阶段的叙事核心在于“认知滞后”——一个基于儒家正统、以天下为中心的体系,如何挣扎着理解一个基于民族国家、科学理性、并推行全球贸易体系的“他者”。林则徐、魏源等先驱的“开眼看世界”尝试,展示了在巨大冲击下,传统知识分子内部产生的思想裂隙与初步的自强呼声。 第二部分:自救的迷思与帝国的最后挣扎(1895-1911) 甲午战争的决定性失败,彻底击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渐进式改革的可能。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出路的探索: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我们分析了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框架下的努力,揭示了技术引进与体制保守之间的根本矛盾。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建立,如何因缺乏现代产权制度和管理理念的支持而陷入效率低下和被地方势力掣肘的困境。 自上而下的变革尝试: 戊戌变法的短暂闪光,展现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知识分子试图在君主立宪框架内实现快速现代化的决心。然而,其失败的教训深刻揭示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以及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革命思潮的兴起: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则代表了激进的决裂路线。本部分不回避对兴中会、同盟会等早期革命组织的组织结构、融资渠道以及其思想纲领(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的考察,以理解他们如何成功地将反满清的民族主义与建立共和的政治诉求结合起来,最终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火种。 第三部分:共和的碎片化与军阀的年代(1912-1927)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并未立即带来稳定统一的现代国家。本卷聚焦于“共和”的脆弱性。我们考察了袁世凯的崛起与倒台,揭示了权力真空时期,地方军事实力如何成为决定政治格局的关键。 新文化的觉醒: 面对政治上的分裂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与思想领域。对“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呼唤,以及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批判,构成了这场文化革命的核心。我们细致梳理了白话文运动的意义,它如何打破了精英知识的壁垒,为后续的大众政治动员奠定了语言基础。 主义的碰撞: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直接催生了五四运动,标志着学生与工人阶层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界扎根。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国民党与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吸收上的不同路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在张力。 第四部分:统一的尝试与全民族的抗战(1927-1945) 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十年,是一段充满矛盾的时期。本部分试图平衡对“建设”与“剿共”的叙事。一方面,我们考察了南京政府在金融、交通、教育等方面推行的现代化举措,以及受过西方教育的技术官僚如何试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官僚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分析了其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地方实力派的制肘、财政基础的薄弱、以及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民族危机升级: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升级,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中国的政治重心被迫再次转向。本卷详细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下的合作与摩擦。我们不仅仅关注正面战场的得失,更关注敌后根据地的社会动员模式,以及战争如何进一步重塑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版图和民众心理结构。 第五部分:内战的逻辑与新政权的建立(1945-1949) 二战结束后,尽管国际社会期望中国能实现和平过渡,但国共两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全面内战。本部分侧重于分析内战的“逻辑”: 民众的倒向: 我们探讨了国民党政权在战后因恶性通货膨胀、腐败蔓延而迅速失去城市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共产党则通过土地改革、军队纪律等策略,成功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 军事战略的转折: 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与执行,到最终的渡江战役,本部分力求展现军事决策如何转化为政治现实,最终导致中华民国的统治瓦解。 第六部分:革命的深化与曲折的前行(1949-1985)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其内部的“革命”进程远未结束。本卷聚焦于建国后前三十多年间的探索与反复: 国家构建与社会改造(1949-1957): 考察了政权巩固、土地改革的完成、抗美援朝的外部影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探索的代价(1958-1976): 这一部分极其审慎地分析了“大跃进”的经济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治理体系、社会结构乃至家庭伦理造成的深刻冲击。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政治运动如何压倒了专业知识,以及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模式。 转折的曙光(1977-1985): 本卷的结尾聚焦于“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前提。考察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改革的初步成效,以及中国开始逐步重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最初信号。 结语:历史的持续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批判性的历史阅读框架,理解1800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从一个传统帝国,经由内外交困的巨大动荡,最终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我们相信,理解这段历史的曲折性、思想的张力以及制度的演变,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窗边眺望远方,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核心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对过去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它对“变革”本质的深刻洞察。它探讨的,是如何在一个古老文明试图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内部的惯性力量与外部的冲击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撕扯。这种对结构性困境的剖析,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它迫使我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那些看似新的挑战,其根源是否深植于更早期的历史选择之中。与其说是在阅读一部历史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民族灵魂和发展路径的深刻辩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强烈的感受是“复杂性”的回归。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接受“非黑即白”的简化叙事。但这本书用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实资料和极其审慎的分析,无情地打破了任何单一解释的自足性。它清晰地展示了,任何重大的历史转折点,都是无数动机、偶然、失误和高瞻远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一个简单的“英雄”或“罪魁祸首”。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尊重和深入挖掘,体现了一种真正成熟的历史观。它教会我,理解世界,就必须学会拥抱那些不那么舒适、但却更接近真相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享受。硬壳精装,纸张的选择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厚重感,翻阅起来手感极佳,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墨色的印刷清晰有力,字体的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阅读的体验非常流畅,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一些历史地图和照片的插页处理得极为精良,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捕捉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们不仅仅是辅助材料,本身就构成了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装帧设计师显然对这部宏大叙事抱有深厚的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本书散发着一种值得珍藏的气质。这种精心打磨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陈设,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重量感。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的午后,泡着一壶浓郁的普洱茶,开始接触这本书的。那种沉浸感是即刻的,作者的叙事笔触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既有宏观历史的磅礴气势,又能在关键节点精准地切入微观个体的命运。他对于事件的铺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年代记述,而更像是一幅层层递进的油画,初看是模糊的轮廓,随着阅读深入,细节和色彩才逐渐鲜明起来,让人不得不屏息凝神。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意识形态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感,没有明显的偏颇,只是冷静地将历史的逻辑链条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矛盾与张力。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实属难得。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敬畏的,但它的可读性却出乎意料地高。我一直觉得,一些严肃的历史著作常常会因为过于依赖专业术语和繁复的注释体系而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花了极大的心力去“翻译”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政治动态,让一个非专业出身的人也能轻松跟上其思想的脉络。这并不是在牺牲学术严谨性,而是一种高超的知识转化能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学院派的严密论证和大众对理解国家命运的强烈渴望。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总有种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收藏了很久,看评价应该是很值得读的书,设计简洁,很好!

评分

好好 东西 凑单斗胆

评分

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京东自营图书真的都是正版,包装好,送货快,售后无忧,要点个大大的赞!

评分

期待:一个美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与评价让那么多国人感慨!得看看原因!

评分

译者水平实在是一般。似乎没有审校?比较粗糙。有图为证。

评分

最好的服务来源于平凡的物流和耐心的服务,加油

评分

东西不错我喜欢

评分

看看学习一下。。。。

评分

还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