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最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秦漢史:最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秦漢史
  • 中國古代史
  • 斷代史
  • 曆史研究
  • 史學
  • 秦朝
  • 漢朝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352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34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含章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656
字數:62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最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
  易中天最為尊崇的史學大師——呂思勉
  《秦漢史》是研究秦漢史基本的參考書之一
  秦漢時期,風雲際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傢自此奠基
  中國曆史上首次實現大統一

內容簡介

  《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五部斷代史之一,初版於1947 年,後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基本的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楊寬曾總結說:“此書把兩漢政治曆史分為十一個段落,既作瞭全麵的有係統的敘述,又能抓住重點作比較詳盡的闡釋。對於社會經濟部分,敘述全麵而又深入。”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 ~ 1957),中國史學四大傢之一。15 歲入縣學,17 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教於常州溪山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後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呂思勉讀書廣博,治學嚴謹,有《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呂著史學與史籍》《文字學四種》《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等傳世。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總論——001
第二章 秦代事跡——005
第一節 始皇治法 | 006
第二節 始皇拓土 | 011
第三節 秦之失政 | 013
第四節 二世之立 | 017
第三章 秦漢興亡——021
第一節 陳涉首事 | 022
第二節 劉項亡秦 | 025
第三節 諸侯相王 | 032
第四節 楚漢興亡 | 036
第四章 漢初事跡——043
第一節 高祖初政 | 044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 046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 051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 053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 062
第六節 封建製度變遷 | 065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075
第一節 漢代社會情形 | 076
第二節 儒術之興 | 079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一 | 082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 084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 094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 095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 097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 100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 103
第十節 武帝刻剝之政 | 107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 113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 121
第十三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一 | 124
第十四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二 | 127
第十五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三 | 129
第十六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四 | 131
第六章 漢末事跡——133
第一節 元帝寬弛 | 134
第二節 成帝荒淫 | 140
第三節 哀帝縱恣 | 146
第七章 新室始末——153
第一節 新莽得政 | 154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 158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 162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 168
第五節 新莽敗亡 | 172
第八章 後漢之興——179
第一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 180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 183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 187
第四節 光武平群雄上 | 188
第五節 光武平群雄下 | 192
第九章 後漢盛世——197
第一節 光武明章之治 | 198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 204
第三節 後漢定西域 | 210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 216
第五節 後漢平西羌 | 219
第六節 後漢開拓西南 | 221
第七節 後漢時東北諸族 | 224
第十章 後漢衰亂——229
第一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 230
第二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 237
第三節 後漢羌亂 | 245
第四節 黨錮之禍 | 251
第五節 靈帝荒淫 | 253
第六節 後漢中葉後外患 | 255
第七節 後漢中葉後內亂 | 258
第十一章 後漢亂亡——265
第一節 何進之敗 | 266
第二節 董卓之亂 | 270
第三節 李傕郭汜之亂 | 273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 276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 281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 285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 293
第八節 赤壁之戰 | 295
第九節 劉備入蜀 | 300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 305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 309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荊州 | 311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315
第一節 三國分立 | 316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 319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 323
第四節 魏氏衰亂 | 327
第五節 魏平遼東 | 331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 332
第七節 蜀魏之亡 | 340
第八節 孫吳盛衰 | 347
第九節 孫吳之亡 | 352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 357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365
第一節 昏製 | 366
第二節 族製 | 372
第三節 戶口增減 | 374
第四節 人民移徙 | 378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 383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389
第一節 豪強 | 390
第二節 奴客門生部麯 | 393
第三節 遊俠 | 398
第四節 秦漢時君臣之義 | 403
第五節 士大夫風氣變遷 | 406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411
第一節 秦漢人訾産蠡測 | 412
第二節 秦漢時豪富人 | 414
第三節 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 | 417
第四節 漢世禁奢之政 | 420
第五節 漢世官私振貸 | 423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427
第一節 農業 | 428
第二節 工業 | 432
第三節 商業 | 434
第四節 錢幣 | 438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445
第一節 飲食 | 446
第二節 倉儲漕運糴糶 | 449
第三節 衣服 | 451
第四節 宮室 | 456
第五節 葬埋 | 461
第六節 交通 | 466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製度——481
第一節 政體 | 482
第二節 封建 | 484
第三節 官製 | 491
第四節 選舉 | 504
第五節 賦稅 | 517
第六節 兵製 | 525
第七節 刑法 | 535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553
第一節 學校 | 554
第二節 文字 | 569
第三節 儒傢之學 | 578
第四節 百傢之學 | 590
第五節 史學 | 597
第六節 文學美術 | 605
第七節 自然科學 | 610
第八節 經籍 | 616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621
第一節 祠祭之禮 | 622
第二節 諸傢方術 | 627
第三節 五德終始之說 | 631
第四節 圖讖 | 634
第五節 神仙傢 | 638
第六節 道教之原 | 641
第七節 佛教東來 | 645

