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王立群深度解读秦始皇汉武帝(套装全3册)

秦皇汉武:王立群深度解读秦始皇汉武帝(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群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秦汉
  • 秦始皇
  • 汉武帝
  • 王立群
  • 历史人物
  • 历史解读
  • 文化
  • 传记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12025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574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9
套装数量:3
字数:10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立群先生“读《史记》”系列的讲座是其从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至今为止,*为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而与其配套的图书也是王立群先生诸多著作中*为被读者追捧的。2008年王立群先生录制了“读《史记》之秦始皇”的讲座,并出版了《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一书,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百家讲坛’希望以我的讲座从全民对北京奥运会的痴迷中分得一点关注以提高收视率。”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成功了,秦始皇的讲座精彩而轰动,《秦始皇》一书一经推出便几近脱销,被誉为“王立群巅峰之作”。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大象出版社2016年7月推出的王立群先生的新作。其想表达的内涵绝非简单地为题目增加四个字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四个字后蕴含的丰富意义揭示了王立群先生再次解读秦始皇所保有的良苦用心。

  ★开篇序言,作者便为大家讲述了时隔八年重新解读秦始皇的原因

  ★史料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史记》,从更多方面充分阐述

  ★新书所有章节标题与前著不同,还原王立群老师写作初衷,述中有作

  全书围绕秦始皇传奇的一生展开,全面展现了其马踏六国、缔造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艰辛奋斗历程,亦描绘了战国末期七国争雄、大秦帝国自兴而亡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皆足以令读者叹为观止。

  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经营东南,开拓辽东,他缔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他实现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盛隆,他树立了一个民族彪炳千秋的自信。

  独尊儒术,崇信方士,巫蛊之祸,轮台罪已,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充满了争议。

  他是中国历史上**位倡导尊儒的帝王。

  他是中国历史上毕生致力于战争的帝王。

  他是中国历史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的帝王。

  他是中国历史上**个下罪已诏的帝王。

  他是中国历史上集明君与暴君于一体的帝王。

  他就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汉武帝。

内容简介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巅峰之作《秦始皇》的新版本,既为新,自然融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思路、新认识、新感想。该书对秦始皇的解读可以说是王立群先生个人学识与思想融汇的高峰,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都会令读者叹为观止。全书不仅展现了秦始皇作为中央集权制开创者所创建的雄伟霸业,也对秦始皇其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多方面的评述。

  《王立群读:汉武大帝(全本)》以节目内容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经营东南,开拓辽东,他缔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他实现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盛隆,他树立了一个民族彪炳千秋的自信。独尊儒术,崇信方士,巫蛊之祸,轮台罪己,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充满了争议。他是中国历史上*位倡导尊儒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毕生致力于战争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个下罪己诏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集明君与暴君于一体的帝王。他就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汉武帝。


作者简介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 。先后出版了“读《史记》”系列之《汉武大帝》《无冕女皇吕后》《大风歌——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王立群“读《宋史》”系列之《宋太祖》《宋太宗》,《王立群智解成语1、2、3、4、5》。


精彩书评

百道网好书榜“中国好书”

《中华读书报》好书推荐

《读书》杂志推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推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推荐

《中外书摘》推荐

《中国编辑》推荐


目录

《千古一帝秦始皇》目录:

