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

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志强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书法
  • 字帖
  • 先哲
  • 名言
  • 汉字
  • 传统文化
  • 艺术
  • 字体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20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7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甲骨文书法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
字数: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选取常用格言警句、诗词名篇、楹联条幅以及贺词妙语等数十条,以甲骨文书体书写,不仅方便读者临摹、练习,也是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参考书。《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希望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书的良师益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甲骨文书法是一个完整的书法领域,书写甲骨文书法应具备笔法、字法、章法与墨法等书法艺术的因素;书写甲骨文必须具备一般书法基础,提高书法艺术修养;甲骨文书法创作要向艺术境界发展,要走出甲骨拓片法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纪要》

目录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庄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庄子》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矣。《战国策》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修之至极,何谤不息。(张九龄)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
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前言/序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魅力。中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是软实力。文化大发展的目标是民族复兴,中华民族需要多的软实力来实现我们民族的自觉、自强、自信。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的结晶,是汉字的源头,是最早的中国书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自信。甲骨文不仅是中国记忆,更是世界公认的永恒记忆。
  甲骨文书写的手法,是与甲骨文字系统本身合为一体的。殷商时代的人们通过目识、心记、手写、刀刻等活动,提取了当时文字系统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特点,以客观、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章法,创造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甲骨文字和甲骨文书写风格。
  截至2012年,我国已出土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知识。
  甲骨文科普工作者担当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唤醒对甲骨文真善美的记忆和认知的重任。通过甲骨文知识的科学普及,我们希望化深奥为通俗,让人们观其“形”、知其“音”、明其“义”,化解大众对甲骨文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人们的兴趣,让甲骨文走出“小众化”的学术论坛,走向社会“大众”。
  当然,要想赢得“大众”,就必须创作多“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甲骨文科普读物、甲骨文科普讲座、甲骨文书法和摹刻、甲骨文拓片题跋等都是很好的科普形式。
  韩志强先生幼承家学,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研究。传承甲骨文化是韩志强的中国梦。2011年,作为“甲骨文库的组成部分——《跟韩志强学甲骨文书法》-书出版发行,引起了甲骨文爱好者的热切关注。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韩志强先生近年又完成了”甲骨文书法系列丛书“和”甲骨文科学普及丛书“的编写。其中”甲骨文书法系列丛书“包括:《甲骨文书法基本笔法》《甲骨文书法偏旁部首》《甲骨文书法间架结构》和《甲骨文书法章法解析》;”甲骨文科学普及丛书“包括:《甲骨文十二生肖》《甲骨文版百家姓之家训格言》。两套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文字、生动丰富的作品向读者普及了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展现甲骨文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应广大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要求,韩志强先生此次又精心书写了”甲骨文书法字帖“系列丛书,包括:《甲骨文书法字帖——嘉言妙语》《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甲骨文书法字帖——唐宋诗词》《甲骨文书法字帖——古今楹联》。字帖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希望能成为各位读者学习甲骨文书法的良师益友。

