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哲学》:
同时,相机的边框取舍仅对所攫取内容有人为影响,所以照片不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刻印于一种表面之上的无情节的片段。照片中的印相内容不在人们的控制范围中,因而照片能同时记录下我们在一个场景中关注与忽略的内容。这里所提及的几点均是照片之所以从诞生之初就被人们视为“自然之笔”、具有纪实功用的本源性特征。其次,照片这种印相也是消除了时空概念的抽象。在拍摄过程中,远景成像在一个平面上,空间被压缩,且经过两次抽象(发光体与拍摄装置之间是第一次抽象,远景呈现在一个聚焦的平面上是第二次抽象)形成了场景的表面性,即三维空间压缩为一个二维平面。这种抽象往往还会制造出一个真实的空间,比如在天文学或地质学的照片中,我们依据坐标,可以看出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个潜在景象。另外,景物色彩与线条呈现在照片上也被抽象成光点。可见,照片由于其自身之特性使得它既是一种印相,又具有极为抽象的特征。所以,范·利耶认为照片同时具有极端清晰与极端模糊的特性,最终的景象是在非景象中显现出来。
那么,照片的这种印相与景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范·利耶在严谨地分析了照片是一种抽象的印相之后,更为深刻地探讨了照片由其特性所引发的文化意涵,认为照片提供的是秩序一世界的碎片。秩序一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是与真实相对的存在。现实与秩序一世界都属于符号系统,受人类思维的主宰与控制。然而,照片呈现的确实是与现实相对的真实存在,它展现的内容没有被人类技术、科学与社会关系所驯化。即使是广告、色情、家庭照片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一符号的照片,也必然受到真实的侵蚀与影响。在范·利耶看来,现实与秩序的功能是通过一套规则、系统来让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浓缩为符号、所指、客观对象和事件,从而缩减了用以阐明、揭示起因的连接点。但若要理解真实与宇宙或者理解照片,就要面对无数的暗箱,尊重信号发出与意义的阐释之间的多重可能性,或者要尊重它们之间真实存在着的间隙的事实。范·利耶对照片与景物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与罗兰·巴特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明室》所体现的观点相仿。罗兰·巴特曾经尝试用符号学的理论阐释照片中景物背后的文化符号内涵,寻找可以用之阐释的一套规则、系统。然而在《明室》中,他从观看母亲的一张照片的切身体会而来,完全放弃对符号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从而仅仅诉诸于人类本身自发的情感。范·利耶从摄影的本身出发进行论证与探讨,他清晰地认识到照片与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也使他根本无须去论证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因为绘画是属于符号领域的事物,而摄影则在符号领域之外。所以,谈论摄影或照片就必须抛弃符号中所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给予的内涵,重新使用符号最本初的含义,即发出信号。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而是像一个螺旋上升的讨论场域,每一个主题似乎都在回扣前一个主题的核心议题,但又带来了新的层次和面向。特别是关于“观看者责任”的那一章,真是振聋发聩。作者清晰地指出,摄影师的权力不仅在于决定“拍什么”,更在于决定“不拍什么”,以及如何呈现这种“不呈现”。这种对图像伦理的深刻反思,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图像消费的警惕性。它像一把手术刀,解剖了我们社会中那些被滥用和异化的视觉符号。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过去认为只是审美偏好的选择,在作者的分析下,都折射出严肃的文化立场。这本书不是教你拍出爆款照片,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视觉生产者和审慎的视觉消费者,其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远超出了摄影本身的应用范畴。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冠以“哲学”二字的实用类书籍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它们故弄玄虚,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充满诗意,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感。他对“构图”的阐述,不再是基于黄金分割或三分法那种僵硬的几何规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力的组织方式,一种内在精神的物化表达。这让我在下一次拿起相机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线条和比例,而是一种场域的平衡与失衡所带来的情绪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跨学科的引用,从艺术史到心理学,再到信息论,构建了一个异常丰满的知识背景。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多维度的智力探险,而不是线性的知识获取。对于那些厌倦了工具书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参照系,让你明白技术只是工具,而支撑起伟大影像的,永远是背后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部摄影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光影背后的思想脉络,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参数或炫技手法,而是将摄影行为提升到了一种哲学思辨的高度。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具启发性,比如对瞬间捕捉与时间流逝的辩证思考,让我重新审视每一次快门按下时,我到底在记录什么,又在放弃什么。特别是关于“在场性”的讨论,非常精妙。作者引述了现象学的一些概念,比如梅洛-庞蒂对身体知觉的强调,来解释摄影师如何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从而创造出有深度的画面。这种将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观看”这个动作的解构,它揭示了我们如何被媒介所塑造,以及如何通过观看别人的作品来重塑我们自己的世界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怎么“看”照片,更学会了怎么去“存在”于那个被框定的画面之中,对我的日常观察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读时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进入作者的逻辑体系,那种酣畅淋漓的智力快感便难以言喻。它避开了当下流行的那些浅尝辄止的“摄影秘籍”套路,转而扎根于更深层的认识论土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真实性”的拷问。在数码时代,图像的复制与修改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作者并未简单地进行道德谴责,而是从图像本体论的角度去探讨“被摄物”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是否永远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摄影指南,更像是一部媒介批判理论的入门读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审慎,没有给出任何武断的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和捍卫自己的摄影信念。它迫使我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视觉惯例,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视觉信息饱和状态的现代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体操。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储备和耐心。但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象、探究事物本质的摄影爱好者或专业人士来说,它无疑是一座宝藏。书中对“意图”与“结果”之间张力的探讨,尤为精彩。作者质疑了摄影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完全清晰的意图传达,还是说,图像的意义总是在与观者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和漂移。这种对确定性的祛魅过程,为我提供了处理“失败”作品的全新视角——也许那些“不成功”的照片,恰恰是因为它们更诚实地暴露了媒介本身的局限性,从而比那些完美的画面更具哲学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开放性,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尖锐的提问工具,让你能够带着更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去面对未来所有的光影与瞬间。读完后,我的书桌上堆了不少其他相关的哲学书籍,这本书成功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边界。
评分好。。。。。。。。。。。。。
评分内容有点深奥,摄影上升哲学层面了,摄影最初的动机应该是记录生活。
评分摄影哲学,要学学,补充干货
评分买了还没看呢
评分还行,包装不错,里面还没来得及全看
评分好书,有待慢慢研究!
评分快递小哥比较负责,见面就告诉我看见盒子开了口子,检查了一下书没有问题,很好
评分给力
评分满200减100买的,买了600的书只花了300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