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日本老八路”

寻访“日本老八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炳月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
  • 抗战
  • 历史
  • 人物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中日关系
  • 文化
  • 社会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44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8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籍解放军官兵是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在中国是,在日本尤其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太特殊了。他们是日本人留在“满洲国”的“遗产”,而这份“遗产”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继承。在20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中,他们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有些尴尬。由日本人或者日本兵变为“满洲国”的国民,再变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员,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回到日本,恢复“日本国民”身份。不过,恰恰是这个“边缘群体”的特殊历史,诉说着生命个体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展示着20世纪东北亚社会的诸多复杂性。在他们身份的巨大转换中,“国家”“民族”等概念都暴露出了某种强制性和虚幻性。
  应当受到关注的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大历史,还应当包括大历史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即使是十亿分之一的历史偶然性,对于那种偶然性的承担者来说也是百分之百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过程中生命个体或小群体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理解人生。
  

内容简介

  “日籍八路军”特指在1945年前后,因日本战败而留在中国的部分日本官兵与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参加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队伍中,在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初期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之后大部分在1950年代回到日本。本书是著名学者董炳月对日籍八路军官兵的访谈录。作者在游学日本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日本老八路”群体,遂展开对这些老人的采访。其中包括二森范子、中村义光、幅敬信、柳邦南、沟胁千年等日籍八路军代表人物。每一位主人公的经历都堪称传奇,作者通过整理相关采访录音与资料,将这些人的故事真实的呈现出来,故事坎坷真实,感人肺腑,从每一个个体的偶然的历史命运中,勾出战争年代跌宕起伏的变迁与革新。通过这些老人的艰苦经历与革命生涯,更能使得后人以和平、人道的立场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作者简介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60年生,江苏睢宁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1987),东京大学文学博士(1998),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员(2006年度)。2000年11月至2002年3月任东京《留学生新闻》主编。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茫然草——日本人文风景》、《东张东望》、《“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鲁迅形影》。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建国大学”的幻影》、《国家与祭祀》、《蒙古新疆旅行日记》等。

目录

题记
引子:东京秧歌………1
一 二森范子:与龙之子共生………7
二 “八路夫妻”:相原协与相原庆子………19
三 中村义光的三个名字………38
四 温泉乡不眠夜………65
五 幅敬信:孤独的“日本兵”………82
六 “满洲新娘”的崎岖人生路………105
七 在天山庄看中国地图………126

