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季羨林一生著作精華
★ 「精裝珍藏版」,單冊、套裝同步上市!
★ 季羨林幾十年讀寫生涯的經驗之談並2、記錄瞭陳寅恪、鬍適等人的治學理論。
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瞭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錶作品,涵蓋散文、隨筆、遊記、迴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瞭季老的治學之誌、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
內容簡介:《讀書·治學·寫作(精裝珍藏本)》集結瞭季羨林關於讀書、治學和寫作方麵的心得,另收錄瞭他對陳寅恪、鬍適等人治學理論的論述。做瞭一輩子學術研究的季羨林,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坦誠地拿齣來與人分享,於廣大學生和學者而言,都是很有益處的。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傢、東方文化研究專傢、散文傢,被稱為“學界泰鬥”。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感動中國》頒奬詞
與季羨林而言,傢國情懷也許就是具體為這裏有他的親人、朋友、師長,這裏有美麗的山川江河,有無數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小書攤。或許,對知識分子而言,這就是傢國情懷的寄托所在吧。
——新京報
季節變換人無常,羨慕大師學識龐。林中頓減韆鞦樹,世界都在喊彷徨!
——新浪網
目?錄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 讀書
開捲有益?/5
我最喜愛的書?/8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12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15
坐擁書城意未足?/18
我的書齋?/20
推薦十種書?/23
藏書與讀書?/27
我和北大圖書館?/30
我和外國文學?/33
漫談散文?/41
我對散文的認識?/49
散文的兩大類?/54
中國散文與世界散文?/57
1994年我常讀的一本書—《陳寅恪詩集》?/62
讀硃自清《背影》?/63
我讀《濛田隨筆》?/66
我和東坡詞?/71
第二輯 治學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77
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和範圍?/80
我和外國語言?/83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102
如何搜集資料?/104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107
如何利用時間?/109
纔、學、識?/111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眾?/115
關於義理、文章與考證?/122
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 /130
為考證辯誣?/132
再談考證?/135
我的考證?/138
我的義理?/141
一些具體的想法?/144
廣通聲氣 博采眾長?/154
“模糊”“分析”與“綜閤”?/156
談翻譯?/160
研究、創作與翻譯並舉?/167
漢語與外語?/170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194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197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99
鬍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227
第三輯 寫作
作文?/243
寫文章?/249
寫日記?/251
文章的題目?/255
我的處女作?/257
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261
我在小學和中學的寫作經曆?/265
文以載道?/273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276
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280
多注意“身邊瑣事”?/283
語言混亂數例?/290
慘淡經營與信手拈來?/292
怎樣寫散文?/295
語言與文字?/302
談談“煉話”?/305
獲奬有感?/309
跋?/313
關於義理、文章與考證
談義理
清代桐城派主將姚鼐《復秦小峴書》說:“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與考證三者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我覺得,這種三分法是符閤實際情況的,它為後來的學者所接受,是十分自然的,它也為我所服膺。
在三者之中,我最不善義理,也最不喜歡義理。我總覺得,義理(理論)這玩意兒比較玄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矛盾,矛盾瞭幾韆年,到現在還沒有哪一個理論傢真正說透。以我的愚見,絕對純之又純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是沒有的。說一部哲學史就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鬥爭史,顯然也與曆史事實不完全符閤。特彆是最近幾十年以來,有一些理論傢,或者滿篇教條,或者以行政命令代替說理,或者視理論如兒戲,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最終讓讀者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反正社會科學的理論不像自然科學的實驗那樣,亂說不會立即受到懲罰。搞自然科學,你如果瞎鼓搗,眼前就會自食其果,受到懲罰。社會科學理論說錯瞭,第二天一改,臉也用不著紅一紅。因此,我對於理論有點敬鬼神而遠之。這類的文章,我寫不齣,彆人寫的我也不大敢看。我對理論的偏見越來越深。我安於自己於此道不擅長,也不求上進。
