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抗战

大师的抗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虹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
  • 历史
  • 军事
  • 传记
  • 人物
  • 战争
  • 回忆录
  • 国共合作
  • 烽火岁月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6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0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6
字数:2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些人的表现着实令人吃惊:积三十年心血建设的南开校园,被日本人炮轰,张伯苓顾不上悲痛,继续着复校为抗战培养人才的奔波;费孝通,顾不上日军的隆隆炮声,即便住在猪圈上,也在积极思考战后中国的建设;梁思成,牺牲了自己和林徽因的健康,争分夺秒测量古建筑,友人邀他国外避难,他说,我是中国人,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真没想到,雨巷诗人,那个满脑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人,戴望舒,那样的柔心弱骨,居然可以熬住日本人的酷刑;那个写着“潭柘寺的钟声,陶然亭的虫鸣”的人,郁达夫,可以在远离祖国的地方,为支援抗战与日人周旋,最终尸骨无存……

海报:

内容简介

  《大师的抗战》是一本记述抗战期间一批著名知识分子的境遇、选择和风骨的书。他们基于自己的专业立场,基于自己的文化良知,对国家、对民族投入了实实在在的热爱与关切。他们的精神,不仅仅是抗战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士的精神”的传承,值得每个中国人去感受。文字基于史料,饱蘸情感,铿锵有力,有画面感、节奏感。

作者简介

  陈虹,女,1948年生。著名剧作家陈白尘之女。身为中文系毕业生,却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身为历史系古典文献专业的教授,却不务“正业”,开设起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化抗战概述、历史与文学等课程,撰写出了《日军炮火下的中国作家》《日军炮火下的中国文人》《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等专著。现虽已退休,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乐此不疲。

目录

张伯苓 让侵略者“吃天津萝卜也不消化”
梅贻琦 联大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
竺可桢 “流亡大学”的校长
张元济 商务印书馆的浴火重生
郑振铎 为民效微劳,则亦无悔!
陈寅恪 不愿多做一天亡国奴
钱 穆 由“世外人”变成“世内人”
梁思成 战火中诞生的《中国建筑史》
常书鸿 敦煌痴人的坚守
费孝通 致力解决抗战胜利后的中国问题
陶行知  抗战中的平民教育
熊佛西 培育抗战的“戏剧铁军”
马寅初 非常时期经济的敢言者
梁漱溟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1
王芸生 现在是记者利用笔来杀伐敌人的时候!
曹聚仁 书生有笔曰如刀
郁达夫 我仅仅是一个作家吗?
王礼锡 不是长城缺不了我,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
丰子恺 用文画记录这惨痛的历史
叶圣陶 同仇敌忾非身外,莫道书生无所施
老 舍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巴 金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
张恨水 国如用我何妨死?
戴望舒 “雨巷”诗人的抗战心路
萧 红 被战争吞噬的中国才女
曹靖华 “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
朱生豪 让我到日本人手下讨饭,饿死不从

