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惠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印缅战场
  • 远征军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
  • 文史资料
  • 亲历记
  • 近代史
  • 军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4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16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介绍了,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发动大会战二十多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普通战斗两千八百多次。三百二十多万官兵伤亡,一百多名将军殉国。四千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两千四百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更是全军覆没,所有的舰艇全部打光。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正面战场,这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事实用鲜血与火焰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征服中华民族!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写中国人惊天动地保家卫国史。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声音,写照国军抗日的第一手资料。《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直面历史,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远征印缅抗战之亲历记录。八年抗战中,中国远征军以充沛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正义而战,始终保持着旺盛士气和坚强斗志。他们常常处于泥泞崎岖的境地,强攻工事坚固的敌阵,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作为亲历记录,再现了远征印缅战事的英勇与壮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
中国驻印军始末
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
转战中印缅战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
军委会参谋团与滇缅抗战
滇缅抗日杂忆
我军在滇越边境的防卫部署

第二章 第一次入缅抗日
仰光失守前后
挫辱而归的第一次远征
第九十六师人缅远征的惨败
第二○○师入缅抗战经过
转战同古、棠吉和过野人山经过
野人山历劫记
人缅抗日二十天
新编第二十八师远征抗战纪实
滇西大溃败及其他
对峙中的战斗

第三章 中国驻印军的反攻
从印度整训到反攻告捷
悲壮激烈的胡康河谷反攻战
从八莫之役到凯旋回国
密支那攻防战
新编第二十二师对日军的最后一仗

第四章 中国远征军的反攻
滇西纵谷地带的反攻战
卫立煌率师反攻滇西
强渡怒江的工程准备和取胜经过
连战皆捷的滇西反攻战
血战松山
松山攻坚战
回忆滇西反攻
巧取来凤山强攻腾冲城
腾冲歼敌记
滇康缅边境的抗日战斗
附录
远征印缅抗战大事记

精彩书摘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
  
  缅人的态度,缅甸的形势缅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深受殖民主义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长。当时缅文报主笔宇克孟先生谈到对中国远征军的感想时说:“缅甸人不愿做亡国奴,无论日本用什么方式都打动不了缅甸人,缅甸人真诚欢迎中国军队。”他又说:“我们一家三口都在抗日,我用笔,儿子用枪,我的太太每天为国运而祈祷。”他还写过不少赞扬中国远征军的社论,这是缅甸人民的主导思想。可是蒋介石为了讨好英帝国主义,对于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毫未表明态度,更谈不到支援缅甸人民。于是缅甸除先进分子积极支援中国远征军抗日外,一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反动党则为日本所利用,甘做缅奸,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同时缅甸人民普遍仇视英军,遇机即杀,造成当时缅战中极其错综复杂的情况。如不是广大爱国华侨积极援助,我军就不免要全军覆没了。
  缅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经济情况分为两部分:曼德勒以北为上缅甸,重镇为曼德勒(即瓦城);以南为下缅甸,重镇为仰光。上缅甸西有那加山脉,中为明克山脉,东南为汤彭山脉;下缅甸西有阿拉干山脉,中为勃固山脉,东有蓬隆山,与泰国毗连者为登劳山脉。全境三条主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当河(亦称西当河、锡当河)、萨尔温江,南北贯通全境;铁路公路南北贯通,并与我滇缅路相衔接。瓦城为上缅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枢纽,扼水陆之总汇,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其东汤彭山脉与登劳山脉间密林丛生,为现代反侵略战争进行游击战的最好根据地。
  下缅甸以仰光为咽喉,为新兴的商港,有现代化的港口设备,为我抗战物资供应的最后一个国际海港,也是我远征军必争的要地。
  胡康地区,包括那加山以东大洛盆地及新平阳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中国历来叫做野入山。其中河流交错,雨季泛滥,水势汹涌,舟船难通,因之有“绝地”之称。每逢雨季,不仅用兵困难,即民间交通亦多断绝;可是到了旱季,河川变为通道,除亲敦河外,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缅交界的气候,可分为雨旱两季,自五月下旬起至十月间为雨季,天气较凉,潮湿极重,蚊虫、蚂蟥很多,瘴气特甚。十一月以后至次年五月中旬为旱季,天气多风,极少下雨。十二月间风势较大,一月以后逐渐转热,经常在华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总起来说,缅甸形势是口小,肚大,尾巴尖。仰光为全缅门户,同古、普罗美都是要隘,瓦城为四战之地,八莫、密支那为最后屏障,而棠吉、梅苗又为腊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仅缅甸自身无以立足,中缅边境.物资汇集的腊戍、畹町也就危险了。
