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是“口述影像历史”的第三卷,重点辑录了1937-1949年间活跃在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最前沿的摄影师。全书3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配以这些已故摄影师亲友生动详实的描述,再现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内容简介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以口述这一独特的方式辑录了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18位已故战地摄影师,包括他们的生平介绍,亲朋好友的动情回忆、拍摄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评价。内容生动、文字详实,照片弥足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6年12月,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全国各民族摄影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摄影组织,中国摄影家协会目前拥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行业团体会员58个,个人会员达1.8万余人,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家以及在摄影理论、教育、出版、策展、技术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和人才。
目录
方大曾
失踪在抗日前线的战地记者
石少华
团结起来为繁荣摄影事业而奋斗
叶挺
用相机记录新四军
齐观山
十六岁的战地记者
苏静
让世界知道共产党有照相机
吴印咸
从旧上海到延安
吴群
手中武器就是相机
邹健东
为历史变革留下影像
沙飞
摄影是最有力的武器
张爱萍
战争摄影中的浪漫情怀
罗光达
用血汗铸成三大画报
郑景康
摄影能“抓住动态”
赵烈
画报社的音乐家
袁克忠
一辈子的前线记者
高帆
一辈子没有离开画报
高粮
一手拿枪,一手握相机
舒宗侨
把照片变成图册传下去
童小鹏
“摄影游击队”
精彩书摘
“北伐名将”叶挺,是我国卓越的军事家和我军的创建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真正的摄影艺术家和新四军的战地摄影记者。
叶挺年轻时就喜欢摄影,买过一台120照相机练习拍照。1931年在澳门定居后,又从香港买了全套暗房器材,在自己家中布置暗房,实习、研究冲洗胶卷、放大制作等技术,很快成为一名业余摄影行家。但叶挺真正投身于我党我军的摄影艺术创作行列,并在战地纪实摄影方面大显身手,是在1938年至1940年,他出任新四军军长后的这三年里。
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对组建军部的摄影工作机构极为重视,他让副参谋长周子昆物色、调集人员,成立军部摄影室和服务社,并尽快开展各项摄影业务。为了提高军部摄影室、服务社人员的业务素质,叶挺还多次亲临摄影室当教练和辅导员,同大家谈冲卷、印放技术,还亲自教陈菁学摄影,给她讲怎样取景构图,如何突出主体。叶挺不仅自购摄影器材武装自己,在前线或后方都无比奋勇地取景拍照,还重视对外宣传发稿,计划编印一本摄影集。新四军老战士马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凡是在新四军军部工作过的同志,都记得军长那架相机吧?军长凡是出门是必带的。他带着它,走进农民的茅屋,访贫问苦;带着它,走进战士的营地,促膝谈心。”“军长还创设了随军摄影服务社,他摄下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辉煌战绩,寄到国内外发表,扩大抗日必胜的影响。”叶挺的二儿叶正明回忆说1938年,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后,“虽然是一军之长,但生活并不宽裕,我妈妈李秀文出阁前是东莞的名门闺秀,出嫁时带来了一批嫁妆,于是,这一年她和爸爸一起在香港买了一架德国产135莱卡相机。打那之后,不管战事多忙,他都把相机带在身边,拍摄了许多战地照片。有次爸爸到上海为新四军筹款,住在霞飞路公寓,正遇日本飞机轰炸,成群的炸弹就在身边呼啸爆炸,闸北成了一片火海。爸爸不顾个人安危,站在阳台上举起照相机,拍下了侵略者的罪行。”军部的同志们记得:在泾县战役时,敌人炮火正猛,叶挺突然站起来拿着相机拍照。警卫员见状急忙把他拉倒,叶挺大发其火。曾在军部工作的画家赖少其回忆说:“我1939年10月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叶军长即把自己所拍战地照片拿给我看,说想编一本《新四军》摄影集,送香港印刷,交宋庆龄、史沫特莱作为海外宣传品,为新四军筹集经费和医药,同时也为了粉碎顽固派对新四军所谓‘游而不击’的造谣污蔑。”很遗憾,叶军长编《新四军》摄影集的计划未能实现,但值得庆幸的是当年他所拍的许多战地照片大部分没有遗失,被有关单位及其亲属珍藏起来了。
如今叶挺将军的摄影遗作,在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和档案馆和资料室里都有若干收藏,并时常被展览会选中展出。如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除收藏了叶挺所拍的一些新四军照片外,还保存着叶挺军长兴建的“新四军军部摄影室暗房内景”照片,现已成为我军摄影史料之一。又如在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里,展出一幅“1939年重庆进步文艺工作者举行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外景”照片,署名“叶挺”,这证明他当年去重庆开会,也是相机不离手,随时在摄影。1985年7月,中国新闻学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展览”,在第一部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中,也展出了叶挺军长所拍的几幅珍贵照片。近两年,叶正明代表全家将长期保存的叶挺摄影遗作1800幅,全部捐献给军事博物馆,使军博成为我国收藏叶挺摄影作品最多、最全的一个博物馆。
……
前言/序言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 第一章:烽火中的凝视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古老中国的宁静,也点燃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抗战。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浩劫中,一批特殊的记录者——战地摄影师,肩负起他们的使命,用手中的相机,捕捉下时代的脉搏,用影像书写着民族的悲壮史诗。他们不是身披戎装的战士,却在硝烟弥漫的前线,用另一种方式与侵略者搏斗,将历史的真相镌刻于胶片之上。 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战史叙述,更不是宏大的政治论述。它聚焦于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身影,那些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留下一帧帧珍贵画面的普通人。他们是摄影记者,是艺术家,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十三个年头,是中国人民饱受苦难、奋起反抗的关键时期。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战地摄影师们留下的影像,是那个时代最鲜活、最真实的注脚。 他们的镜头,对准了硝烟中的战场,那些激烈的炮火,浴血奋战的士兵,以及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记录了淞沪会战的顽强抵抗,记录了长沙会战的血染的风采。然而,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在后方,他们同样用镜头捕捉着社会各界的抗战热情,记录着工业的转型,教育的维系,以及普通民众在艰难岁月里的生活百态。他们捕捉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是人民群众在苦难中孕育出的希望。 第二章:无声的呐喊 那些定格在黑白胶片上的影像,拥有着超越语言的力量。它们是无声的呐喊,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是对和平的渴望,更是对后人的警示。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摄影师们的作品,是传递真相、凝聚民心、争取国际援助的重要武器。