精彩书摘

  张伯苓让侵略者“吃天津萝卜也不消化”
  1937年7月29日的黎明,架设在天津“北支驻屯军司令部”以及同文书院内的日军大炮直接对准了南开大学的校园,巍峨的木斋图书馆及其他教学设施顿时成为一片废墟;7月30日的下午,日军飞机携带九二式50千克炸弹对准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进行大规模的轮番轰炸,校园被夷为平地。
  ——南开中学主任喻传鉴回忆:“……四架敌机在中学上空盘旋不去。忽见一架飞机,翅膀一斜,投下一颗炸弹,轰的一声,响彻云霄。刺——刺——刺,接着又是轰轰数声,啊!敌人投弹了……第一批敌机轮番投弹后,过十余分钟,第二批又来,每批三四架不等,总先在中学上空绕飞数周,后乃投弹。每一弹下,楼房左右摆动不已,如遭剧烈地震。炸弹爆炸时,又好像天崩地坼,耳为之聋!敌机更番轰炸,达十次数,投下炸弹数十枚。”
  ——南开大学学生慧珠回忆:“炮弹像生了眼睛一样,老是跟着我们弄‘别扭’,直向我们追逼来,一个个越逼越近……一个炮弹击中了秀山堂的楼顶,轰然一声,一团团黑烟从楼顶冲出来,熊熊的火光也跟着冒上来。在我们的眼前,秀山堂的影子逐渐暗淡、模糊、消失了!‘完了!’我们叹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的损失当中,大学部被焚毁的教学建筑及师生宿舍共37栋,被抢劫与焚烧的中西文图书及成套的期刊杂志10余万册,化学系、物理系、算学系、电工系、生物系等系科的实验设备及仪器标本几乎被破坏一空,按照当年的货币计算,共达663万多元(法币);中学部及小学部被炸毁的楼房共30栋,被焚烧的中外图书达5万余册,总价值为121万元(法币)……
  当年的南开学校,曾经是何等的壮观与美丽!——以大学部为例,面对校门的是一条笔直向西的大中路,道路两旁,高的是依依的垂柳,矮的是苍翠的扁柏,将整齐的校园划分成南北两个部分;路的中段为一泓湖水,呈对称的哑铃状:其南侧湖塘的周围,自东向西分别是名为“丽生园”的植物园、名为“思源堂”的科学馆和名为“秀山堂”的教学楼,再往西延伸则是教师宿舍“柏树村”和女生宿舍“芝琴楼”;其北侧的湖畔,坐落着可以容纳数百人的木斋图书馆,无论是设计还是规模,均堪称全国第一流。往西走则是男生宿舍和运动场馆,其中有大操场、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棒球场、网球场以及该时尚属罕见的冰球场,可谓是应有尽有……老南开人曾经这样回忆道:“水是南开大学校园内的一大特色。整个学校不仅被支河细流所环绕,校内也是小溪纵横交错,南北通达,具有水乡风光。同学们常常雇一只小船,从校门口放舟而去,听凭自己的兴致游荡,可以到校内任何一个地方。南开的另一美景是花园和莲池。校门口传达室左右,是十数亩的桃园;图书馆、科学馆附近各有一处花园。莲池约有四五处,最大的是湖中哑铃式的南莲池和北莲池。小溪、莲池、花树、苇塘,伴着红房、水塔、平顶及圆顶的欧式建筑,整个校园宁静而又秀丽。”当年柳亚子参观之后,曾欣喜赋诗曰:“汽车飞驰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环。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
  ……然而,仅仅才两天的时间,这座“桃源仙境界”竟变成了人间的地狱!被毁掉的不复存在了,尚未毁掉的则大摇大摆地驻进了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的搜索队、病马厂(包括病马血清研究所)、通信队,以及装甲车编制的第二中队。——思源堂成了他们的训练室和库房,定量分析实验室成了他们的禁闭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则成了他们的厨房;校园内近万株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波光粼粼的河流和莲池被填为平地……更有甚者,原本挂在思源堂西南侧的那口由海光寺赠送的大铜钟,重达一万多斤,钟面刻有《金刚经》的全文,每逢举行毕业典礼时,均敲钟以示纪念,有多少名毕业生即鸣响多少下,洪亮的钟声远至十数里之遥,如今也被强盗们掠夺而去,并制成子弹,用来屠杀中
  国人!
  这可是张伯苓30多年来的心血啊!——他白手起家,他筚路蓝缕,他终于创下了包括大学(1919年)、中学(1904年)、女中(1923年)、小学(1928年)在内的“南开”基业,终于树起了私立学校中首屈一指的“南开”体系。仅以其中的大学为例,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它已经拥有了3个学院、12个系科和2个研究所,堪称国内第一流的学府。天津人无不引以骄傲,且谣之曰:“天津卫三桩宝:永利、南开、大公报。”梁启超亦曾赞叹道:“假如全国学校悉如南开,则诚中国之大幸。”当今学者陈平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如果说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有什么‘奇迹’的话,那么,很可能不是国立大学北大、清华的‘得天独厚’,也不是教会大学燕大、辅仁的‘养尊处优’,而是私立学校南开的迅速崛起。”……然而,这所有的骄傲,所有的自豪,却于顷刻之间化成灰烬;这全部的心血,全部的辛劳,亦于转瞬之中付之东流!
  那天——即南开惨遭毁灭性破坏的那一天,张伯苓因出席庐山会议而滞留在了南京。上苍似乎怜悯他,没有让他亲眼目睹这场灾难,没有让他亲身遭受这场浩劫。但噩耗传来之时,他的心碎了,碎得几乎能够听见那一声爆裂。不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是怎样度过那一夜的,只知第二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却是这样一番掷地有声的话: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
  这是何等的坚韧,何等的悲壮!张伯苓将其称作是“南开精神”——“南开,南开,逢‘难’(南)必‘开’!”它的内涵就是百折不挠,就是至死不渝,就是后来老舍和曹禺在那首写给张伯苓的亦庄亦谐的诗歌中所称颂的:“看这股子劲儿,/哼!这真是股子劲儿!/他永不悲观,永不绝望,/天大的困难,他不皱眉头,/而慢条斯理的横打鼻梁!//就是这股劲儿,/教小日本恨上了他。/哼!小鬼儿们说:‘有这个老头子,/我们吃天津萝卜也不消化!’……”
  ……

