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07 民艺复兴(续)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靖 编
图书标签:
  • 民艺
  • 复兴
  • 碧山07
  • 传统工艺
  • 文化
  • 艺术
  • 设计
  • 手工艺
  • 地域文化
  • 非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9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492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文艺感兴趣的读者
  当时代在汽车的轰鸣声中不断前进时,
  有那么一群人在反思,在寻找重返传统家园之路。
  《碧山》Mook,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系列书
  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梳理、传承与创新,让我们回归心灵原乡。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碧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07:民艺复兴(续)》是《碧山06》关于“民艺复兴”的续编,同样是围绕民艺复兴这个主题,但更多地涉及到了很多手工艺的“现代化个案”,比如《站在高岭上》《看见手工艺当代之路的旅行》《从融化到融解,来自融的实验》《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手工艺者的生存之道。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艺复兴(续)》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作者简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目录

卷首语 民艺复兴,道阻且长

卷一 专题
考工记的工艺观念和现代乡村的四造
一村一品老挝民艺行
站在高岭上
一次关于手工艺的美妙旅行
慈城,一座古城的天工梦
六安瓜片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白工七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传统弓射箭复兴背景下的角弓制作

卷三 传承与表现
松散的结构,佚人营造乡村新民居

卷四 去国还乡
留住魅力闽南金门这样保护传统聚落

卷五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十课

卷六 读影
电影作为手艺和对手艺的记录

卷七 品书
劳作与时日读黟县百工

卷八 闻艺
艺术家与手艺人邱志杰与他的总体艺术

前言/序言

  卷首语民艺复兴,道阻且长
  2014年6月12日,一场融展览、讲座、手工艺工作坊、分享会、民谣音乐会为一体的“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的综合活动在安徽大学开幕,对于我和我的团队来说,这应该算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一件事了。从2011年7月始,到2013年12月止,我带领十多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历时两年多,经过近十次田野寻访,共记录下九十项黟县的民间手工艺。随后,《黟县百工》正本和辑佚的出版又耗时大半年时间。在我的计划中,这次在安徽大学的活动,既是对大家调研和出版成果的一次展示,把我们的工作与民艺界、设计界和艺术界勾连起来,又是为开启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铺垫。
  历史上,在山多田少的江南山区,传统手工艺一直在村民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农耕文明终究不敌,逐渐解体,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这一切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需求的急剧萎缩导致手艺人人才断档。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手艺的衰落和逐渐消失,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家园的迷失。这一根本性的症结所在使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伴随着失败的浓重阴影。因此,在我们从事百工调研的所有目的中,最重要的,是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即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在展览、出版和演讲等活动中,向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可持续性生产方式的恢复,以及重建传统家园的尝试也一直是我们传播的重点。
  在安徽大学和随后北京德泮素质教育未来馆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些手艺人举办工作坊,让观众亲身体验手艺的制作过程,以便感受其中的苦乐滋味。在互动和沟通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喜简惧繁是人性,落在手艺人身上也是如此。对于工艺复杂的编织,来自黟县的竹编艺人姚家驹也是望而却步。不过,这看起来多少是因为怕吃力不讨好(有趣的是,出于手艺人的自尊,在年轻的日本别府竹编细工职人清水贵之的作品面前,姚师傅并没有示弱)。长时间没有高质量的订单,原本精湛的手艺也会慢慢生疏。就拿竹编手艺来说,其实单靠篾匠,往往只能完成一个物件的主体;一些竹编的边角容易磨损,需要包铜边,可到哪去找铜匠又成为一个问题。此外,墨守师承也限制了传统手艺的创新,在花样多变的廉价工业制品面前,传统手工制品在市场竞争力上劣势凸显。由此看来,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是结构性的崩溃,可谓内忧外患。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猜想,一些徽州传统编织之所以能够跳脱出工艺品的俗境,从而具备艺术品的品质,多半是因为有文人的参与。那些造型超绝的器物,以及附着其上的精美髹饰、书法题句,断不是普通工匠所为。或者可以这样说,技艺超群的工匠本身就是文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家都曾从手工作坊开始起步,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手艺)。那么,我们邀请设计师与艺术家参与手工艺的再生设计,不正是遵循过去的传统吗?
  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有人预测,在机械化的高效率生产面前,传统手工无法与之竞争,因此手工必然会逐渐衰微,直至消失。当然,也有一些事例会让这种预测显得过于悲观:你很难想象,在山东临沂,有二十五万农民在从事柳编手艺的农村文化产业。临沂种植和加工杞柳历史悠久,当地农民遵循就地取材、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造物传统,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从培育杞柳的优良品种开始,形成了编条、贩条、称条、蒸条等分工明细的生产流程,并在功能、技艺、材料和造型上,完成了从传统柳编向现代柳编的转型。一万多花色品种的柳编手工制品因其制作精良,价廉物美行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六十亿元(2009)。不起眼的柳编手艺还带动了当地造纸、印刷、包装、物流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手工艺的这种“产业化”之路也许会引起争议,这里姑且不谈。就一般认识而言,这个事例确实振奋人心,但我们内心清楚,传统民艺的急剧衰落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寻找重返传统家园之路是《碧山》的办刊宗旨。如果说,寻访传统民艺以及促成民艺再生正是走在这条路上,那么,在行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令人尊敬的同行者正被我们欣喜地发现。为此,我们特地制作了“中国民艺复兴地图”,记录下我们的发现。由于有限的视野,这个地图既不全面,也非专业,它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寄希望于在以后的修订中检讨增删。《碧山》这次用两辑的篇幅来讨论国内外同行从事传统民艺复兴的艰辛并不乏有趣的工作,分享他们的经验,增加我们前行的力量。
  希望与忧患总是并存,民艺复兴,道阻且长。共勉。
  2014年8月25日于北京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 简介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民艺发展与传承的深度探索。本书并非对过往的简单回溯,而是着眼于当下,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精微的笔触,勾勒出民艺在现代社会中新的生命力与发展图景。它延续了“碧山”系列一贯的人文关怀和对土地的情感,但更进一步,深入挖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创新与复兴的民艺实践者及其背后的故事。 本书从不同维度切入,展现了民艺复兴的多重面向。它首先关注的是那些在乡村社区中,年轻人如何重新拾起被遗忘的技艺,并赋予其现代审美与生活方式的活力。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再创造,是技艺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作者们深入田野,与匠人对话,记录下他们如何通过设计思维、市场策略,将古老的竹编、木雕、陶瓷、纺织等技艺,转化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文创产品、家居用品,甚至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其次,本书着重探讨了民艺在城市空间中的演变与落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创业者,开始关注并投身于民艺的创新与推广。他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将散落在各地的民艺精华带入城市,通过展览、工作坊、独立品牌等形式,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并喜爱上民艺。这其中不乏对传统纹样、色彩、材质的现代解读,以及对工艺流程的优化与创新。本书呈现了这些“跨界”的尝试,剖析了民艺在现代商业逻辑下的可能性与挑战。 再者,《碧山07 民艺复兴(续)》也深入讨论了民艺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精神内核。民艺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民族记忆和生活哲学的载体。本书的作者们试图揭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为何会对民艺产生如此强烈的回溯与认同感?这背后是对慢生活的向往,是对手工温度的珍视,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通过对不同民艺门类的梳理,本书描绘了一幅幅充满地方特色和生活智慧的画卷,带领读者体味那份朴实而深邃的东方美学。 本书的视角是动态的,它不仅关注“是什么”,更关注“如何做”以及“为何重要”。在内容上,它既有对具体技艺的细致描写,也有对宏观趋势的深入分析;既有对个体故事的感性呈现,也有对集体行动的理性思考。作者们并没有回避民艺复兴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如人才断层、市场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探讨解决之道,为民艺的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是一次对中国民艺生命力的诚挚致敬。它提醒我们,在物质日益丰盈的时代,那些源自土地、饱含匠心的手艺,依然是我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手工艺、乡村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民艺世界,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却依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中国手艺。