《诗经》选注与赏析 作者: 王安石(整理注释)、朱熹(考证)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公司 装帧: 繁体竖排,精装函套,附赠线装摹搨本 页数: 880页(正文720页,注释与赏析160页) 定价: 49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流传最广、艺术成就最高、思想价值最为深远的篇目,进行精细的选编、详尽的注释与深入的赏析。我们摒弃了对生僻难解、与当代语境关联不大的篇章的过度阐释,专注于提炼三百篇的精华核心,以期为现代读者提供一条高效、深入领略先秦文学之美的路径。 一、选篇宗旨:兼顾经典性与可读性 本书的选篇严格遵循“取其至美,存其精髓”的原则。重点收录了“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组成部分的代表作。在“风”的部分,我们精选了《周南》《召南》的典雅之作,如《关雎》《芣苢》《汉广》,以及《郑风》《卫风》中描写爱情与劳作的佳篇,如《氓》《氓之蚩蚩》《木瓜》。这些篇章不仅是研究先秦社会风俗、婚姻制度、农业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其艺术手法——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运用,更是后世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 在“雅”的部分,我们侧重于“大雅”中关于周王朝兴衰、祭祀典礼和贤臣进谏的篇章,如《文王》《大雅·生民》,以展现早期政治伦理的构建;同时兼顾“小雅”中描绘宴饮、讽刺时弊的作品,以洞察士大夫阶层的复杂心境。 二、注释体系:兼顾字义与语境 本书的注释工作由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季重先生主理,他吸取了朱熹《诗集传》的严谨考证,同时引入现代语言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 1. 词义溯源: 针对《诗经》中大量古奥的词汇(如“窈窕”“俾昼”“遵”“曷”),我们不仅给出其在先秦的本义,还通过比对甲骨文、金文的用例(若有可靠出土资料佐证),力求还原词语的原始语义场。例如,对“黍稷”的解释,不仅是谷物,更深入探讨了其在祭祀体系中的象征意义。 2. 句法梳理: 《诗经》的句法多为三言句、四言句,与后世格律有显著差异。我们的注释详细拆解了句子的主谓宾结构,特别是频繁出现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确保初学者能够准确把握诗句的语义脉络。 3. 文化背景补充: 针对篇章中涉及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收获、狩猎)、婚丧嫁娶、战争场面,均附有简短的“文化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先秦社会图景。 三、赏析精讲:侧重艺术手法与思想意蕴 本书的赏析部分是其核心亮点,旨在引导读者从“诵读”走向“体悟”。 1. 比兴手法的专题解析: 诗经的艺术魅力主要集中于“赋、比、兴”三大手法。“比”(比喻)和“兴”(起兴)的运用,往往使得情感的表达含蓄而深远。我们对每一篇经典作品,都单独列出“手法解析”栏目,剖析起兴之物(如草木、水流)如何巧妙地烘托或暗示诗人的主旨。例如,解析《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如何以藤蔓的绵延象征女子的思归之情。 2. 音乐性与节奏感: 鉴于《诗经》原是可歌之诗,赏析中着重分析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如何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的递进。我们建议读者尝试朗读,体会其内在的韵律节奏,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书面文字。 3. 伦理与情感的平衡: 在解读涉及社会伦理(如孝道、君臣关系)的篇章时,我们力求客观,既肯定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也探讨其中蕴含的个体情感诉求与集体规范之间的张力。对于爱情诗,则着重于赞美其大胆真挚、淳朴自然的表达方式。 四、装帧与设计特色 全书采用宣纸印刷,保证墨色清晰,经久耐用。字体排版上,正文采用宋体,注释则采用小一号的仿宋体,清晰区分。特别之处在于,随书附赠的线装摹搨本,精选了《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十首作品,采用仿古拓印技术,供读者进行临摹练习,以期在阅读之余,感受古籍的质感与韵味。 --- 适用读者: 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及诗歌研究者。 对先秦思想、民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致力于提升古典素养,寻求系统、深入的《诗经》入门读本的专业人士。 通过本书,读者将不仅能读懂《诗经》的文字,更能领略其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的初始心跳与最初的审美情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深敬意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我退休后一直想沉下心来研究点真正的国粹,书法是首选,但传统的楷行草帖总觉得少了点历史的厚重感。直到翻开这本字帖,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的选材极其考究,每一条先哲名言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仅仅是练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特别欣赏编者在字体选择和排版上的用心。甲骨文的笔画,那种古拙、方硬、错落有致的美感,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一种既原始又清晰的质感。我最喜欢它对关键结构点的标注,对于初学者或者像我一样想深入了解其结构演变的人来说,这些细节的解析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每天临摹一两句,不仅手感越来越稳,对古代先贤智慧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本可供摩挲、可供体悟的古籍复刻品,让我感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人感觉手中的笔墨都沾染上了三千年前的沧桑气息。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字帖”应该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这本《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法训练。我注意到,它所选取的“先哲名言”,往往能对应到不同的哲学流派或社会观念,这使得临摹过程带上了一种文化导读的色彩。例如,某些强调“敬畏”或“秩序”的名言,其对应的甲骨文结构往往更为严谨对称;而一些关于“自然”或“变化”的论述,则显得更加灵动自由。这让我不自觉地开始研究每一个字背后的“语境”。我甚至会去查证这些名言在先秦典籍中的出处,然后对比字帖中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对历史文献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写”,更是“为什么要这么写”的深度思考路径。它成功地将书法练习、哲学思辨和文化考据结合在了一起,每一页的翻动,都像是走在一条回溯文明源头的幽深小径上。

评分

作为一名设计科班出身的年轻“斜杠青年”,我接触过无数字体和排版案例,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书法字帖都停留在“临摹”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美学讲解。这本《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提供范本,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理解“视觉语法”的钥匙。我发现,甲骨文的线条控制,尤其是那些象形字,其动态平衡和空间分割的逻辑,放在现代极简主义设计中都极具参考价值。我尝试将其中一些符号的结构拆解出来,作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锚点,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既有文化底蕴又极其现代。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解析字体时,没有用过于学院派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写才有力道”。对我来说,这本帖拓宽了我对“字体设计”边界的认识,它证明了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依然是最高级的视觉表达之一。我正在考虑用它作为灵感,设计一套新的品牌VI,那种强烈的历史符号感是任何新造字体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对甲骨文的兴趣,更多源于对“神秘学”的好奇心。我买过几本拓片集,但那些过于晦涩,根本无从下手,总觉得像在看天书。这本《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种距离感。它的编排逻辑非常“人性化”。首先,它选取的内容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其次,对于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写错的字,它会进行局部放大和笔顺提示,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在旁边指导。我发现,当把这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字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笔画时,学习的乐趣就出来了。我不是要成为一个甲骨文专家,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种与历史进行“平行对话”的途径。每当我写下一笔,我都在想象着那位殷商的史官是如何刻下这个符号的,这种代入感是其他任何现代书法帖都无法给予的。这本字帖,成功地将高冷的文物,转化成了可以触摸和练习的“媒介”。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用笔记录生活和反思的“手账爱好者”,我的手账本里五花八门,从英文钢笔字到日式插画都有涉猎,但总觉得缺少一份“镇得住场面”的独特字体。试用了这本《甲骨文书法字帖:先哲名言》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完美填补了我的需求。我不会追求百分之百地还原古法,但我会把其中一些最具辨识度的字形,如“日”、“月”、“山”、“豕”等,融入到我的日常记录中,用来标记重要的心情或感悟。这种将最古老的视觉符号,嵌入到最现代的个人记录方式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的美不在于工整,而在于那种随性中的结构张力。当我用较粗的毛笔,模仿其中略带“凿刻感”的笔触来书写我的座右铭时,那种厚重感和仪式感,瞬间让我的手账本提升了一个档次。它教给我的不是如何写甲骨文,而是如何用一种古老的美学来装饰我的当代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