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魏承思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7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9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928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0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全书是由讲稿整理而成,开篇讨论《中庸》一书的基础概念与基本信息,接下来再对这部国学经典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分析与探讨,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将儒学理念引入平凡生活,内容详实、深入浅出,文笔浅白易懂,是一本对《中庸》进行科普解读的极好读物。

内容简介

  《我们时代的中庸——《中庸》解读》是一本适合普罗大众、尤其是国学爱好者的国学经典作品导读读物,作者是南怀瑾先生关门弟子,本书乃是魏承思先生继承先师衣钵,延续前作《管子解读》继续国学研究,本书以儒家经典、四书之《中庸》为主要研究对象,内容以平易近人之语,鞭辟入里地对其进行逐句分析。作者语言风趣质朴,见解独到,常常发不同寻常之言,颇有可读之处,可以引导国学爱好者对《中庸》这一部国学“研究生”级别的重量级著作有一个明晰而全面的理解。

作者简介

魏承思,1951年生于上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UCLA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先后师从杨廷福、苏渊雷、赵朴初和南怀瑾等名师研习佛学。1990年,应赵朴初会长邀请担任中围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香港佛学研究协会会长,太湖大学堂专任教授。著有《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佛教的现代启示》(中华书局,1990年)等,主编《佛教与人生系列丛书》(明报出版社,1997年),发表佛学论文数十篇。

目录

缘起
《中庸》全文序章
1、学问的体和用
2、为什么读《中庸》
3、《中庸》和礼
4、《中庸》的作者是谁?
5、子思为什么作《中庸》
6、《中庸》和朱熹
7、中庸不是乡愿
8、如何解释“中庸”
9、字义和文义
10、玩索《中庸》
第一章
11、什么是道?
12、王阳明的四句教
13、如何修道?
14、怎样才是得道气象?
第二章
15、君子和小人
16、中庸是最高境界
17、中道难行
第三章
18、中庸与智慧
第四章
19、难在坚持
第五章
20、孔子论强者
21、君子之强
第六章
22、孔子论正道直行
第七章
23、道在哪里?
第八章
24、行道不能舍近求远
25、谨言慎行,安份守己
第九章
26、行道的起点
第十章
27、神道设教
第十一章
28、什么是大孝?
第十二章
29、继往开来的文王父子
30、周公以孝治天下
第十三章
31、为政在人,人亡政息
32、中国特色的仁政
33、五达道和三达德
第十四章
34、治国的九项原则
35、如何实施九经
第十五章
36、如何取信于人?
第十六章
37、诚从不说假话做起
第十七章
38、《中庸》论学
第十八章
39、圣人和君子
第十九章
40、如何看待算命
第二十章
41、君子以诚为贵
第二十一章
42、至诚礼赞
第二十二章
43、鹅湖之会
44、有理想,不空疏
第二十三章
45、明哲保身不容易
第二十四章
46、孔子不赞成复古
第二十五章
47、人轻言微
48、君子的三不朽
第二十六章
49、孔子是圣人
第二十七章
50、中庸是君子至德
参考资料
附录一:古本《中庸》全文
附录二:朱本《中庸章句》全文
附录三:中華現代禮儀(初稿)