用户评价

评分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本书,让我对“复兴”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也不是对传统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创新和发展。作者用她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看到了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是如何在匠人们的双手下重新焕发生机;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乡村角落的民间艺术,是如何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渠道,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我更看到了,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为传统民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民艺的复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有益补充。它关乎我们的身份认同,关乎我们的生活美学,更关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匠人精神”的描绘,那种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当今社会最稀缺,也是最宝贵的品质。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去发现和珍视那些蕴藏在民间,却闪耀着不朽光芒的文化瑰宝。

评分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游,去探寻那些散落在民间,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艺术瑰宝。我一直认为,民艺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审美观念以及生活智慧。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小而美”的传统手工艺的关注,比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布艺、陶器、木雕,它们可能不如宏伟的建筑那样引人注目,却在细节处彰显着匠人的功力和文化的底蕴。作者并没有回避民艺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例如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疏离,但她也积极地展现了那些为之努力奔走的人们,他们如何在坚持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用现代的理念和方法,为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这种在现实困境中寻找希望的叙事,让我感到振奋,也让我对“民艺复兴”这个主题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民艺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价值。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能够融入生活的鲜活力量。而作者,正是通过对“民艺复兴”的深入探索,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力量的勃勃生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小而美”的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它们或许不如宏伟的建筑那样气势磅礴,却在细微之处,凝聚着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智慧。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她不仅仅是在介绍技艺的传承,更是挖掘了每一个故事背后的人物情感和文化底蕴。我看到了匠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他们对技艺的热爱,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心血。而“复兴”这个概念,在书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我想知道,这些古老的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出路,如何与当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也让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