前言/序言

  日军炮火下的中国文人(代序)
  本书名为《大师的抗战》,实则记述了抗战期间一批著名知识分子的境遇、选择和风骨。这些人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称为文人,也就是现今词典上所定义的“会做文章的读书人”。
  一
  那么,当这些在一些人看来显得“迂腐”、“懦弱”的文人,与“战争”、“炮火”、“空袭”、“轰炸”……这些血淋淋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时,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固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此之中,文人所遭受的灾难是最为严重的。自身的原因仅仅是一个方面;文化环境的彻底破坏,则将他们推入了死亡的边缘。
  图书馆、资料室、出版社、研究所……,这些大的文化环境已不复存在了;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书斋及其图书、资料等等小的文化环境,同样被毁灭殆尽。战前,稍有一点名气的文人,其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级教授的薪金高达500元左右;作家的稿酬4—5元/千字,版税10%—25%。为此,他们有更多的钱来买书,买资料,不少人因此成了“藏书家”。以清华教授陈寅恪为例,他曾以2000多元购置了一套日本人刻印的、足有二三百卷数量的《大藏经》,学生们说:“他的书房中各国各类书均有,处处是书,我们进去要先搬搬挪挪才能坐下。”北大教授钱穆也同样如此,他说:“余前后五年购书逾五万册,当在二十万卷左右。尝告友人,一旦学校解聘,余亦摆一书摊,可不愁生活。”
  然而,战争却使他们彻底地失去了这一切——不仅包括衣食无虞的生活,更包括这些精心收藏的图书,以及一字一句撰写出来的书稿。暨南大学教授曹聚仁的家被征作了司令部,满满一屋子的书报不见了踪影;文献学家郑振铎的藏书则化为了灰烬,他只能仰望空中的纸灰捶胸叹息;张元济的损失更为惨重,由他参与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均毁于一旦,他说:“工厂、机器、设备都可以重修,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搜集的几十万册书籍,毁于敌人炮火,无从复得,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剧作家熊佛西的书稿被炮火吞噬后,他陷入绝望:“把我的作品毁了,无异戕杀我的生命。”
  更有甚者,由于逃亡,诸多文人不得不成为流亡大军中的一分子。以高校为例,战前全国共有108所,战争中遭到破坏的91所,被迫停办的25所,毁灭殆尽的10所。为此,依附于它们的这批文人也不得不随之向大后方转移。流亡中的种种苦难,固然被及每一位逃难者,但是文人的损失却要远远超过其他人——因为他们还有书,还有资料,还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筑学家梁思成逃离北平前,将他多年来搜集的有关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资料寄存在天津的一家英国银行的地下保险柜里,不承想一场大水将他的心血淹没一空。陈寅恪的损失更为惨重,除了清华园中那满满一书房的藏书沦入敌手外,他更于长途迁徙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遗失了随身携带的各种书籍和资料。平时他有一个习惯,读书时凡遇到有所得或有所疑者,均提笔标注于书页周围的空白处;等全书读毕,只需将这些眉批、眉注、眉识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辟的论文。因此这些资料的遗失,则使他的神经几乎失常。
  但是退一万步讲,这些损失毕竟还属于“看得见”的东西;至于那许许多多“看不见”的灾难,则不知该如何计算了。——这便是因战争而带来的经济危机,因经济危机而带来的生活贫困,因生活贫困而带来的健康上的损伤。以战前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350元为例,到了1940年只值13。6元,到了1943年则只合8。3元了。数学大师华罗庚只能栖身在牛圈的棚顶上,文学大家朱自清则身披赶马人的毛毡以御寒,物理教授吴有训的皮鞋露出了脚趾头,著名诗人闻一多不得不挂牌为人刻制图章;堂堂的国学大师陈寅恪,终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双目失明;著名的戏剧大师洪深,则因生活所迫带领全家一起自杀……。然而,对于文人来说,他们的牺牲还不仅仅如此,老舍即说过这样的话:“有人说,我的作品没有战前的那样好了。我不否认,想想看,抗战中,我是到处流浪,没有一定的住处,没有适当的饭食,而且时时有晕倒的危险,我怎么能写出字字珠玑的东西来呢?”作为一介文人,这样的损失尤令他们痛不欲生。
  其实对于这批高智商的“精英”来说,他们并非没有其他的出路。当年剧作家陈白尘即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以他们的才能,如果去投机的话——走官僚的路,也未尝不可以身居显要;走市侩的路,也未尝不可以腰缠百万。但他们根本就没那么想过似的,低着头继续着他们为人类服务的工作。”更何况他们还有出国的机会,这岂不是脱离苦海的最佳选择?但是梁思成拒绝了,他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费孝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美国,但他的心绪却没有一天平静:“哪里是假期,哪里有休息的闲情,实是一回磨难。心头总是沉着一块丢不掉的石头:我担心这地球背面那四万万人的前途。”