這並不等於說,我抹殺所有的理論。也有理論讓我五體投地地佩服的,這就是馬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經過瞭幾十年的學習與考驗,我覺得馬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完全反映瞭客觀現實,包括瞭曆史、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即使馬剋思主義仍然要不斷發展,但是迄今它發展達到的水平讓我心服口服。
這種輕視理論的做法是不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呢?可能是的。一個人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偏見。即使是偏見吧,我目前還不打算去改變。我也決不同彆人辯論這個問題,因為一辯論,又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終弄得大傢一起墜入五裏霧中。我隻希望理論傢們再認真一點,再細緻一點,再深入一點,再嚴密一點。等到你們的理論能達到或者接近馬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水平時,無須辯論,無須說明,我自然會心悅誠服地拜倒在你們腳下。
說文章
談到文章,我覺得裏麵包含著兩個問題:一個是專門搞文章之學的,一個是搞義理或考證之學而注意文章的。專門搞文章之學的是詩人、詞人、散文傢等。小說傢過去不包括在裏麵。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把文章寫好,文章寫不好,就不能成為詩人、詞人、散文傢、小說傢。道理一清二楚,用不著多說。搞義理或考證之學的人,主要任務是探索真理,不管是大事情上的真理,還是小事情上的真理,都是探索。至於是否能把文章寫好,不是主要問題。但是,古人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孔子要求弟子們在講話方麵要有點文采,是很有道理的。過去的和現在的義理學或考證學的專傢們,有的文章寫得好,有的就寫得不怎麼好。寫得好的,人傢願意看,你探索的真理容易為彆人所接受;寫得不好的,就會影響彆人的接受。這個道理也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我認為對不專門從事文章之學的學者來說,認真把文章寫好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論考證
談到考證,亦稱考據,是我最喜歡的東西,也是清代樸學大師所最擅長的東西,同時又是新中國成立後受到一些人責難的東西。最近我寫瞭一篇短文《為考證辯誣》,這裏不再重復。我在這裏隻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首先,我覺得考證之學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沒有一些人加給它的那種作用,也沒有令人驚奇的地方,不要誇大它的功績,也不要隨便加給它任何罪狀,它隻是做學問的必要的步驟,必由之路。特彆是社會科學,你使用一種資料、一本書,你首先必須弄清楚,這種資料、這本書,是否可靠,這就用得著考證。你要利用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證明一件事情,你就要研究這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研究它們原來是什麼樣子,後來又變成瞭什麼樣子,有沒有後人竄入的或者更改的東西?如果這些情況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義或數典忘祖,貿然引用,企圖證明什麼,不管你發瞭多麼偉大的議論,引證多麼詳博,你的根據是建築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這裏就用得著考證。必須通過細緻的考證纔能弄清楚的東西,你不能怕費工夫。現在間或有人攻擊煩瑣的考證,我頗有異議。如果非煩瑣不行的話,為什麼要怕煩瑣?用不著的煩瑣,為瞭賣弄而齣現的煩瑣,當然為我們所不取。
其次,在進行論證時,我服膺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兩句話已經被批瞭很長時間瞭,也許有人認為已經被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瞭。現在人們都談虎色變,不敢再提。可是我對此又有異議。過去批判這兩句話,批判一些人,是在極左思想支配下—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冒充辯證法,魚目混珠,實際上是僞辯證法—來進行的。頭腦一時發熱,在所難免,我自己也並非例外。但是,清醒之後,還是改一改為好。我現在就清醒地來重新評估這兩句話。
我個人認為,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學傢,還是社會科學傢,哪一個人在進行工作時也離不開這兩句話。不這樣,纔是天大的怪事。在開始進行一個課題的研究時,你對於這個課題總會有些想法吧,這些想法就是假設。哪裏能一點想法都沒有而進行一個課題的研究呢?為什麼要“大膽”?意思就是說,不要受舊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結論的束縛,敢於突破,敢於標新立異,敢於發揮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鬍想力,提齣以前從沒有人提過或者敢於提齣的假設。不然,如果一開始就謹小慎微,一大堆清規戒律,滿腦袋緊箍,一點幻想力都沒有,這絕對不會産生齣什麼好結果的。哥白尼經過細緻觀測,覺得有許多現象是太陽繞地球鏇轉說解釋不瞭的,於是假設瞭日中心說。這真是石破天驚的假設,大膽的假設。沒有這個膽量,太陽恐怕還要“繞”地球運轉若乾年。沒有大膽的假設,世界學術史陳陳相因,能有什麼進步呢?
那麼,大膽的假設,其罪狀究竟何在呢?
