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永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饮食
  • 饮食文化
  • 饮食史
  • 明清
  • 生活史
  • 烹饪
  • 美食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4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069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3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以明清两代长达543年的历史为“空间”,从生活史的视角研究饮食史,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饮食和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发展和成就。
  作者伊永文运用丰富的、经得起推敲的明清小说戏剧、诗词曲艺乃至说唱笑话等样式的文学材料与明清历史互证,自成一格,勾勒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明清饮食的画卷。

作者简介

  伊永文,1950年生,山东蒙阴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市民文学与城市生活。
  主要著述有《宋代城市风情》、《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明清饮食研究》、《宋代市民生活》、《东京梦华录笺注》等,其中《明清饮食研究》、《宋代市民生活》曾分获黑龙江第九、十届优秀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贵族章
一、宫廷御膳
二、宴享制度
三、奢侈食尚
四、孔府筵席

实践章
一、美食家
二、饮食著作
三、厨师

器具章
一、瓷器具
二、金、银、玉器具
三、轻便器具
四、宜兴紫砂壶
五、木、竹、葫芦、漆、锡器具
六、食物加工器械
七、鼻烟壶

食俗章
一、汉族饮食习俗
二、少数民族食俗
三、饮食行业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的、与“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这本书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 《蒸汽时代的城市脉动:1850-1914年英格兰工业中心的社会图景》 作者: 艾略特·布莱克伍德 出版社: 维多利亚历史研究社 出版日期: 2023年秋季 --- 内容简介: 一个被钢铁、煤烟与高速运转的机器重新塑造的世界 本书深入剖析了185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格兰北部和中部工业腹地——那些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和谢菲尔德为代表的城市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文化变迁。艾略特·布莱克伍德教授通过对大量一手档案、地方政府报告、工人阶级日记以及建筑蓝图的细致梳理,为我们重构了一幅关于“进步”代价的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画卷。 我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断裂点:蒸汽动力、钢铁冶炼和机械化纺织业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存境遇。本书不仅仅是对工业革命经济影响的重复论述,而是着重于探讨这种剧变在日常生活中投下的深刻阴影和催生的新生力量。 第一部分:钢铁之城的心跳——基础设施与空间重构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城市形态的急剧变化。随着工厂和矿井的扩张,传统的中世纪城市规划迅速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为生产效率服务的、冷峻的工业几何学。我们详细分析了运河网络、新兴的铁路干线(特别是城际货运与通勤铁路)如何重塑了地域联系,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和阶级居住区隔离的决定性作用。 例如,书中对曼彻斯特“新城”的分析,揭示了专业化的商务区如何蚕食了旧的商业区,而工人阶级则被推挤到远离水源、污染严重的“后巷”和简陋的排屋区。布莱克伍德教授使用了罕见的城市地图测绘资料,直观展示了财富和污染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揭示了“进步”是如何以牺牲底层民众的健康和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机器的阴影下——劳动力、家庭与时间观念的异化 工业化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上。本书探讨了工厂钟声如何取代了自然节律,成为衡量人类活动的至高标准。我们细致描绘了童工、女性劳动力和移民工人(尤其是来自爱尔兰和欧洲大陆的劳工)在纺织厂、煤矿和钢铁厂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对大量工会记录和慈善机构报告的交叉比对,本书挑战了将这一时期工人生活简单浪漫化或一味妖魔化的倾向,展示了工人们在极端压力下发展出的互助网络与反抗策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家庭经济单位”解体的研究。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而在工业城市中,家庭成员被拆散到不同的工厂,他们的收入不再是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是对外部市场波动的脆弱反应。这导致了新的家庭权力结构和代际冲突的出现。 第三部分:知识的渗透与文化的抗争——教育、娱乐与公共卫生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对标准化和纪律化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社会管理工具。本书深入考察了公共教育运动的兴起,这既是进步主义的体现,也是对劳动力进行“驯化”的尝试。我们对比了国家主导的学校与宗教慈善团体开办的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意识形态灌输上的差异。 在娱乐方面,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出了独特的亚文化。本书描绘了“公共酒馆”(Public House)作为工人阶级社会中心的功能,以及新兴的体育运动(如足球俱乐部)如何从工人阶级的自发组织演变为跨越阶级、但又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集体认同载体。 最后,对公共卫生危机(如霍乱和伤寒)的分析,揭示了精英阶层与工业无产阶级在面对生存威胁时的巨大鸿沟,以及最终促成城市基础设施(如大规模下水道系统和自来水工程)改革的复杂政治博弈。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化 《蒸汽时代的城市脉动》的结论指出,1850年至1914年的这段时期并非一个稳定的、线性的发展阶段,而是一个充满了紧张、断裂和持续适应的动态过程。英国的工业化既是全球现代性的奠基石,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实验场,其遗留的社会地理格局和阶级关系,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社会。本书为理解现代城市社会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必要且深刻的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景。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关于菜谱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晚期,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的。1368年,明朝建立,一个新的时代开启,饮食文化也许也在随之调整;而1840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内部的社会变革,必定也深刻影响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我特别好奇,书中所说的“成熟佳肴”,是否指代的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技艺精湛的烹饪方式?或许,它还包含了食材的选择、调味的艺术,甚至是摆盘的学问。我能够想象,书中会描绘出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饮食风貌,比如,富贵人家的山珍海味,文人雅士的清淡素食,市井小民的家常小炒,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饮食图景。而“文明”二字,则让我联想到,饮食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文化角色,它可能与节日庆典、家庭聚会、社交活动紧密相连,甚至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评分