  作为“战争灾难史”中的主角,这些弱不禁风的文人,遭到了比常人更多的损失和苦难,但是他们却始终坚持着读书人的操守和民族的气节。
  《大公报》的总编辑王芸生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中国人,国家在这个时代中的悲喜,我自然也分享了一份。庚子以后的残破局面,已在妈妈的怀抱中过去,童孩的脑中没留下一点印象;我的小辫子是给辛亥革命剃掉的,壬子兵变时的火光与枪声,曾照耀过我的眼睛,震动过我的心;五四运动给我打下一个做人的基础;五卅运动又使我认识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这批文人们的“共性”:他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风云与沧桑。对于年长一些的人来说,还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海战、1898年的戊戌变法……。南开校长张伯苓就曾亲眼目睹过发生在威海卫的“国帜三易”——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被迫将威海卫、刘公岛及其附近的岛屿和陆岸十英里的范围租让给了英国。此时作为北洋水师学堂的一名实习生,张伯苓跟随“通济舰”前去执行任务。他亲眼看到,这个于甲午海战中被日本强行占据的岛屿,如何先降下日本国旗,重新升起大清国旗,时隔一天之后,又如何再降下大清国旗,改悬英国国旗。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悲愤填胸,深受刺戟。”
  可以这样说,是这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这批特殊的文人——忧国情结成为他们共同的印记,爱国情感成为他们共同的底色。作为南开的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只向学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么?”“你愿中国好么?”作为著名的学者,钱穆告诉自己的老师:“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孤城烽火:1937-1945 华北抗战的民间史诗 作者: 王建国 出版信息: 鼎盛文化出版社,2023年10月(初版) 定价: 98.00 元 开本: 16开 页码: 780页 --- 内容简介: 《孤城烽火:1937-1945 华北抗战的民间史诗》并非一部宏大的军事战略著作,也非聚焦于高层决策的政治回忆录。本书以一种近乎“挖掘”的姿态,深入中国华北广袤的土地,聚焦于抗战最残酷、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宏大叙事所遗漏的民间群像。它以史料的扎实性为骨架,以口述历史的鲜活性为血肉,重构了自“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在日军铁蹄下,普通民众、基层武装、地方士绅、乃至被俘官兵家属所经历的八年血与火的洗礼。 本书的主线围绕“生存”与“抵抗”两个核心主题展开,通过对数以百计的幸存者、后裔的深度访谈,结合新近解密的档案、地方志的补充材料,描摹了一幅层次丰富、色彩厚重的抗战画卷。 第一部:崩溃与重塑——1937年至1939年 开篇聚焦于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平原迅速沦陷的恐慌与混乱。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重大战役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县城和乡村层面,展现了政权瓦解、社会秩序瞬间崩塌的景象。 重点描摹: 逃亡路线上的生命线: 记录了平民如何穿越日军的封锁线,从天津、保定等地徒步或搭乘简陋工具向南或向西转移,其中穿插着关于饥饿、疾病与土匪的描写。 伪政权的建立与渗透: 详细梳理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华北地区的组织结构,以及其在基层通过“保甲制度”对民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 初期的游击火种: 选取了几个地方性的民间武装(如民间武术团体、农民自卫队)如何从零散的自保行为,逐步与正规军残部或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建立联系,形成早期抵抗力量的过程。特别关注了女性在物资运输和情报传递中扮演的隐秘角色。 第二部:焦土与泥泞——1940年至1943年“扫荡”的阴影 这是抗战最为胶着、日军“治安强化运动”和“三光政策”推行最为残酷的时期。本书在此部分力求还原“敌后”环境的极度恶劣性。 重点描摹: 根据地的生存哲学: 以晋察冀边区一个被反复“扫荡”的村庄为例,细致描绘了军民如何在“破庙躲藏”、“地道战术”之外,发展出独特的食物保存技术、秘密联络暗语以及“双重身份”的生存策略。 经济的扭曲: 深度分析了日军对华北平原的资源掠夺——棉花、煤炭、粮食的征用如何导致民众陷入“以工代赈”或“以命换食”的绝境。书中包含了关于“伪币”泛滥和黑市交易的生动案例。 知识分子的挣扎: 探讨了在沦陷区未能南迁的知识分子、教师、医生,如何在伪政权的威逼利诱和抵抗组织的策反下,进行艰难的“良心抉择”。他们如何用微弱的力量,通过教育和医疗来维系民族的文化尊严。 第三部:希望与代价——1944年至1945年反攻前的蓄力 随着太平洋战场的转向和盟军的压力,日军在华北的统治开始出现松动。