精彩書摘

  自來治史學者,莫不以周、秦之間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會組織言,[1] 實當以新、漢之間為大界。蓋人非役物無以自養,非能群無以役物。邃古之世,人有協力以對物,而無因物以相爭,此實人性之本然,亦為治世之大道。然人道之推行,不能不為外物所格。人之相人偶,本可以至於無窮也,而所處之境限之,則爭奪相殺之禍,有不能免者矣。爭奪相殺之局,不外兩端:一恃強力奪人之所有以自奉,或役人勞作以自養。其群之組織,既皆取與戰鬥相應;見侵奪之群,亦不得不以戰鬥應之;率天下而惟戰鬥之務,於是和親康樂之風,渺焉無存;誅求抑壓之事,扇而彌甚;始僅行於群與群之間者,繼遂推衍而及於群之內,而小康之世所謂倫紀者立,而人與人相處之道苦矣。又其一為財力。人之役物也,利於分工,而其所以能分工,則由其能協力,此自邃古已然。然協力以役物,僅限於部族之內,至兩部族相遇,則非爭奪,亦必以交易之道行之,而交易之道,則各求自利。交易愈盛,則分工益密,相與協力之人愈眾,所耗之力愈少,所生之利愈多,人之欲利,如水就下,故商業之興,沛乎莫之能禦。然部族之中,各有分職,無所謂為己,亦無所謂為人,有協力以對物,而無因物以相爭之風,則自此泯矣。蓋商業之興也,使山陬海澨,不知誰何之人,鹹能通功易事,分工協力之途愈廣,所生之利愈饒,其利也;而其相交易也,人人以損人利己之道行之,於是損人利己之風,亦遍於山陬海澨,人人之利
  害若相反,此則其害也。語曰:“作始也簡,將畢也巨。”至於人自私其所有,而恃其多財,或善自封殖以相陵轢而其禍有不忍言者矣。由前之說,今人所謂封建勢力。由後之說,則今人所謂資本勢力也。封建之暴,尤甚於資本,故人必先求去之。晚周以來,蓋封建勢力日微,而資本勢力方興之會。封建勢力,如死灰之不可復然矣,而或不知其不可然而欲然之;資本勢力,如洪水之不可遽湮也,而或不知其不可湮而欲湮之;此為晚周至先漢擾攘之由,至新室亡,人鹹知其局之不易變,或且以為不可變,言治者但務去泰去甚,以求苟安,不敢作根本變革之[1] 社會組織當以新、漢之間為大界,民族關係兩漢、魏、晉間為一大界。
  《漢書·貨殖傳》曰:“昔先王之製,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於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槨、祭祀、死生之製,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夫然,故上下序而民誌定。於是辯其土地川澤、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樹種、畜養五榖、六畜,及至魚鱉、鳥獸、雚蒲、材乾器械之資,所以養生、送終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時,而用之有節。草木未落,斧斤不入於山林;豺獺未祭,置網不布於埜澤;鷹隼未擊,矰弋不施於徯隧。既順時而取物,然猶山不槎蘖,澤不伐夭,蝝魚麛卵,鹹有常禁。所以順時宣氣,蕃阜庶物,稸足功用,如此之備也:然後四民因其土宜,各任知力,夙興夜寐,以治其業,相與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贍,非有徵發期會,而遠近鹹足。故《易》曰:後以財成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及周室衰,禮法墮。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藻棁,八佾舞於庭,雍徹於堂,其流至於士庶人,莫不離製而棄本。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榖不足而貨有餘。陵夷至乎桓、文之後,禮誼大壞,上下相冒;國異政傢殊俗;耆欲不製,僭差亡極。於是商通難得之貨,工作亡用之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僞民背實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國者為王公,圉奪成傢者為雄桀。禮誼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錦,犬馬餘肉粟,而貧者裋褐不完,唅菽飲水。其為編戶齊民同列,而以財力相君,雖為僕虜,猶亡慍色。故未飾變詐為奸軌者,自足乎一世之間,守道循理者,不免於飢寒之患。其教自上興,繇法度之無限也。”此文最能道齣東周以後社會之變遷,及其時之人之見解。蓋其所稱古代之美,一在役物之有其方,一則人與人相處之得其道,此實大同之世所留詒,而非小康之世,世及為禮之大人所能為,《先秦史》已言之。然世運既降為小康,治理之權,既操於所謂大人者之手,人遂誤以此等治法,為此大人之所為,撥亂世,反之正,亦惟得位乘時者是望。其實世無不自利之黨類(class),望王公大人及所謂士君子者,以行大平大同之道,正如與虎謀皮。然治不至於大平大同,則終潛伏擾亂之因;其所謂治者,終不過苟安一時,而其決裂亦終不可免;此孔子所以僅許為小康也。先秦諸子,亦非不知此義,然如農傢、道傢等,徒陳高義,而不知所以緻之之方。墨傢、法傢等,則取救一時之弊,而於根本之計,有所不暇及。儒傢、陰陽傢等,知治化之當分等級,且知其當以漸而升矣,然又不知世無不自利之黨類,即欲進於升平,亦非人民自為謀不可,而欲使在上者為之代謀,遂不免與虎謀皮之誚。此其所以陳義雖高,用心雖苦,而卒不得其當也。參看《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五節。秦、漢之世,先秦諸子之言,流風未沫,士蓋無不欲以其所學,移易天下者。新室之所為,非王巨君等一二人之私見,而其時有誌於治平者之公言也。一擊不中,大亂隨之,根本之計,自此乃無人敢言,言之亦莫或見聽矣。此則資本勢力,正當如日方升之時,有非人力之所能為者在也。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著作的詳細介紹,內容與您提到的《秦漢史:最有分量的中國斷代史工程》無關: --- 《中國思想史:從先秦到近現代的演變與流變》 本書是一部全麵梳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脈絡的恢弘巨著。它不僅關注儒、釋、道等主流思潮的形成與演變,更深入探討瞭各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他們所麵對的核心問題,以及思想在不同政權更迭中所體現齣的適應性與創新性。全書的敘事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力求展現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與復雜性。 第一部分:先秦諸子的奠基與爭鳴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思想的“軸心時代”,即春鞦戰國時期。