引子/1

一 荆轲刺秦王/3

两件重礼 一出悲剧 …………………………………………………… 4

百密一疏 前功尽弃 …………………………………………………… 8

荆轲死了 还有来者…………………………………………………… 10

一个荆轲 众多评说…………………………………………………… 11

二 襄公立国/15

看似“弼马温” 其实很关键…………………………………………… 16

三个任性的天子 把西周给整没了…………………………………… 17

从卿士到诸侯 抓住机遇是关键……………………………………… 21

由余建言 称霸西戎…………………………………………………… 23

三 穆公东扩/27

五张羊皮换来两位王佐之才:百里奚与蹇叔 ………………………… 28

三救晋难 大打政治牌………………………………………………… 30

拉下一个 扶上一个…………………………………………………… 34

襄助晋文公 全面合作………………………………………………… 35

不听老人言 失败在眼前……………………………………………… 36

四 孝公变法/39

魏惠王看走眼 有他后悔的时候……………………………………… 40

魏国不用鞅 自有用鞅处……………………………………………… 41

政治经济全改革 富国强兵有一套…………………………………… 43

自古变法多艰难 商鞅为何能成功…………………………………… 47

五 合纵连横/51

连横失败落魄受辱 发愤读书重出江湖……………………………… 52

东方六国合纵成功 苏秦佩带六国相印……………………………… 54

苏秦设局 张仪入套…………………………………………………… 57

苏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59

各个击破:破解统一战线的*好方法 ………………………………… 61

六 昭襄王称霸/63

昭襄王即位:朝中有人是关键 ………………………………………… 64

自魏奔秦 范雎死里逃生……………………………………………… 67

远交近攻 确立统一大计……………………………………………… 69

七 异人奇缘/75

落魄王孙:看似无缘未必无分 ………………………………………… 76

奇货可居 长线投资…………………………………………………… 77

抓七寸各个击破 讲利益步步双赢…………………………………… 81

人生四行 缺一不行…………………………………………………… 84

八 生父之谜/87

难道异人“喜当爹”……………………………………………………… 88

异人真是秦始皇的亲爹………………………………………………… 91

吕政赵政 到底谁说得对……………………………………………… 94

《史记》记载有没有被篡改……………………………………………… 96

九 赵姬之乱/99

赵姬吕不韦再续前缘 ………………………………………………… 100

找替身金蝉脱壳是上上策 …………………………………………… 102

嫪毐弄权 赵政果决灭族 …………………………………………… 104

茅焦冒死劝谏 秦王迎回生母 ……………………………………… 107

十 吕不韦之死/109

一封信,一道令:吕不韦自杀 ………………………………………… 110

明因与暗因 …………………………………………………………… 112

君权与相权 …………………………………………………………… 114

后果与影响 …………………………………………………………… 118

十一 李斯为政/121

李斯的“老鼠哲学” ………………………………………………… 122

一场间谍案引发的“驱逐门” ……………………………………… 124

一封上书改变命运 ………………………………………………… 126

一位天才的毁灭 …………………………………………………… 128

十二 通天大计/131

先打谁 不单是顺序问题 还有立场 …………………………… 132

能用钱摆平的就不要用兵 ………………………………………… 135

谁该为韩非之死负责 ……………………………………………… 137

十三 韩氏初兴/141

实力毁了规则:晋国的丧钟响了 …………………………………… 142

任性再毁规则:种下内乱的种子 …………………………………… 144

战争造就新贵 亡晋势力崛起 …………………………………… 147

十四 三家分晋/151

欲壑难填:作死 ……………………………………………………… 152

明明可以靠实力 拼的偏偏是智慧 ……………………………… 157

十五 韩国之亡/161

教国君如何“玩阴的”:改革走错了路 ……………………………… 162

强国环伺 韩国如同待宰羔羊 …………………………………… 166

朝秦暮楚 弱国无外交 …………………………………………… 167

十六 赵武灵王/171

“胡服骑射”造就辉煌 赵武灵王不一般 ………………………… 172

宠爱女人废长立幼 赵武灵王一般般 …………………………… 176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179