本书的后半段,侧重于民众对胜利的期盼,以及最终解放前夕的局部反攻。 重点描摹: “献金运动”与民众的动员: 记录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下,为支援前线或扩大游击区,基层是如何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物资动员的。这其中不乏感人的奉献,也有因强迫动员而产生的基层矛盾。 被遗忘的俘虏: 这是一个独特的章节,关注了在早期战斗中被俘的中国士兵,他们在日军的集中营或劳工营中的非人待遇,以及他们如何组织内部的抵抗、学习技术,等待最终的解放。 战争创伤的记录: 战争的结束并非痛苦的终结。本书最后一部分,侧重于战后民众在处理失踪人口、收复被占房屋、以及应对因战争而产生的心理创伤等方面所付出的长期努力。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去中心化”的视角: 本书刻意避开了对军事将领和政治领袖的个人崇拜式描写,将笔墨投向了普通人——那位在井边用暗语传递情报的妇女、那位宁死不教汪伪课本的小学老师、那位在炮火中保护村中老幼的乡绅。 2. 社会学的细致描摹: 作者运用了扎实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探讨了在极端压力下,宗族关系、邻里互助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如何被重塑或坚持。 3. 丰富的口述史料: 书中引用的第一手资料多达三百余份,许多口述者已于近期逝世,这使得本书成为一份不可替代的“活的历史档案”。它展现的抗战,是泥土的气味、汗水的咸味、以及在绝望中萌生的坚韧。 《孤城烽火》是一部对普通中国人参与抗战的深度致敬,它揭示了在民族存亡之际,华北大地如何以血肉之躯,支撑起了漫长而艰苦的抵抗。它让人深切理解,那场战争的胜利,最终是由无数个“小人物”用他们的日常坚守所铸就的史诗。 --- 推荐人群: 历史研究者、民间历史爱好者、对口述历史和区域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时,我以为这是一部纯粹的英雄赞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失落”和“重建”的挽歌。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忧郁色彩,这种忧郁并非源于失败,而是源于胜利背后那些无法弥补的缺失——失去的亲人,消逝的家园,以及那些永远回不去的纯真年代。作者对“失去”的描绘,达到了令人心碎的程度,却又高明地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向前的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太快,而是因为某种情绪的共鸣太过强烈,需要时间去消化。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内化为一种极其私密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罕见的平衡,既有史诗般的广阔视野,又不失个体生命的微观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俗套或过度煽情的窠臼。然而,这一部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力量源于其内敛而非外放的表达。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近乎残酷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有光辉,更有阴影,他们的选择往往建立在极其艰难的权衡之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选择”的哲学思辨,在极端的环境下,道德的边界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描摹,使得作品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纪事文学。语言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克制而有力的美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读完后,我的内心被一种复杂的敬畏感充盈着,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身,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力量令人叹服。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表达,但其文字的张力却让人感到震撼。作者似乎擅长使用对比强烈的意象来营造氛围,例如,在描述残酷的屠杀场景时,穿插进的可能是对一朵不知名野花的细致观察,这种对比带来的冲击力,远胜过直接的血腥描写。书中对于环境的渲染也极为出色,那些山川、河流,仿佛都成了无声的见证者,承载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尤其喜欢那些富有哲理性的独白,它们如同散落在故事肌理中的珍珠,看似随意,实则点亮了整个叙事的意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细读,都能发现新的光芒。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力量,往往潜藏在最平静的表面之下。

