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 [Motor Vehicle Inhalable Particle Emission and Urban Air Pollution]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 [Motor Vehicle Inhalable Particle Emission and Urban Air Poll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震,吕田,李新令 著,翁史烈 编
图书标签:
  • 机动车排放
  • 可吸入颗粒物
  • 大气污染
  • 城市空气质量
  • 交通污染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PM2
  • 5
  • PM10
  • 尾气排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03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70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Motor Vehicle Inhalable Particle Emission and Urban Air Pollution
开本:16 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与环境类专业教学与科研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汽车发动机研发和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的相关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针对机动车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系统论述了机动车颗粒物污染特征,欧美和中国机动车排放法规与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测试与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稀释过程对机动车排气颗粒物的影响,压燃式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成分与粒径分布特征,压燃式发动机颗粒物排放形貌、内部结构及其氧化性,机动车颗粒物道路排放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高速公路环境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其来源解析,揭示了机动车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1.2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污染三阶段变化特征
1.2.1 机动车颗粒物“源排放”特征
1.2.2 机动车颗粒物从“排气管”到“道路”阶段的污染特征
1.2.3 机动车颗粒物从“道路”到“环境”阶段的污染特征
1.3 欧美和中国的机动车排放法规
1.3.1 轻型车排放法规
1.3.2 重型车排放法规
参考文献

第2章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2.1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采样方法及系统
2.1.1 通道型稀释取样系统设计
2.1.2 喷射型稀释系统
2.2 机动车排气颗粒物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2.2.1 排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分析
2.2.2 排气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分析
2.2.3 排气颗粒物的热重分析
2.2.4 排气颗粒物的挥发性分析
2.2.5 排气颗粒物的形貌结构分析
2.2.6 排气颗粒物的主要化学组分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稀释过程对机动车排气挥发性纳米颗粒物的影响
3.1 稀释通道内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物形成和变化理论
3.1.1 成核作用
3.1.2 凝并作用
3.1.3 凝结和挥发作用
3.1.4 沉降作用
3.2 稀释通道内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物形成和变化模拟
3.2.1 参数设定
3.2.2 成核作用
3.2.3 凝并作用
3.2.4 凝结和挥发作用
3.2.5 沉降作用
3.3 排气稀释过程中挥发性纳米颗粒物形成和变化测试
3.3.1 初级通道混合气温度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2 初级通道混合气湿度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3 混合气在初级通道内停留时间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3.4 初级通道稀释比对挥发性纳米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第4章 压燃式发动机排放颗粒物主要成分
第5章 压燃式发动机颗粒物形貌结构及其氧化特性
第6章 机动车颗粒物道路排放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7章 高速公路环境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其来源解析
附录部分彩图
索引

