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西部社会变迁调查、教育与教育不平等、移民与社会融合、社区建设与治理四个角度,分别讨论转型中西部的社会发展现状与社区治理。本书的特色在于,运用第一手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建立“学者—社区—政府”交流对话机制,中加学者共同研究西部社会发展问题,使科学研究成为制定和改善社会政策、加强社会治理的经验依据。作为中国西部社会发展问题的一本及时读物,本书谨献给所有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社会分层、社会网络、调查研究方法。发表了论著、编著、译著11部,中英学术论文百余篇。目前领导他的学术团队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学科理解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
宗力,天津“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海天学者。目前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中国顾问、孔子学院院长、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民族关系、种族主义、移民、多元文化、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在学术刊物和社会学专著上发表了四十多篇学术文章。
目录
第一篇 西部企业调查报告
第一章 中国西部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
一 “新常态”战略思维与西部社会转型
二 西部地区经济现状与城镇化变迁
三 西部居民经济社会生活指标的比较分析
四 西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差异与问题
五 以“新常态”战略思维推进西部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
第二章 西部民众对东西部区域差距变化的认知研究
一 导言
二 背景与文献
三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影响民众对东西差距认知的可能因素
四 假设
五 数据、变量和方法
六 结果
七 讨论和结论
第三章 西部居民教育:现状、结构、后果
一 西部居民教育现状
二 西部居民教育结构
三 西部居民教育状况的后果
四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西部的市民、村民、农民工:群体差异分析
一 引言
二 市民、村民、农民工
三 群体差异分析
四 小结
第二篇 教育与教育不平等
第五章 教育获得及其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趋势(1956-2009年)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三 数据、变量与方法
四 数据分析结果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深度分析西部贫困大学生的毕业选择和就业状况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宏观社会结构背景
三 分析框架
四 数据与研究方法
五 分析和讨论
六 结论
第七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 研究背景介绍
二 全球化、市场经济和内部人口流动
三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讨论和总结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与中加两国的高等教育扩张
一 导言
二 三个全球性趋势,两个悖论
三 关于技能错配的争论
四 加拿大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五 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体系
六 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
七 加拿大和中国:共同的趋势和教训
第三篇 移民与社会融合
第九章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管理
一 引言
二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三 政府、市场和社会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四 数据与方法
五 结果分析
六 总结与讨论
第十章 城市福利差异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三 研究结果
四 结论
第十一章 双向社会融合视阈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一 引言
二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其研究现状
三 双向视角:社会融合视角与身份认同
四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四种呈现
五 总结
第十二章 城乡人口流动中的性别效应
一 导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与分析
四 简短结论
第四篇 社区建设与治理
第十三章 多元治理结构的生成:中国西部乡村个案研究
一 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构轮廓:乡村社会治理的缩影
四 结构“深描”:多元社会治理结构的生成过程
五 结论:走向多元治理的乡村社会结构图景
第十四章 宗教多样性与社区建设:加拿大的启示
一 背景介绍
二 理论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发现
五 讨论
六 研究启示
第十五章 陕西省宝鸡市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跋
一 实践与探索
二 存在的问题
三 对策与建议
第十六章 天津市南开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做法
一 天津市南开区的基本情况
二 “三位一体”的南开区特色社区建设管理模式
三 南开区社区建设管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转型中的西部社会:发展现状与社会治理》:
在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公民依然享有“迁移和居住的自由”。然而,随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快速推进,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居民城乡间自由迁徙的权利被逐步取消。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自1958年开始“大跃进”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由于能够有效地把农村人口控制在城市体制之外,就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体制就相应地建立起来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国家逐渐放松了对人口在城乡内部和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行政控制。政府开始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非农工作,迅速成长起来的市场部门也对廉价劳动力有着大量的需求,我国出现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西部12个省(市、区)的流动人口数量为0.58亿人,占西部总人口的16%。然而户籍制度本身却基本没有发生任何本质上的变化,一系列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仍然存在。
……
前言/序言
unll
转型中的西部社会:发展现状与社会治理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西部社会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与治理模式创新方面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作者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结合详实的案例研究和一手数据,系统梳理了西部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特征,重点关注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城乡发展的差异化路径,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分层、利益格局重塑、文化观念演变等一系列深层变革。 在社会治理层面,本书着重探讨了在快速转型期,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供给、风险防范与化解等方面的角色演变与互动关系。内容涵盖了西部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教训。本书力求客观呈现西部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揭示其独特性与普遍性,并为理解和推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富有洞见的分析和深刻的启示。 章节概述 第一部分:西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与驱动力 第一章: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起点:西部地区的地理禀赋、历史演进与发展战略 本书开篇即勾勒出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禀赋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入分析了历届国家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区域经济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以及社会观念带来的深刻变革。