精彩书摘

  大约在1946年2月上旬,高雄从来自大甸子的行脚商那里得到情报,知道离大甸子不远的西北岔住着七十多名日本兵。商量之后,决定派高雄义带领池北和宇田前往联络。
  在寒冷的林海雪原中,高雄义、池北、宇田三人蹚着埋到膝盖的大雪前往西北岔。途中,他们顺道去新川开拓团看望日前接济过他们的开拓团员,在那里住了一夜。次日继续赶路,不知在雪中跌倒过多少回,终于到达西北岔,见到了那些日本兵的头目细川。
  细川为前日军中尉,当时他手下的日本兵依然保有日本战败前的装备,轻、重机枪俱全,弹药充足。见到细川,高雄义说出自己的本名中村义光,动员细川的部队与“高雄部队”合并。
  细川中尉见三位使者赤手空拳、破衣烂衫,便傲慢起来,冷着脸道:“我们已经和斐子文商定,负责这一带村落的警备。你们不要掺和我们的事情。”
  细川说的斐子文,是西北岔的土匪头子。
  高雄义见状,知道说服细川的可能性不大,便带着宇田和池北返回大蒲柴河。离开西北岔在雪中走了大约四公里,来到一个大约二十户人家的无名村落。一队全副武装的土匪将他们拦住,一句话也不说,就将他们按倒在雪地上从背后捆起来,扔进一间仓库。三个训练有素的日本兵赤手空拳、寡不敌众,连反抗一下都没来得及。
  一会儿,他们从仓库里听到那队人马离去的脚步声。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三人正在茫然,远方传来了密集的枪声。步枪声中,还夹杂着重机枪、轻机枪的吼叫。他们不会想到,那是斐子文开始收拾以细川为首的七十多名日本兵!
  原来,足智多谋的斐子文想要的并不是细川的队伍,而是日本兵的那些精良装备。他花言巧语邀请细川一起驻防,让他负责三个村落,使他的队伍化整为零、分散开来,然后伺机歼灭。这一天,他们得知有三个日本兵来联络,担心秘密泄漏到高雄部队,斐子文的手下便将这三个日本兵抓住,并立即下手处置细川部队。当时斐子文的手下有两百多人。
  傍晚时分,喊叫声、说笑声传到了仓库里的三个日本兵的耳朵里。听声音,人数比下午他们被抓的时候多了许多。一会儿,仓库门被打开,一群兴高采烈的匪徒一拥而入,将他们牵到另一处房子里,用粗绳子高高地吊在房梁上,穿过房梁的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柱子上。然后,匪徒们将上着刺刀的步枪分别支在他们下方,刀尖朝上,又在柱子上的绳头处点上豆油灯。于是,豆油灯的火苗开始轻轻地舔那几个绳头。绳头被油灯舔完的时候,三个日本兵就会掉在刺刀尖上。安排好这些,匪徒们便拥到隔壁喝酒猜拳、庆祝胜利去了。
  豆油灯的火苗在舔绳头,身下是寒光逼人的刀尖。三个悬在空中的日本兵看到死神狞笑着一步一步向他们走近。
  隔壁猜拳行令、说笑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奇怪的是,说笑声中间或传出日本女人的惊叫声与痛苦的呻吟。他们不知道,有两个日本女子被匪徒们从细川那里抓来,她们是日本兵的家属。匪徒们把她们捆在木桩上,撕下她们的衣服,在她们身上涂了香油,让两条狼狗在那里舔,然后在旁边喝酒看着取乐。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刀尖上的日本兵们额头和脊背却开始冒汗了。求生的本能使他们开始挣扎,高高吊着的身体开始摆动。他们突然意识到,如果摆动的时候掉下去,也许不会掉在刀尖上!于是,他们开始摆动身体,荡秋千一样。
  隔壁的说笑声、呻吟声继续传来。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枪响。隔壁的说笑声戛然而止,随即是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匪徒们喊叫着跑出去了。
  吊池北的绳子最先被烧断,池北的身体擦着刺刀落在地上,刺刀只划破了他的一根小手指。他得救了,并将高雄义和宇田救下来。三个人进了隔壁房间,看到两个赤身裸体的日本女子被捆在木桩上,两条龇着白牙的狼狗还在舔她们,便赶走狼狗,将她们救起。
  三人正在为那几声枪响而疑惑,更为密集的枪声在暗夜中传来。为了防止被流弹击中,五个人急忙俯身躲在墙脚。从轻、重机枪的射击声和掷弹筒发射的声音,他们判断出是“高雄部队”打过来了!
  果然,枪声停息之后,最先提着枪跑进来的正是高雄本人。原来,高雄义和池北、宇田三人一去不归,高雄手下的密探又得到了细川部队被斐子文全部歼灭的消息,便带兵前来营救。高雄义三人终于能够在地狱入口处返回。
  返回大蒲柴河的途中,经过细川的一个排被全歼的村落,他们看到了尸体和血迹构成的地狱景象……
  两位有幸获救的日本女子跟随“高雄部队”到了大蒲柴河。家人被杀自己又惨遭凌辱,两个人目光呆滞、不言不语,表情却沉静。当夜平安无事,第二天人们发现她们的时候,二人已经口鼻流血、脸色发青死在地上,旁边扔着两个小小的装有氰化钾的瓶子。日本战败的时候,“满洲国”的许多日本女性都随身带着装有氰化钾的瓶子,随时准备自杀。氰化钾是上级统一发放的。
  1946年3月中旬,冰消雪融,春天开始造访南满洲。一天,前往敦化方面做兵队联络工作的原宪兵军曹高柳传回紧急消息,说是敦化一带苏军已经撤走,解放军(当时称东北民主联军)已经进驻,并且有可能在近期进驻大蒲柴河,高雄部队是与解放军决一死战,还是为了避免兵力损耗与解放军进行和平谈判,必须尽快做出抉择。
  高雄与手下的几个小头目开会商量的结果,是派特使试着与解放军干部谈判。于是,高柳军曹和盛准尉被推为特使,前往敦化解放军警备二旅第五团团部,与团长和政委交涉。最终达成三项协议:1.高雄部队的武器弹药全部上交警备二旅;2.愿意参加解放军的日本兵由解放军收编;3.不想参加解放军的送往敦化地区的日本人民团。
  八十余名日本兵中有二十多人愿意参加解放军,其中十多名掌握特殊技能的被留在第五团的战斗部队,其他人被编入警备二旅的后勤机关。队长高桥干雄发挥他特务时代学到的医疗技术,进了二旅的野战医院当军医,中村义光也和北川、山口几位小头目一起进了医院的事务室,结束了他的“高雄义时代”。
  ……

