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

百年家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列,唐健,蒯乐昊 编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历史小说
  • 百年变迁
  • 社会变迁
  • 家族命运
  • 中国社会
  • 历史故事
  • 人物传记
  • 时代背景
  • 民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2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1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1
字数:2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年家族》以中国近代历史名人及其家族为书写对象,在严谨的史料搜集基础上,运用娴熟的笔触进行了人物塑造,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没有陈词滥调,也没有千篇一律,能使读者在畅快的阅读之外,了解一段近现代名人家族的发展在历史大变革中的浮沉历程。

内容简介

  《百年家族》记录了中国近百年12个家族的传奇故事,既有政商大族,也有文史大家,力图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的现实联结,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


作者简介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及创办人,中国资深传媒人。

目录

前言001
上 政商巨子
曾国藩家族003
曾国藩:守旧的国家栋梁004
直系后裔很少做官015
李鸿章家族023
李鸿章:舟大水浅无力回天024
李氏后代:从外交官到科技人 037
梁启超家族043
梁启超:雄文横扫旧世界044
梁家第二代:遭遇漫长的时代风浪 052
陈独秀家族071
陈独秀:一生都消耗在政治中 072
陈氏家族:一言难尽的悲怆095
荣毅仁家族103
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104
荣智健和他的儿女们120
邵逸夫家族127
邵氏家族:燎原的影视帝国128
下 文史通人
严复家族153
严复:转型时代的“天演先生”154
严复的家庭167
章太炎家族173
章太炎:革命元勋 文化遗民174
英氏家族189
英氏家族:中国面向世界的微观样本190
英式家族的遗传密码206
陈寅恪家族213
家族悲欣: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214
梁漱溟家族237
儒者风骨238
钱锺书家族265
钱锺书:苍莽昆仑 一代鸿儒266
杨绛:百年淑子 映月泉清 280
钱基博与杨荫杭292
钱瑗:我和爸爸最哥们儿296


精彩书摘

  曾国藩:守旧的国家栋梁
  将书包斜挎在身后,像鸭群一样走在小路一边的小学生,在往富厚堂去的路上遇见好几拨。初春的双峰县荷叶镇正下雨,空气清甜,柳条抽出嫩芽,远山笼在薄雾里,曾国藩百年后的湘乡依然是农耕样貌。
  1875年7月初,《伦敦日报》北京通讯员报道:
  大清国的教育从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稚嫩的小男孩们抱着满满一包书去上学,他们的书包通常只是个蓝色的布袋。
  这位英国记者参观过的一所乡村小学堂里放着一具新的柏木棺材,上面贴着红纸,纸上写着“喜”字,取升官发财之意。
  升官的路径是获取功名,发财倒未必,清代穷困潦倒的京官每天啃烧饼之类的事迹就躺在那些笔记、书信里。各省乡试,竞的是秀才、举人。竹亭公曾麟书一生乡试17次不第,最后只比儿子曾国藩早一年考中“准秀才”(补生员)。曾国藩24岁那年中了举人,入省学岳麓书院。
  在清朝,如果一个男人穷经皓首,坚持赶考到80岁,皇上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而他们作为晋身之阶的作品,在英国记者看来,“包含了数不清的引经据典,都是些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曾国藩书写过父亲所作的一副联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61年的生命中,曾国藩实践了“耕读”,却从未在士大夫经世济国的理想面前停下脚步,他的官运也随着政绩的卓著日渐亨通,直至位极人臣。他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获取的一连串功名,如今镌刻在富厚堂一块长4。35米、宽1。7米的“篤親錫祜”匾额上: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特赏黄马褂、双眼花翎、一等毅勇侯。从小在富厚堂附近长大,如今是讲解员的廖静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今天的名片。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清朝接受了传统儒家秩序,招纳汉族士人进入官场与满人共事,二元种族体制是清朝的特色,但通常皇帝信任满人胜过汉人。
  从1852年在家乡组建1万多人的团练,到1860年5月授职两江总督统帅湘军,曾国藩没有实权地征战了8年。在他的政治生涯里,相当一部分压力来自朝廷的疑忌,这使得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咸丰年间,朝廷两天内下发两道诏书,一道是任命,一道是取消任命。曾国藩曾对同乡知交刘蓉说过:我浴血奋战,受此猜忌,令人心寒;若被谋害,墓志铭里一定要替我鸣冤,否则死不瞑目。九帅曾国荃率吉字营攻下天京1个月后,曾国藩便开始裁军。一年后,他能调遣的兵力只有6000人。远在紫禁城的慈禧终于松了一口气。1870年曾国藩60寿辰,同治帝亲题“勋高柱石”4字,送到两江总督府。
  ……