  敌友我的军事布置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在同古以南约五十公里的皮尤,及其南十二公里的大桥附近序战开始前,敌友我三方的军事布置如下:1.敌情:日本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所部第三十三师团在普罗美以南地区;第五十五师团在同古以南地区;第十八师团在泰国景迈附近,一部主力于四月初增援斯瓦战斗;第五十六师团判断将由仰光登陆,当时行动未明,以后集结于同古。至于空军和炮兵、战车的情况,当时均不明。
  2.友军: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所部英缅军第一师(欠第十三旅)、英印军第十七师、英澳军第六十三旅、英装甲车第七旅,均在普罗美方面。英缅军第一师第十三旅在景东、毛奇方面。英空军飞机共四十五架,在马格威尔。
  3.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所属部队第五军骑兵团附属工兵一部,在皮尤河附近,第二○○师在同古(配属炮兵部队未到),新编第二十二师、第九十六师,由芒市于六日开始以汽车运输;第六军所属第四十九师、暂编第五十五师、第九十三师在景东、毛奇一带;第六十六军所属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二十九师、新编第二十八师,此时尚未动员;炮兵为第五军炮兵团及炮兵第十三团第一营,空军为美空军志愿队。
  同古战斗(一)皮尤河前哨战我远征军先遣第二○○师附骑兵团及工兵团的一部,先头部队于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到达同古。九日,接收英军防务。十一日,骑兵团附工兵一部、步兵一连,推进至皮尤河及其南十二公里处担任警戒,由骑兵团副团长黄行宪指挥。骑兵团团长林承熙,鉴于英军与敌作战月余,尚不明了当面的敌情,想到前哨部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搜索敌情,应该设法获得敌人的有关文件。他根据连日侦悉日寇大胆追击英军的战术,在皮尤河南十二公里处,先构筑假阵地,又在皮尤河南岸构筑埋伏狙击阵地,皮尤河北岸构筑主警戒阵地,并准备好皮尤河大桥下的爆破工作,等待敌人行至北端,即用电气导火爆炸。所有阵地都伪装得十分巧妙,不易被敌人发现。
  三月十八日,英缅军全部撤退,日寇跟踪追击,到达皮尤河南十二公里处,与我发生了激烈的前哨战,这样就掩护了英军脱离敌人,安全撤退。当时从敌人尸体的符号,发现当面之敌为第五十五师团。我前哨连当日达成任务后,即在黑夜撤退,埋伏于皮尤河南岸两侧,准备狙击冒进之敌。
  十九日晨,敌果然采取追击英军的姿态,以一大队轻快部队冒进,不知在皮尤河岸已踏入我远征军前进部队预设的埋伏阵地。当敌军用汽车数辆行至桥北端时(桥长二百余公尺),全桥轰然陷落(英军在皮尤河以南桥梁皆未破坏,故敌人有此冒进),敌车尽覆。但敌兵仍下车企图顽强挣扎,后续车辆霎时拥塞于南岸公路上。这时我军枪声四起,埋伏的机枪从尾到头,反复射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向公路两侧逃窜。企图顽抗的敌人,多被智勇双全的我军王若坤排长予以消灭。敌后援不济,大部被歼,仅有少数向森林内逃窜。我军搜索敌人尸体,发现击毙敌人中有联络军官一员,名机部一经。虏获地图、日记、望远镜、文件、武器、车辆甚多。证明从泰马入缅之敌为第十五军的两个师团,是从泰国经毛淡棉进犯缅甸的;中路仰曼公路为敌第五十五师团,其进入仰光向西路普罗美英军进攻之敌为第三十三师团;东路敌为第十八师团,尚在泰国景迈及毛淡棉间。敌原企图分三路向曼德勒进攻。又知这天被我消灭之敌为一一二联队的一小队午后敌人增加兵力,并以步炮联合向我皮尤警戒阵地进攻。这时我骑兵团已完成任务,转移至后方既设阵地,皮尤河岸仅留少数狙击兵,迟滞敌人前进。战斗至深夜,撤回既设阵地。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珍珠港事件,国际上法西斯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变得更加泾渭分明。从此,英美两国和中国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结成了联盟,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也就汇合在一起。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组成并派赴缅甸作战的。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而组成的,随即深入缅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一九四二年三月,远征军在缅南同古遭日军重兵围攻,激战十二昼夜始突围北撤。此后连发皆北,至八月初分头撤至印度和滇西集结,整个缅甸及怒江以西的部分国土遂落入敌手。此次战役,远征军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撤退途中,山高林密,蚊蚋成群,给养困难,疫疠丛生,部队大量减员,由出征时的十万兵员,减至最后的四万人左右,在撤退中损失人数竟大大超过作战中伤亡人数。远征军之所以遭此惨败,是由于指挥系统凌乱无能和盟国之间彼此观望不前所造成的。
  自缅甸撤至印度境内的远征军,陆续向兰姆伽集中,接受美国的装备和训练,同时成立了以史迪威为总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以代替开始时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以后又陆续补充一部分中国军队空运至印度参加训练,全部美械装备,先后成立了新一军和新六军。一九四三年春,中美工兵部队自印入缅修筑中印公路。十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侵缅日军实行反攻。经过一年多英勇顽强的连续作战,中国驻印军终于赢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八莫等战役的巨大胜利,并乘胜向滇西畹町推进。