前言/序言

  引子:东京秧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各种人。——我怀着这样的目的在日本留学、旅行、结识不同类型的人物,终于在2002年春夏之交走进了“日本老八路”这个特殊群体。
  本来,由于年龄、生活环境、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在我的意识中,日本人当了兵自然就成了“日本鬼子”。但是,1994年2月到东京留学之后不久,这种意识发生了改变。当年11月,东京女子大学在枫叶灿烂的初冬季节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节,学汉语的日本学生用汉语演出中国现代剧作家田汉的剧本《咸鱼主义》。那个剧本创作于1936年年底,是宣传抗日的。我应该校中文教师下出教授之邀前往观看,在排练场见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女老师,姓德永。这位老师虽为日本人,但汉语远比一般中国人标准、流利,而且音色优美,足以做播音员。是她在具体指导学生们排练、演出。日本朋友告诉我,德永老师中国话说得好,是因为她年轻时曾在中国东北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医院当护士。从那以后,我明确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也有日本人,并开始关心类似的问题。1998年年初,留日归国的方军撰写的《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我便想到那些日籍解放军官兵,不知道他们晚景如何。比起方军笔下的日本老鬼子,他们更应当被中国人了解、记住。
  2002年年初,在北京过完春节返回东京,我有了大概三个月的自由活动时间,于是便决定寻访当年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日本人,了却数年来的一桩夙愿。把旅游和历史探访结合起来,做一点书斋之外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休息。恰巧,2月24日下午,一个民间组织在东京繁华区新宿举办“东方文化节”,我因此有了一个结识更多日籍解放军官兵的机会。
  集会前,主办者高山女士告诉我,参加者主要是从中国归来的日本“残留孤儿”和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日本人,其中有日籍解放军官兵的组织“回想四野会”的成员,所以我欣然前往。文化节的程序进行到一半,各方代表致辞之后,众人开始“恳亲”、交流,高山女士便将一位参加过解放军的日本老妈妈介绍给我。老妈妈名叫相原庆子,从她的名片上,我知道她现在的身份是相原医院理事。
  相原庆子看上去只有六十多岁,这个年纪的人如何在半个多世纪前参加解放军?问起来,才知道她1946年十九岁的时候在东北参加解放军,今年(2002)已经七十五岁了。
  她说:“头发染了,所以看不出年龄。”
  她说她当年参加的是第四野战军,林彪的部队,在野战医院手术队当护士。因为是用日语交流,“林彪”二字的读音变成日语,我一时未能反应过来,便问:“谁的部队?”
  这次她用汉语回答说:“lin-biao。”
  不得了!眼前这位日本老太太居然知道林彪!我问她是否见过林彪,她说见过。问她对林彪的印象,她的评价不错:“很温和的一个人,非常亲切!”
  她是昭和十七年(1942)从日本去中国东北,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参加解放军,昭和二十八年(1953)回国,当了七年解放军,七年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提起当年的从军经历,她很自豪,说:“能够参加八路军,真是太好了。现在家里开着医院,有几亿日元的财产。但是,如果问我是要钱还是要那七年的经历,我会说我要当八路军的经历,我不要钱!”
  她还告诉我她的丈夫当年也参加了八路军,在八路军部队当军医。
  相原庆子说她参加的是“八路军”,我后来认识的参加过解放军的日本人也无一例外地以“八路军”自称。八年前在东京女子大学,友人介绍德永老师的时候也是说她参加过“八路军”。算起来,这些人参军入伍的1947年前后“八路军”的番号已经停用,他们参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或者东北民主联军。那么,他们何以自称“八路军”?我想,这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八路军”是共产党军队的代名词,这个名词中包含着他们对共产党军队的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实际上,“八路军”这个名称倒是十分符合共产党军队的历史与本质。