有瞭假設,不等於就有瞭結論。假設隻能指導你去探討,去鑽研。所有的假設,提齣來以後,都要根據資料提供的情況,根據科學實驗提供的情況來加以檢驗。有的假設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觀材料證實瞭多少,你就要在假設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觀材料相違,或者不太符閤,你就要在假設中加以修正。這樣可能反復多次,十次,百次,幾百次;假設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幾百次,最後把假設變成結論。有的假設經不住客觀材料的考驗,甚至必須完全拋棄,重新再立假設,重新再受客觀材料的考驗。凡是搞點科學研究的人都能瞭解其中的味道,或甘或苦,沒有定準兒,這就叫作小心的求證。
那麼,小心的求證,其罪狀究竟何在呢?
也有人靈機一動提齣瞭一個假設,自己認為是神來之筆,是靈感的火花,極端欣賞,極端自我陶醉。但是後來,客觀材料,包括實驗結果證明這個假設不能成立。在這個關鍵時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學工作者應該當機立斷,毅然放棄自己的假設,另覓途徑,另立新說。這是正途。可是也有個彆的人,覺得自己的假設真是美妙絕倫,丟掉瞭萬分可惜。於是不惜歪麯材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隻選取對自己的假設有利的材料,堆纍在一起,形成瞭一個遷就自己的假設的結論。這是地道的學術騙子。這樣的“學者”難道說是絕無僅有嗎?
這就是我理解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這是絲毫也無可非議的。
但是確實有一些學者是先有瞭結論,然後再搜集材料,來證實結論。“以論帶史”派的學者,我認為就有這種傾嚮。比如要研究中國曆史上農民戰爭問題,他們從什麼人的著作裏找到瞭農民戰爭解放生産力的結論。在搜集材料時,凡有利於這個結論的,則統統收進來;凡與這個結論相違反的,則統統視而不見。有時甚至不惜加以歪麯,爬羅剔抉,颳垢磨光,最後磨齣一個農民戰爭解放生産力的結論,而讓步政策則是“修正主義”。研究清官與贓官問題時,竟然會說贓官要比清官好得多,因為清官能維護封建統治,而贓官則能促成革命,從而縮短封建統治的壽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樣的研究方法根本用不著假設,不大膽的假設也用不著。至於小心的求證,則是戴著有色眼鏡去衡量一切,談不到小心不小心。
對這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必須徹底批判的。
對這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他們的結論是先驗的真理,不許懷疑,隻準闡釋。他們是代聖人立言,為經典作注。
用這樣的方法,抱這樣的態度,來研究學問,學問會墮落到什麼程度,不是一清二楚瞭嗎?
我服膺被批判瞭多年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理由就是這一些。另外可能還有彆的解釋,則非愚鈍如不佞者所能知矣。
統觀自己選齣來的這些文章,不管它們是多麼膚淺,我總想在裏麵提齣哪怕是小小的一點新看法,要提齣新看法,就必須先有新假設。假設一提齣,還不就是結論。不管假設多麼新,在證實之前都不能算數。我經常被迫修改自己的假設,個彆時候甚至被迫完全放棄。有的假設,自己最初認為是神來之筆,美妙絕倫;一旦證實它站不住腳,必須丟棄。這時往往引起內心的激烈波動,最終也隻能忍痛丟棄。我的做法大體上就是如此。鸚鵡學舌,非我所能;陳陳相因,非我所願。我也決不敢說,我的這些所謂新看法都是真理。一部人類的學術史證明瞭學術一定要隨時代的前進而前進。將來有新材料發現,或者找到瞭觀察問題的新的角度,自己的看法或者結論也勢必要加以修改,這是必然的。
現在歸納起來可以說,我過去五六十年的學術活動走的基本上是一條考證的道路。可是原來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到瞭今天,通過這個自選活動,我纔真正全麵而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考證要達到什麼目的呢?無非是尋求真理而已。偉大科學傢愛因斯坦說:“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這句話可以有多種解釋。什麼叫真理?大傢的理解也未必一緻。有的人心目中的真理有倫理意義,我不認為是這樣。我覺得,事情是什麼樣子,你就說它是什麼樣子。這是唯物主義,同時也是真理。我體會愛因斯坦在這裏所說的真理就是這樣的真理,他這一句話頗耐人尋味。同樣是真理,事情卻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說,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語言文字學傢、訓詁學傢,弄清楚一個字或一句話的古音古義,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為真理則一也。有人誇大考證的作用,說什麼發現一個字的古音,等於發現瞭一顆新星,這有點過分誇張。這樣的發現與哥白尼的日中心說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樣,整個人類的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曆史,這一點恐怕是無法否認的。從事各種工作的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錶現在文章中。到瞭老年,如果想齣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緻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僞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錶達齣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瞭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齣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傢,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誌,寜靜以緻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絕不是不關心國傢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瞭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托不掉,“春花鞦月何時瞭,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隻有俟諸來生瞭。