  从缅甸撤至滇西的远征军,经过整顿、补充和训练,于一九四三年四月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下辖第十一、第二十两个集团军和直属第八军,并得到了美械装备。一九四四年五月远征军强渡怒江开始反攻,激战八个月,连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与一九四五年一月下旬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会师。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克服了征途的险阻和日军的顽抗,终于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这一胜利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英国援华物资的封锁,也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从而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次胜利是由于中国远征军以充沛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正义而战,始终保持着旺盛士气和坚强斗志的结果。他们常常处于泥泞崎岖的境地,强攻工事坚固的敌阵,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当然,这次胜利也是同中国人民、印缅人民和爱国华侨的热情支持以及盟国的物资援助分不开的。在远征部队反攻之前,盟国之间虽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但在共同对敌的作战部署和指挥方面,在部队的训练和装备方面,特别是在空军的协同作战方面,已经作了长时间的准备,这无疑是取得这次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原作者的本意,我们对这些回忆文章基本保持原状,只是对个别不妥当的词句和段落,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删节。为了便于阅读和研究,我们绘制了作战示意图以及远征部队和敌军的序列表,编写了一篇大事记。此外,文中对于事件发生的日期,我们均采用中国时间。如珍珠港事件发生的日期,当地时间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中国时间是十二月八日,我们就采用了十二月八日。此书在编审过程中,得到云南、贵州等省政协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谨致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抗战烽烟中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史诗 本卷《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是“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中聚焦于抗日战争特定阶段——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和印度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的珍贵史料汇编。它以第一手资料为核心,详尽记录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海外战役,是研究现代中国军事史、外交史及社会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内容概述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无可替代的亲历性。它并非宏观叙事下的历史评述,而是由直接参与战斗、后勤、医疗、情报乃至战地文宣的军民口述、日记、书信和回忆录构成的立体画卷。读者将跟随这些幸存者的笔触,穿越热带雨林、翻越怒江天险,亲身体验远征军将士在“仁安羌大捷”的辉煌与“野人山”的绝境中所经历的煎熬与抉择。 一、 组建与出征:初期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 卷首部分详细梳理了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背景、人员构成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打通对华国际援华物资通道(滇缅公路),遏制日军向印度方向的扩张。 人员构成与训练: 记录了来自中央军校、地方部队以及部分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如何被整合为一支跨国作战的军队。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早期装备的匮乏、热带作战技能训练的不足等细节。 战略意图与初期部署: 详细阐述了中英缅三国联军的协同计划。通过摘录的军事会议记录和高级将领的往来电报,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在战略判断上的偏差和准备工作上的仓促。 穿越滇缅公路: 亲历者对穿越怒江天险、进入缅甸雨林的艰辛描绘,为后续的战场描写奠定了基调。大量的自然环境描述,揭示了热带丛林对作战的巨大影响。 二、 战火中的殊死搏斗:战场细节的重现 本书的腹部集中展现了远征军在缅甸境内与日军的正面交锋,尤其侧重于那些著名的、或被长期掩盖的战役。 同古保卫战的坚守与失利: 详细收录了远征军在新一军、新三十八师等部队在同古的英勇抗击,以及在兵力悬殊下被迫撤退的复杂心境。口述材料中,对盟军(英军)在关键时刻的配合或脱节描述得尤为尖锐和真实。 仁安羌的奇迹: 重点呈现了孙立人将军率部解救被围困英军的“仁安羌大捷”。书中收录了大量英军对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高度赞扬,以及中国士兵在异国土地上展现出的专业与悍勇。 撤退路线的选择与争议: 随着缅甸战局的恶化,撤退成为必然。本书详尽记录了“走印度”和“走野人山”两条路线上的决策过程、沿途遭遇的困难,以及因指挥失误导致的重大伤亡。 三、 生死考验:野人山的绝境求生 本书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是对“中国远征军史上最大的悲剧”——穿越野人山(胡康河谷)的记录。 人与自然的抗争: 亲历者的文字揭示了在没有补给、瘟疫横行、毒虫密布的原始森林中,士兵们是如何为了生存而挣扎。这部分资料侧重于描绘疾病(疟疾、痢疾)、饥饿、脱水、以及心理崩溃的真实状态。 军纪与人性: 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被同时展现。有关于战友间互助、用最后一点口粮分享的记载,也有关于对纪律松懈、非战斗减员的深刻反思。 后撤中的非战斗减员: 通过医疗人员的记录,本书展示了大量因伤病而非战火牺牲的数字和个案,令人深思战争对生命力的消耗。 四、 异域的援助与反思:战后的回望 在成功抵达印度或重新集结后,远征军的经历并未结束。本书收录了部分在印度兰姆伽受训和休整的资料,以及老兵们对整段经历的深层反思。 兰姆伽的“第二故乡”: 记录了中国军队在异国土地上重建军心、接受美式装备训练的场景,以及与当地民众的文化交流。 