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发明给作家造成了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这是一个似乎能自动实现一种完全真实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媒介。本书将为我们展现:
◎?故事—摄影作为一种语言,配合叙事与小说,以更出色的方式捕捉这个世界的精彩。
◎?交流—调查摄影与文学、摄影师与作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窥见视觉与语言文本之间持久的文化接触。
◎?聚焦—书面与视觉文化的交集,以独特的视角讲述摄影史,关注名家作品中对摄影开创性的探索。
摄影的发明给作家造成了一个巨大挑战,因为这是一个似乎能自动实现一种完全真实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媒介。正如《摄影与文学》中论述到的,这一挑战的结果已经使摄影与文学、摄影师与作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摄影与文学》对摄影的完整历史进行了评价,并且布鲁纳阐述了摄影的发明是如何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被书面文化影响的。他也着眼于摄影小品的创作、作家对摄影频繁的亲身探索,以及摄影与文学如何终开始交换创作工具,并融合各种版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摄影文本语类。《摄影与文学》一书配有大量插图,反映了一位摄影师的观点,对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的《自然的画笔》、艾尔维·吉贝尔或辛迪·舍曼的摄影小说等作品对摄影的开创性探索给予了新关注。
《摄影与文学》对任何对书面和视觉文化的交集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该书提供了大量的自传文学、宣言、小说以及各种各样的图片,涵盖了从初的达盖尔银版摄影照片到数字时代的新作品,共92张。
弗朗索瓦·布鲁纳是巴黎第七大学研究美国艺术和文学的教授。他著有《摄影观念的诞生》(La? Naissance? de? l’idée? de? photographie, 2000)一书,和别人共同主编了期刊《西方图像:法国收藏调查照片,1860-1888》(Images?in? the? West:? Survey? Photographs? in? French?Collections ,? 1860–1888,2007),并向《跨越大西洋》(Tran satl antica )、《摄影学》(Etudes? Photographiques),以及美国《光圈》(Aperture)在内的多家期刊定期供稿。
引言
第一章 记录摄影的发明
第二章 摄影与书籍
第三章 摄影的文学探索
第四章 摄影文学
第五章 文学摄影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致谢
索引
拿到这本《摄影与文学》时,我正处于一个创作瓶颈期,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变得麻木和公式化。这本书就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始终没有将摄影和文学视为两个独立的王国,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共通的人类表达冲动在不同载体上的投射。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环境肖像”的叙事力量,作者对比了三位不同时代摄影师如何通过环境细节来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人物的命运轨迹,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我对自己以往的拍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意识到,我过去常常只关注主体本身,而忽略了主体赖以生存的“场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同理心,他仿佛在邀请我们一起,耐心地蹲下身子,去倾听那些被我们匆忙略过的光影和词句所低语的故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创作热情重新被点燃了,那种想要去“记录”和“阐释”世界的冲动又回来了,而且这次,我知道该如何更深入地去做了。
评分这本《摄影与文学》的书,从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我一种非常沉静但又充满力量的感觉。它的封面设计很简洁,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一种复古的米白色纸张质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厚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探讨,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住了。他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理论,而是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书中探讨了光影如何捕捉瞬间的永恒,以及文字又是如何构建起绵延的时空。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比较不同时代摄影家和作家的作品时,总是能找到那些微妙的共鸣点,比如某张黑白照片中人物眼神的忧郁,如何与某篇小说的结尾段落所营造出的那种失落感完美契合。我记得有篇文章专门分析了纪实摄影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远超文字的单纯描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立体了,不再是单纯地“看”或“读”,而是开始尝试去“体会”影像和文本背后的情感脉络,这对我个人创作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随手拍的照片,思考如何用更具叙事性的方式去呈现它们。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慢慢翻阅的书,不适合放在床头快速消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只领会了三分之一的精髓,很多引用和典故都需要停下来查阅资料,但这恰恰是我享受它的原因所在。它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作者在探讨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构建一个“不可信的叙事”时,简直是惊艳到了我。他引用了几个非常晦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并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这些看似荒诞的画面与文学作品中那种潜意识的流动性联系起来。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相关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这挑战带来的满足感是巨大的。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及艺术创作中最核心的那个问题:真实性与主观构建之间的永恒张力。它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分析工具。对于那些对艺术理论有一定基础,但又渴望看到新鲜视角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帮你搭建起一个更坚固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愉快的午后散步,不追求速度,只享受沿途的风景。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用词考究,但绝不矫揉造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在为你导览一座充满珍品的私人画廊。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困难,而是因为某个句子或某个观点的精妙构建让我忍不住要反复咀嚼。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巧思,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推进,而是以主题——比如“记忆的碎片”、“光线的隐喻”、“人物的肖像”——来组织章节。这种非线性的编排反而更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跳跃性和直觉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留白”的讨论,摄影中的留白和文学中的省略号或未尽之言,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都指向了读者自身的想象空间。读完后,我立刻找出了几部老电影来看,试图去捕捉那些电影镜头语言中隐藏的“文学性”,这种跨媒介的联想能力,是这本书教会我的最宝贵的技能之一。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本来就挺高的,毕竟“摄影”和“文学”这两个词在我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远超出了我预期的那种“相得益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论和案例之间的平衡。他没有沉溺于晦涩难懂的符号学分析,而是大量引用了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某位著名作家的日记中对一张家庭旧照的描述,那种既疏离又深情的笔触,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它更像是一个沉默的证人,等待着被文字赋予生命。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讨论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图像的快速消费对深度阅读习惯的冲击,这一点非常贴合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我们习惯于“刷”图片时,我们是否还拥有耐心去“品味”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叙事?这种对媒介本质的拷问,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它不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的梳理,更像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次深刻体检。
评分好评,实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正版,优惠力度非常大。
评分不错
评分老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喜欢文学,最近又喜欢上了摄影。读此书会有帮助的。
评分触类旁通,从事摄影的懂点文学蛮好
评分老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喜欢文学,最近又喜欢上了摄影。读此书会有帮助的。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