十七 秦赵之争/183

完璧归赵:外交斡旋有能人 ………………………………………… 184

渑池之会:不仅仅靠外交,还有军事 ……………………………… 188

阏与之战:打仗作战有能人 ………………………………………… 190

将相和:团队精神很重要 …………………………………………… 192

十八 长平之战/195

天上掉下的馅饼能吃吗 …………………………………………… 196

反间计易将:庸主误国 ……………………………………………… 198

一个心存幻想,一个纸上谈兵:君臣皆误 ………………………… 200

十九 邯郸之战/205

战争是个集体活 缺一不可 ……………………………………… 206

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了目的,还得有手段 ………………………… 208

毛遂自荐 胸有成竹 ……………………………………………… 211

抱团取暖:弱国群殴强敌 …………………………………………… 212

虞卿力排众议:洞悉利害 …………………………………………… 213

反败为胜 回光返照 ……………………………………………… 215

二十 赵国之亡/217

自毁长城 焉能不亡 ……………………………………………… 218

有才不用 天地不容 ……………………………………………… 220

黑白颠倒 天不佑助 ……………………………………………… 221

主次不分 秦国坐收渔利 ………………………………………… 223

国土都不要了 死路一条 ………………………………………… 225

二十一 水灌大梁/229

吴起奔楚 痛失全才……………………………………………… 231

商鞅不见用,范雎险丧命:亡国之始……………………………… 233

孙膑逃齐 一落千丈……………………………………………… 234

信陵君遭嫉:魏国玩儿完了 ……………………………………… 236

二十二 秦灭燕国/241

祸起刺秦…………………………………………………………… 242

燕王哙玩儿禅让:玩儿砸了 ……………………………………… 247

燕齐相争 秦国得利……………………………………………… 249

鼠目寸光 疲赵自弱……………………………………………… 252

二十三 楚国之亡/255

王翦大搞心理战…………………………………………………… 256

改革虎头蛇尾……………………………………………………… 258

……


《汉武大帝》目录:

一 史家绝唱

先河之作 史中翘楚/忍辱负重 千古绝唱/一家之言 大器终成

二 宫闱角逐

累世皇亲 窦氏浮沉/心比天高 王娡得势

三 立储风波

刘嫖:机关算尽为女儿/栗姬:命中无时终须无/窦太后:斗转星移定乾坤

四 储君之争

舐犊情深 心系幼子/任性妄为 恶果自食/栗走窦来 好事多磨

五 继位太子

四两千斤 窦意顿除/不识时务 行刺自戕/此消彼长 还看圣心

六 景帝清障

荣华已尽性命堪忧/命案蹊跷 真凶难逃/虎毒食子 相煎何急

七 平安太子

突访细柳 文帝相惜/帝心难测 默契不复/木强则折 英雄可叹/帝相矛盾 终成祸首/卫绾佐之 平安太子

八 董生对策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庙堂之策 一拍即合/文安天下 儒定乾坤

九 窦婴为相

阴差阳错平步青云/耿直任性 谁与评说

十 太后干政

十一 田窦交恶

十二 窦婴之死

十三 汉匈交兵

十四 马邑之谋

十五 阿娇失势

十六 初露锋芒

十七 平步青云

十八 横空出世

十九 李广难封

二十 凿空西域

二十一 公孙丞相

二十二 煽风点火

二十三 借刀杀人

二十四 琴挑文君

二十五 情变之谜

二十六 以死杀人

二十七 童言无忌

二十八 淮南大案

二十九 皇室恩怨

三十 一错再错

三十一 另类奇才

三十二 庐山真面

三十三 一代将星

三十四 宠信江充

三十五 太子失宠

三十六 巫蛊之祸

三十七 临终托孤

三十八 千秋功过

三十九 绝笔之作

后记

精彩书摘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每天亲自阅读大量的文件,躬身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他的很多政令,后世毁誉参半。但是在两件事情的处理上,他的做法遭到了后世异口同声的谴责。这两件事情,一件是“焚书”,一件是“坑儒”。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与秦始皇几乎无法剥离。讲到秦始皇的残暴,必讲焚书坑儒;讲到秦朝的二世而亡,必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必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也必讲焚书坑儒。秦始皇与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总是联袂出场。那么,这两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今天究竟应当怎样评价焚书坑儒呢?

  秦始皇的一把火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一场盛大的酒宴在咸阳宫中举行,七十名博士集体举杯为秦始皇敬酒,这个宏大的场面让秦始皇颇为感动(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首席博士周青臣代表博士们向秦始皇敬献祝词:过去的秦国土地不过千里,偏处西陲,仰仗着陛下您的神灵圣明,平定海内,驱逐胡人。如今,日月所照之处,无不服从大王。往昔的诸侯之地被今天的郡县代替,天下人人安乐,再也不受战争之苦。大秦帝国可以传之万世。自古及今,无人能比得上陛下您的盛名与威德(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史记·秦始皇本纪》)。

  虽然知道周青臣光拣好听的话来奉承,但是,这番贺词说的也是事实,秦始皇听了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突然,一声“周青臣,你面谀陛下,是何居心”的斥责从博士方阵中传出,随即走出一人。群臣大惊失色。秦始皇正在兴头上,被当头浇了一瓢凉水,忍住怒火一看,此人原来是齐地博士淳于越。

  淳于越说:我听说商、周两朝都传承了千年之久,原因是它们大封子弟、功臣作为诸侯,以此辅佐王室。如今陛下拥有天下,但是,大王的子弟却没有尺寸之地。万一出现了像齐国田常那样篡夺姜姓王朝权力的大臣,没有诸侯辅佐怎么办?我认为,不效法古人而能长期执政的王朝是没有的。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只能加重陛下的错误,周青臣不是个忠臣(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