精彩书摘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
  
  6)稀释排气取样探头和稀释排气取样管
  法规要求,稀释排气取样探头逆气流安装于稀释空气和排气混合均匀的地方,即在距离排气进入稀释通道10倍管径的地方,其内径最小为12mm,排气取样管不需要加热,其长度不超过1020mm。取样探头内径为16mm。
  7)二级稀释通道
  由于经初级通道稀释后的混合气的温度和浓度仍较高,不能满足颗粒测试设备的浓度和温度量程,因此需要将初级通道中的部分混合气引入二级通道内进一步进行稀释。将部分一级通道内的混合气和经过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同时引入二级通道内。二级通道内径为72 mm,全长为1.6 m,从排气引入管混合口处到颗粒取样探头间距离为1m,二级通道同样采用40mm内径的节流孔板引气。为保证气体在通道内快速均匀混合,需要增大通道内的湍流度,因此在距离排气引入管混合口平面上游400mm处安装一均匀分布4 mm小孔的不锈钢板来增大管内的湍流度。
  控制构件有如下6种。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都市生态与可持续交通规划》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涵盖广泛的城市交通与环境议题,同时完全避开您提及的特定主题。 --- 都市生态与可持续交通规划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将生态学原理与先进的交通规划理念相结合,构建一个既高效运转又具有环境韧性的现代都市交通系统。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由来自交通工程、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资深专家撰写,力求提供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综合解决方案框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可持续交通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城市系统生态平衡的重塑。 只有将交通视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其与土地利用、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及社会公平的复杂交互关系,才能制定出真正具有长期效益的规划策略。 --- 第一部分:城市化背景下的交通生态系统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全球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宏观审视,重点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扩张对城市生态格局的“疤痕效应”。 1.1 城市扩张与交通网络的形态适应性: 考察了不同规划模式(如蔓延式、紧凑型)对交通需求的诱导效应。探讨了如何通过“渗透性”而非“侵入性”的网络设计,最小化对自然地貌和水系廊道的破坏。 1.2 交通负外部性的量化与评估: 引入了系统动力学模型,评估交通拥堵、噪声污染、以及土地硬化对城市微气候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铺装、城市绿带)在缓解这些负面效应中的潜力。 1.3 韧性交通系统设计原则: 阐述了如何构建能够抵御极端天气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交通网络。这包括冗余路径设计、多模式接入点的弹性分布,以及对关键物资运输通道的保护策略。 --- 第二部分:步行友好与慢行交通优先策略 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城市交通层级中被长期忽视但至关重要的“慢行”尺度,倡导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 2.1 步行空间的人类尺度学: 详细分析了影响行人舒适度和安全感的环境心理学因素,包括街道的“界面质量”(Facade Quality)、连续的视觉焦点、以及微气候调节(如树冠覆盖率对热岛效应的缓解)。 2.2 自行车道的系统性整合: 不仅关注自行车道的物理建设标准,更深入研究了如何将其无缝嵌入到公共交通节点,形成“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衔接。探讨了基于行为科学的自行车使用鼓励政策,如基于社区的激励机制。 2.3 连续性与可达性的规划范式: 提出“连续交通廊道”的概念,强调在规划中必须保证步行和骑行路径的几何连续性与功能连续性,消除“断头路”现象对慢行者的阻碍。 --- 第三部分:公共交通的生态化转型与资源效率 本部分聚焦于提升大规模客运系统的环境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1 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的生态深化: 超越传统的土地利用密度讨论,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 TOD 策略优化能源消耗和土地承载力。分析了在密度区域内,如何通过集约化设计来保护周边生态敏感区。 3.2 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足迹分析: 详细比较了不同驱动技术(如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对运营能耗的实际影响。讨论了如何将轨道交通走廊与城市绿色网络(如线性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 3.3 需求响应式交通(DRT)在低密度区域的应用: 研究了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中低密度区域的公共交通服务效率,减少空驶率和资源浪费,特别是针对夜间和非高峰时段的服务设计。 --- 第四部分:智能交通系统(ITS)对资源优化的贡献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现有交通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更精细化的资源调度。 4.1 交通流管理的实时生态反馈: 介绍了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如何实时监测城市交通对空气质量(非颗粒物指标)、噪声水平的影响,并据此动态调整信号配时,以最小化负面溢出效应。 4.2 共享出行模式的系统整合与效率提升: 评估了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兴服务对私人小汽车使用的替代效应。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政策和数据接口,引导共享出行服务与公共交通形成互补,而非简单的竞争。 4.3 智能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评估: 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如信号灯、电子收费系统)的硬件生产、部署和退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进行评估,倡导采用低功耗、耐用性高的技术标准。 --- 第五部分:交通需求管理(TDM)中的行为科学与公平性 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需要引导个体行为的根本转变。本部分侧重于社会科学和激励机制的设计。 5.1 碳预算与交通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探讨了如何将个体交通活动的碳排放量纳入个人“生活预算”框架,并设计激励机制鼓励低碳出行选择。 5.2 交通可负担性与社会公平: 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票价结构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提出通过交通服务补贴、就业中心与居住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优化,来保障所有市民的出行权。 5.3 空间规划工具箱:拥堵定价与激励机制的伦理考量: 深入讨论了拥堵收费等需求管理工具在实际落地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化问题,并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施路径。 --- 第六部分:面向未来的城市交通生态系统治理 本书的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城市交通系统的治理框架,强调跨部门协作和长期承诺。 6.1 交通规划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提出了一个整合了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健康的多维度决策支持框架,用于评估大型交通项目的长期价值。 6.2 城市“慢板”空间(Slow Zones)的制度化建设: 探讨了在特定城市区域内,通过法律和规划手段,限制机动车速度和通行权,以恢复城市环境质量和社区活力的实践案例。 6.3 长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强调了建立持续、透明的交通环境绩效监测体系的重要性,并要求规划部门具备根据监测结果快速调整策略的“适应性管理”能力。 ---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环境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部门官员、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对未来城市生活品质的深刻思考,为建设宜居、高效、绿色的城市交通环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沉重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一辆汽车的剪影被灰蒙蒙的颗粒物笼罩,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一直对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污染问题感到忧虑,尤其是那些细微到我们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颗粒物,它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也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城市面貌。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机动车排放,这个现代城市不可或缺却又极具争议的组成部分。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这个复杂的关系,是从技术层面探讨不同型号、不同排放标准的汽车对PM(可吸入颗粒物)的影响?还是从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角度,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会不会引用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比如某个城市在特定时间段内,机动车尾气在PM总量中占据的比例,或者不同交通流量下PM浓度变化的趋势?我也期望书中能够触及到PM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比如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更深层次的影响,让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激发我们改变生活方式的动力。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我相信它一定能为像我一样关注环境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

