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

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振铎,陈福康,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郑振铎
  • 文化遗产
  • 文献抢救
  • 书信日记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民国史
  • 珍稀古籍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3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43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0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近收录

  郑振铎抗战时期未刊访书日记22则

  “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秘密工作报告9篇


  ☆重新订正

  郑振铎相关书信原来版本的大量错讹

  “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独一公开文献的系时年月


  江南文化大抢救,三十四年前尘封往事的揭秘

  34年前的1982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郑振铎研究专家陈福康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批被装订成5大册,封面题为“木音”的郑振铎1940年初至1941年底致著名学者张咏霓的272封书信,就此揭开了一段抗战时期江南地区珍贵古籍大抢救的尘封往事。


  惊动国民党中央高层成立秘密机构,不亚于故宫国宝的南迁

  根据这批书信,我们了解到,这段珍贵古籍抢救的历史,在当时的重要性和机密性不亚于故宫国宝南迁,此事惊动了国民政府高层,拨专款成立秘密机构“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执行抢救工作,陈立夫和朱家骅亲预其事。


  罕见文献全新收录

  本次相关江南珍贵古籍抢救史事的郑振铎书信、日记的出版,由发现者陈福康重新汇编整理,亲自修订,可称善本。并收录了发现于北图善本室的郑振铎抗战时期未刊访书日记若干及台北“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秘密工作报告9篇。


  “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独一公开文献系时年月的全新订正

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在建国初抢救回三希堂法帖之《伯远》《中秋》两贴等国宝。迄今独一公开的文献就是本书所收郑振铎致徐伯郊的信。历来系年不确,本次订正,以还历史真实。


  一部书信集,大家点评录

  本书所收大致是私人信函,郑振铎直抒胸臆,或有点评人物之凌厉。近代以来收藏大家,又有张大千等,在其笔下颇有臧否。而其所述收书眼界,大气磅礴,于今日读者,未必不可祖法。

内容简介

  抗战期间,日寇荼毒江南,有明以来四百年文教毁于一旦,历代公私典藏流离失所。一时之间,上海租界古书买卖大兴,劫火之余,国宝尽落异族之手。值此危难关头,郑振铎联络张咏霓等沪上学者,在陈立夫的支持下秘密组建“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珍贵古籍文献。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同在战场上作战,书生也是战士,只有前进,绝不退缩。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和重要领导者之一,堪称二十世纪文化大师。

  整理:陈福康,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特聘教授、郑振铎研究所所长,又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鲁迅全集》修订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出版过专著《郑振铎年谱》《郑振铎传》等。

目录

抢救民族文献的珍贵文献(陈福康)/ 001


书信


木音 致张寿镛(咏霓)/ 003

此处收录的致张寿镛信函,起于1940年1月10日,迄于1941年12月5日。张寿镛时任光华大学校长,是郑振铎抢救文献的主要合作者。


致蒋复璁(慰堂)/ 224

此处收录的致蒋复璁信函,起于1940年5月14日,迄于1944年4月16日。蒋复璁是中央图书馆创办人,代表国民政府直接负责抢救文献工作。


致徐文坰(伯郊)/ 279

此处收录的致徐文坰信函,起于1952年8月25日,迄于1953年8月29日。郑振铎运用其在抗战期间抢救文献的经验,组织“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委托和指导徐文坰抢救流失的国宝。


报告


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工作报告书 / 299

此处收录“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工作报告书9篇。“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由郑振铎发起,成立于1940年的上海“孤岛”,秘密抢救和保全了一大批珍贵古籍。


日记


求书日录 / 369

《求书日录》是郑振铎生前唯一一次以日记形式撰写的、披露他在抗战时期抢救民族珍贵文献的文字。此处收录的日记,起于1940年1月4日,迄于2月5日。并附录了后来收集到的残存的原始日记和访书日录。

精彩书摘

  朱家骅、陈立夫来电抄件


  何张夏郑先生均鉴:歌电敬悉,关心文献无任钦佩。现正遵嘱筹商进行,谨此奉覆。弟朱家骅叩

  张何夏郑六先生大鉴:歌电奉悉,诸先生关心文献,创议在沪组织购书委员会,从事搜访遗佚、保存文献,以免落入敌手,流出海外,语重心长,钦佩无既!惟值此抗战时期,筹集巨款,深感不易,而汇划至沪尤属困难。如由沪上热心文化有力人士共同发起一会,筹募款项,先行搜访,以协助政府目前力所不及,将来当由中央偿还本利,收归国有,未识尊见以为如何?谨此奉覆,伫候明教。弟朱家骅、陈立夫同叩


  1940年9月1日夜,致张咏霓


  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无逃避。且究竟较驰驱战场上之健儿们为安适。每一念及前方战士们之出生入死,便觉勇气百倍,万苦不辞。较之战士们,我辈之微劳复何足论乎!