评分

第一眼看到《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个书名,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韵味的大门。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有着莫名的情结,觉得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匠人的智慧,是民族文化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民艺复兴》这个主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而“续”字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仿佛前作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这一部则要见证它们如何在当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在时光洪流中濒临失传的技艺是如何被重新发现、学习、传承,甚至创新。我想知道,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博物馆展柜里的精致物件,是如何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以新的姿态焕发光彩。是哪个地方的泥土孕育了独特的陶瓷?哪位老匠人手中的剪刀,仍然能裁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又是什么样的情怀,让年轻一代愿意放下浮躁,沉下心来,去钻研那些繁复的纹样和精巧的结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艺的记录,更是关于文化的坚守和时代的对话,它会让我看到,在追求现代化和物质繁荣的当下,依然有人在努力挽留住那些朴素而美好的东西,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碧山07 民艺复兴(续)》所营造的氛围,是一种回归宁静与质朴的体验。在如今充斥着信息爆炸和消费主义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去品读一本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一直认为,民艺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最直接的纽带。它们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有温度的文化符号。作者在书中,以一种充满敬意的笔触,展现了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旧坚守的民间技艺。我被书中那些细节深深吸引,比如某一种特殊的染料是如何采集而来,某种编织的图案又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又或者是一位老艺人是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些微小的细节,却构成了民艺强大的生命力。而“民艺复兴”这个主题,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探索。我想知道,这些古老的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出路,如何与当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这本书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传承,去创新,那些被遗忘的宝藏,定能重新闪耀光芒。

评分

拿到《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低调却不失质感的风格,也许是某种传统纹样的变奏,也许是某种天然材质的肌理,总之,它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仿佛能闻到纸张的清香和墨迹的韵味。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扎实的内涵,更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外在呈现,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对于“民艺复兴”这个话题,我个人一直持有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为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感到惋惜,它们是无价的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另一方面,我也对“复兴”这个词抱有一丝审慎的态度。如何做到真正的复兴,而不是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一种商业化的符号?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探讨这个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民艺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和价值?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鲜活的案例,了解具体的实践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让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或许是通过教育,或许是通过文创产品,又或许是通过某种社区营造的方式。我想知道,那些曾经被视为“老古董”的物件,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现代化的传播,重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并被赋予新的审美意义。这种“续”下去的勇气和智慧,才是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评分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关于时间与匠心的对话。我一直对那些充满手工痕迹的物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总觉得它们比冰冷的机器制造品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凝结了人的情感、智慧和时间。作者在书中,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和呈现那些正在经历“复兴”的民艺。我非常好奇,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里,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人们愿意放慢脚步,去投入到那些看似“不经济”的手艺中?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还是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她不仅仅是在介绍技艺,更是在挖掘技艺背后的人性光辉。她描绘了匠人们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他们克服困难时的智慧,以及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民艺的复兴,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人愿意用心去做,那些曾经闪耀过的光芒,一定能够重新点亮。

评分

读完《碧山07 民艺复兴(续)》的第一部分,我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心田,将那些沉寂在历史角落的民艺故事娓娓道来。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往往藏匿于那些朴素而自然的生命之中,而传统手工艺恰恰是这种美的集中体现。它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冰冷和标准化,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个体的痕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和深厚人文关怀。她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技艺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匠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它们与生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比如,在描写某一种古老的编织技法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编织的步骤,更是讲述了这种技法是如何随着季节的更替、农事的忙碌而代代相传,它是如何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又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式微,又如何被一群有心人重新拾起。这种将技艺融入生活,将文化融于叙事的写法,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村落,亲眼目睹了那份纯粹和美好。我对书中提到的“民艺复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一种对精神价值的回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翻开《碧山07 民艺复兴(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充满手工温度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将那些逐渐被遗忘的民艺,以及背后鲜活的匠人故事,如同陈年的美酒般,缓缓地释放出醉人的芬芳。我一直深信,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就体现在它最质朴的民间艺术之中。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厚的底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为心灵带来慰藉的工艺,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艰难前行。我看到了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匠人,他们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手中的工具,仿佛在与时光对话,试图将毕生的技艺倾注其中。我也看到了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学习那些古老的技法,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种跨越代际的传承和融合,是“民艺复兴”最动人的注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复兴”的解读,它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创新,让民艺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实践。

评分

拿到《碧山07 民艺复兴(续)》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里面装着的,是关于传统、关于匠心、关于生活的美好故事。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充满力量,她没有去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记录那些在岁月长河中依然鲜活的民艺。我一直认为,民艺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文化的灵魂。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生活智慧以及历史记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走进那些古老的村落,去探访那些默默坚守的匠人,去感受他们手中流淌出的温度和情感。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复兴”的探讨,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想知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但她也热情地展现了那些为之努力的人们,他们的坚持和创新,让我看到了民艺复兴的希望。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碧山07 民艺复兴(续)碧山07 民艺复兴(续)

评分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碧山07:民艺复兴(续)》是《碧山06》关于“民艺复兴”的续编,同样是围绕民艺复兴这个主题,但更多地涉及到了很多手工艺的“现代化个案”,比如《站在高岭上》《看见手工艺当代之路的旅行》《从融化到融解,来自融的实验》《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手工艺者的生存之道。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艺复兴(续)》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评分

内容丰富,值得一读,好!

评分

在朋友处看到好书,买来收藏!

评分

《碧山07:民艺复兴(续)》是《碧山06》关于“民艺复兴”的续编,同样是围绕民艺复兴这个主题,但更多地涉及到了很多手工艺的“现代化个案”,比如《站在高岭上》《看见手工艺当代之路的旅行》《从融化到融解,来自融的实验》《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讨新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中手工艺者的生存之道。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艺复兴(续)》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碧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