评分

当我看到《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这个书名时,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笼罩在城市上空的灰蒙蒙的天空,以及我们不得不更加频繁地佩戴口罩的日子。这本书似乎是为解决这些困扰而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机动车排放的PM成分,它们是如何通过燃烧过程产生,又如何被吸入我们肺部,造成具体的健康损害。作者会不会介绍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用来监测机动车排放的PM数量和种类?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的建议,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引导城市交通朝着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比如,是否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车辆?又或者,如何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减少交通拥堵,从而降低车辆的怠速和低速行驶时间,减少PM的排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PM的科学研究,更承载着对美好城市生活环境的期盼,希望它能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

评分

最近偶然在书店翻到这本《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书名瞬间吸引了我。我对空气污染的关注,更多地源于日常的亲身体验——雾霾天气时那种压抑和窒息感,尤其带着孩子出门,总会格外担心他们的健康。这本书从“机动车”这个最贴近我们生活源头出发,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可能是一本揭示我们身边“隐形杀手”的指南。我猜想书中会不会详细列举不同类型的机动车,比如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电动车,它们在PM排放上有何显著差异?会不会探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二次颗粒物”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对我们身体造成何种危害?我尤其关心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如何通过更环保的出行方式来减少对PM排放的贡献,又或者如何识别和应对空气质量不佳的日子。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认识到机动车排放与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激发我们参与到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中来,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承受后果。

评分

读了《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上下班高峰期,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龙,以及那些伴随而来的,难以言喻的空气质量变化。这本书无疑触及了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机动车尾气中PM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比如PM2.5和PM10的来源、组成以及它们在城市大气中的传播和转化过程。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过易于理解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书中是否会引用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经验,比如如何通过限制车辆通行、鼓励公共交通、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措施来有效控制机动车PM排放?另外,我希望书中也能提及PM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对植物生长、土壤质量以及水体的污染。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对城市空气污染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让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雾霾很严重”的感性认知上,而是能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机制,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评分

《机动车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与城市大气污染》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尖锐矛盾。我是一名对环境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关注着我们城市空气质量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的契机。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机动车数量激增与空气污染加剧之间的演变过程?它会不会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量化机动车排放对城市PM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与其他污染源(如工业排放、扬尘等)的相对比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不同治理策略的有效性,比如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优化交通流量、提高燃油标准等等,它们在降低PM排放方面各自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PM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比如对健康、能见度、乃至城市景观的改变。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去理解并参与到这场关乎城市未来和人类健康的“绿色革命”之中。

评分

东西很好,送货也很快!赞一个!很愉快轻松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速度很快!!!!!!!

评分

有了问题能很好的处理,可以信赖的好店家,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合作。

评分

等了好久才等到这本书。希望可以推出更多优惠

评分

很不错,适合初学者。

评分

书很系统,专业,比较系统。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实用的工具书,价格有点小贵

评分

研究生方向燃料电池,以前见同学买过,看评价是不错,自己找提前学习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