  1941年2月26日,致蒋复璁


  弟自前年中,目睹平贾辈在此钻营故家藏书,捆载而北,尝有一日而付邮至千包以上者。目击心伤,截留无力,惟有付之浩叹耳!每中夜起立,彷徨吁叹,哀此民族文化,竟归沦陷,且复流亡海外,无复归来之望。我辈若不急起直追,收拾残余,则将来研究国史朝章者,必有远适海外留学之一日,此实我民族之奇耻大辱也!其重要似尤在丧一城、失一地以上,尝与菊、咏、柏诸公谈及,亦但有相顾踌躇,挽救无方也。姑电蒋、朱、陈、翁诸公陈述愚见,幸赖诸公珍护民族文化,赐以援手,又得吾公主持其间,辛劳备至,乃得有此一岁来之微绩。虽古籍之多亡,幸“补牢”之尚早,江南文化之不至一扫而空者,皆诸公之功也。此不仅建国之盛业,亦子孙百代所应泥首感谢者。我辈得供奔走,略尽微劳,时读异书,多见秘籍,为幸亦已多矣!尚敢自诩其功乎?书生报国,仅能收拾残余,已有惭于前后方人士之喋血杀敌者矣。


  求书日录?序


  假如有人问我:你这许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的回答他说: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工作,没有人来做,我只好来做,而且做来并不含糊。我尽了我的一份力,我也得到了这一份力的成果。在头四年里,以我的力量和热忱吸引住南北的书贾们,救全了北自山西、平津,南至广东,西至汉口的许多古书与文献。没有一部重要的东西曾逃过我的注意。我所必须求得的,我都能得到。那时,伪满的人在购书,敌人在购书,陈群、梁鸿志在购书,但我所要的东西决不会跑到他们那里去。我所拣剩下来的,他们才可以有机会拣选。我十分感激南北书贾们的合作。但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这乃是国家民族的力量。书贾们的爱国决不敢后人。他们也知道民族文献的重要,所以不必责之以大义,他们自会自动的替我搜访罗致的。只要大公无私,自能奔走天下。这教训不单用在访求古书这一件事上面的吧。


  1952年8月25日,致徐伯郊


  伯郊兄:

  香港来信及托陈君葆先生带来的信都已收到了。以前寄的两封信均未收到,想均已失落了。以后来信,最好能复写几份,分几次寄出,同时交了一份托新华社或中国银行带到广州寄出,比较的妥当些。有数事分别答覆如下:

  (一)所有在港要收购的文物,请统计一下;共有若干件,共需多少款?并请分别“最要的”“次要的”,以便一次请求外汇。(在年内可成交的有多少件?需多少钱?)因外汇手续甚烦,数目多少倒无关系也。

  (二)陈仁涛的古钱,如能在九十万港元左右成交,决当购下。惟本年度预算不多,需在明春才可付出。

  (三)寄来的照片中,以任月山的《张果见明皇》为最佳,请即购下。巨然及刘道士的,也好。《盘龙石》及《三马图》、王蒙的《修竹远山》等可购。估计共需多少钱?《盘古图》要仔细研究。怕是出于张大千之手,千万要小心。如实是宋画,则太奇了!且也太好了!中国似从无此种作风也。

  (四)《采薇图》能购下否?究竟是要合多少港币?

  (五)回港后,请和张大千多联系。凡在美国的名画,还有在日本的,最好通过他的关系能够弄回来。这是一件大事。盼他能够努力一下也。《晋文公复国图》乃卢芹斋之所藏,均盼能回国来。此事甚为重要,且须机密。请和朱市长谈谈。能直捷和大千公开的谈,并托他(鼓励他)努力于此事否?

  (六)去年的及今年的帐目,盼能将“收据”及清单寄下,以便结清。又,季羡林的款子,盼即能汇给他,他已催过多次也。即致

                              敬礼!

