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记录了中国近百年12个家族的传奇故事,既有政商大族,也有文史大家,力图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的现实联结,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
前言
1887年,大清外交官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称中国“似入酣睡,固非垂毙”。
同光年间,由恭亲王奕?和文祥在北京主持,由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在京外推动的自强运动,是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棒喝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下最初的觉醒。从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聘请外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军,到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中国积极致力于国防的近代化,而国防的近代化又必然要求交通、教育和经济的进步, 于是同时有了建铁路、设新式学堂、设招商局、开采煤矿金矿等一系列的新举措。
自强运动只是在科技层面上学习西方,该运动的五大领导者都认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内在精神完美无缺,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借鉴他人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遗憾的是,技术进步远不能解决一切,甲午海战, 排名世界第八的中国海军败给了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军。梁启超对于自强运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王莽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以失败告终。1898年,光绪亲政,在康有为的上书下,推行了冒犯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百日维新。很快,戊戌变法以惨败告终。
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推动了一系列几乎与戊戌变法雷同的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实业家张謇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梁启超也开始大力鼓吹君主立宪思想。1905年12月,五人考察团赴国外考察宪政。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宪法大纲”,但规定宪法生效以前,仍有9年预备期。这个“大纲”实际上给了皇帝比日本模式更大的权力, 它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统统属于皇帝。1910年,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将宪政筹备期缩短为6年,但是很快他就组织了一个“皇族内阁”,13个受命者中皇亲国戚占了5位。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
20世纪的中国以如此轰轰烈烈的剧变开始,随后的百年,有更多的轰轰烈烈,更多的迂回曲折——民国兴起、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国共角逐、八年抗日、国共内战和新中国建立。1949年以来的历史,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不因为距离我们更近而被穷尽,它的深处, 深处的更多真相,仍在被人们不断挖掘。
回顾历史,惯常的做法自然是从第一年说起。这样一种做法有它的方便之处,但是也有可能斩断近代史这一处处因果相联、难以机械拆解的活体。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又在哪儿倒退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
自创刊以来,《南方人物周刊》一直忠实于自己的办刊宗旨—— “记录我们的命运”。2009年,无疑是一个挖掘中国和中国人之命运的富有意味的年份。不久前,国外有人说,20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第二政治大国,而有关中国崛起的言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距今是一个甲子,再往前推进一个甲子,恰是百日维新的重要时刻,并且可以衔接由奕?和曾国藩等人主导的自强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的现实联结,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这是我们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的缘由。
这本《百年家族》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我通常对这种年代跨度大的家族史诗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写得过于宏大而失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在描摹一幅古老的油画,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命运都像是被精心雕琢过的宝石,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考据,那些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那些动荡年代里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都写得有血有肉,丝毫不生硬。我仿佛能闻到旧式宅院里檀香和潮湿木料混合的味道,能感受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个体的无力和坚韧。书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尤为成功,她们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隐忍去守护家族的体面与血脉的延续,那种无声的抗争,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让人动容。读完第一遍,我立刻就想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想知道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背景是否真实存在过,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知识探索欲,是很少有小说能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让人在唏嘘之余,深思“家族”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哲学思考层面,我个人给予极高的评价。它远超出了一个家族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寓言。《百年家族》似乎在探讨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的身份是由血缘决定的,还是由我们所承载和遗忘的记忆决定的?书中好几代人都在努力地维护着某种“家族荣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荣耀的意义已经模糊不清,剩下的只是一副空壳和沉重的负担。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矛盾抛给了我们。我尤其喜欢那种宿命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拉锯战。尽管家族的历史似乎设定了每个人的轨道,但书中的一些关键人物,通过他们个人的选择,成功地偏离了既定的轨迹。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身的家族历史也多了一份审视和敬畏,开始思考,我这个“百年”之外的新生代,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篇章。这本书给予的,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反思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流光溢彩”来形容。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咋舌,他似乎对汉语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式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有些段落,描写环境的景物,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当做散文来欣赏。比如描绘家族没落时,那句“庭院里的竹影,像被岁月打磨钝了的刀锋,再也划不开清冷的月光”,寥寥数字,那种萧瑟和无可挽回的颓败感便扑面而来。更难得的是,尽管文字华美,却从未显得矫揉造作或晦涩难懂。作者非常懂得如何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调整叙述的腔调。老一辈的对白,带着旧时的文言韵味,沉稳而有分量;而到描写现代的年轻一代时,语言又变得简洁、犀利,充满现代都市的疏离感。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构建了一个极具质感的阅读体验。我甚至会忍不住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隐藏的深意。这是一部需要被“品尝”而不是“速读”的作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传统小说中那种热烈、直白的冲突描写并不太感冒。我更偏爱那种“静水流深”的力量。《百年家族》正是这种类型的典范。书中的高潮和低谷,很少是通过激烈的争吵、街头的械斗或者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来展现的。相反,最大的张力往往存在于那些无声的对峙、心照不宣的默契,以及那些被刻意压抑的情感爆发点。家族的兴衰,更多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来体现的:比如一次不合时宜的家宴,一件传承有序却已失去光泽的古董,或者某位长辈突然改变的饮食习惯。这些细微的调整,无声地预示着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解读文字背后的“潜台词”。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情节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与作者的叙述进行一场“辩论”,去揣测人物做出某个决定时的内心挣扎。这种需要读者深度参与的阅读过程,让我感到智力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满足。它不是被动接受的故事,而是一场需要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因为“家族”题材往往容易陷入情节的窠臼——无非就是争产、联姻、败落、复兴的老一套戏码。然而,《百年家族》在叙事结构上玩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花样。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多面棱镜的折射手法,从不同的后代视角、不同的时间切面去拼凑出整个家族的拼图。这种叙事方式的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迷失方向,但这里的作者显然驾驭得炉火纯青。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像是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往往能带来“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比如,我对那位早逝的二少爷一直抱有怜惜之情,直到从他孙女的视角读到他对家族责任的深刻理解,我才明白他的“怯懦”实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牺牲。这种多维度的叙事,使得人物性格和事件动机的复杂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完全超越了脸谱化的刻板印象。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考古挖掘,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的发现。
评分很不错 很值得一看
评分好书
评分在京东上买了超多图书音像的,根本无法逐一认真评价
评分书是不错,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书不错,买来为春节准备的,闲来看书,人生一大美事!
评分很好的宝贝,很好的价格,下次还要再来京东商城购物
评分性价比高高高物流快快快
评分在京东上买了超多图书音像的,根本无法逐一认真评价
评分近代中国史,的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