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學習,從來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主動的探索與創造。而“讀書”作為學習的起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讀書·治學·寫作(精裝珍藏本)》這個書名,本身就勾勒齣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我猜測,這本書裏關於“讀書”的部分,一定不會僅僅停留在推薦書目或者閱讀技巧的層麵,而是會深入探討如何與書籍對話,如何從閱讀中汲取養分,如何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我渴望找到一種更有效、更有深度的方式去讀書,不再是囫圇吞棗,而是能夠真正理解並吸收。同時,“治學”與“寫作”的結閤,也讓我看到瞭知識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打破“學而不思,思而不寫”的睏境,讓我的學習過程更加完整和有意義。
評分書頁翻開,指尖劃過扉頁上燙金的“讀書·治學·寫作”幾個字,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古老木門,門上雕刻著先賢的智慧,等待著有心人去開啓。我並非一個博覽群書的鴻儒,隻是一個在文字的海洋中笨拙漂浮的普通讀者。然而,這本書,恰恰是我這漂浮不定之旅中最堅實的錨點。初次翻閱,就被其裝幀的考究所吸引,厚實的紙張,精美的排版,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對“珍藏”二字的用心。它並非市麵上隨處可見的快餐讀物,而是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良伴。我總覺得,一本好書,不單是內容的承載,更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享受。這本書,無疑做到瞭。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擁有一本如此有分量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感。它提醒著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沉澱和專注依舊是寶貴的品質。我期待著,這本書將帶我進入一個怎樣的精神世界,又將如何啓發我與文字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自己學生時代對知識的渴求,以及步入社會後在信息洪流中努力尋找方嚮的迷茫。如今,手裏捧著這本《讀書·治學·寫作(精裝珍藏本)》,感覺就像找到瞭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讀書》代錶著知識的輸入,《治學》代錶著思想的沉澱和梳理,《寫作》則代錶著知識的輸齣和升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的許多疑問:如何纔能更有效地閱讀,如何纔能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又如何纔能寫齣有深度、有見地的文章?這本書的精裝珍藏本,本身就傳遞瞭一種對待知識的認真和尊重,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信心。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陪伴我不斷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
評分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對“寫作”二字有著天然的敏感。然而,寫作之路並非坦途,靈感枯竭、思路不清、錶達不暢,常常是我麵臨的難題。《讀書·治學·寫作(精裝珍藏本)》的齣現,讓我仿佛看到瞭一束光。我猜測,這本書中關於“寫作”的部分,或許會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和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剋服寫作中的瓶頸,提升錶達能力。但更令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讀書”和“治學”這兩個概念與“寫作”聯係起來的。是強調閱讀量對寫作的影響,還是指明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好文章的基礎?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全新的寫作視角,讓我明白,好的寫作,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沉澱和知識的升華。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讀書·治學·寫作(精裝珍藏本)》時,被它的名字震懾瞭一下。三個詞,涵蓋瞭從攝取知識到內化思考,再到成果輸齣的完整過程,仿佛是為求知者量身定製的行動指南。我一直對“治學”這個詞懷有敬畏之情,覺得它不僅需要勤奮,更需要方法與悟性。而“寫作”,更是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自身思想的試金石。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我一直以來摸索的方嚮,終於有瞭一位可以信賴的嚮導。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把這三個看似獨立的環節,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互相促進、螺鏇上升的學習閉環。是在講述具體的學習方法,還是分享治學心得,抑或是提供寫作技巧?無論哪一種,我都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認知,讓我看到治學與寫作之間更深層次的聯係,甚至改變我原有的學習習慣和對知識的看法。
評分《讀書·治學·寫作(珍藏版)》集結瞭季羨林關於讀書、治學和寫作方麵的心得,另收錄瞭他對陳寅恪、鬍適等人治學理論的論述。做瞭一輩子學術研究的季羨林,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坦誠地拿齣來與人分享,於廣大學生和學者而言,都是很有益處的。
評分實用好書,慢慢品讀,值得收藏!!
評分快遞及時,好書未看
評分特彆喜歡,質量非常好值得購買
評分書香味兒十足
評分書香味兒十足
評分總體感覺還行,還是喜歡紙質圖書。
評分老爸說可以
評分衝著季老先生的大名買的,還沒看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