                              振铎上 25/8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及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尘封的记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与时代抉择》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思想变革的宏大背景下,一群杰出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思想挣扎及其在国家命运面前所做出的艰难抉择。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人物的孤立事迹,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群像,以期描摹出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与文化担当。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八个章节,力求通过扎实的史料梳理与细致的文本解读,揭示在传统瓦解与现代转型交织的复杂境遇中,知识群体如何锚定自身价值,并试图以智识力量影响和塑造民族的未来。 上卷:观念的激荡与新旧的拉扯 上卷主要聚焦于“五四”前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十余年间,知识界内部思想的快速迭代与阵营的分化。这一时期,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对既有的儒家伦理和文化结构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章:学术的独立与体制的困境 本章考察了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与随之而来的学术规范的引入。重点分析了以蔡元培、王国维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留洋学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试图建立起不受干预的独立学术空间。我们细致比对了不同学派在历史解释权上的争夺,特别是对“中国性”这一核心议题的争论,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构建现代学科体系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既要满足学术的严谨性,又难免要回应时代对“实用”的呼唤。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民间启蒙 本章转向文学领域,探讨白话文运动如何不仅仅是一场语言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入到社会肌理的文化启蒙。通过对新月派、创造社以及早期革命文学社群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学团体对于“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根本分歧。书中详细梳理了青年作家们在投身政治运动后,其创作方向如何发生转向,以及他们如何处理文学理想与现实政治诉求之间的张力。 第三章:思想的“引进来”与本土化的张力 本章聚焦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与接受过程。我们不将知识分子视为被动的“思想容器”,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主动地筛选、裁剪和重构这些外来理论,使其适应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经验。例如,特定群体如何将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农民问题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一过程中的自我辩护与理论修正,构成了知识分子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知识分子的“中间性”与身份焦虑 在军阀混战与政权更迭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往往处于体制之外,游离于官方权力与民间力量之间。本章着重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中间性”身份焦虑——他们既不愿成为旧式士绅,也难以完全融入新兴的政党机器。通过对私人通信、日记片段(侧重于非文献整理性质的个人反思)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失业、流亡或被迫出仕时的道德困境与经济压力。 下卷:时代的洪流与知识的坚守 下卷将时间线推进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知识界面对亡国威胁时的集体行动、牺牲与精神重塑。 第五章:西南联大的“象牙塔”与国家构建 西南联大的历史常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本章着重分析了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学者们如何通过坚守学术自由与教学质量,来实践他们对“文化中国”的信念。书中细致考察了联大师生在物资匮乏中对教学资源的争夺与保护,以及他们如何将课堂辩论转化为对国家危机的深刻反思,强调了教育在民族存亡关头所承担的隐秘而重大的政治意义。 第六章:文化事业的“火种”与敌后抗战 战争时期,文化生产并未中断,而是转向了更隐蔽、更具战斗性的形式。本章考察了文化团体如何向后方转移,以及在沦陷区内,部分知识分子如何采取“曲线救国”或“坚守文化阵地”的策略。重点讨论了戏剧、电影、歌曲等大众传媒在凝聚民族精神和进行抗日宣传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创作的勇气与动机。 第七章:战后秩序的展望与知识分子的回归焦虑 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并未迎来预期的安定。本章探讨了他们在接收沦陷区文化机构、参与战后国家重建过程中所遭遇的意识形态冲突与权力重组。许多人发现,他们在抗战期间形成的统一战线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要求。书中分析了他们试图在“科学救国”与“政治介入”之间寻求平衡时的无力感。 第八章:知识分子的“遗产”与后世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总结这一代知识分子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的学术成果,更在于他们对“知识分子责任”这一概念的艰难定义。通过对比不同阵营知识分子的最终命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复杂、去浪漫化的视角,审视他们在面对一个要求清晰站队、拒绝中间地带的时代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承受的深刻代价。 全书运用了大量的回忆录、学人往来信札(侧重于学术交流与生活困境的描绘)、当时的报刊评论及海外学者的观察报告作为佐证,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立体、充满矛盾与光辉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群像。它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理想破碎的时代,知识的价值应如何安放?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仿佛一触碰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装帧的匠心独具,不仅是对内容的尊重,更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深切理解。而且,书脊的设计颇具巧思,不同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方便读者快速定位感兴趣的部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带来愉悦享受的作品,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近代文学史的权威著作,它在梳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文化脉络方面,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作者似乎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了如指掌,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用极其生动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读来毫不费力却又收获颇丰。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影响的分析,细致入微,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近代文学图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挖掘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那种洞察力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它在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上的拿捏分寸,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爱好者从中领略到历史的波澜壮阔。

评分

要说最近读过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叙事,非这本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演变的研究莫属。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历史叙事的刻板印象,不再是单纯的帝王将相的功过评说,而是聚焦于商品、技术和思想的跨地域流动。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融入到历史考证中,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贸易路线变得可视化、数据化,逻辑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钟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的维度,让人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将硬核学术成果以如此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写作功力。

评分

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地方戏曲保护的田野调查报告,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充满了第一手的鲜活气息。作者深入到那些偏远山村和老旧剧团,记录下了那些濒临失传的曲调和表演形式,文字里洋溢着对民间艺人的深深敬意与关怀。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用居高临下的学术腔调去评判,而是用一种平视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记录。报告中那些口述史的片段,充满了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无奈。读完后,我立刻对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具体、更迫切的思考,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画册,我立刻被其中那些精美的摄影作品所震撼。每一张照片都捕捉到了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瞬间,光影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在镜头下仿佛拥有了生命力,展现出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意境。画册的选材也十分讲究,既有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也不乏江南私家园林的精致婉约。每幅作品旁边配的简短解说,点到为止,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给读者,让人忍不住想亲自去探访一番。对于任何一位热爱美学和传统建筑的同仁来说,这本画册无疑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还没看,但包装不错

评分

罕见文献全新收录

评分

惊动国民党中央高层成立秘密机构,不亚于故宫国宝的南迁

评分

好书,历史的记忆,向先辈致敬

评分

不错不错,好书好书值得买

评分

“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独一公开文献的系时年月

评分

可資考鄭振鐸收古籍掌故。

评分

到货及时

评分

罕见文献全新收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