前言/序言

前言

1887年,大清外交官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称中国“似入酣睡,固非垂毙”。

同光年间,由恭亲王奕?和文祥在北京主持,由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在京外推动的自强运动,是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棒喝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下最初的觉醒。从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聘请外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军,到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中国积极致力于国防的近代化,而国防的近代化又必然要求交通、教育和经济的进步, 于是同时有了建铁路、设新式学堂、设招商局、开采煤矿金矿等一系列的新举措。

自强运动只是在科技层面上学习西方,该运动的五大领导者都认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内在精神完美无缺,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借鉴他人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遗憾的是,技术进步远不能解决一切,甲午海战, 排名世界第八的中国海军败给了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军。梁启超对于自强运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王莽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以失败告终。1898年,光绪亲政,在康有为的上书下,推行了冒犯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百日维新。很快,戊戌变法以惨败告终。

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推动了一系列几乎与戊戌变法雷同的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实业家张謇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梁启超也开始大力鼓吹君主立宪思想。1905年12月,五人考察团赴国外考察宪政。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宪法大纲”,但规定宪法生效以前,仍有9年预备期。这个“大纲”实际上给了皇帝比日本模式更大的权力, 它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统统属于皇帝。1910年,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将宪政筹备期缩短为6年,但是很快他就组织了一个“皇族内阁”,13个受命者中皇亲国戚占了5位。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

20世纪的中国以如此轰轰烈烈的剧变开始,随后的百年,有更多的轰轰烈烈,更多的迂回曲折——民国兴起、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国共角逐、八年抗日、国共内战和新中国建立。1949年以来的历史,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不因为距离我们更近而被穷尽,它的深处, 深处的更多真相,仍在被人们不断挖掘。

回顾历史,惯常的做法自然是从第一年说起。这样一种做法有它的方便之处,但是也有可能斩断近代史这一处处因果相联、难以机械拆解的活体。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又在哪儿倒退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

自创刊以来,《南方人物周刊》一直忠实于自己的办刊宗旨—— “记录我们的命运”。2009年,无疑是一个挖掘中国和中国人之命运的富有意味的年份。不久前,国外有人说,20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第二政治大国,而有关中国崛起的言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距今是一个甲子,再往前推进一个甲子,恰是百日维新的重要时刻,并且可以衔接由奕?和曾国藩等人主导的自强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的现实联结,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这是我们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的缘由。