精彩书摘

第一章按朱熹的说法,是《中庸》全文的纲领,也就是中心思想。这章的核心是一个“道”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讲什么叫做道。第二个层次是讲如何修道。第三个层次是讲怎样才算是得道。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法家或佛家都讲“道”,都讲如何修道,怎样才算得道。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嘛。那么儒家的道是什么呢?儒家主张如何来修这个道呢? 儒家又是怎么去检验得道气象,怎样才算是得道,什么样的人叫做得道呢?
先看第一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天”不是指天空的天,而是天然、自然的意思,指不是人类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东西。《论语》中“吾谁欺?欺天乎?”(《子罕》)和“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的“天”;《孟子?万章》中“莫之为而为者,天也”的“天”,指的都是这个天。它与佛教的三十三天不同,与道教的最高之神—天皇大帝、昊天大帝的“天”也不同。它与天主教的天有同,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都是讲唯一的、至尊无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天主教的天是宗教的;儒家的天是哲学的,是讲一种不为人类左右的自然力量,是一种哲学范畴,相当于西方哲学里讲的宇宙本体。什么叫“莫之为而为者”?“为者”就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存在不是人类可以“为之”,可以摆布的。儒家把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叫做“天”。这个“天”相当于《易经》里的“无极”和佛经里的“如来藏”。
“天命”不是《西游记》里玉皇大帝下的命令,是指“天”这个本体的起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规律。古人常说:天命不可违。你非要说“人定胜天”。那么天就会惩罚你,报复你。春夏秋冬,夏暑冬寒,这是天命,是自然规律。你非要冬暖夏凉,发明空调机,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结果臭氧层就被破坏了,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反常。自然规律只可以发现,不可违背的。这个“天命”,或叫做自然规律的东西,儒家把它叫做“性”。换言之,性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存在的,不是人造的。因此,有时候也叫做“自性”。在英文里“性”翻译成nature, 和自然是同一个单词。按照儒家的说法,天的自性也就是万物的自性、人的自性。“天命”落实到人,人性也和物性一样,和自然界各种现象、各种事物的性质一样,是自然禀赋,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学校教的。我刚才讲到1993年在湖北郭店战国楚墓发现的竹简。郭店楚简上面就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说法。两句话合起来就解释了“天命之谓性”。你有了这条命就有了这个性,你的自性是娘肚子里带出来的。命哪里来的?命自天降,生命的来源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特别要注意,这里讲的是一般的人性,而不是张三李四的个性。
自然赋予的人性,人生下来的本性是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污染的,是善良的。随著年纪越来越大,受到外界影响,社会经验越多,离开他的本性就越远,个性就出来了。贪欲啊,说谎啊,行贿啊,拍马屁啊,什么都出来了。现在一岁多的小孩就开始懂得拍马屁了,为了要吃糖去讨好大人,慢慢都学会了。这种说法和佛教是相通的。儒家和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有相同的说法。禅宗六祖慧能开悟时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楞严经》讲:“妙觉明心,清净本然。”人心生下来是清净自然的。这个“心”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儒家讲性命,佛家叫佛心。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佛心在那里。性和心是一回事。“性”字是一个形声字,左面是“心”字,是字义;右边“生”字是它的读音部分。你会说这个“生”字读xing,不读sheng啊。那你就要懂古音韵学。现在的普通话,英文译成mandarin,“满大人”的音译,是最初满洲人讲的汉话。古代的读音完全不是这样的。唐韵就是念“seng”,和“生”的古音一样。这可以从现在的广东话里得到印证。很多古音保留在现在的广东话和福建话当中。用普通话去读唐诗,很多不押韵。因为不押韵,所以难背诵,但用古音读的话,都是押韵的。用广东话读的时候就跟普通话读出来的完全不同。从“性”字的构造,我们知道性就是心,心就是性;人性就是人心。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即心即性”,心性一致,比较符合早期儒家思想。至于宋代程朱理学认为心和性是不同的,那是他们的发挥。至于为什么他们讲心性不同,而陆王心学要讲即心即性?这里就不展开了。
明白了“天”、“天命”、“性”这一系列范畴和“天命之谓性”,再来看“率性之谓道”就容易多了。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率”字。“率”是“循”的意思,遵循的循。率性就是循其性,顺应宇宙万物和人的自性。换句话说,顺应自然本性就是“道”。西方哲学强调征服自然,中国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汉语“道”的解释也很多,本意是道路途径,由途径延伸到方法,方法也叫道。比如“求学之道”,就是指求学的方法。方法相对稳定之后就成了原则,道也可以解释为原则。比如“商道”,做生意的原则;“武士道”,做武士的原则。但这里的“道”则是一个哲学范畴,指事物的根本,原则的原则,最高的原则。这个道和作为本体的天是一体两面的。没有天这个本体,也就无所谓道。天的起用就是道。率性就是道,遵循天命去做,顺应自性,就叫做道。因此,道和天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现在一般理解的率性,是任性,是随心所欲。人们常常会说:“这个人很率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庸》里的“率性”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叫做道。这就大错特错了。有人问:“君子率性谓之道”,和“小人任性所为,随心所欲”,这两者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君子遵循的是人性,人类的本性。小人任性而为的“性”是他的个性,被污染了的人性。前面那个本性是一种没有妄念、没有欲望,本来自得的。后面讲的性,是你生出来、长大后,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有了妄念,有了欲望,形成的个性。
“率性之谓道”,为什么《中庸》要这么讲?这就涉及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人性本来善这个道理,就像水永远往低处流一样,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一派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认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才能“化性起偽”,成为好人。由荀子思想发展出后期的法家。他的两个学生,一个韩非子,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另一个李斯,实践法家理论,实行严刑酷法,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专制集权的国家。后来也因为严刑峻法导致陈胜吴广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可以说,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中庸》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作,当然是主张性善论的。“天命谓之性”,人的自然禀赋,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会出坏人,会有人干坏事呢?后天的环境影响使然。这种后天的影响造成人的个性被扭曲。用佛教的话,就是良善之心被污染了。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跟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生下的,或者跟一百年前生下的婴儿,有什么不同呢 ?在人性上,他们没有什么不同。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呢?环境变了,比如一百年前没电视,现在有了电视。小孩子很小就会看电视了,受到了电视的很多影响。时代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社会经历不一样,都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后天的。比如一个老太太在路上摔倒了,你的第一个念头是要把她搀扶起来。这就是你的本性,良善之性。但这个念头刚闪过,马上想到她会不会是碰瓷,想敲诈我一下,给我添麻烦啊?我还是不要管闲事吧。这后面的念头,就是环境使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不会这么想,因为那时候没见过“碰瓷”的,也没有南京法院的那个判决。现在环境变了,想法就不一样。这些想法都是后天的。人的第一闪念,我要去搀扶她,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接下来可能有一百个理由叫你不要去做。难的是对付这后面的一百个念头。如果你能够不考虑后面的那些因素,遵循着自己的第一个念头,顺应自己的良善之心去做,那就叫做“道”。所以道说来也没那么复杂,不外乎順應著人人本身具有的良善天性,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
后面这一句“修道之谓教”,人天生的心性是相同的,但生下来后,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影响,会让人心变得龌蹉了,歪了,坏了,不能“率性”了。这就是古人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怎么办呢?圣人教诲天下人要修行,要修道。这里的“修”就是修正、纠正。纠正你自己的行为,回到你那个良善的本性,回到“率性”这个道上来,遵照你的本性去做事。修道并不是要你增加什么新知识。我以前经常讲,佛法是减法。修道是做减法,把很多错误的观念去除掉,把蒙在你心灵上的灰尘扫干净,恢复你的本来面貌。如果你不去行,不去悟,懂得再多的理论也没有用。圣人告诉你如何修道的方法就叫做“教”。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和佛家是很接近的。有很多高僧解读《中庸》。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中庸》跟佛家的很多道理完全一样。南宋禅师大慧宗杲就讲过:“天命之谓性”,就是佛教讲的“清净法身”。佛经上说,法身不生不滅,無相無不相,是佛及眾生各自皆有的法體。因此,这个法身也就是人的天性、本性、自性,都是一个意思。“率性之谓道,便是圆满报身”。報身是指修行圆满,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了佛智慧的色身。如果你能遵循天生的良善本性,就符合了儒家的道,就算圆满了。这就相当于佛教的报身。“修道之谓教,便是千百亿化身。”化身也叫应身,指佛為度化眾生而在世間出现的各种形象。“教”就是得道的人再去弘道,把自己的良善之心扩展开去,改变整个社会。这就像大乘佛教提倡的普度众生。佛的法身变成了千百亿化身去弘法。

