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研院*一届院士评选,徐中舒先生以“用古文字与古器物研究古代文化制度”之重大贡献获得候选人资格,本书以“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为题,酌选徐先生在古器物方面的经典文章,重编一册,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本书编者为徐先生的孙子徐亮工先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传说,而是融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器物,每一个细节之中。作者就像一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兼具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那些沉默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器物。它们不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诉说着过去故事的鲜活证人。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古代文化制度,并非只是研究那些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从具体的物质遗存出发,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器物之下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这种“以物证史”的研究方法,给我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古代的科技发展,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作者从古代的农具、水利设施、天文仪器、医学器械等出土文物出发,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他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农业技术,如犁、耙、耧车等农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天文学方面,作者还介绍了古代的浑天仪、简仪等天文观测设备,以及古代历法的发展。这些内容不仅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也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对古代社会生产力和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颇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从战国时期的曲裾深衣,到汉代的直裾,再到唐代的襦裙,作者不仅描绘了这些服饰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他阐释了服饰背后所蕴含的礼仪规范、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不同阶层人群的审美情趣。例如,关于汉代深衣的篇幅,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深衣的结构,以及它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通过宽袍大袖来表达文人的洒脱与儒雅。他还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如《周礼》、《礼记》等,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我觉得这些论述都有坚实的依据,而非凭空想象。
评分关于古代的交通和商业,这本书也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通过对古代车辙、道路遗迹、桥梁、船只模型,以及钱币、度量衡器等出土文物的分析,生动地再现了古代陆路和水路的交通网络,以及古代商业的繁荣景象。他甚至能从不同地区的陶器、瓷器、青铜器等贸易品的分布,推测出古代商业贸易的线路和范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集市的描述,作者通过对出土的各种生活用品、工具的分析,仿佛将我带回了热闹非凡的古代集市,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古代军事制度方面的内容,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从兵器、战车、城防遗址等物质证据出发,勾勒出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图景。他不仅分析了不同朝代兵器的发展迭代,比如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矛,到青铜时代的青铜剑戈,再到铁器时代的铁制刀剑,还探讨了这些武器的性能对战术的影响。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从古代的城池布局、防御工事的结构,来推测当时军队的组织形式、作战编队,以及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投入程度。这种从物质遗存中解读军事制度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古代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体现。这本书中关于古代建筑的论述,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作者从宫殿、庙宇、民居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址和壁画描绘中,解读出了古代的建筑技术、审美风格,以及建筑所承载的礼制规范。他详细讲解了斗拱的结构和作用,介绍了不同时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甚至探讨了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如何通过朝向、采光、通风等方式,来契合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仿佛能看到一座座古代的城池在眼前拔地而起,感受到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精妙构思。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具体器物的解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照方式。我以往阅读历史,多半是围绕着人物、事件、政治变迁展开,而这本书则另辟蹊径,从物质文明的视角切入,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古代中国。作者在分析玉器时,不仅仅是描述其精美的工艺,更深入探讨了玉在古代社会中作为权力象征、道德载体以及宗教仪式的多重功能。他甚至能从一块玉的质地、雕琢痕迹中,推测出当时的矿产开采能力、琢玉技术水平,以及不同地区玉文化的发展差异。这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件看似普通的器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
评分我对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一直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一领域的内容,更是让我收获颇丰。作者从古代的祭祀用品、神像、壁画、墓葬中的随葬品等出土文物出发,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哲学思想。他不仅分析了佛教、道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和发展,还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描绘,作者通过对祭祀场所的遗址、祭祀用品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庄严肃穆的古代祭祀现场,感受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崇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厚重,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的书房。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书名里有“古器物”,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考古图录,但实际阅读下来,才发现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器物展示。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语言流畅且富有学术的严谨性,但又不失趣味性。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器物的形制、材质,而是将每一件器物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深入剖析。比如,他讲到一件青铜礼器时,会细致地考证其纹饰的象征意义,探讨它在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以及祭祀仪式中扮演的角色。这种“以物见人,以器窥制”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前所未有的直观认识。
评分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能够理解那些晦涩的考古报告和文献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然而,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问题讲解得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古代的专有名词,作者也会在文中进行恰当的解释,并辅以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比如,在讲解陶器和瓷器时,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时期陶窑的特点、釉料的配方,还生动地描述了古代制陶工匠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如何创新技术,如何将实用器皿与艺术审美巧妙地结合。这种“故事性”的叙述,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1947年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评选,徐中舒先生以“用古文字与古器物研究古代文化制度”之重大贡献获得候选人资格,本书以“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为题,酌选徐先生在古器物方面的经典文章,重编一册,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书,徐中舒先生论文集可以一看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了!书很好。不管开始觉得看得懂与否,都应该认真的翻一下,绝对受益
评分1947年中研院*一届院士评选,徐中舒先生以“用古文字与古器物研究古代文化制度”之重大贡献获得候选人资格,本书以“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为题,酌选徐先生在古器物方面的经典文章,重编一册,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本书编者为徐先生的孙子徐亮工先生。
评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凝聚了先人学术研究的精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全部吸收
评分少众图片,挺有文化价值的,满意
评分这书不错台版书已入手多本只是价格虚没活动这个价格就是纯粹懵人。这个系列四十本原价相当人民币五十元因此五十五应该是可接受的价当然也可选择简体版十几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