他们将前线的惨状,通过报刊、杂志,乃至国际通讯社,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向世界各地。 然而,他们的工作充满了危险。随时可能遭遇的炮火、流弹,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被敌人发现的风险,都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摄影师,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们的镜头所捕捉的画面之中。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被载入史册的辉煌篇章,但他们的作品,却成为了历史的丰碑,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这本书将深入探寻这些战地摄影师的内心世界。他们为何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危险的前线?在他们眼中,战争是什么?他们拍摄的动机又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自己的作品的?他们的作品,又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通过他们的镜头,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血与火,去体会那些照片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 第三章:影像的力量 透过这些泛黄的胶片,我们不仅能看到战争的残酷,更能感受到战争中涌现的人性光辉。摄影师们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战士们在炮火中相互扶持的身影,母亲怀抱孩子奔向安全地带的焦急,以及普通民众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坚韧。这些画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足以撼动人心,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感。 这本书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为载体,辅以详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人物故事,力求还原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真实面貌。我们将介绍那些在抗战摄影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摄影师,他们的生平,他们的创作历程,以及他们留下的代表性作品。例如,那些记录了日军暴行的影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证据,更是对人类良知的拷问。那些展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画面,它们则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激励着整个民族走向胜利。 我们还将探讨摄影技术在那个时代的传播和运用。在当时,摄影设备远不如现在先进,胶卷的获取和冲洗也面临诸多困难。摄影师们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持创作?他们的拍摄技巧,他们的后期处理,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第四章:历史的重现 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通过重温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战地摄影师们的作品,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它们提醒我们,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能放弃希望,不能失去斗志。 我们相信,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真实而震撼的画面时,心中会激起强烈的共鸣。你会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你会看到那些在炮火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你会听到那穿越历史的回声,它们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一个时代的悲壮与不屈。 本书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经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梳理,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被影像所记录的中国抗战历史,让更多的人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的战地摄影师们。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作品,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五章:时代的印记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一段民族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诉说着一段血泪交织的故事。当我们翻阅这些影像,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经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书中收录的照片,角度多元,内容丰富。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有战士们英勇搏杀的瞬间,有被战火摧毁的城市景象,也有民众在废墟中努力求生的场景。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深入挖掘了每一位摄影师的背景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是普通的青年,却因为时代的召唤,毅然投身到抗战报道的第一线。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日军的暴行,用影像揭露战争的真相,用画面传递中华民族的抗争决心。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对正义的声张。 本书的编纂过程,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也是一次对精神的致敬。我们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精准,无论是照片的来源,还是照片背后的故事,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实与考证。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这段被影像所定格的历史,不再沉默,让那些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战地摄影师们,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贡献,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铭记。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的真相,也映照出我们民族的脊梁。它是一首无声的诗,用影像描绘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用镜头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是一次回响,从过去的硝烟弥漫中传来,警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珍爱和平。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让你感受那些无畏的灵魂,用他们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的记录。他们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勇士。他们的影像,是民族的记忆,是永恒的警示,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