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个时期主要摄影流派的摄影作品,并且根据摄影的不同门类,展示了中外摄影大师的名作。                 
内容简介
     摄影术的诞生和初创期的探索、画意摄影、现代摄影、纯影派摄影、纪实摄影、现代主义摄影、风光摄影名家名作、广告摄影名家名作、人像摄影名家名作、新闻摄影名家名作、人体摄影名家名作。     
作者简介
     王真,1980年生人。199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2002年本科毕业,同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研究生。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图片摄影创作”,为图片摄影创作探索了新的研究和发展空间,期间赴香港城市学院创意媒体学院深造。2005年6月硕士毕业后,到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任教,主要教授课程为人像摄影、摄影构图、图片摄影造型基础、图片摄影作品赏析、数码后期制作等。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摄影术的诞生和初创期的探索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
一、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
二、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三、“负正”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
第二节 初创期的探索
一、早期肖像摄影
二、早期风光摄影
三、早期地质考察摄影
第二章 画意摄影
第一节 情景画意摄影与雷兰德
一、情景画意摄影
二、雷兰德
第二节 情节画意摄影与罗宾逊
一、情节画意摄影
二、罗宾逊
第三节 画意人体摄影与画意静物摄影
一、画意人体摄影
二、画意静物摄影
第三章 现代摄影
第一节 即时摄影与斯蒂格里茨
第二节 纯粹摄影与斯泰肯
第三节 直接摄影与斯特兰德
第四章 纯影派摄影
一、f64小组
二、韦斯顿
三、亚当斯
第五章 纪实摄影
一、早期纪实摄影家尤金·阿杰特
二、社会纪实摄影家刘易斯·海因
三、堪的派摄影家萨洛蒙
四、写实主义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
五、“FSA”摄影家埃文思、兰格
六、新闻摄影摄影家爱森斯塔特
七、“人情味”纪实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
八、专题摄影摄影家尤金·史密斯
九、具有历史眼光的马克·吕布
十、激进派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
十一、大胆突破的摄影家威廉·克莱因
十二、与苦难者在一起的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十三、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社会纪实大师布列松
十四、战地纪实摄影大师卡帕
第六章 现代主义摄影
第一节 抽象摄影
一、最早的抽象摄影——科伯恩
二、“冷抽象”——纳吉
三、“热抽象”——布鲁吉耶尔
四、动抽象——费宁格
五、半抽象
第二节 达达主义
第三节 超现实主义摄影
一、超现实主义摄影
二、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第四节 新客观主义摄影与主观主义摄影
一、新客观主义摄影
二、主观主义摄影
第七章 风光摄影名家名作
第一节 风光摄影的发展
第二节 风光摄影名家名作
第八章 广告摄影名家名作
第一节 广告摄影的发展
第二节 广告摄影名家名作
第九章 人像摄影名家名作
第一节 人像摄影的发展
第二节 人像摄影名家名作
一、马修·布雷迪
二、亚历山大·加德纳
三、艾蒂安·卡尔雅
四、卡梅伦
五、纳达尔
六、奥古斯特·桑德
七、尤素福·卡什
八、阿诺德·纽曼
九、让卢普·西埃夫
十、其他人像摄影名作欣赏
第十章 新闻摄影名家名作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发展
第二节 新闻摄影名家名作
第十一章 人体摄影名家名作
第一节 人体摄影的发展
第二节 人体摄影名家名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罗宾逊
  亨利·佩奇·罗宾逊(Herny Peach Robinson,1830-1901)是英国人,职业是画家,后转而从事摄影。其摄影作品在19世际50年代就已经引起广泛注意。罗宾逊以荷兰风俗画为照片的基本样式,进行创作实验,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而罗宾逊式的画意摄影又被称为“风俗画意摄影”。
  罗宾逊从事摄影30年,获得过上百次的摄影奖。到他从事摄影的后期,便较少在摄影中过度依赖情节和故事了,但画面仍然充满了19世纪风俗绘画的气息。罗宾逊不仅是一位成功的艺术摄影实践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摄影理论家和活动家。1869年他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书中指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无疑会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卜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改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引领到更高目标的手段而已。”1884年,罗宾逊又发表《照片的构图方法》一书,使画意摄影有了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罗宾逊拍摄的《黎明和日落》  (图2-6)具有强烈的戏剧情节性,画面左侧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画面右侧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和婴儿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引人深思。      