评分

这部作品展现了令人震撼的时代风貌和深邃的人性探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群像。我尤其欣赏其对历史背景的扎实考据,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年代,亲历那些至暗时刻。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如山洪爆发般紧凑激烈,时而又沉静如深海,让读者有机会喘息、反思。书中对于个体命运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的刻画,尤为动人心弦。那些无名之辈,他们为了心中那份不灭的信念所做出的牺牲,被描绘得如此光辉而又沉重。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感,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阅读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用文字铸就的史诗,让人在掩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这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巧妙,它摒弃了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通过多线叙事和不同视角的穿插,构建了一个如同万花筒般丰富的世界观。每一个章节的切换,都像是在旋转镜头,让你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已经发生的事情。这种非线性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此外,我必须赞扬作者对细节的偏执。无论是战争场景的军事部署,还是日常生活中一碗粗茶淡饭的描写,都体现出一种近乎匠人的精神。这种对真实环境的细致还原,为人物的情感波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每次我以为我已经掌握了故事的走向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所有的判断。它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宏大的主题向前发展,让人赞叹不已。

评分

质量不错,活动价入手,挺好~

评分

不可多得的好书!!!!好书!!!

评分

京东支持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京东图片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高看,价格给力,质量好

评分

书挺不错的,物流速度也可以

评分

内容不错通俗易懂快递给力

评分

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