  淳于越朗声讲完上述这番话以后,整个朝堂立时变得静悄悄的。

  大臣们都明白,田氏代齐是战国初年齐国的一件大事。齐国始封之君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所以,齐国国君是姜姓。田氏来到齐国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田氏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收买民心,齐国百姓纷纷奔到田氏门下,田氏势力与日俱增。*终结果是田氏铲除了其他公族的势力,并于公元前378年,代替姜姓成为齐国国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家非公族的卿族取代国君的著名事例。淳于越担心秦国不封子弟功臣,将来也会出现类似的事件。淳于越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恢复分封制,这实际上是直接针对秦始皇的郡县制而阐发的。

  秦始皇听了淳于越的话,深感他反对自己推行的郡县制,内心很生气,随即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由于淳于越危言耸听,牵涉到大秦帝国的江山以后是不是姓嬴的问题,于是,他强压怒火,对大臣们说,此事交付廷议。

  丞相李斯*个站出来据理反驳。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观点,针锋相对。反驳的要点有二:

  *,法后王不当法先王。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互不相同,夏商周三代治国的方法也并不完全沿袭。这不是五帝、三代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治国的方法也不相同(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如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之功,本来就不是一般愚儒能够明白的。何况淳于越谈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怎么值得仿效?那个时代,诸侯相争,广招游士,如今天下大定,法令一统,百姓应当努力种地,士人应当学习法令。

  第二,禁私学以灭异说。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我斗胆说一句话:古代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天下,所以诸侯之间相互兼并,议古非今,虚言乱实。人们只知道用自己学的东西诽谤君王所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统天下,私学非议朝政,一听到皇上的诏令,就议论纷纷,不是心非,就是巷议。谏言只是个名,标新立异才显得高明。如果这种局面不禁止,那么,人们容易结党营私,皇上的尊严就会下降。因此,禁止是上策。

  我请求陛下批准:不是秦国史官写的史书全部销毁。不是博士官职务的需要,各地藏匿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全部交到郡守处集中销毁。有胆敢再藏匿或聚众谈《诗》《书》者一律处死,有胆敢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员知情不报,同罪。令下三十天不烧毁者,受黥刑,罚作城旦(城旦是一种刑罚,刑期四年,白日守城,夜晚筑城)。医药、卜筮、农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今后有人要学法令,就跟着官吏们学习(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说:我看可以,就这么办,给我烧。

  于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令产生了。

  秦始皇的一个坑

  秦始皇下达焚书令,导火索是博士们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议。一场政治制度的争论会引发秦始皇下达如此政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想用暴力手段来控制舆论,进而巩固政权,这可以说是一种愚民政策。这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那么,震惊世人的“坑儒”又是怎么回事呢?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开始了他当皇帝之后的第四次大巡游。这一次,秦始皇主要巡视的是北方边地。就是这一次,他遇到了燕人卢生,便派卢生出海去寻找仙药。卢生非但没有找到仙药,反而给秦始皇带来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言。

  还是这一年,求仙急切的秦始皇派了韩终、侯生、石生等一批方士也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三年之后(前212),找不到仙药的卢生向秦始皇建议隐匿自己的行踪,以免打扰真人光临。秦始皇以“真人”自称,废除称“朕”。接着发生了秦始皇随从向李斯泄露秦始皇不满他车队盛大的事件,招致秦始皇将自己评价李斯时在身边的全体侍从统统处死。

  焚书和杀死随从两起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侯生、卢生等人害怕了,他们担心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担心因为找不到仙药而受到秦始皇的严厉处罚。于是,他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和秦始皇,这场议论触及了三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秦始皇的为人,秦始皇的为政,秦始皇的求药。

  侯生、卢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自以为功高天下的人,一个只信任狱吏的人,一个以刑杀统治天下的人,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一个为求仙药滥杀的人。

  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这些评价涉及秦始皇为人的方方面面,而且,所有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专任刑杀、迷恋权力。