本章旨在为理解西部社会转型的深层逻辑奠定基础,强调了历史因素与宏观战略在塑造当前西部社会结构与发展态势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经济增长的引擎与转型:从资源依赖到多元驱动 本章聚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详细考察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如资源开发、能源工业等,并深入剖析了其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成本。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探讨了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转型的方向与成效,包括新兴产业的培育(如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制造业的升级改造、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化。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揭示了经济结构优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城镇化浪潮下的空间重塑: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西部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本章深入研究了西部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特点与挑战,包括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群的形成、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转型。重点分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并探讨了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缓解这些矛盾中的作用。本书还考察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利用模式变迁等具体议题,力图呈现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维度。 第二部分: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化适应 第四章: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新阶层的涌现与传统关系的重塑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本章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社会分层的新特征,包括新富阶层的崛起、中产阶级的壮大、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及其在城市中的地位。考察了传统社会关系(如宗族、邻里)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弱化与重塑,以及新型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志愿团体)的兴起。同时,本章也关注了社会流动性、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探讨了这些社会现象对社会稳定与认同的影响。 第五章:文化观念的激荡与融合:传统价值的守望与现代文明的接纳 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变化,更是文化观念的深刻演进。本章探讨了西部地区在接受现代文明冲击时,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所经历的挑战与适应。研究了汉文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的互动,以及现代消费主义、个体主义等思潮在西部社会的传播与影响。重点分析了代际观念差异、性别角色变迁、宗教信仰的演变等议题,揭示了西部人民在文化认同、价值取向上所经历的复杂过程。 第六章:人口流动与家庭变迁:空间的迁移与关系的重构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西部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特征。本章深入研究了西部地区内部以及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规律、动因与影响。重点分析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以及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入与面临的挑战。同时,本章也关注了传统家庭结构的变迁,如核心家庭的普及、婚姻模式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分化等,探讨了人口流动与家庭变迁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第三部分:西部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创新 第七章:政府角色的重塑:从管制者到服务者与合作者 在社会转型期,政府的职能与角色也面临深刻调整。本章详细考察了西部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改革历程。分析了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同时,本章也探讨了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挑战,以及如何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合作型政府转型。 第八章:市场机制的引入与规制:公平竞争与风险防范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是西部社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分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入研究了西部地区在引入市场机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垄断、不公平竞争、市场失灵等。重点探讨了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等手段,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九章:社会组织的崛起与赋权:多元参与与协同治理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在西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章关注了西部地区各类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行业协会、社区组织、志愿团体)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民意、维护群体利益、参与社会监督等方面的贡献。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弥合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鸿沟、增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引导、能力建设等方式,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十章: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创新: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与社区民主实践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本章聚焦西部地区基层治理的实践与创新。深入研究了如何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构建服务型基层组织,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动员能力。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社区民主协商、完善居民自治机制、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等方式,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居民的参与度。本章还关注了基层治理在解决邻里纠纷、促进社区和谐、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挑战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本章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重点研究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实施情况,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公众参与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效,推动西部地区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十二章:民族地区发展与社会和谐:文化认同、融合与治理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治理具有其特殊性。本章深入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保护、宗教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特议题。分析了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共同繁荣。重点关注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政策、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与文化融合的问题。 结论:西部社会转型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前面章节的论述进行系统总结,并对西部社会转型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作者将强调西部社会发展并非简单的复制东部模式,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谐、宜居的西部。本书旨在为理解和推动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