战后记忆的重塑: 许多亲历者在回忆中探讨了这场战争对他们个人命运、家庭生活以及国家未来的影响。他们不仅回顾了牺牲,也阐述了对“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理解。 外交与军事的交叉视角: 通过部分外交随员的回忆,补充了中国远征军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以及当时中、美、英三国之间复杂微妙的军事合作关系。 总结 《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不仅仅是军事历史的档案,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与民族韧性的史诗。它以朴素而有力的个体叙事,填补了宏大叙事中对个体命运关注的空白,为后人理解那段远征的意义提供了最直接、最鲜活的证据。阅读本书,如同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那段跨越国界、燃烧生命的抗战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光是看着这套文库的目录,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里面的篇目选择非常独到,似乎是精心挑选了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个人命运纠葛的片段。我之前看过一些相关的纪录片,但总感觉隔了一层,而这本书直接将我拉回了那个年代的现场。里面的叙事风格多变,有的像是日记体的流水账,有的则充满了文学性的描绘,这种多样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展现了不同背景的人在面对共同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这对于理解那个复杂社会结构下的众生相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实记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让人能跳出传统的叙事框架,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

这套文库的书籍,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我本身对那些宏大的战争史实兴趣不大,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焦点放在了“人”的身上。它记录的不是部队的调动和战略的部署,而是那些具体到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个体记忆。我尤其喜欢其中描写的那些日常琐事,比如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想方设法维持生活的,那种坚韧和智慧,远比想象中的要震撼人心。文字功底也很扎实,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既有战争的残酷,也有人性的光辉。读完之后,心中的感触非常复杂,既为先辈的牺牲感到敬佩,也为历史的偶然性感到唏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装帧精美,内容厚重,光是翻开它,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教科书里读到的那些宏大叙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而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侧门。它没有那些空泛的口号和政治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了普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我特别欣赏作者叙述的细节,那种深入骨髓的刻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火纷飞年代里的艰辛与不易。读完之后,你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会更加立体和深刻,不再是纸面上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最原始、最鲜活的史料,是研究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份珍贵档案。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我只是一个对过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情”的渴望。它里面的内容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泥土味。我特别喜欢那种“亲历”的质感,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当事人的口中直接说出来的,充满了未经雕琢的真实感。文字的流畅度非常高,即使是描写那些极其惨烈的场景,作者的笔调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自有力量。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感,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选择和坚持汇聚而成的。这本书,绝对是了解那段历史的必备读物,其详实程度令人称赞。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品味,内页的字体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体验极佳,这对于厚重史料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是否有耐心读完。我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它打破了以往对战争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更多人性挣扎和自我救赎的层面。书中对环境、天气、食物、疾病等细节的描绘极为生动,这些“边角料”信息,恰恰是构建真实历史图景的关键元素。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挖掘。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那些曾经被尘封的记忆重新获得了声音和面貌,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