1937年8月诞生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西北红军主力改编的,成为华北地区的抗战主力军,抗战结束后到原伪满地区接收的共产党部队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的主体也是原八路军一一五师。相原庆子见过的林彪,就是在抗战初期痛击日军板垣师团、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恳亲”之后有跳舞、弹琴之类简单的文艺表演,在那样热闹的环境中无法细谈,我便对相原庆子说另约时间登门拜访,并请她给我介绍到会的其他“日本八路”。她把坐在不远处的一位身材矮小、打扮时髦的老太太指给我,说:“那丫头,是和我一起参加八路军,还把我们的事情写成书了呢。”
  “那丫头”这称呼说明了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演出的间隙,相原庆子招手把“那丫头”喊过来。我与“那丫头”交换了名片,知道她名叫二森范子。二森说她写的书名为《与龙之子共生》,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就出版了。相原和二森都是“回想四野会”的成员。
  文艺表演结束,文化节进入最后一个项目——扭秧歌。桌椅被移在一边,许多人在腰间系上大红绸,手里拿起了红色大折扇。播音器开始播放秧歌伴奏带,刚劲的锣鼓声响起来,嘹亮的唢呐声响起来,人们围成一圈扭起了东北大秧歌,欢快又热烈。
  “你们也扭吗?”我问。
  “我们也扭!”相原和二森说着,接过别人递过来的大红绸系在腰间,加入到扭秧歌的队列中去,有板有眼地扭了起来。
  我在北京的时候,偶尔看到街头有人扭秧歌,不喜欢,甚至有点烦。每周星期二早晨从海淀区的花园村去建国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上班,乘114路电车在木樨地换车的时候,常常看到木樨地立交桥下一群老头儿、老太太敲锣打鼓扭秧歌。正是早晨上班的时候,路上车流滚滚,行人步履匆匆,他们却在那里敲锣打鼓扭秧歌,似乎是成心展示自己的清闲、与大伙儿闹别扭。但是,2002年2月24日那天下午,秧歌在我的心目中突然有了新的意义。窗外春光明媚,不远处就是新宿的摩天楼群,而一群国籍暧昧的人在那个大厅里扭秧歌,锣鼓喧天,红绸飞舞……
  秧歌扭完,文化节结束,众人开始收拾大厅。高山女士问我收获如何,我说“抓住了两个女八路,但‘会长’去向不明”。她说会长家住山梨县,路远,正要离去,并把正在从大厅往外走的会长指给我。在大厅的入口处,我追上了正在弯着腰换鞋的会长,与他交换了名片。从他的白发、他的沉默、他肃然的表情、他锐利的目光,我感觉到了一种老军人的气息——那与相原庆子和二森范子的亲切平易完全不同。
  会长名叫中村义光,身份是日中和平友好会本部会长、山梨县会长,名片背面还印着四个头衔,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回想四野会会长;山梨县?四川省友好县民会议理事;中国解放纪念章颁发全国审查员;中国归国者自立指导员。
  寻访“日本老八路”的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索中日两国历史交汇点、聚焦特定群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非虚构作品的简介: 《逝去的足音:一个时代边缘群体的口述史与记忆重构》 ——探寻身份认同的迷雾,见证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抉择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战争叙事,也避开了主流历史叙事中对“英雄”或“叛徒”的简单标签化。它是一部深入个人生命肌理的口述史田野调查,聚焦于二战后特定历史时期,一群在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夹缝中艰难生存的“边缘人”群体。他们或因历史的意外卷入,或因个人的信仰选择,最终漂泊于故土之外,在异域土壤上开始了漫长而隐秘的“后半生”。 研究对象与独特视角: 本书的核心关切点在于那些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上,未能被任何主流叙事完全吸纳或明确定义的个体。我们选取了散居于亚洲某几个特定区域(非指日本本土,而是特定历史交汇点上的第三地)的约三十位老者,他们的人生轨迹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剖面。他们大多经历了战前的社会动荡、战时的身份模糊,以及战后初期的身份重塑。他们是那段复杂历史的活化石,其记忆的碎片拼凑出的,是一幅关于“归属感缺失”的深刻图景。 作者耗时五年,深入这些老人的生活环境,通过深度访谈,记录了他们关于童年、启蒙、信念形成、以及最终做出迁徙或留下决定的全过程。