前言/序言

缘起
今天开讲《中庸》,恰好是南怀瑾先生三周年忌日,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我发心讲《中庸》是和他老人家有关的。十多年前,南老师在香港。现代管理学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第一次去见他,问道:“我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读些什么书?”南老师推荐了三本书:《论语》、《中庸》和《管子》。南老师逝世前,只出版了讲解《论语》的书。我就发心研究剩下的两部书。去年夏天出版了《管子解读》。年底,在去南极的船上,我开始一遍遍研读《中庸》,颇有心得,打算给学生们讲一讲。在决定开这个讲习班以后,南老师讲解《中庸》的书也出版了。我还要不要再讲呢?反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讲。有三个理由:一是南老师当年在台湾讲《中庸》时的听课对象,国学底子都很好,所以他讲解的内容,对今天读者的程度来说还是偏深的。我就当作对大家阅读《中庸讲记》的一次辅导,一字一句来讲解。二是南老师讲《中庸》的路线是以禅解儒,偏重如何修行。对不了解禅修的读者来说,会有阅读困难。我讲《中庸》希望能让一般读者也能读懂这部经典。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经典作品,必定有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人生体验去读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就像英国作家笠顿说的那样:“你想见到新意吗?请去读旧书;你想找旧见解吗? 请看新出版的。”这句话含义很深。书不在于新旧,而是读的时候要联系现实,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就会不断产生新的见解。南老师给学生讲《中庸》,他的老师袁焕仙先生也给他讲过《中庸》。南老师的听课笔记后来就整理成《中庸胜唱》一书。袁老先生之前,也有很多人讲《中庸》。目前有案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曾作《中庸讲疏》。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人对《中庸》的不同理解。到了今天,时代又变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给大家讲一讲《中庸》。


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1

评分

发货迅速,包装完好,送货热情。

评分

 全书是由讲稿整理而成,开篇讨论《中庸》一书的基础概念与基本信息,接下来再对这部国学经典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分析与探讨,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将儒学理念引入平凡生活,内容详实、深入浅出,文笔浅白易懂,是一本对《中庸》进行科普解读的极好读物。

评分

买来送人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的,价格合适,非常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我们时代的中庸 中庸 解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