作者首先描繪瞭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正是這種動蕩催生瞭對秩序和理想社會的渴望。 儒傢思想的興起與早期發展: 重點闡述瞭孔子對“仁”與“禮”的界定,以及孟子對“性善論”的闡發,對比瞭荀子對人性與後天教化的強調。本章細緻分析瞭早期儒傢如何構建其道德與政治哲學,以應對分裂的現實。 道傢思想的超驗轉嚮: 老莊思想被視為對既有儒傢入世哲學的深刻反思。本書深入剖析瞭《道德經》中“道”的本體論地位及其對政治的“無為”主張,並探討瞭莊子如何通過逍遙遊來探討個體精神的自由。 法傢與墨傢的現實主義: 法傢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個高效、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傢,本書詳細梳理瞭商鞅變法背後的理論基礎——法、術、勢的結閤。墨傢則以其“兼愛非攻”的普世主義倫理和嚴密的組織結構,構成瞭與儒傢截然不同的社會實踐方案。 陰陽五行與方術的滲透: 除瞭顯學之外,本書也關注瞭早期宇宙論和自然哲學的萌芽,如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它們為後世形而上學的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兩漢經學的獨尊與神學的勃興 秦朝的短暫統一並未固化其思想形態,漢代則成為瞭儒傢思想最終確立正統地位的關鍵時期。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治意圖: 這一章節不僅分析瞭董仲舒如何融閤陰陽五行以改造儒學,使其更適應大一統帝國的統治需要,還探討瞭經學的官方化對學術自由的潛在壓抑。 讖緯之學的泛濫與挑戰: 漢代中後期,迷信和預言性質的讖緯學說在民間和宮廷盛行。本書剖析瞭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以及它對傳統經學的異化作用。 玄學的早期醞釀: 東漢末年,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對生命本真、個體超越的關注重新抬頭,這為魏晉玄學的興起奠定瞭基礎。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與宗教的角力 這是一個思想尋求個體解放和精神慰藉的時代,玄學與佛教的傳播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竹林七賢與“越名教而入自然”: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建構主體性”的努力。王弼對《周易》的義理化解讀,以及嵇康、阮籍等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張揚,構成瞭對傳統倫理的挑戰。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重點論述瞭佛教如何適應中國社會結構,從早期僅在上層精英中流傳,到逐步融入士人階層。鳩摩羅什的翻譯工作、對般若學(空宗)的闡釋,以及玄奘對唯識宗的引入,都是關鍵節點。本書尤其關注瞭佛教義理與道傢清談的相互藉用與競爭。 第四部分:隋唐宋元的理學與佛學的巔峰對決 隋唐統一為思想的整閤提供瞭平颱,宋代則迎來瞭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偉大的“重構”。 天颱宗與禪宗的成熟: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天颱宗的圓融思想和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深刻影響瞭後世的思維模式。本書分析瞭禪宗如何通過公案和機鋒來對抗學院派的繁復辯論。 宋代理學的誕生與格局確立: 這是全書的重點之一。作者詳細解析瞭周敦頤、二程(周、伊川)關於“理”的本體論定位,以及硃熹集大成的“程硃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本書區分瞭理學的“義理”與“氣”的概念,並強調瞭其對社會倫理的重塑作用。 陸九淵的心學先聲: 陸九淵“心即理”的主張被視為對硃熹外在探求的一種修正,預示瞭明代王陽明的思想方嚮。 元代:異族統治下的思想延續與變異: 元代知識分子在政治壓抑下,思想路徑如何轉嚮,以及理學在官方的進一步僵化現象。 第五部分:明清之際的思潮轉嚮與近代曙光 明清時期,思想界在理學內部的爭論中尋求突破,並開始直麵西方文明的衝擊。 心學在明代的勃興與普及: 王陽明“緻良知”的學說,將道德實踐的重心完全拉迴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上,對民間産生瞭巨大的解放意義。本書考察瞭心學在不同地域的傳播及其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對程硃理學的批判與“樸學”的興起: 黃宗羲、顧炎武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傢,他們對“空談”的厭倦,轉嚮對經世緻用、實學和民族曆史的關注。顧炎武的“博學於政,行之以實”成為樸學(考據學)的綱領。 清代思想的格局: 乾嘉時期,考據學達到頂峰,其背後是對前代空疏學風的集體反動。同時,我們也考察瞭思想傢如黃梨洲對君主專製的深刻批判,以及李贄對個性解放的激進呼喚。 本書結構宏大,細節豐富,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立體、富有生命力的中國思想史景觀。全書立足於文本細讀,輔以深厚的社會史背景分析,避免瞭將思想史簡單視為精英人物的語錄匯編,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有機生長的文化生命體。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初次捧起這套書時,我對它的厚度感到一絲敬畏,但一旦翻開第一頁,那種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鮮明,他仿佛不是在記錄過去,而是在與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文字流暢自然,即便是對於不熟悉那個時代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史料的甄選和引證,它不是簡單地堆砌文獻,而是通過精妙的梳理,構建起一個邏輯自洽的論證體係。這種紮實的學理基礎與生動的敘事手法相結閤,使得全書讀起來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斷代史的刻闆印象,讓我體會到曆史研究可以如此充滿活力和思辨性。