前言/序言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个时期主要摄影流派的摄影作品,并且根据摄影的不同门类,展示了中外摄影大师的名作。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各种流派题材的构思、各种造型手段的运用、创作个性风格以及时代特点等,使读者在提高摄影图片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掌握赏析摄影作品必备的基本知识。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摄影术的诞生和初创期的探索、画意摄影、现代摄影、纯影派摄影、纪实摄影、现代主义摄影、风光摄影名家名作、广告摄影名家名作、人像摄影名家名作、新闻摄影名家名作、人体摄影名家名作。  
				
 
				
				
					光影的低语:凝固瞬间的视觉叙事  在这个信息爆炸、影像泛滥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于用眼睛快速扫描、指尖滑动来接收海量视觉信息。然而,真正能触及灵魂、引发深刻共鸣的影像,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需要我们驻足、凝视、去体会其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摄影师或摄影流派的流水账式介绍,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相反,它是一场深入人心的视觉之旅,带领读者在“光影的低语”中,探索摄影艺术如何以其独特的语言,捕捉、解构并重塑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摄影,这门诞生于技术革新,却最终升华为艺术的媒介,其核心魅力在于它能够凝固瞬间。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转瞬即逝的表情、稍不留意便会消失的场景,都在快门的定格下获得了永恒。但摄影的伟大之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门关于“看见”的艺术,更是关于“表达”的艺术。每一个按下快门的决定,都蕴含着摄影师的观察视角、思考角度、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通过对光线的运用、构图的安排、景深的控制、色彩的选择,摄影师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而我们作为观者,则通过解读这些视觉语言,与摄影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本书将引导我们超越对摄影器材的迷恋,超越对像素高低的纠结,将目光投向摄影作品本身的灵魂。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伟大的摄影作品,并非为了机械地模仿其技术,而是为了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创作理念、情感表达以及人文关怀。每一次对光影的精准捕捉,都可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每一次对焦点的凝视,都可能是一个情感的爆发点;每一次对色彩的运用,都可能是一次心境的流露。  一、 光影的魔术:塑造情绪与氛围的无形之手  光,是摄影的生命线,是构建视觉世界的基石。懂得用光,便是掌握了摄影的灵魂。本书将深入探讨光线在摄影作品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自然光的诗意: 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还是傍晚的柔和夕阳,自然光以其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变化,赋予了画面生命与温度。我们会分析摄影师如何捕捉不同时段、不同天气下的自然光,如何利用其方向性、强度和色彩来营造不同的情绪。例如,正面光可以清晰地展现细节,勾勒轮廓;侧光则能通过明暗对比,制造立体感和戏剧性;逆光则能勾勒出人物或物体的剪影,带来神秘或浪漫的氛围;顶光容易产生阴影,有时需要巧妙运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将看到,看似简单的一束光,在摄影师的眼中,却是可以指挥情绪、诉说故事的无形之手。    人造光的匠心: 从简单的室内灯光到复杂的影棚布光,人造光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可控的创作空间。本书将解析摄影师如何运用人造光来塑造被摄对象的形态,突出其质感,甚至创造出超乎现实的视觉效果。我们会探讨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比如柔光箱如何创造柔和均匀的光线,束光灯如何聚焦突出主体,以及如何利用色彩滤光片来改变光线的色温,从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情感基调。    光影的叙事性: 光影的对比,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追求,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强烈的明暗对比(高调与低调)往往能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或深沉的内心世界;柔和的光线则更倾向于展现温馨、宁静或细腻的情感。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光线的方向、强度、质感,以及它如何在被摄对象上投下阴影,来理解摄影师试图传达的情绪和意图。例如,长长的阴影可能暗示着孤独、沉思或时间的流逝;而笼罩在柔和光晕中的人物,则可能传递出平和、幸福或怀旧的情感。  二、 构图的语言:引导视线,构建意义的骨骼  构图,是摄影师在二维平面上组织视觉元素,引导观者视线,并最终传达信息和情感的策略。它如同音乐的旋律,决定了作品的节奏与和谐。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 这些经典的构图法则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能引发视觉舒适感和平衡感的原则。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帮助摄影师在画面中找到视觉焦点,创造和谐的比例,并引导观者在画面中流畅地移动视线。    线条的引导与力量: 直线、曲线、斜线、S形线……不同的线条在画面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直线可以带来稳定、秩序感,有时也可能显得生硬;曲线则富有动感和韵律,能引导视线,营造柔美或神秘的氛围;斜线则能增加画面的张力和动感;而S形线更是被誉为“画面中最美的线条”,能将观者的视线缓缓引入画面的深处。