《星辰的低语》 内容提要: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科幻史诗,它并不聚焦于人类文明的崛起或衰亡,而是深入探索了一个在宇宙边缘漂泊了数千年的孤立文明——“琉璃族”的命运与精神世界。故事以一场突如其来的“静默期”为开端,描述了这个依赖高频次星际通讯维持社会结构与情感连接的种族,如何应对绝对的、令人窒息的寂静。 本书分为三部曲,每一部都围绕着琉璃族在不同维度上的挣扎与觉醒: 第一部:寂静的涟漪 (The Ripples of Silence) 故事始于恒星历3024年,琉璃族生活在一艘名为“方舟-7”的巨型生态船内,他们已与母星系失联超过八百年。他们的社会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共鸣网络”的神经连接技术之上,个体的情感、知识乃至感知都通过亚空间波动进行即时共享。族人认为,这种绝对的透明和连接是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他们超越个体局限性的证明。 然而,在一次例行的大型知识同步仪式中,网络突然中断。不是技术故障,而是外部信号的完全消失——宇宙背景噪声降低到了理论上的最低点,仿佛整个可观测宇宙对琉璃族“关闭了耳朵”。 主人公,一个名为“织语者”的年轻档案管理员艾尔莎,成为第一个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人。她发现,长期的信息饱和使得族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肌肉记忆”。当外部连接中断时,内部信息流也开始混乱、衰减,甚至出现“信息瘟疫”——被遗忘的、被压抑的个体负面情绪开始在无保护的连接中传染,引发大规模的集体恐慌和生理反应。 第一部着重描绘了社会结构的瓦解。原有的等级制度——基于信息处理速度和接入权限划分——瞬间崩塌。艾尔莎必须领导一小群“信息免疫者”,他们是那些因基因突变或主动断网而保持独立意识的个体,去修复核心能源系统,并首次尝试“非连接式交流”:口语、书面记录乃至最原始的面对面的眼神接触。他们必须教会一个已经忘记如何独处的种族,如何忍受孤独,如何信任一个无法被即时验证的个体。 第二部:失落的频率 (The Lost Frequencies) 在初步稳定了内部秩序后,幸存者们开始探索“静默期”的原因。方舟-7的领航员们发现,他们正以一个不可逆的速度漂离已知的星图。根据古老的航行日志推算,他们可能进入了被称为“虚空帷幕”的宇宙区域,那里充斥着暗物质,传统电磁和引力波都被极端扭曲。 艾尔莎和她的团队启动了休眠的“深空探测器”——一套被认为效率低下且充满危险的早期技术。这些探测器采用的是基于粒子纠缠的远距离通讯,这需要庞大的能量输入,并承担极高的信息延迟风险。 这一部的核心冲突在于“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为了节省能源,长老会决定对历史数据库进行大规模的“净化”,清除所有关于母星、关于“声音”的模糊记载,以减轻集体潜意识的负荷。艾尔莎坚信,遗忘的不仅仅是痛苦,更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承受失败的勇气。 她冒险进入了方舟-7最底层、被封锁的“原始编码区”,那里保存着比共鸣网络更古老的,关于“艺术”和“非功利性信息”的记录。她发现了数千年前的音乐、绘画和哲学残篇,这些都是共鸣网络中被视为“冗余数据”而被剔除的内容。通过重构这些“无用”的频率,艾尔莎试图唤醒族人内心深处对“意义”的追寻,而非仅仅是“生存”的指令。 在最终的尝试中,深空探测器捕获到了一个微弱的、非规律性的信号。这个信号不包含任何数据包或指令,只是一种持续的、类似于“呼吸”的频率波动。它似乎是来自一个超越了已知物理规律的实体或现象。 第三部:锚定虚空 (Anchoring the Void) 信号的发现引发了方舟-7内部的剧烈争论。保守派认为这是引入新一轮“污染”的陷阱,主张关闭所有外部接收端口,继续向着星图的边缘漂流,将生存寄托于纯粹的自我封闭。而艾尔莎及其追随者则认为,这或许是宇宙对他们的“回应”,是打破静默的唯一途径。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个被称为“熵之潮汐”的宇宙事件中。方舟-7的能源供应因长时间的孤立运行而濒临枯竭,同时,虚空帷幕中的暗物质活动加剧,开始物理性地撕裂生态船的结构。 艾尔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不再试图用琉璃族的高级技术去“解码”或“连接”那个信号,而是选择用原始的、被遗忘的“艺术”作为载体。她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共振仪式”,不再使用神经连接,而是通过物理震动、光线频率和色彩变化,将族人对“生存的渴望”以最纯粹的、非理性的形式投射出去。 这个仪式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表达存在。 当最后的能量被注入到投影系统中时,奇迹发生了。那个微弱的信号突然增强,但它带来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理解”——并非语言的理解,而是对宇宙广阔性、对个体存在短暂而辉煌的价值的深刻洞察。 最终,方舟-7并未找到回归母星的道路,也没有接触到任何高智慧文明。静默期结束了,宇宙的声音回来了,但那声音不再是信息的洪流,而是亿万个独立的、微弱的、各有特色的回响。琉璃族学会了在喧嚣中保持清晰的独白,在广阔的虚空中,他们找到了自己存在的“锚点”。他们不再追求绝对的连接,而是珍视每一个破碎而独特的个体声音。 主题探讨: 《星辰的低语》探讨了信息依赖的脆弱性、技术进步对精神世界的侵蚀、以及在极度孤立的环境中,人类(或类人种族)对“意义”和“连接”的原始需求。它质疑了“透明化社会”的终极代价,并歌颂了在不确定性和孤独中寻找个体价值的勇气。本书的基调是沉静、内省且充满宇宙尺度的敬畏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百年家族》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我通常对这种年代跨度大的家族史诗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写得过于宏大而失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在描摹一幅古老的油画,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命运都像是被精心雕琢过的宝石,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考据,那些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那些动荡年代里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都写得有血有肉,丝毫不生硬。我仿佛能闻到旧式宅院里檀香和潮湿木料混合的味道,能感受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个体的无力和坚韧。书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尤为成功,她们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隐忍去守护家族的体面与血脉的延续,那种无声的抗争,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让人动容。