  为什么说秦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力呢?侯生、卢生认为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志满意得,以为自古以来无人能赶上自己的功绩,行事过于自信,不太听从他人不同的意见(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史记·秦始皇本纪》)。因此,朝中虽有博士七十人,但只是个摆设,实际上,秦始皇并不信任他们(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大臣也是摆设,他们只是奉旨办差(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事无大小,都必须由皇帝一人拍板定案。秦始皇每天用秤称量公文的重量(当时的公文都是书写在简牍之上,简牍较重,因此公文可以称量),每天不批阅完一百二十斤公文的定额不休息,白天晚上都有规定的指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

  自以为是、专任刑杀指的是什么呢?秦始皇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与狱吏们亲近,好多狱吏获得了秦始皇的宠幸(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喜欢通过刑罚杀戮来确立自己的威望,而朝中大臣由于害怕丢官被杀,没有一个人敢向秦始皇提不同意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史记·秦始皇本纪》)。长此以往,在上位者听不到不同意见而更加自以为是,处下位者欺骗皇上以博取信任(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史记·秦始皇本纪》)。

  侯生、卢生本是秦始皇追求长生梦想的重要依靠对象,他们的主要任务很明确,就是求仙问药,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样一个刚愎自用、迷恋权力的君主,是不值得他们为其寻求仙药的(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

  侯生、卢生议论一番后,觉得再待在秦始皇身边就会有生命之忧,便悄悄逃跑了。但是,由于保密工作做得不好,他们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话很快被秦始皇知道了,这本身已非同小可,而他们竟然还畏罪逃亡,秦始皇震怒。

  也难怪秦始皇震怒,此事发生在焚书事件后的第二年,正是“敏感期”;秦始皇斥巨资求仙却一无所得,深感上当受骗;方士们如此诽谤,秦始皇难以承受。

  秦始皇历数方士之罪:韩终这帮家伙不辞而别;徐福花费万万,*终没有一点音信;卢生接受巨额资助,现在还诽谤朝政(今闻韩终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下令立即逮捕在京城咸阳的诸生,并私下访查。秦始皇为此事定了一个基调:“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句定性的话分量极重!这意味着侯生、卢生的议政与逃亡已经被定性为针对大秦帝国的妖言惑众罪。

  接下来是大逮捕、大审讯,被捕诸生又相互揭发,牵连了四百六十人。

  秦始皇将这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并通告天下,引以为鉴。

  皇长子扶苏曾向秦始皇进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尚未宾服。诸生都是诵读孔子书的读书人,皇上用重典加以惩罚,恐怕会引发天下的不安(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番话秦始皇当然听不进去,非但如此,扶苏还因此被秦始皇派往北方到蒙恬长城军团担任监军(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这等于是贬出京城。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坑儒”事件。

  焚诗书焚不尽思想坑术士坑不完怨恨

  秦始皇通过“焚书”和“坑儒”这两件大事,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统一了思想、控制了舆论,造就了包括思想在内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但是,“焚书坑儒”一直被作为秦始皇残酷暴戾的凿凿证据,被后世天下文人唾骂了两千余年,以至于今天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有人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食肉寝皮、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好从该事件造成的后果的角度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为道德、情感所绑架。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呢?

  *,焚书的后果。

  一是开了愚民统治先河。

  秦始皇焚书的恶果不仅仅在于他烧毁了大量先秦典籍,更重要的在于秦始皇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用暴力推行愚民统治和控制舆论。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他实行个人独裁统治的必然,但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用暴力对天下百姓进行愚民统治是一个可怕的开端。

  二是焚书令不能解决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焚书令的导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关分封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一场争辩。分封诸侯的危害在未来,实行郡县制的危机在当前。分封诸侯到了若干代之后会出现诸侯之间因血缘关系疏远而相互杀夺的恶果;实行郡县制的危机在于,一旦出现暴乱就会出现无人勤王的严重局面。所以,分封制与郡县制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之始就曾因立封国还是设郡县发生过争论,但是,因为秦始皇立场鲜明地支持主张郡县制的李斯,所以,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可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并没有因为全国已经普遍实行了郡县制而宣告结束,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仍然坚持分封制,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巩固政权。

  淳于越是秦始皇时代坚持政治主张、保持政治底线的秦朝博士的代表。这些坚持自己政治主张的博士们没有因为秦始皇主张郡县制而屈服,他们坚持己见,坚信分封制是保证秦王朝长治久安的正确制度。

  秦始皇对博士相当重视,在朝廷设博士七十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是博士人数*多的。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权,实行皇帝制度,他虽然广蓄博士,却不能听从博士们的意见。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层面上发生冲突,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秦始皇就不会从谏如流了。