“成熟佳肴的文明”——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古代美食的画面,尽管我可能对书中的具体内容一无所知,但仅凭这个名字,我就能开始我的想象之旅。我设想,书中所描绘的“成熟佳肴”,绝非只是简单的食材堆砌,而是蕴含着精湛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许,书中会细致地解读不同时期士大夫的宴饮礼仪,那些精心设计的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更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以及人脉关系。我能想象到,在那个漫长的历史跨度里,从宫廷到民间,饮食的演变一定充满了故事。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食材,是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又或者,是什么样的社会动荡和文化思潮,改变了人们对食物的认知和选择?书名中的“文明”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饮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单是物质的满足,更是精神的寄托,是社会凝聚力的纽带。我忍不住要去猜测,那些“成熟”的佳肴,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沉淀,才最终绽放出其独特的风味与价值,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评分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仅仅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足以激发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会立刻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不仅仅是朝代的更迭,更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变迁。我设想,书中所指的“成熟佳肴”,绝非是简单的食物,而是一种积淀了时间、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我很好奇,在那个长达数百年、充满风云变幻的时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口味偏好会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是新的食材的引入,还是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书中是否会描绘出,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饮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比如,文人墨客对精致的追求,商贾巨富对奢华的讲究,或是普通家庭对温饱的朴实愿望。而“文明”一词,则让我联想到,饮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情感的寄托,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我渴望了解,在那个时代的餐桌上,究竟隐藏着怎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孕育着怎样独特的饮食文化。

评分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我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演变、成熟的。我好奇的是,书中所提及的“成熟佳肴”,是否意味着一种烹饪技艺的极致追求,一种食材的精挑细选,又或者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调味方法?从明朝的建立到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这期间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贸易往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如何体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享受食物的。是宫廷的盛宴,还是民间的烟火?是南方的精致,还是北方的豪迈?“文明”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饮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文化符号角色,它可能承载着礼仪、风俗、情感,甚至是思想。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美食的理解和创造。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光是听这个名字,我就能联想到许多有趣的画面。1368年,那不就是明朝建立的年份吗?而1840年,那是鸦片战争的开端,中国历史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漫长的几百年里,中国的饮食文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从一个王朝的更迭到另一个王朝的兴盛,再到近代化的冲击,饮食生活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烹饪那些“成熟佳肴”的?是不是有什么现在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烹饪技巧?比如,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松弛和开放,会不会让一些新的食材和香料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了菜肴的味道?又或者,随着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是如何融合、碰撞,最终形成所谓的“文明”的?我总觉得,饮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甚至是一种哲学。这本书似乎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味蕾记忆。我期待着能够了解,在那个时代,一顿饭的背后,可能蕴含着怎样的社会阶层差异,怎样的节日习俗,甚至是怎样的权力象征。

评分

1368-1840中国饮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 不错

评分

好评!好书!内容丰富!

评分

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史,读读看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

评分

很好,活动力度很大,优惠很多,希望这种活动更多一点。

评分

隔扇有多种多样。总名字有时叫它为隔断,是指室内作间格用的。主要是木材制作的,在安装上灵活性很大,可以随时拆卸。在冬天可以用隔断装成一个暖阁。如明清时代的皇宫在冬季,由于宫殿高大,除在殿内地面上利用炭盆供热外,凡是寝宫都利用室内装修隔扇等将殿内空间缩小,殿顶由高降低,来保持室内温度。到夏日来时,又可以恢复成一个大厅。

评分

隔扇有多种多样。总名字有时叫它为隔断,是指室内作间格用的。主要是木材制作的,在安装上灵活性很大,可以随时拆卸。在冬天可以用隔断装成一个暖阁。如明清时代的皇宫在冬季,由于宫殿高大,除在殿内地面上利用炭盆供热外,凡是寝宫都利用室内装修隔扇等将殿内空间缩小,殿顶由高降低,来保持室内温度。到夏日来时,又可以恢复成一个大厅。

评分

送朋友,应该还可以。。。

评分

质量很好,大品牌,白条很好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