評分

與市麵上其他同類著作相比,這套書在理論構建上的雄心和最終達成的效果是超乎預期的。它不滿足於僅僅描述“發生瞭什麼”,更緻力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並且將這種解釋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明演進框架下進行考量。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經常能夠跨越學科界限,引入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地理學的視角來佐證其觀點。這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顯得極為堅固和全麵。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綫性敘事,而是一個復雜、多維度的動態係統。這套書無疑為研究秦漢曆史樹立瞭一個難以逾越的新標杆。

評分

這本書的細節處理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仿佛作者是那位時代的親曆者,對每一個角落都瞭如指掌。我尤其留意瞭書中關於社會底層生活狀態的描述,這往往是宏大敘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作者並未停留在對帝王將相的刻畫,而是通過對民間經濟活動、風俗習慣乃至法律條文的細緻描摹,立體地還原瞭一個鮮活的秦漢社會。每一章的過渡都銜接得天衣無縫,讓人感覺曆史的車輪是如此必然地嚮前滾動,沒有絲毫的突兀或斷裂。這種全景式的鋪陳,使得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喜怒哀樂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標記,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的集體命運。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體驗,更像是在參加一場由頂尖學者主持的學術研討會,隻不過這次的主講人極其擅長將復雜的議題簡化而不失深度。它在處理那些曆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時,展現齣瞭令人信服的洞察力。例如,書中對於郡縣製和分封製長期博弈的分析,不同於以往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兩者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適應性與局限性。這種超越既有框架的批判性思維,是這套書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不是簡單地復述已知,而是在啓發讀者去質疑和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結論。對於希望進行深入研究或提升曆史思維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思維助推劑”。

評分

這套書的篇幅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對古老文明的深度潛水。從裝幀的質感到內文的排版,都能感受到編著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們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忘記自己是在研讀嚴肅的曆史文獻,仿佛正親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書中對社會結構、經濟變遷乃至思想文化的闡述,都做到瞭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的完美結閤,很少有同類作品能達到如此詳盡和平衡的程度。尤其是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視角獨特,邏輯縝密,足以讓人對秦漢之際的變革産生全新的理解。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國古代史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颱階,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之作。

評分

很難讀,都是間雜文言文的。自己水平不夠。書很漂亮

評分

不是白話文,不過內容是不錯的

評分

給弟弟買的,用來入門,還不錯

評分

不錯,書籍完好,11活動買瞭一年的量,挺好。就是書的價格起伏較大,總體來說還是便宜點的

評分

包裝精美!物有所值!收藏使用!

評分

難看

評分

首先很便宜,每本不到十元,十元啊,其次包裝和質量都不錯,快遞也很給力,感謝京東,感謝618,還會一如既往的在京東采購的!

評分

書質量很好,印刷也很好,大師的作品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總之很滿意。

評分

做活動買滴,超級劃算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