  秦始皇不采纳博士们的意见也不是大事。问题出在秦始皇不听从博士们的意见,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令。秦始皇没有处罚淳于越,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图用焚书的办法杜绝博士的意见,杜绝天下人对政治的评议,却是*愚蠢的办法。

  三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士人都反对焚书。

  我们不妨看两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焚书令的。唐人章碣写有《焚书坑》一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此诗首句的“竹帛”代指书,秦代的书都写在竹简、木牍之上,所以“竹帛”就代表了书。“烟销”,指书已被焚。“帝业虚”,指焚书的结果并不像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样能够愚民,反而使大秦王朝的帝业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句中“关河”,指江山。“空锁”,指白锁。“祖龙”,指秦始皇。全句说秦始皇千方百计地防范天下的读书人,结果只蒙蔽了他一个人,使他误以为焚书可以愚弄天下百姓,其实,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

  第三句“坑灰未冷”,指焚书不久。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下达焚书令,三年之后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四年之后秦末大起义爆发。“山东乱”,指天下大乱。

  第四句“刘项”,指刘邦、项羽。“原来不读书”,讽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失败。

  ……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上最说不得的皇帝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秦始皇最难下嘴。

  一是说不得。

  二是说不清。

  三是说不完。

  何谓说不得?

  一谈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焚诗书坑术士”,马上有人说:这是为秦始皇翻案!

  一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未取得完全成功,马上有人说:这是诬陷秦始皇!

  无论是引用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所说的“焚诗书坑术士”代替通行的“焚书坑儒”,还是从大量出土的秦简多为秦隶得出秦始皇以大篆统一天下文字并未得到广泛流行的结论,两者似乎都不容置喙。只要谈及秦始皇,都必须以流行说法为准,不许说三道四!

  何谓说不清?

  秦始皇的贡献说不清。一般认为,秦始皇的贡献中最核心的两个字是“统一”。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其实,秦始皇的最大贡献不只是这些。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帝国制,或曰中央集权制。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并非虚言。他是中国古代史上帝国制度的开创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创帝制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就是一部帝国制度史。邦国制、帝国制、共和制成为中国自古至今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始皇开创的帝国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这么一大贡献能被忽略吗?

  政治人物的最高成就是开创一种政治制度。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帝国制的开创者,仅此一条,足以让其不朽。无论是颂扬他,抑或是贬斥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都是一个难说再见的人物。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人物卷”,在中国史部分只评述了三位皇帝:秦始皇、唐太宗、清康熙。可见我们在传承历史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秦始皇,而且他在进入历史课本的三位大佬中排“老大”。

  为什么他是“老大”?因为他是开创者,一种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长的政治制度的总设计师。

  秦国至秦始皇时已是超级大国。邦国制早已不复存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已经呼之欲出。秦始皇顺应了历史潮流创立了帝国制。秦帝国短命,十五年玩儿完了,但帝国制却生命力旺盛,一传就是两千多年,至清末才为国人所抛弃。

  秦始皇的最大贡献之二是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世界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大国的重要性。其实,一部国际关系史就是一部大国博弈的历史。小国很难有资本玩国际游戏。当然,大国也要强,弱小的大国还是砧板上任人宰割的羔羊。但是,弱可以变强,小不可以变大。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再想通过战争吞并他国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虽然还有,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小国随时可能被大国作为牺牲品牺牲掉,20世纪的历史让人们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悲剧。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帝国,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至今仍然能够成为大国的基本框架。这算不算贡献?当然要算,而且是大贡献。

  何谓说不完?

  一千年后,两千年后,我们仍然绕不开秦始皇。千年之后仍然能够留名青史者叫千古留名,留下美名者叫千古流芳,留下恶名者叫遗臭千年。秦始皇留的是什么名?恐怕又要见仁见智了。


用户评价

评分

看起来包装不错,

评分

给老公买的,挺厚实的书。

评分

看起来包装不错,

评分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大象出版社2016年7月推出的王立群先生的新作。

评分

这个还可以,不错

评分

通俗易懂,跟电视剧一样一样的。

评分

通俗易懂,跟电视剧一样一样的。

评分

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质量放心,服务态度好,派送也很快。

评分

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质量放心,服务态度好,派送也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