我们没有预设任何价值判断,而是力求还原他们记忆中那段“不可言说”的经历。 核心议题探讨: 一、信仰与生存的张力: 书中细致描摹了这些个体在特定意识形态影响下,如何建立起一套支撑他们人生选择的信念体系。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当这种宏大叙事遭遇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残酷时,这种信仰是如何被不断修正、稀释,乃至在孤独中走向内化或自我审视的。我们看到,在贫困、疾病和遗忘面前,最初的政治热情如何逐渐沉淀为对家庭、对土地最朴素的情感依恋。 二、记忆的重构与失真: 口述史的魅力与局限性在于记忆的主观性。本书不仅记录了老人们讲述的“故事”,更关注他们“如何讲述”。在信息不对称、时代记忆被不断修改的背景下,这些老人构建了多层次的记忆结构。有的是为了自我辩护,有的是为了抚慰后代,也有的是在岁月的冲刷下,主动或被动地遗忘了某些痛苦的细节。我们通过交叉对比不同个体的叙述,探讨个体记忆在集体遗忘中扮演的角色。 三、流散中的文化韧性: 这些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努力维持其原有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他们如何处理与“他者”社会之间的关系?书中记录了他们如何在异乡建立起互助网络,如何将故乡的食物、方言、乃至仪式感,融入到一种全新的、带有强烈“流散感”的生活方式中。这种文化韧性,既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也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秩序的本能反应。 四、代际间的理解鸿沟: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的访谈。这些后人大多出生于定居地,他们对“祖辈的过去”抱持着复杂的情感——好奇、疏离,有时甚至是抵触。老人们试图传承的记忆与年轻一代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代际间的“记忆断裂”,是理解这一群体未来走向的关键。 写作风格与价值: 本书摒弃了宏观理论的堆砌,采用了一种贴近人物的“浸入式”写作手法。文字细腻而克制,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温度与质感。通过大量未曾发表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以及现场拍摄的黑白照片(均有严格的版权和隐私保护处理),构建了一个充满真实张力的历史空间。 《逝去的足音》是一部关于“边缘化”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它提醒我们,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由无数个难以被简单归类的个体生命所支撑的。阅读这本书,如同走进一条时间深处的幽暗隧道,聆听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微弱却坚韧的生命回响。它不仅是对特定历史群体的追溯,更是对我们当下如何理解“身份”、“归属”和“真实”的一次深刻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个名字,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反差美学:“日本”与“老八路”,地理上的距离,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鸿沟,却被“寻访”这个动作联系起来。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必然在于它能处理好这种张力。我特别希望作者在书中能清晰地交代,这些受访者在与日本社会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与和解?他们是如何平衡两种文化背景对自己的塑造的?如果能找到一些当年的文献资料或者物证来佐证口述历史,增加文本的可信度和丰富性,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都会大大提升。另外,我设想作者的采访技巧一定非常高超,能够让受访者放下戒备,袒露心声。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种被引导性的回答,而是自然流淌出的、充满生命力的回忆。特别是关于他们如何看待战争和和平的视角,如果能提供一种超越传统叙事的、更加人性化的解读,这本书就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突破性的作品了。