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并运用这些线条,让它们在画面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留白与负空间: “少即是多”的哲学在摄影构图中同样适用。适度的留白,或称负空间,并非画面的空白,而是有意识地留给观者想象和呼吸的空间。它能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意境,甚至传递出一种宁静、孤独或广阔的感觉。我们会分析那些巧妙运用留白的摄影作品,理解其背后传达的简约之美和深邃意境。    视觉平衡与对称: 画面中的元素如何分布,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对称构图能带来稳定感和庄重感,但有时也可能显得呆板;非对称构图则需要摄影师精心安排,通过元素的呼应和对比来达到动态的平衡。我们将一同品味不同构图方式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叙事性构图: 有些构图本身就在讲述故事。例如,通过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安排,引导观者从近到远,一步步进入画面,了解场景;利用引导线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中的关键人物或事件;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神方向,暗示他们看向何处,为画面增添了故事性和悬念。  三、 色彩的语言:唤醒情感,传递情绪的调色盘  色彩,是摄影作品中最直接、最富有情感冲击力的元素之一。它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影响我们的情绪,并为画面注入独特的生命力。     色彩的情感联想: 红色代表热情、危险或爱;蓝色象征着宁静、忧郁或理性;黄色则可能传达喜悦、温暖或警示……这些色彩的情感联想并非绝对,但也构成了我们理解色彩语言的基础。我们将探讨不同色彩在摄影作品中所承载的普遍情感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被摄影师用来强化或改变画面的整体情绪。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 邻近色、互补色、同类色……色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画面的和谐程度或视觉冲击力。冷暖色的对比,可以制造强烈的视觉张力,突出主体,营造紧张或激烈的氛围;而同类色的运用,则能营造出统一、和谐、宁静的画面。我们会分析摄影师如何巧妙运用色彩关系,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象征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白色在东方文化中常与丧葬有关,而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纯洁和神圣。本书将引导我们思考,摄影师选择特定色彩,是否也在运用其象征意义,来传达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单色与黑白摄影的魅力: 褪去色彩的喧嚣,黑白摄影以其纯粹的光影和线条,展现出另一种深刻的魅力。它迫使观者更加关注作品的内容、情感和结构,从而获得更纯粹的视觉体验。我们将探讨黑白摄影如何通过对影调的极致追求,来表达情绪、塑造质感,并赋予画面永恒的经典感。  四、 瞬间的凝固与永恒的意义  摄影作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能否在凝固的瞬间中,挖掘出超越时间本身的意义。     人物摄影:捕捉灵魂的肖像: 人物摄影,是摄影中最直接触及人性的领域。好的肖像,并非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外貌,而是通过光影、表情、眼神,去捕捉和传递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情感状态,甚至是生命故事。我们会审视那些极具力量的肖像作品,理解摄影师如何与被摄者建立连接,如何在短暂的接触中,捕捉到最真实、最动人的那一刻。    纪实摄影:时代的见证者: 纪实摄影,是历史的眼睛,是社会的镜子。它记录下真实发生的一切,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见证。本书将引导我们思考,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如何在客观记录的同时,注入摄影师的思考和判断,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和反思。    风光摄影:自然的心灵回响: 风光摄影,是将自然之美与摄影师的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它不只是对景色的简单复制,更是摄影师对自然界某一刻、某一地的感悟和表达。我们会欣赏那些充满诗意和力量的风光作品,理解摄影师如何通过对光线、色彩和构图的精准把握,来传达对自然的敬畏、热爱或感叹。    观念摄影:思想的视觉载体: 观念摄影,是将抽象的思想、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它挑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深度思考。我们将一同探索,摄影师如何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语  “光影中的灵魂:图片摄影作品赏析”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册,它是一场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摄影的殿堂,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用一双敏锐的眼去发现,用心灵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您或许会发现,原来那些被定格的瞬间,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如此深刻的意义。您会学会不仅仅是“看”,更是“看见”;不仅仅是“拍照”,更是“表达”。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摄影艺术,以及发现生活中无限可能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