读完第一遍,我立刻就想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想知道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背景是否真实存在过,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知识探索欲,是很少有小说能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让人在唏嘘之余,深思“家族”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哲学思考层面,我个人给予极高的评价。它远超出了一个家族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寓言。《百年家族》似乎在探讨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的身份是由血缘决定的,还是由我们所承载和遗忘的记忆决定的?书中好几代人都在努力地维护着某种“家族荣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荣耀的意义已经模糊不清,剩下的只是一副空壳和沉重的负担。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矛盾抛给了我们。我尤其喜欢那种宿命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拉锯战。尽管家族的历史似乎设定了每个人的轨道,但书中的一些关键人物,通过他们个人的选择,成功地偏离了既定的轨迹。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身的家族历史也多了一份审视和敬畏,开始思考,我这个“百年”之外的新生代,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篇章。这本书给予的,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反思力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流光溢彩”来形容。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咋舌,他似乎对汉语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式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有些段落,描写环境的景物,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当做散文来欣赏。比如描绘家族没落时,那句“庭院里的竹影,像被岁月打磨钝了的刀锋,再也划不开清冷的月光”,寥寥数字,那种萧瑟和无可挽回的颓败感便扑面而来。更难得的是,尽管文字华美,却从未显得矫揉造作或晦涩难懂。作者非常懂得如何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调整叙述的腔调。老一辈的对白,带着旧时的文言韵味,沉稳而有分量;而到描写现代的年轻一代时,语言又变得简洁、犀利,充满现代都市的疏离感。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构建了一个极具质感的阅读体验。我甚至会忍不住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隐藏的深意。这是一部需要被“品尝”而不是“速读”的作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传统小说中那种热烈、直白的冲突描写并不太感冒。我更偏爱那种“静水流深”的力量。《百年家族》正是这种类型的典范。书中的高潮和低谷,很少是通过激烈的争吵、街头的械斗或者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来展现的。相反,最大的张力往往存在于那些无声的对峙、心照不宣的默契,以及那些被刻意压抑的情感爆发点。家族的兴衰,更多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来体现的:比如一次不合时宜的家宴,一件传承有序却已失去光泽的古董,或者某位长辈突然改变的饮食习惯。这些细微的调整,无声地预示着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解读文字背后的“潜台词”。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情节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与作者的叙述进行一场“辩论”,去揣测人物做出某个决定时的内心挣扎。这种需要读者深度参与的阅读过程,让我感到智力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满足。它不是被动接受的故事,而是一场需要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因为“家族”题材往往容易陷入情节的窠臼——无非就是争产、联姻、败落、复兴的老一套戏码。然而,《百年家族》在叙事结构上玩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花样。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多面棱镜的折射手法,从不同的后代视角、不同的时间切面去拼凑出整个家族的拼图。这种叙事方式的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迷失方向,但这里的作者显然驾驭得炉火纯青。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像是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往往能带来“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比如,我对那位早逝的二少爷一直抱有怜惜之情,直到从他孙女的视角读到他对家族责任的深刻理解,我才明白他的“怯懦”实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牺牲。这种多维度的叙事,使得人物性格和事件动机的复杂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完全超越了脸谱化的刻板印象。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考古挖掘,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的发现。

评分

很不错 很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

评分

在京东上买了超多图书音像的,根本无法逐一认真评价

评分

书是不错,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

书不错,买来为春节准备的,闲来看书,人生一大美事!

评分

很好的宝贝,很好的价格,下次还要再来京东商城购物

评分

性价比高高高物流快快快

评分

在京东上买了超多图书音像的,根本无法逐一认真评价

评分

近代中国史,的缩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