评分

光是“寻访”这两个字,就暗示了追溯与回归的主题。我猜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定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踏上了一条寻找历史真相的旅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面对这些身份标签复杂的群体时,是如何进行身份的去魅和重塑的?是否能揭示出,无论身处何地,人性的基本诉求——比如归属感、被理解的渴望——是如何跨越政治和文化的藩篱而存在的?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是富有力量的,能够穿透时间和语言的障碍,直达人心。如果书中能够探讨这些“老八路”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的经历,那将是很有意思的延续性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教科书式的知识,而在于它能激发出读者对于历史复杂性、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极其罕见和精妙,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研究中相对空白却又极具张力的领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对话空间,不仅是作者与受访者的对话,更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个体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中日关系发展变迁的背景介绍,将这些个体的生命故事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那么这本书的格局就会显得更为宏大和深刻。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冷静的叙述姿态,避免过度煽情,而是通过事实和人物的自我陈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沧桑与不易。对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不寻常选择的人,我们总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而这本书似乎正提供了这样一扇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枚带着历史尘埃的勋章,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拂去表面的浮华,探究其背后的真正重量。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构建整个叙事框架时,是否着重展现了“寻访”这一动作本身所蕴含的仪式感和挑战性?毕竟,跨越时间和地域去寻找那些可能已经融入当地生活、不愿再被外界打扰的个体,本身就是一场探险。我期待的不是一份冰冷的口述历史记录,而是带着温度和现场感的文字。比如,描写一下拜访那些老人的场景,他们的住所、他们的神态、他们讲述故事时的语气和眼神。这些细节往往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同时,作者对“老八路”这个身份的解读也至关重要。它是否仅仅是一个符号,还是代表了一种跨越意识形态的、对某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如果这本书能够探讨这种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意义,比如对年轻一代的影响,那就更具时代价值了。我希望能看到一种细腻的笔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心,想象着探访那些在日本的“老八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的组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人的?他们为什么会在日本生活?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那些跨越国界的个人命运和信仰坚守。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希望看到那些细微之处的个人情感,比如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在日本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如何看待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印记。如果作者能将寻访过程中的艰辛、与受访者的互动描绘得生动立体,那就更好了。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独特的身份——“日本老八路”——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的?他们在日本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如何保持着他们内心的那份身份认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多角度的观察,比如通过不同受访者的视角,展现出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那无疑会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

评分

好书,三联排行第一的。不过很薄

评分

好书,三联排行第一的。不过很薄

评分

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于人君有告戒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故自上古以来,天文有世掌之官,唐虞羲、和,夏昆吾,商巫咸,周史佚、甘德、石申之流。居是官者,专察天象之常变,而述天心告戒之意,进言于其君,以致交修之儆焉。《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也。然考《尧典》,中星不过正人时以兴民事。夏仲康之世,《胤征》之篇:「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然后日食之变昉见于《书》。观其数羲、和以「俶扰天纪」、「昏迷天象」之罪而讨之,则知先王克谨天戒,所以责成于司天之官者,岂轻任哉!

评分

记实性作品,内容有点让人伤感。

评分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红葫芦》、《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天瓢》、《大王书》等。《红瓦》、《草房子》、《根鸟》、《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奖40余种,其中有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ldquo;五个一工程&rdquo;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ldquo;金蝴蝶&rdquo;奖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6年4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评分

感觉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京东购物让人放心,买了很多书,没法一一评价。只好复制了。希望京东以后好好努力。。。。。。。。。

评分

抗日战争的细节,到底何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